兩德統一的根本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12-31

德國統一的根本原因 15分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由於很多德國人對東德的社會主義政權不滿,有大批東德人逃亡到西德。對此,東德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在1961年8月13日東德開始建造柏林圍牆。東德稱此圍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實際上建圍牆的真正目的是禁止東德人逃入西柏林。1989年3月28日,東德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鬆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1989年9月下旬,同屬東歐陣營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局發生變化。開始民主化改革,東德遂停止了其與捷克斯洛伐克間的互免簽證交通。同時為了平息國內的抗議活動,東德政府在10月初重新收緊了一度放開的邊境管制,再次禁止西德公民進入東德。此舉不僅沒有平息抗議浪潮,反而火上加油。

1989年10月7日是東德的40週年國慶,東德各大城市包括萊比錫、德勒斯登、波茨坦、馬格德堡、耶拿等地爆發不同規模的抗議示威,在首都柏林國慶慶典會場附近,7000餘名市民聚集抗議,並與警察爆發了衝突,數百人被捕。此後群眾抗議活動不斷升級,抗爭的內容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爭取旅行自由,放寬新聞控制,逐漸轉變為要求反對派組織合法化、要求多黨制和自由選舉等,這種全國性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是東德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幾乎同時,匈牙利和波蘭的政局發生鉅變,兩國政府相繼宣佈不再遣返出逃到該國的東德公民。

1989年10月18日,東德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埃裡希·昂奈克宣佈因為健康原因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委員會選舉埃貢·克倫茨接替昂奈克的職位,克倫茨上臺後隨即宣佈實行「徹底改革」,宣佈赦免所有外逃和參與遊行的人,並與西德政府正式接觸。但是昂奈克的辭職和新政策都沒有平息民眾的抗議聲浪,東德各地的遊行依舊進行。

隨著新領導人的上臺,東德境內原本非法的反對派組織開始獲准公開活動,在這些反對派組織的協調下,全國各地的抗議活動不斷升級,11月4日柏林爆發50萬人參與的大遊行,6日萊比錫50萬市民上街遊行。在強大的壓力下,民主德國政府於11月7日宣佈集體辭職,11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集體辭職,同日選出以克倫茨為首的新政治局。9日民主德國宣佈其公民無需申報特殊理由即可辦理護照,東德居民獲得遷徙的自由,不久東德居民開始翻越柏林圍牆前往西德,此後曾經令人恐懼的柏林圍牆形同虛設,兩德居民實現了自由遷移。

11月13日東德的民主黨派德國民主農民黨主席京特·馬洛伊達當選人民議院主席,17日東德成立了聯合政府在聯合政府的26名內閣成員中,統一社會黨人只佔15位。新政府上臺後提出與西德建立契約共同體的構想。12月1日東德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刪去了憲法中國家受工人階級及其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領導的條款;3日,由克倫茨繼任總書記併為首的德共政治局再次全體辭職,統一社會黨中央特別會議決定,驅除包括昂奈克內的中央領導人出黨;7日包括統一社會黨、民主黨派、反對派在內的各東德政黨,在柏林召開圓桌會議,會議決定建立東德新憲法,遣散祕密警察部隊,於1990年5月6日舉行大選,逮捕和調查包括昂奈克在內的德國統一社會黨領導人當政時的犯罪行為。

12月8日德國統一社會黨召開特別大會,選舉了黨的新......

德國的“兩德統一”是怎麼回事?

兩德統一(The Germany unified)(德文:Deutsche Wiedervereinigung)指的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聞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克宣佈辭職。11月9日,“柏林牆”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併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1]

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首先1474年奧地利皇帝把帝國改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獲得統一。被拿破崙分裂後,在1871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成為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帝國,1938年德國加入了老成員——奧地利,德意志王國所有國家獲得統一。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還有奧地利三個國家,東德和西德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兩德統一的影響

影響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東德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

為什麼兩德能統一,而朝韓不能統一?

