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16

燒香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謂於諸佛、菩薩、祖師像前燃燒各種香。又稱拈香、捻香、焚香、炷香。初於印度,以氣候酷熱,時人皆塗香去除身上之垢臭。據大智度論卷三十載,天寒時多行燒香,塗香則通於寒時、熱時。其後,以燒香用於迎請、供養佛菩薩之行事中。

諸經中多有燒香供養之記載。據長阿含卷二遊行經載,為如來起大堂舍,整治處所,並灑掃、燒香。據法華經卷四法師功德品載,受持、讀誦,或解說、書寫法華經者,當受種種供養,如供養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十種供養)等。據無量壽經卷下載,行者當懸繒、燃燈,及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又據宋元明三本之賢愚經卷六富那奇緣品載,富那奇與兄辦足供養,持香爐共登高樓,遙向祇洹精舍燒香,祈願歸命佛及聖僧,唯願佛明日臨顧該國,開悟愚盲之眾生。香菸即如其意,乘虛空往至世尊之頂,相結聚合成一煙蓋。據大日經卷八載,燒香,乃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之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佈。

於密教中,胎藏界三部所燒之香有別。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佛部燃燒沉水香,金剛部燃燒白檀香,蓮華部燃燒鬱金香。或混合三種香通用於三部,或以一種香通於三部。

諸香中,室唎吠瑟吒迦樹汁香,通用於三部,亦以之獻與諸天,安悉香獻與藥叉,薰陸香獻與諸天天女,娑折囉娑香獻與地居天,娑落翅香獻與女使者,乾陀囉娑香獻與男使者等。又龍腦、乾陀囉娑、娑折囉娑、薰陸、安悉、娑落翅、室唎吠瑟吒迦等香,稱為七膠香,為最勝上者,和合而燒之,可通用於九種(三部之息災、增益、降伏等三種法)。

另據蕤呬耶經卷中請供養品所載,於一般供養法中,應以白檀香混合瀋水香供養佛部,以尸利稗瑟多迦(室唎吠瑟吒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華部,而以黑沉水、安悉香供養金剛部。

又以白檀香、沉水香、龍腦香、蘇合香、薰陸香、尸利稗瑟多迦樹汁香、薩闍羅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烏屍羅香、摩勒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哩香、柏木香、天木香、鉢地夜香等,與砂糖混合,稱為普通和合,可隨意取用,以供養諸尊。

據蘇悉地羯囉經卷上分別燒香品載,因所修之法不同,而於燒香之種類亦有差異,如修扇底迦法(息災法)應焚搗丸香,修阿毗遮嚕迦法(降伏法)應焚塵末香,修補瑟徵迦法(增益法)應焚作丸香。據不空三藏之佛頂尊勝陀羅尼唸誦儀軌載,於息災法應焚沉水香,於增益法應焚白檀香,於降伏法應焚安悉香,於敬愛法應焚蘇合香。另於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下及金剛壽命陀羅尼經法等亦有上記之說法。

此外,密教又以燒香與閼伽、塗香、花鬘、燈明、飲食等合為六種供養。於禪林中,稱燒香為拈香,或炷香。在法會中持香盒者,稱為燒香侍者。關於燒香之作法,禪苑清規卷五堂頭煎點條中有詳明之記述。[增一阿含經卷十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經卷中、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唸誦儀軌經卷上、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三行香咒愿法、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西序頭首條、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受齋軌則、大宋僧史略卷中、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參閱‘上香’718、‘拈香’3265)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燒香”解釋如下:

【燒香】 (儀式)五種供養及六種供養之一。世諦所釋,則為拂邪氣,請神靈。第一義諦所釋,則為使所修之功德,周遍一切處。陔餘叢考三十三曰:‘李相之賢已集,因謂燒香始於佛圖澄。襄國城塹水源暴竭,石勒問澄,澄曰:今當敕龍取水。乃燒安息香,咒數百言,水大至雲。然燒香實不自此始。三國志孫策謂張津著絳帕頭燒香讀道書。又江表傳,道士于吉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則漢末道家已用之。又按漢武故事,昆邪王殺休屠王,以其眾來降。得其金人之......

