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藝術特點的是?

General 更新 2025-01-02

漢賦的特點

漢賦,無疑是古典文學中一種影響深遠的體裁。

劉勰在其文學批評鉅著《文心雕龍》裡說:"鋪才邐文,體物寫志"是賦之特徵。前四字指的是賦的形式,後四字指的是賦的內容。《漢書·藝文志》載:"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賦是一種不同於詩詞,也不同於文的文體,介於二者間。

《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周禮·大師》)。一般認為,"風"、"雅"、"頌"是三種詩體,"賦"、"比"、"興"是三種寫作表現手法。在戰國時期,"賦"還只是古詩的一種表現手法。"賦"與"比、興"的比喻象徵、託物起興不同,"賦"是"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一種直白的表現手法。但有學者以為賦原來也是一種詩體,如章太炎先生在其《國學演講錄·經學略說》中提出:"六詩者,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今《詩》但存風、雅、頌,而無賦、比、興。"不論賦前身是不是一種詩體,在後來賦成為一種文體,並在漢代領一時風騷,是無可置疑的。至唐時韓、柳發動"古文運動",駢文逐步失去正統地位。這對賦有一定衝擊,但宋後,賦依然是文人學士最喜歡採用的文體之一,主要是俳賦與文賦。

賦在先秦儒家荀子時便已是一種文體,《荀子》一書中已有《賦篇》,分別寫雲、蠶、禮、知、針五種事物。

劉勰指出"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可見賦是《詩》與《楚辭》演變而來,《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

賦到西漢時,已足以成為漢代文學的代表,乃至影響千年中國文學史。賦大致分為五種,也正是五個重要時期:西漢人將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視為賦體,沒有一定的限制性,這稱做楚辭體的騷賦;漢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體,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長的句子,漢賦喜堆砌詞語,好用難字,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卻被後人視為賦體正宗,也稱古賦;六朝賦是東漢抒情短賦的變體,其特點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齊,多為四言、六言拼偶組成,而又講究平仄,通篇押韻,又稱俳賦;唐宋又有律賦,題目,字數韻式,平仄都有嚴格限制;文賦是中唐以後產生的一種散文化的賦體,不刻意追求對偶、聲律、詞采、典故,句式錯落多變,押韻較自由,甚至大量運用散文的句式,文賦實際上是賦體的一種解放。靜安所謂"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人間詞話》),不外如是。

賦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馬相如、楊雄、枚乘等人。

《漢書·藝文志》載: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其中宋玉之《風賦》、枚乘之《七發》、司馬相如之《子虛賦》、東方朔之《答客難》、揚雄之《長楊賦》、班固之《兩都賦》等等,無不是傳世佳作。

參考資料:www.guoxue.com/gxrm/gx_hf.htm...

漢大賦的藝術特點

文字 〖 大 中 小 〗 )

漢賦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長河中,作為一種新的文體興盛於漢代,400年一直沒有衰竭。魏晉以來,文人作賦大有人在。王國繼《宋元戲曲考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