兩德能統一是以為蘇共倒了 東德沒後臺只能統一 現在朝韓不能統一很正常 社會制度也不一樣 除非有一方後臺倒了

兩德是通過什麼方式實現統一的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兩德統一。 至於分裂原因嘛,二戰後,英、美、法、蘇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美、英、法三國在倫敦舉行會議,初步決議要將三國所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併,組成一個德國西部的政權,針對這點蘇聯方面作出反制,宣佈著手設立一個東德政權的計劃。柏林被柏林牆一分為二,德國分裂為東德、西德 。 還望採納,謝謝。如還有疑問,敬請提出

東德西德為什麼會統一

兩德統一的原因歸納如下:

一、根本原因――兩德經濟實力的差距

(一)國內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因

1.資源環境的差異。兩德資源分佈存在很大差異。東德位於歐洲大陸中心位置,國土面積僅為西德的1/3,自然資源貧乏,“全境出鐵量僅佔1.3%,煤佔2%,鋼佔7%”。而“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鑄造產品出自西部地區”。由於地理形勢的影響和相對缺乏工業原料,東德強烈依賴於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繫。聯繫一旦被切斷,其生產的物質條件和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會受到影響,而事實是上東德不僅拒絕了歐洲復興計劃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參加整個歐洲經濟整頓和傳統貿易關係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牆”的建議雖有效的阻止了勞動力的外流,卻也阻隔了與西方的聯繫。這對東德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長遠的影響。相比之下二戰時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國西部地區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其中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備生產佔61%,東部寥寥無幾。戰後的西德又承襲了戰前德國的絕大部分工業設施,因而西德擁有的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經濟重建與東德相比處於高水平起點。

2.人力資源的差異。戰後西德擁有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成為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而東德,從建國之初就不斷有公民往西邊逃跑,這與不習慣,不認同新的社會制度,新的意識形態和新的生活方式有關,加上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剝奪一部分人的財產,促使一些有產者的西逃,人們不滿足於東德的現狀,而嚮往西德的消費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牆修建之前,從東德跑到西德的總人數達260萬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湧入,使西德勞動力資源特別豐富,並改善了勞動力分佈不均的狀況,提高了競爭力,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的難民湧入,參與了西德的重建。

(二)戰勝國對德國經濟政策是影響德國經濟的外部原因

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美、蘇、英、法四國為徹底摧毀德國戰爭潛力,對德國施行“非工業化政策”,通過拆遷德國工業設備作為盟國的戰爭賠償,將德國經濟改造成農業經濟。但很快的意識到“遏制德國的工業將非常有害於歐洲復興計劃”。而東德在盟國制定索取賠償計劃之前,蘇聯就開始拆遷了120家工廠,“至1948年初為止,總計拆除了1900家工廠,其中1700家為完整的工廠。由於拆遷和戰爭的影響而造成的損失,使生產能力下降了40%”。而且蘇戰區經濟損失慘重,此外蘇聯還要求無償使用德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戰俘。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置態度,使東德的社會經濟遠遠落後於西德,且蘇聯的政策嚴重影響了東德重建。二戰後美蘇冷戰白熱化,局部戰爭的爆發為西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據統計,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業生產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長了1/3,就業人數從1360萬1420萬,1951年下半年外貿第一次出現順差,半年出口額幾乎可以平衡全年進口額。這就使西德迅速積累大量資本,擴大了市場佔有額,為自身經濟的騰飛做好了準備。而東德經濟卻在蘇聯的高壓下緩慢發展。

二、直接原因――兩級失衡的國際政治局勢

二戰後,美蘇兩分天下,互有攻守。在這種情況下,北約非但不能容忍統一後的德國成為蘇聯的盟友,也不願其成為阻止自身東進的政治緩衝地帶。因此,美國與北約默許、鼓勵並直接幫助實施西德的統一計劃,甚至幻想兩德統一之際迅速消滅全球範圍內的“赤色”共產主義力量。與此同時,自身內外交困的蘇聯也逐漸放棄了對東歐國際事務的有效干預,使東德在面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壓力時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面。二十世紀末,世界格局的演變打破了兩個超級大國一統天下......

相關問題答案
兩德統一的根本原因?
秦統一的根本原因?
英國爆發的根本原因?
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是?
中東戰爭的根本原因?
歐共體成立的根本原因?
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抗日戰爭的根本原因?
寒火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物種大爆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