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什麼?
了凡四訓講的是什麼故事?
講的是個老頭在年輕的時候找人算命,大師告訴他他活不到很久,後來結識了一位廟上的師傅告訴他自己的命可以自己改變,要樂於佈施,幫助別人,最後到花甲之年他還活著,還有個很孝順的兒子,大概就是這樣,但中心思想就是所,命運不是天註定的,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去改變
了凡四訓裡面講的什麼?要具體些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在六十九歲時所作的戒子家訓;
這篇家訓作為立命、修身、治世的教育經典,一共分為四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是了凡先生一生道德學問的涵養和凝聚,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講述瞭如何改造命運,心想事成。
緣起:
袁了凡先生訪高僧雲谷禪師於棲霞山中,並對坐一室。了凡先生與雲谷禪師對坐三晝三夜心中末動一念。雲谷禪師異之,問了凡先生何以如是的因由。了凡先生對曰:我的命運已被孔先生算定,而且事事皆準,無出其右者,故此,在人生中,再也不起心動念有所欲求。雲谷禪師笑曰,本以為你是一個聖人,其實也是個標準凡夫啊。
後來禪師與了凡先生在討論數可逃不可逃,命運是否天已註定這個問題上,雲谷禪師給了袁了凡先生一個精到而且是改變其一生的答案:
雲谷禪師說:「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雲谷禪師讓袁了凡明白了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做大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由此命激改變。
事實上,從袁了凡先生自佛前發弘願後,發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開始,直到他七十四歲於家中仙逝,他的人生道路完全擺脫了孔先生原來的預測。
正所謂: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便能違天之孽,享其所作之福。
精通邵雍《皇極數》的孔先生,雖然算準了袁了凡的一生,但也忽略了雲谷禪師所說的立命之說,於心中廣種福田,求福則福自來。
《了凡四訓 》體現了什麼哲理
1·立命之學:看了這一章後對因果的概念有了些瞭解。以前自己和大多數人那樣遇到困難總是歸咎於命運。從這章看到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命運後一切遭遇都不出孔先生所算。他也是在京城整日靜坐,對人生失去了期盼。直到在棲霞山遇到雲谷禪師了凡先生的命運才開始轉變。了凡先生經過雲谷禪師的啟發,認識到自己不得功名沒有兒子接事由於自身不能惜福,為人不夠寬容謙遜,不好好養護精神等原因。這是了凡先生通過自己反省認識到的缺點,非常可貴,這種反思就可以產生觸動內心的力量。在看我平時的反省都是留於表面,沒有用心思考,凡是所發懺悔都是泛泛的不夠真切,所以不能有對峙煩惱的力量。雲谷禪師進一步開導讓了凡先生明白一切的福田不離方寸,要想得到快樂必須從善業著手,要去除痛苦就要避免惡因。心力若的就會被數所束縛,反之心力強的就不能被業力束縛。趨吉避凶的方法就是要通過行善斷惡來實現。通過兩人的問答,了凡先生了解了因果的規律,也真實信受。可以看到了凡先生根基確實是上等,從雲谷禪師處獲得教言後就依教奉行,發了做三千件善事的大願求功名。對於我來說佛法方面也反覆看過有關因果的教言,就是沒有從內心深處真實的信受,導致平時有種種的期盼,心不能安。如果真相信因果就不會這樣,只要按理去做,不必期盼也不必追求結果如何,一切都在因果中。表面上了凡先生顯示的是改變命運的竅覺,求的是人世的福報,但如果按照這種對因果規律的信受率去行持出世間的法,怎麼會得不到效果呢。這裡的道理實在是很深,難怪祖師要流通《了凡四訓》,這裡面的大寶藏實在是深不可測的。
雲谷禪師開示的畫幅和唸咒要專心,不能夾雜,這些方法深入進去就是伏斷妄念煩惱,顯露真心的妙法。很多道理放在我面前,難的事不能真正的起信心,所以不是法有問題,而是我的煩惱習氣特別深重,對教言不能真實信受。這樣平時行持學習都打折扣,加上惡業的不斷髮動,使得學習和課誦效果不能提高。因果確實很難相信,差距擺在眼前。自力不夠,對三寶的祈求又不能做到至誠懇切,現在的我問題確實嚴重。了凡先生通過身體力行的行持善法,吧自己的業轉變。在第二年他考試就超越命運得了第一名。接著又發求子求得近視的念頭。因他行善能夠長遠持久,對自己反省審查的功夫非常細緻,敬畏天地鬼神其實就是對客觀因果法則的尊重。在看他能學習趙閱道晚上焚香向上天禱告白天所作,這種傳統的人文精神值得敬佩,現在的我實在是差距太大了。這裡說明了古人的一種恭敬之心。堪布的講解結合了佛法,看起來更能體會到這本書的可貴。從業的角度有對鏡、索求、所依、事相、心力的差別,看後對業的差別也有所瞭解,對將來行持肯定有意。
這章最後部分了凡先生教戒自己的兒子的教言非常真誠重要。興旺發達時候要做不得志想,富貴要做平窮想,受人恭敬要做恐懼想,學識出眾做謙下想等等,都是出自真心,教人怎樣處於順境能夠惜福自律的方法。六種思維也是體現了儒家人文修養。遠的方面要思維怎樣發揚祖宗的德行,近的方面要思維怎樣掩蓋父母的過失,替父母懺悔,上要思維報答國家,下要思維造福家庭,外思維救濟別人,內防止邪念的產生。要時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每天都要改過,一天不改過就一天沒有進步。這些珍貴的教言非常難得,其中包含了世間的人文修養功夫和出世間因果的智慧。這些如理作意古人是出自真誠的信受,沒有一點夾雜造作,而我得到這樣的法後沒有重視珍惜,口頭上說好實際相續沒有真實的接納信受,才會導致現在法和相續脫離的問題。