漢賦的主體是漢代大賦(又稱新體賦),它的興盛,一方面是漢代帝國文化、經濟、政治發展的結果,特別是帝王的愛好與提倡;另一方面也是借鑑前代遺產,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概括言之,漢賦(特別是大賦)主要特徵是:內容上多是歌功頌德,極寫帝王貴族的聲色犬馬、遊宴田獵之樂,山林宮殿京都之麗。表現出漢帝國統治的雄偉氣魄,同時也給讀者外在美麗世界的觀賞。在賦的形式與規模上,建立了一種主客問答的形式。規模壯闊。在表現手法上,採用描寫鋪敘形式,鋪陳排比,文辭瑰麗,散韻相間,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為主。篇末往往加上一個“諷諫”的結尾,即所謂“勸百諷一”。但從漢賦的發展、演變軌跡看,又可以簡略描述如下:由“騷體賦”演變為“新體賦”(大賦),形成漢賦體式的創作高潮,最後發展為東漢末年的抒情小賦。西漢初年賈誼創作騷體賦,其代表作為《吊屈原賦》、《{月鷗}鳥賊》。新體賦的奠基者是枚乘,他的《七發》是新體賦的第一篇作品。漢武帝 時期。漢賦發展到鼎盛階段,代表作家是司馬相如,代表作是 《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等。從司馬相如開始,以歌頌漢帝國聲威和氣魄為主要內容,真正確立了“鋪張揚厲”的新體賦 的規模,同時也確立了“勸百諷一”的賦頌傳統。《子虛賦》,作者假設了兩個人物,即楚國的子虛和齊國的烏有先生互相誇耀,子虛盛讚楚國雲夢澤之大、之美和楚王田獵的盛況,烏有先生不僅 批評子虛“奢言淫樂”,同時也讚美了齊國。 《上林賦》可說是《子虛》的續篇,是投武帝之所好寫成的。《上林賦》重在寫所虛構的人物亡是公大肆鋪陳漢天子上林苑的壯麗和天子射獵的壯舉,表明“諸侯遊獵之事,不足觀”,以壓倒齊楚完篇。值得注意的是,《上林賦》最後一節為:“若夫終日馳騁,勞神苦形,罷車馬之用,玩士卒之精,費府庫之財,而無德厚之恩”一段文字,此即為“勸百諷一”的內容。但這種“勸百諷一”的作法,實際上已脫離了枚乘在《七發》中勸戒的內含,但對後代賦家影響極大。 漢賦發展至西漢末年揚雄手裡,已趨向定型化,集中在歌頌與遊獵兩種描寫上。東漢以後,賦的發展分化成兩種類型:一是承繼司馬相如、揚雄大賦的規模,如班固寫《兩都賦》,極力描摹西都長安宮殿之壯麗;東都洛陽規模之宏大。另一類是一些文人利用賦的形式,抒發個人對現實的不滿和感慨,稱為抒情小賦。如張衡雖寫過大賦《兩京賦》,但到晚年也寫了一些抒情小賦,他的《歸田賦》就是一篇佳作。其他如至東漢末年,又出現了一些直接抨擊黑暗現實的抒情小賦,像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等。這些小賦的價值鄲乎更值得人們去關注。

在過去文學史的研究中,稱漢賦為“宮廷文學”,遭冷落。本世紀80年代以來,漢賦開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應該承認,漢賦主體大賦,從其主觀講,不能否認它是“受命於帝王”,有其很大侷限。但是,在客觀上確實可使後人從中瞭解與認識漢帝國大一統的歷史風貌,瞭解祖國壯麗的山河、高超的建築和精湛的藝術。同時,在這些鋪敘與描寫中一定程度上也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漢賦確實有其致命弱點,如堆積文字,辭句艱深。但是,漢賦善於鋪陳誇張,想象豐富,對客觀事物做具體形象的描繪,有些篇章相當感人。另外,漢賦用詞貼切,講究語言的音調、節奏,一些篇章頗具音樂美。這些都是漢賦的藝術貢獻,而且是作家自覺的藝術創造。可以說,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

漢賦的寫作特點

賦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在中國文壇上興起的一種新的文體。在漢末文人五言詩出現之前,它是兩漢四百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封建時代的詞章家非常推崇漢賦,但他們奉為漢賦正宗的卻是枚乘、司馬相如、揚雄及班固、張衡等人的大賦,但也正是這些大賦,在思想和藝術形式上表現了較多的侷限性。西晉的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批評說:“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他所謂“今之賦”就是指漢代興起的大賦。他認為它們“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詞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摯虞對漢賦的社會作用以及藝術上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評,是切中要害的。

漢賦,特別是那些大賦,儘管有著如上所述的缺點,在文學史上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

