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發感情是什麼意思?
這是在抒發感情還是什麼
只是一種隨筆或是突然有些感悟
喜歡一個人 所以喜歡一座城
那座城有自己的回憶 所以才特別吧
抒情是什麼意思?
抒發內心的真情實感。
抒情的意思是什麼
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並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
抒情是直接或間接地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表述法。“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抒情,是文章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重要手段。抒情,是抒情詩、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述方法;在敘事性的作品中,它常常與敘述、描寫、議論等結合運用。在議論說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過對某種觀點的論證,體現作者的愛憎感情。
記敘中運用抒情表達方式,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類。
直接抒情:直接抒發作者對事物的感情。
間接抒情:在寫人、敘事、寫景、狀物過程中滲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方式有寓情於事和寓情於景兩種。
直接抒情是什麼意思
把自己對事物的感情直接抒發出來而不是借物借人的表現手法
抒情的意思是什麼
借景抒情
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鬆、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
抒情是什麼意思
抒情釋義:
表達情思,抒發情感
[拼音] [shū qíng]
抒情是什麼意思,怎麼寫抒情散文
抒情,即表達情思,抒發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話語組織,象徵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文學活動,它與敘事相對,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徵。抒情方式具體來分又可分為借景抒情法、觸景生情法、詠物寓情法、詠物言志法、直抒胸臆法、融情於事法和融情於理法等。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並通過在意識中對現實的審美改造,達到心靈的自由。抒情是個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也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造的辯證統一。
抒情散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飄逸見長,著力點在於準確表達感情色彩的語言運用上。往往藉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託,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運用比興、象徵、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託物詠志,有所寄託,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分類
大致可分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類。
參遊式
套路模式:參遊起因→參遊見聞。代表篇目《難老泉》 特點: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目擊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 注意:一要注意眾多的景物應以作者行蹤為線串聯起來,移走換景,景不離步;二要注意每進一步,地點要交代明確,描寫要虛實相間,這樣才能清晰而深廣;三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眾多的景物要詳略得當,詳處著力描寫,略處簡要概述。
靜賞式
套路模式:進入景點→依次靜賞→賞景聯想→離開景點。代表篇目《荷塘月色》 注意:一要注意進入景點的緣由要自然,最好能點到主題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寫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個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聯想,旨在與開頭所交代的緣由相照應,用抒發情感的方式來深化主題。
象徵式
套路模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代表篇目是《白楊禮讚》。 特徵:一用物來象徵人,形在寫物,旨左象徵之人;二是卒章顯志,篇末點旨。
情索式(並列式)
套路模式:情的緣起→情的積蓄→由情至人→情的歸結。所謂情索,就是以情為線索,來連綴景物。代表篇目朱自清的《春》 特點:看似處處寫景物,實是處處借景抒情,只是為情感找一個假託物而已。關鍵是要善於將景物特徵分解成若干個方面,從若干個點上來抒情。
懷念式
套路模式:睹眼前景→思從前景→抒懷念情。代表篇目鄭振鐸的《海燕》 特點:借聯想來寫懷念中的景物,表達寄寓在這一景物上的情思。應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從一景聯想到相關、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著作者的主要情感。這樣就使文章內容的含量增大。運用這一式抒寫懷念家鄉、母校、親友之情均可。
敘史式
套路模式:一語統篇→分敘史實→撫今抒情。代表篇目《土地》
範文
背影
朱自清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著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著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因為喪事,一半因為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裡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