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是一篇什麼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12-25

勸學是一篇典範的什麼散文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 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 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 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是一篇比喻說理的散文。

《荀子·勸學》這篇文章闡述了一個什麼觀點

《勸學篇》開宗明義地告誡人們“學不可以已”,意謂學習應 持之以恆,不可中輟。他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

之而寒於水。”意思是說青色染料是從藍色染料中提取出來的,卻 比藍色的顏色更深;冰是水遇冷後凝結起來的,卻比水冷。通過

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博學深思,加以總結提煉,就能夠超越前 人,後來居上。他又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吾嘗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 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謂有了知識, 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就像行千里路藉助於車和馬,過江河借 助於船和槳。

荀子認為,學習的成效來源於辛勤的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駭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捨,金石可按。”只有積土成山,風雨才能從那裡興起;只有積水成淵,蚊龍才能生長;只有積善成德,才能自得神明,具備聖心。所以只有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才能到達目的地;只有一條一條的涓涓細流,才能匯成萬頃波濤。騏驥那樣的好馬一躍也不會十步,駑馬走出十駕,功效就在不捨。用刀刻物停下來,朽木也不會折斷;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堅硬的金屬、玉石,也能雕刻成功。

荀子認為,學習要專心致志,不急不躁。他舉例說:“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螫,非蛇羶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蚯蚓雖然無爪無牙,無筋無骨,卻能上食泥土,下飲黃泉,原因是其用心專一;而螃蟹八腳而且有兩個大鉗,卻只能住蛇的洞穴,原因就在於心躁。苟子總結性地指出:“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憎憎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沒有專默精誠,不去埋頭苦幹,就不能明辨是非,就不會有輝煌優異的成績。

荀子還強調學以致用。他說:“不聞,不著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意謂學習本身有它廣泛的內涵,應具備“聞”“見”“知”“行”四要,只有學以致用和付諸實踐,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荀

子還特別強調“學莫便乎近人”及“隆禮”,要親近良師益友,要正身慎行,注意道德修養,做到“權利不能傾,群眾不能移,天下不能蕩”。只有全粹精一的德操,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荀子的《勸學篇》是關於學習的名篇,文中反覆說明學習的 重要性及學習目的、態度和方法,強調學習是人們思考問題,認

識事物的重要條件,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增長才幹,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書中的“鍥而不捨”、“不積跬步,

無以致千里”以及演化而成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文句,已成為後代人們的座右銘。

以勸學為話題的作文800子

美麗的容顏會在時間消磨中悄然逝去,強健的體魄會在時光流逝中慢慢消瘦,青春終將被時光無情奪去。當我們不再年輕,當我們不再完美,當我們不再精神煥發,卻會有一種力量支配我們去闖,去創。

曾經的巔峰,昔日的花冠,沒有所謂真正停滯的財富或成就,失去的必然離我們而去,但有一種信念,讓我們找回了自我和價值。

知識,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讓平凡變得不再平凡,讓愚昧變得不再愚昧。而“學”是連接“知識”與“財富”的橋樑,吸收知識精華,轉化為自身技能,然後創造精神或物質上的財富。

但而今,作為我們青少年,更多的是被迫的學習,能自發地去學一些東西那是極其艱苦的,所以我用“勸學”來勸我們自己。

“勸學”:勸各位“終身”學習,也許我們無暇去學一些機械性的東西,但可以去發掘一下潛在的知識靈活性,我們可以去嘗試一下接觸一下,讓自己真正融入到學海之中——生活之中,事物萬變,引發無數思考;書中,問題萬千,獲得清楚思維;家裡家外,人人之間,交流也是一種技能。不必去深究,卻得學技巧,更好地融入社會人群中……所以,學是無邊的,更是無止境的,樹立良好態度——“終身學習”是培養我們開發腦力,獲得無形力量的好方法。

“勸學”:勸各位靈活學習。處於艱苦學習階段,我們所謂的讀書是苦不堪言的。當然,機械性地背認默識,讓我們無端苦悶,倒不如好好地學一下。如:背書先會意,以練熟記,以做熟背。當然死讀書也是一種讀書方法,不過“死去活來”才不失為良方。

“勸學”:勸各位好好學習。所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用心——積少成多,鍥而不捨,方能持久。“好”,好學,培養興趣,是學的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讓自己有心思,感興趣,再者用心好好鑽研。當然“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能學,當然要持之以恆,一朝一夕,方有所用,僅專攻一時,成效也就不高了。

“勸學”:勸各位惜時!學要成為我們的興趣,節約時間就是節約生命,學習是擠出時間的,不能僅靠別人安排時間。人各有學習方法,利用時間方式也各異,必須用最實際有效的方法讓自己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學到有用、較多的知識。

人各有志,學貴有心。讓我們心中有“學”,好好學習!

一篇500字以內的以[勸學]為題的文言文版的作文

今天,我讀了孫權勸學一文。文章篇幅雖短,但文中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說的是這樣一件事:呂蒙當權掌事後,還是不願意學習,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孫權對呂蒙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博士!只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往事罷了。”呂蒙於是就接受了孫權的建議,開始學習。一段時間後,當魯肅與呂蒙論議時,非常吃驚地對呂蒙說:“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已經不再是那個吳下阿蒙了!”