首先,即以那些描寫宮苑、田獵、都邑的大賦來說,大都是對國土的廣闊,水陸物產的豐盛,宮苑建築的華美、都市的繁榮,以及漢帝國的文治武功的描寫和頌揚,這在當時並不是毫無意義的。而賦中對封建統治者的勸諭之詞,也反映了這些賦作者反對帝王過分華奢淫靡的思想,表現了這些作者並非是對帝王貴族們毫無是非原則的奉承者和阿諛者。儘管這方面的思想往往表現得很委婉,收效甚微,但仍然是不應抹殺的。

其次,漢大賦雖然炫博耀奇,堆垛詞藻,以至好用生詞僻字,但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詞彙、鍛鍊語言辭句、描寫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後的很多詩文,往往在語言、辭藻和敘事狀物的手法方面,從漢賦得到不少啟發。

最後,從文學發展史上看,兩漢辭賦的繁興,對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中國的韻文從《詩經》、《楚辭》開始,中經西漢以來辭賦的發展,到東漢開始初步把文學與一般學術區分開來。《漢書??藝文志》中除《諸子略》以外,還專設立了《詩賦略》,除了所謂儒術、經學以外,又出現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晉則出現了“詩賦欲麗”(曹丕《典論??論文》),“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陸機《文賦》)等對文學基本特徵的探討和認識,文學觀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

漢賦在流傳過程中多有散佚,現存作品包括某些殘篇在內,共約二百多篇,分別收錄在《史記》、《漢書》、《後漢書》、《文選》等書中。

漢賦有什麼特點?

漢賦

漢賦是在漢代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擒丈”;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

漢賦在結構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漢賦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漢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讚歌,只在結尾處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鉅製。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楊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捨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漢賦形成於漢初。賈誼首開漢賦先風,其代表作為《吊屈原賦》和《鵬鳥賦》。真正創立漢賦體制的是漢初辭賦大家枚乘。《七發》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在漢武、宣、元、成帝時代,漢賦達到全盛期。這一時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漢賦史上佔有“賦聖”地位的司馬相如。司馬相如作賦29篇,現僅存《子虛》、《上林》、《大人》、《長門》、《美人》、《哀二世》6激。其中,他的《天子游獵賦》包括《子虛賦》和《上林賦》兩篇,代表了漢大賦的最高成就。司馬相如在兩賦中基本規定了漢大賦的模式:先是連篇累牘地堆砌辭藻,極盡誇張美飾之能事,最後以淫樂足以亡國,仁義必然興邦的諷諫作為結尾,鑄成“勸百諷一”的體制。

自西漢末期至東漢中期,漢賦基本定型,後輩漢賦作者無法超越前人,故模擬之風大盛,漢賦進入模擬期。這時的漢賦作者以揚雄、班固為最著名。

從東漢中期至末年,漢賦進入轉變期,即朝著接近現實的方向轉化。張衡的《歸田賦》,抨擊社會政治,表現不滿傾向,初步奠定小賦基礎。蔡邕的《述行賦》使之成為漢賦第二大家。他的賦作內容深刻,用詞得當,鞭笞了社會的醜惡,對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關懷。

漢賦至魏晉定型於小賦,至南北朝演化成駢賦,至唐宋轉變為律賦與文賦。

《從漢賦特點看漢人的審美觀》論文提綱怎麼寫? 20分

審美觀,審美主體對美的總的看法。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積極生活的顯現,是客觀事物在人們心目中引起的愉悅的情感。審美觀從審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審美觀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識形態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會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審美觀具有時代性、民族性、人類共同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相關問題答案
漢賦藝術特點的是?
不屬於漢語特點的是?
華山最有特點的是什麼?
海洋汙染特點的是什麼?
特點的近義詞是什麼?
花城特點的別名是什麼?
技術特點是什麼?
少兒藝術教育的意義?
有特點的動物有哪些?
不屬於演講的特徵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