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心理學原理有哪些?
人際交往中有哪些心理學原理
大多在社會心理學裡面
有關人際交往的心理學書籍有哪些?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它教會了我很多~~~
很不錯的哦~~
你可以去看看~~~~嘿嘿
(美)戴爾*卡耐基————《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
你的人際交往狀況如何?你認為形成你目前的狀態的原因有哪些?今後打算怎麼利用所學心理學原理增強自身的
前兩個自己的自己寫就好,人際吸引可以用首因效應。或者近因效應來提高
什麼是人際關係,它的特點,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有哪些
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係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係、朋友關係、學友(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僱傭關係、戰友關係、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等。人是社會動物,每個個體均有其獨特之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係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之關係均有極
特點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關係。其特點是:
(一)個體性
在人際關係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對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歡或願意親近的人成為主要問題。
(二)直接性
人際關係是人們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可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沒有直接的接觸和交往不會產生人際關係,人際關係一經建立,一定會被人們直接體驗到。 (三)情感性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們彼此間的情感活動。情感因素是人際關係的主要成分。人際間的情感傾向有兩類:一類是使彼此接近和相互吸引的情感;另一類是使人們互相排斥分離的情感。人們在心理上的距離趨近,個體會感到心情舒暢,如若有矛盾和衝突,則會感到孤立和抑鬱。
1.相互性原則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任何個體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納他人。喜歡是有前提的,相互性就是前提,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2.交換性原則
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原則是: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於失,至少等於失。人際交往是雙方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
3.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是個體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價;自我價值保護是一種自我支持傾向的心理活動,其目的是防止自我價值受到否定和貶低。由於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評價而確立的,個體對他人評價極其敏感。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並反投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此時可能激活個體的自我價值保護動機。
4、平等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總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兩個方面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滿足程度必須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前提。人際交往作為人們之間的心理溝通,是主動的、相互的、有來有往的。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人的這種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5、相容原則
相容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係,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涵、寬容及忍讓。要做到心理相容,應注意增加交往頻率;尋找共同點;謙虛和寬容。為人處世要心胸開闊,寬以待人。要體諒他人,遇事多為別人著想,即使別人犯了錯誤,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計較,以免因小失大,傷害相互之間的感情。只要幹事業、團結有力,做出一些讓步是值得的。
6、信用原則
信用即指一個人誠實、不欺騙、遵守諾言,從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要做到說話算數,不輕許諾言.與人交往時要熱情友好,以誠相待,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遜而不矯飾作偽,要充分顯示自己的自信心。一個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別人的信賴.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就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取別人的信任,產生使人樂於與你交往的魅力。上述這些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處理人際關係不可分割的幾個方面。運用和掌握這些原則,是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基......
心理學中的人際關係是怎樣解釋的?
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
一、人際關係的三維理論
美國學者舒茨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人際關係的三維理淪,他稱自己的理論是基本人際關係取向(FIRO)理論。其要點是:
(一)個體都有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
1.包容需要 與他人接觸、交往、相容。
2.支配需要 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
3.感情需要 愛他人或被他人所愛。
(二)人際關係需要決定個體與其社會情境的聯繫,如不能滿足可能會導致心理障礙及其他嚴重問題,如精神崩潰。
