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聒噪什麼意思?
歲月聒噪的意思?
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指吵鬧;另一個是指客套話,猶如打擾,麻煩。 說話瑣碎,聲音喧鬧,令人煩躁
括噪什麼意思?
指聚集到一起大聲喧譁(吵鬧) 括 在這裡是講聚集的意思
成語恬淡如菊是什麼意思
“人淡如菊”出自司空圖《詩品》中的《典雅》,比喻人淡泊的如同菊花一樣 “人淡如菊”是一種平和執著、拒絕霸氣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執著。它有的是“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堅貞和執著。這樣的淡,淡在榮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誘惑之外,卻淡在骨氣之內。這樣的淡,能夠讓我們在物慾橫流的滾滾紅塵中,擊破紛擾,洞察世事,謝絕繁華,迴歸簡樸,達到“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簡”的境界。 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中的《典雅》——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詳見百度百科“人淡如菊”
我並不責備活著本身,我責備自己對活著的期望。是什麼意思
七堇年經典語錄:
《被窩是青春的墳墓》:
因為我們都如此輕易地走到了別人的光環和陰影的籠罩下,愚蠢地聒噪,還堅信這就是自己的優點和價值所在。而我淡然地堅持以蒼白的語言盡我所能刻畫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敵對,以及內心深處庫存已久的冷漠與希望,決絕與妥協。真實真實再真實。青春,我可愛的青春。
我們都對了還是錯了,我們都愛了但是忘了。走的時候你哭了還是怎了,我只是疼了但還是笑了。我想引用一句被說過很多次的話,我生命中的溫暖就這麼多,全部給了你,叫我以後怎麼再對別人微笑。
原來有些事真的是不經意的完整,有些人真的是出乎想象的命中註定……無論上天給我怎樣的軀殼,我上演了十七年的悲歡,一些人一些事就這麼明明滅滅地刻在沿途的風景中。我學會了安穩學會了謊言學會了冷靜學會了沉默學會了堅。輾轉中的快樂在百轉千回中碎成一地琉璃,我站在風中把它們掃進心底最陰暗的角落。再也沒有關係。那樣明眸皓齒地對別人微笑,靈魂噴薄影子躑躅。只剩堅強無處不在。
所以如果有不幸你要自己承擔,安慰有時候捉襟見肘,自己不堅強也要打得堅強。還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舉目無親,我們沒有資格難過,我們還能把快樂寫得源遠流長。
陌路盡頭,撒去一抔慘淡暗白的骨灰,有多少淡薄的人情能夠留得住厚養薄葬的遺憾,在悲鬱的挽的尾音上,給這尊沉默的青碑下孤了的魂靈寫一首至情致意的所謂哀悼?而這人間,朝生暮死之間,有多少屍骨未寒的苦魂循入空寂,卻在人世間再也撈不起一絲紀念。
我站在風中,手裡的掃帚把散落一地的琉璃掃近內心最陰暗的角落。
風空空洞洞地吹過。一年又這麼過去。而來年,還要這麼過去。我不知道是安穩的背後隱藏著沮喪,還是沮喪裡終歸有安穩。只是我們,無法找到。
《》:
隱平凡的外殼下,要像果實般有著汁甜水蜜的肉瓤,以及一顆堅硬閃亮的內核。
年華里,我們失卻的是一種心情。
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這青春,與世間任何一段青春無異——年華里那些朝生暮死的悲喜,也就這樣野花般自生自滅地燃燒在茫茫命途上,裝點了路人的夢。
看,在這個充滿愛與被愛、傷害與被傷害的世界裡,生命對我們是吝嗇的,因為他總是讓我們失望;可是,生命又是這麼慷慨,總會在失望之後給予我們拯救。
《遠鎮》:
本來以為重生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現在覺得,它比揹負記憶還要無措。
有時候沿著一個陌生人的生命脈絡向深處追溯,就清晰地感到每個人靈魂深處的雷同。
如果不是遠行,怎麼會了解遠方的每個陌生而綺麗的生命軌跡。
生命若給我無數張臉,我永遠選擇最疼痛的一張去觸摸。
有很多人,你原以為可以忘記。其實沒有。他們一直在你心底的一個角落。直到你的生命盡頭。在盡頭你會懷念每一個角落裡的黑暗之中的光,因為他們組成你的記憶與感情。但是你已經不能擁抱他們。只能在最後明白,路途是一個念念不忘的失去的過程。
深刻的思念是維繫自己與記憶的紐帶。它維繫著所有過往。悲喜。亦指引我們深入茫茫命途。這是我們宿命的揹負。但我始終甘之如飴地承受它的沉沉重量,用以平衡輕浮的生。
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都有比你意想中偉大得多或者悲哀得多的事情發生。
她的平常人的姿態,才矯情。
懷念是生命中最無能為力的事情,並非卑微。
然而讓我牽掛的人,我選擇去忘記。
在這個把回頭看作軟弱和恥辱的世界上。走得再遠,也終究達不到想要的永遠。走得再近,也終究回不到想要的夢境。人永遠是一被內心的遺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夾在生命的單行道上,走不遠,也......