文章敘述到這裡,呂蒙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的品質已經完全體現出來了。因為他虛心接受別人意見,所以才會去學習。因為他謙虛好學,所以才能博得魯肅的讚歎。總而言之,呂蒙“現在”的才略是建立在具有虛心接受別人意見,謙虛好學這種品質上的。

同樣,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是不是也應該具備這種品質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成為“士”,讓別人“刮目相待”。

附《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學了《勸學》這篇文章你有啟發

《勸學》所揭示的道理並非只有一兩點,但我只想就我在大學所認識的問題和我在跑步時所想的最多的問題,結合《勸學》談談我的一些認識。

第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荀子開篇就講“學不可以已”,即學無止盡。雖然在文中荀子的“學”不僅僅指看書,但是如果不看書,沒有一定的理論和認識做基礎,再多的實踐也僅僅是實踐,並不能有實質性的飛躍。太平天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為何一個失敗而一個勝利了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有科學的理論的指導。我覺得在現代社會,“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更具有直接現實性。打開中國社會百葉窗,可以看到整個社會在整體上被金錢給腐蝕著,“金錢至上”已經成為一種觀念充斥著人們的大腦,腐化著人們的精神,人學習很大程度都帶有功利性質,而社會上真正靜下心來學習、做學問、提高內修的人卻少之又少,所以說中國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思想上的大家。我身邊的同學有的跟我說“你考研吧!反正我不考了,我學不動了。”還有的跟我說:“考研吧!不為別的,就為以後找個好工作,再累也就三年。“每每聽到這些話,我都處在矛盾中,我覺得我們現在這些所謂的”大學生“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了,我們離”學海無涯“相去甚遠,對於我們來說,步入社會,找個好工作,然後在忙碌中度過,書本將不知被我們置身何地。但反過來一想,在現代社會,如果我們讀書不功利,我們將如何生存?或許真的是學海無涯苦作舟吧!如果那樣,我想,他已經不能被俗世所困擾了。

第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荀子說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的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就我而言,我覺得這句話是錯的,我認為知識不是力量,只有得到運用的知識才是力量。作為現代的我們,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獲取知識,但卻不知道從中蒸煮、液化、昇華,提煉出智慧的精髓,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對大多數的我們而言,學了也僅僅是學了,但真正學了什麼,卻並非個個都清楚。

第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荀子在文中第六段用整個一段揭示了量變質變這一哲學規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多次出現在試卷上,同時也為許多演講家所青睞,更應該成為我們學習與做事的座右銘。我記得去年西哲老師讓我們寫理想與現實的關係,我寫到:理想+堅持=現實。當時寫這句話,並不是一時興起,也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我每晚在跑步中真正的體會到了堅持的重要性,體會到人只要做到堅持,就可以無極限。人只有從一開始通過一點一滴的堅持,才能合成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

第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荀子在文章中說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的需求,現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人。這句話恰好與孔子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遙相呼應。著名哲學家叔本華說:當我們看見為教育培養人才而建立的大批種類繁多的學校和為數眾多的學者教師時,也許以為人類極其重視真理和智慧。然而這一切都是騙人的假象。教師教授學生是為了掙錢,他們所尋求的不是真理,而是自我炫耀與聲譽名望;學者們進行研究,不是為了獲得豐富的知識和敏銳的捂力,而是為了裝腔作勢、誇誇其談。他雖然說的偏激了點,但聯繫實際想想,他所說的也不是不無道理。從我們自身來講,因為我們是在世界上存在,總得和他人、他物打交道,也就是說,我們必然會處在一種入世狀態中。而在這種狀態中,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按照一個外在的標準和並非我們所想的意志行事。換句話說,我們總是放棄自己,為他人而存在,也因此我們成了大多數的普通人、成了全國佔多數的平凡人。這是我們的悲哀,也是社會的悲哀!...

根據勸學寫語文作文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勸學》是戰國後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勸學”的意思是說“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兩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上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樑”“錐刺股”的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學習態度和不斷積累,正如荀子所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斷積累的方法。對於堅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豈不悲哉!“

我們從無知到知道一些知識,從a、o、e到認識成百上千個漢字,這中間都是經過無數的積累而取得的。試想一下,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哪些不是經過一點一滴的積累而取得的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經過不斷地積累,我們是不會擁有現在的知識的。就拿寫文章來說吧,有些同學一遇到寫文章就頭疼,認為沒的可寫,無從下筆,最終寫出的文章不是平淡無奇就是不符合題意或立意不新穎,那麼是什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出現呢?我認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時不注重積累。假設這些同學在平時的學習過程當中多注意對好詞好句的積累,又怎會出現無從下筆,寫出的文章平淡無奇的情況呢?你若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發憤當詩人,後天又刻苦練鋼琴,鴻鵠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盡全力,想做到這樣持之以恆,恐怕精力有限,也只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對於時事動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需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全方位地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永垂不朽的人物。這些都是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的。

祝你學習進步,生活愉快!

相關問題答案
勸學是一篇什麼文章?
海豚救人是一篇什麼文?
善良是一篇什麼散文?
記是一種什麼文體?
蘭亭集序是一篇什麼?
七顆鑽石是一篇什麼?
序是一種什麼文體?
辭是一種什麼文體?
那是一次什麼嘗試作文?
讀大學是為了什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