藏幡代表什麼?

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繫於繩索之上的風幡,風幡在藏語中稱為“隆達”,直譯即為風馬旗的意思。風馬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的風馬是直接將羊毛系掛於樹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

藏族認為,風馬在深層意義上指人的氣數和運道,或者特指五行。在靈氣聚集之處(神山聖湖等),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有利於願望的傳達和實現。到後來這種理念延伸到各個層面,喜慶時張掛風馬是希求天、地、人、畜吉祥諧和;起帳建屋時張掛風馬是驅災避禍求平安;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臺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託哀思,等等。總之,風馬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

常見的風馬旗多由布製成,也有用麻紗、絲綢及土紙的。風馬有方形、角形、條形等,通常為10~60釐米不等的長開或正方形。風馬小可到一條一縷,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掛於繩,或隨意拋灑。勁風吹拂之時,成片成串的風馬在藍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飛舞,精神及願望一意向上。

風馬旗的顏色分白、黃、紅、綠、藍五種。民謠中唱道:黃幡象徵自現蓮,紅幡象徵雨調和,青幡象徵後裔長,紅幡插在草坪上,宛似鹿角光耀眼,紅幡插在屋頂上,宛似紅火永興旺……在藏族心目中,白色純潔善良,紅色興旺剛猛,綠色陰柔平和,黃色仁慈博才,藍色勇敢機智。

寶馬(背馱佛法僧三寶)居中,大鵬金翅鳥、龍、獅、虎等動物環繞是風馬的典型構圖,它們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環往復,生命經久不息。另還有佛像、八寶吉祥和佛經等圖案,它們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屬刻版的。拉薩附近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寺院、後藏日喀則以及康區德格是風馬的三大雕版印製中心。

拉薩一帶的風馬圖案嚴謹而富麗,無論宗教感還是藝術感都顯得正統一些,藥王山一帶非常多;後藏一帶則顯得世俗生活化,形式、內容較為自由靈活,新年時多在鄉間寺廟民舍的屋頂以及村口張掛;康區的風馬大片大片迴環往復,色澤鮮明,視覺衝擊力強烈,如安多、湟中一帶分佈於黃河源的風馬直如幡城一般;藏北風馬因多從瑪尼石上直接拓印,尤顯粗獷豪放,象藏北的生命一樣張揚灑脫。另外,林芝工布駭米林等地的風馬往往是直接懸掛在古柏上的,五六個一簇,迎風招展宛若大旗。

藏族非常看重風馬旗,旅遊者經過這些地方時可往瑪尼堆上添加一些石頭,但切記不可亂動和不敬。

親人去世有什麼講究

老人去世後的風俗(鄉里鄉親之間)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後事,如“掌櫃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託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後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孃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藉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孃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孃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儘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孃家人鬧了彆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嚥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準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製,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是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後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裡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嚥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於往死者嘴裡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捱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臥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屍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

請問佛教中開光是什麼意思啊?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於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讚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硃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後將硃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開光時,由於佛菩薩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鑑三世群機。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於北宋太平興國五(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於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於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複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奄阿牛三字安於佛之身上。把“奄”字安於頂上、“阿”字安於口上、“牛”字安於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塗上香油,用草刷子刷乾淨,然後用歌舞妓樂讚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淨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並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淨火塗於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髮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塗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後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後,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後,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佈施。複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後,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汙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後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硃砂筆點向佛眼,由於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我們眾生由於無有智......