2·改過之法:改過的方法有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三個方面。從事上改過的方法是一種強制的方法,比較容易反覆。從心上改的方法要求能隨時隨地提起正念,一般人很難做到。從理上改的......
了凡四訓,了凡是什麼意思
《了凡四訓》,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作於六十九歲,全文分四個部分。
由此可知,了凡是範名。
無語……
了凡四訓,是講什麼? 40分
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現真善美中華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章,論證“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所以數百年來歷久不衰,為各界人士欣然傳誦,時至今日,仍然是膾釘人口、滋育身心的傑作。
了凡四訓簡述什麼故事???
1、主要內容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現身說法”: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到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說明了人們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運、自求多福的道理。
2、作品簡介
《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 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是書作於六十九歲,全文分四個部分。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
3、作者簡介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年輕時入贅到浙江省嘉善縣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縣得了公費做縣裡的公讀生。他於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在鄉里中了舉人;明神宗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考上進士,奉命到河北省寶坻縣做縣長。過了七年升拔為兵部「職方司」的主管人,任中碰到日寇侵犯朝鮮,朝鮮向中國求救兵。當時的「經略」(駐朝鮮軍事長官)宋應昌奏準請了凡為「軍前贊畫」(參謀長)的職務,併兼督導支援朝鮮的軍隊。提督李如鬆掌握兵權,假裝賜給高官俸祿與日寇談和,日寇信以為真,沒有設防;李如鬆發動突擊,攻破形勢險要的平壤,因而打敗了日寇。
簡述《了凡四訓》的主要內容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善書,闡明“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指出一切禍福休咎皆自當人掌握,行善則積福,作惡則招禍;並現身說法,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該書自明末以來流行甚廣,影響較大,此白話繪圖本的出版當有助於閱讀了解,於個人品德修養與世道人心改善或許不無小補。
這本書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準確性,到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說明了人們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運、自求多福的道理。
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內涵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現真善美中華文化,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章,論證“種瓜得瓜”、“善有善報”、“積極進取”、“有願皆成”之理。平實而無虛華,深奧而不迷信。所以數百年來歷久不衰,為各界人士欣然傳誦,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傑作。
了凡四訓的十善是什麼
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樑,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佈施為先。所謂佈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佈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盪滌私情,祛除執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