(三)對於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人們有主動表現和被動表現兩種形式,二者互補。
根據(一)和(三),人際關係的取向有六種。
(四)六種人際關係取向
1.主動包容式 主動與他人交往,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2.被動包容式 期待他人吸納自己,往往退縮、孤獨;
3.主動支配式 喜歡控制他人,能運用權力;
4.被動支配式 期待他人引導,願意追隨他人;
5.主動感情式 表現對他人喜愛、友善、同情、親密;
6.被動感情式 對他人顯得冷淡,負性情緒較重,但期待他人對自己親密。
(五)童年期的人際需要是否得以滿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為方式,對其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有決定性影響。 1,包容需要 如果兒童與雙親交往少,會出現低社會行為,如傾向內部言語,與他人保持距離,不願參加群體活動等;如兒童對雙親過分依賴則會形成高社會行為,如總是尋求接觸,表現忙亂,要求給予注意;如果兒童與父母適宜地溝通、融合,會形成理想的社會行為,無論群居或獨處都會有滿足感,並能根據情境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人際關係較好。
2.支配需要 如果雙親對兒童既有要求又給他們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種自主權,會使兒童形成民主式的行為方式;雙親如果過分控制,則易於形成專制式行為方式,如兒童傾向於控制他人,易獨斷獨行;或者形成拒絕式行為方式,表現順從,不願負責,拒絕支配他人;或者兒童焦慮過重,防禦行為明顯。
3.感情需要 如果兒童在小時候得不到雙親的愛,經常面對冷淡與訓斥,長大後會出現低個人行為,如表面友好但情感距離大,常常擔心不受歡迎,不被喜愛,從而避免有親切關係;如果兒童生活在溺愛關係中,長大後會表現出超個人行為,如強烈尋求愛,希望與人建立親密的情緒聯繫;如果兒童能獲得適當的關心、愛護,就會形成理想的個人行為,長大後既不會受寵若驚,也沒有愛的缺失感,能恰當對待自己。
舒茲的三維理論在解釋群體形成與群體分解中提出群體整合原則,即群體形成的過程開始是包容,而後是控制,最後是情感。這種循環不斷髮生。群體分解的原則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繼而失控,最後難於包容,導致群體分解。
二、人際關係的四個階段
奧爾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從交往由淺入深的角度來看,一般需要經過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穩定交往四個階段。
定向階段
1.定向階段包含著對交往對象的注意,抉擇和初步溝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動。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裡,我們並不是同任何一個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是對人際關係的對象有著高度的選擇性。在通常情況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種會激起我們興趣的特徵的人,才會引起我們的特別注意。在一個團體中,我們在人際關係方面會將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注意也是選擇,它本身反映著某種需要傾向。比如在我們選擇戀人時,某些與我們觀念中理想的情人形象相接近的那些異性,尤其會吸引我們的注意。
與注意不同,抉擇是理性的決策。而注意的選擇是自發的,非理性的。我們究竟......
人際交往心理學的好處有哪些
在當今社會大變革中,新情況像潮水般地湧現在人們的面前,學業、求職、就業、競爭動盪不居,瞬息萬變;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又往往有著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煩惱和困惑。所有這一切,使不少人在心理常常感到一種重負,一種壓抑,渴望著能夠儘快地加以自我調節,以適應如此眼花縩亂、變化萬千的社會變革。有了人際往心理學的指導,我們就可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尋找和採用必要的手段和途徑,協調好各方人際關係,進而在良好的人際交往基礎上獲得生活、學習和工作等方成功。
心理學:人際喜歡和相互吸引的條件
1.相似性與互補性: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與我們具有相似態度和價值觀的人,並與之表現相互吸引。態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一般相似性起決定性作用,但當交往雙方角色不同,需要不同時,人們傾向喜歡那些行為與角色相符合的人。雙方角色不同,行為不同時,人們喜歡那些與自己能夠互補。
2.個人品質:人際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變得不再重要,交往者的內在品質越來越重要。
熱情是令人喜歡的重要個性品質,開朗比冷淡更具吸引力。真誠、幽默、有涵養、禮貌、有能力、聰明等,也是影響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外表的特點,比如容貌、體形、服裝等因素。
外貌因素在人際交往中也具有輻射效應。
3.接近性與熟悉性:空間上距離較近的個體,相互間接觸的機會多,能夠增進彼此的瞭解。尤是交往初期。
人際關係的社會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較重要的名詞。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我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裡就存在著首因效應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您的硬件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友分別明,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有可能這種美化將會影響你的生活,因為,你有可能成為一種光環人物,這就是光環效應。
當你對某個人有好感後,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缺點存在,就像有一種光環在圍繞著他,你的這種心理就是光環效應。情人眼裡出西施,情人在相戀的時候,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對方看來也是無所謂,這就是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你很難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們在社交過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具備一定的設防意識,即人的設防心理。
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祕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設防心理在交往過程中會起到一種負面作用,它會阻礙正常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