喪尺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原墳、燒七、燒百天、燒週年、燒三週年解析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週年、燒三週年的意義:人死到陰曹地府後,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第一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過王順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後移送陰曹法院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週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週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週年拜,轉輪明王后、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具體日期算法,例如:

老人於2009年01月01日逝世。

(以下為公曆時間)

一七:01月07日(一般為01月05日的原墳所代替)

三七:01月21日

五七:02月04日

七七:02月18日

百日:04月09日(實際天數是第九十九天,也有短百日的含義)

一週年祭、三週年祭要按祭日來算。

葬禮俗多循古禮,晚清時代喪服、喪期均遵《文公家禮》(朱熹所撰,又稱《朱子家禮》)。大致程序為:長輩彌留之際,子孫必須到場送終,如果父母死時子女不在身邊,不僅親友責其不孝,子女也會感到終身遺憾和愧疚。死者斷氣(即《家禮》中所說的“初終”)後,立即燒錢紙,稱為“落氣紙”;在死者身旁點一盞油燈,稱“長明燈”。家中及時確立喪主等經辦喪事的人員。親屬按與死者關係的親疏穿戴孝服,按舊制應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而實際生活中多披白色頭巾,以頭巾之長短、繫頭巾之麻線的粗細和顏色來分別,但統言之披麻戴孝。鞋則用白布覆蓋,根據輩份點綴一點紅綠。一面派人購制棺木(許多有條件的老人生前就已置辦了壽材),一面通知親友前來參加葬禮,一般人家口頭通報,富家大戶發訃告,訃告有一定格式。然後為死者洗澡,“前三後四”,即用溼毛巾在死者胸前抹三下,背後抹四下,穿戴壽衣壽帽,並在其右手放入一根棍棒或柳樹枝,上串一燒餅,稱“打狗棒”。覆衾死者身上,臉上則覆蓋白布(即《家禮》中所說“小殮”)。設祭,哭喪,守靈。一般攤屍半天到三天不等,家中必要到場的人到齊後即將死者放入棺材(即《家禮》中所說的“大殮”),亦設奠,家人嚎哭。釘棺蓋時孝子在一旁高喊“某某躲釘!”此時成服,設祭堂,早晚奠,接受親友弔喪。在家中辦理這些事情的同時,派人外出擇定墓地,挖好墓穴。出殯(俗稱“上山”)日,請道士做齋,為死者開路。棺木一般有八人擡,路遠的還要有八人替換。棺木出門時要摔碎一隻碗或鉢。出門後前面有人擎銘旌,丟紙錢(俗稱“買路錢”),中間有孫子或重孫騎坐在棺木上,後面孝子賢孫、親戚朋友依此跟進,徐徐向墓地進發。棺停墓穴旁,先用稻草燒墓穴,謂之“暖井”,有的還殺一隻公......

這個句子什麼意思

序曰: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新婦謂府吏:“勿復重紛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後人,留待作遺施,於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   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出門登車去,涕落百餘行。  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新婦謂府吏:“感君區區懷!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懷。”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阿母大悲摧。  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謂阿女:“汝可去應之。”  阿女含淚答:“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媒人去數日,尋遣丞請還,說有蘭家女,承籍有宦官。雲有第五郎,嬌逸未有婚。遣丞為媒人,主簿通語言。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大義,故遣來貴門。  阿母謝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  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舉言謂阿妹:“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  蘭芝仰頭答:“理實如兄言。謝家事夫婿,中道還兄門。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雖與府吏要 ,渠會永無緣。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

出殯是什麼意思

就死人守靈後 擡棺材去下葬

現在出殯多為去火葬場後入土

清明上河圖是什麼意思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農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畫中有五百五十餘人,牲畜五六十匹,船隻二十餘艘,房屋樓宇30多棟,車13輛,轎14頂,橋17座,樹木約180棵,往來衣著不同,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其間還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情節,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頗見功底。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會生活與習俗風情。通過這幅畫,可以瞭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杆,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型貧纜殖檔摹??笄拍廈婧痛蠼窒嗔?=值懶獎呤遣杪ィ?乒藎?逼蹋?鞣弧=值懶腳緣目盞厴匣褂脅簧僬拋糯笊〉男∩譚貳=值老蚨?髁獎哐由歟?恢毖由斕匠峭飩夏?駁慕記??墒牆稚匣故切腥瞬歡希河刑艫8下返模?屑菖3鄧突醯模?懈獻琶?坷?醭檔模?凶ぷ愎凵豌旰泳吧?摹?br />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僱了很多縴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隻大船上的船伕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游客和鄰近船伕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動物209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5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釐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籤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

農村老人過世後的攔謝是什麼意思

老人去世後的風俗(鄉里鄉親之間) 送終   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老人病篤處於彌留之際,大都是情依依、意連連,思念兒女,牽掛親人。這時在家的兒女要日夜侍奉,不離左右,並要給在外的兒女捎話傳信,催其速返。兒女在接到此類電、信之後,都是歸心似箭,日夜兼程,望鄉哭奔,力爭與親人生見一面。一時見不上,不但老人不會瞑目,就連兒女也是終生遺憾,還會被人們指為不孝。有時說來也巧,一旦兒女進門,老人就“撒手歸天”一了。因此,兒女守護著父母去世,叫做“送終”。在這個時候,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一些身後事,如“掌櫃的”誰當、事業的繼承、則產的處理、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等,俗叫“託家事”。對老人臨終遺言,子女要一一應允,讓老人放心,即使死後也不改其意。如果死者的所有子孫和親人守著他死去,俗以為這是難得的“善終”。老人病危,兒孫還在忙自己的活,必然會遭眾人的非議和親鄰的責罵。   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孃家來問病,這在當地是必行的禮節,萬一病故,好讓他們知道人是怎樣死的。不然,人亡之後,突然去請他們督喪,他們是會藉故刁難的。如果,再和舅家、孃家人有其他不愉快的事,往往是請而不到,這時,惟一的辦法就是孝子長跪在門外,叩頭回話,求得同情和諒解。舅家、孃家人提出的喪儀條件要儘量滿足。因為,當地風俗是和舅家、孃家人鬧了彆扭,喪事就無法順利辦理。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們就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嚥氣之前必須把壽衣(俗稱“老衣”)穿上,一則死後不好穿;二則說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著光著身子走了,到了陰間還是無衣。壽衣大都是及早準備好的。當地習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製,取“功德潤澤”後人之意。壽衣袖子講長,要能遮住手梢,忌諱袖短露手。否則,後輩兒孫就衣不蔽體,伸手討飯。在壽衣件數上,要穿單不穿雙,是避免凶事成雙的意思;在壽衣布料上,要穿平紋布,忌穿斜紋布,怕有一個“邪”字,後輩人搞邪門歪道;特別忌穿皮革,因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來世變成畜生;可以用綢子但不能用緞子,因為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不能用紐子,只能用布帶,因為紐子和“扭子”諧音,怕後代出“逆子”。壽衣要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壽衣裡子多選用紅色,意味著後輩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子女先父母而亡者,要在壽衣上綴個白布條,以示在陰間也要為父母制服。除了公務人員之外,現在民間老人壽衣的樣子,多數仍沿襲清朝、民國時期長袍短褂的款式,可見封建習慣的頑固性。   人剛嚥氣,趕緊要把預備好的“噙口錢”放人口內,“噙口錢”也叫“口實”,是一枚銅錢或其他金屬硬幣,穿上紅線,放人死者口內後,把紅線另一段拴在壽衣布帶上,防止溜入腹內,待盛殮時揪掉紅線。   關於往死者嘴裡放“噙口錢”的事,民間有三種說法。一是把錢稱為“寶”,把錢放進死者嘴裡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說人辛勞一生,不管貽留多少,“噙口錢”是最後帶走的“落頭”;三是說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再脫生,再變成人,有了“噙口錢”,來世不受窮。 有的在人死之後,還要給手裡攥塊饃饃,意味著在黃泉路上有飯吃,不捱餓,來生再世也不缺口糧。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之後,就應當將其從臥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來,作為臨死者最後告別人世的正式場所,親人們都守候其左右,讓其安詳地離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壽終正寢”。   屍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上,下鋪上穀草,穀草的根數跟死者的壽數相等,俗叫“隱身草”。為什麼要鋪“隱身草”?過去傳說,人死後“魂”就離開了身體,但......

相關問題答案
幡息什麼意思?
幡動什麼意思?
首期還本付息什麼意思?
財務信息什麼意思?
修羅雙氣息什麼意思?
行政許可信息什麼意思?
除權除息什麼意思?
開戶信息什麼意思?
儲蓄結息什麼意思?
按時作息的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