挽狂瀾於既倒nbsp;扶大廈之將傾什麼意思
挽狂瀾於既倒nbsp;扶大廈之將傾:比喻挽救事物於極危險的境地.文天祥千秋祭nbsp;文天祥千秋祭nbsp;--------------------------------------------------------------------------------nbsp;作者:卞毓芳nbsp;一nbsp;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歲。七個多世紀,一個不朽的生命,從南宋跨元、明、清、民國昂昂而來,並將踏著無窮的歲月凜凜而去。他生於公元1236年。當他生時,“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臨安朝廷,已經危在旦夕,人們指望他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然而,畢竟“獨柱擎天力弗支”,終其一生,他沒能,也無法延續趙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歲那年化作啼鵑去了。當他死時,不,當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豎起了又一根立柱,雖共工也觸不倒的擎天玉柱。nbsp;他是狀元出身,筆力當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筆墨,正不知有凡幾。只是,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歲生命的,則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農曆正月,他已兵敗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軍的押解下,雲愁霧慘地顛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傾翻了宋朝的龍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盡,萬里遙遙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無一絲一毫的張惶,在這生與死的關頭,他坦然選擇了與國家民族共存亡。但見,一腔忠烈,由胸中長嘯而出,落紙,化作了黃鐘大呂的絕響。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nbsp;假如文天祥在這時候就死去,結局又會怎樣?毫無疑問,他是可以永生的了。南宋遺民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的戰友,廬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張貼了數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捨身取義,保全大節。他自己又何嘗不明白這一點。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絕食,自謂“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歷史,我們只能作這般理解———日月還要從他的生命攝取更多的光華;社會還要從他的精神吸收更多鈣質;盤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長江和黃河,渴求更壯美的音符。一句話,他的使命還沒有結束。於是,同年10月,他就在一種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狀態下抵達元大都燕京。nbsp;二nbsp;在北地,考驗他的人格的,是比殺頭更嚴峻的誘降。誘降決無刀光劍影,卻能戕滅一個人的靈魂。但見,各種身份的說客輪番登門,留夢炎,就是元人打出的第一張“王牌”。nbsp;留夢炎是誰?此公不是凡人。想當初,他和文天祥,曾同為南宋的狀元宰相。然而,兩人位同志不同,就是這個留大宰相,早在公元1275年的臨安保衛戰中,就夥同內奸陳宜中,暗裡策劃降元。為此,他極力干擾文天祥率軍馳衛,而後又棄城、棄職逃跑。待到臨安淪陷,他又拿家鄉衢州作獻禮,搖身變成元朝的廷臣。nbsp;留夢炎一見文天祥,就迫不及待地推銷他的不倒翁哲學。他說,“信國公啊,今日大宋已滅,恭帝廢,二帝崩,天下已盡歸元朝,你一人苦苦堅持,又頂得了什麼用呢?那草木,誠然還是趙家的草木,那日月,卻已經是忽必烈大汗的日月了。”nbsp;天祥轉過身去,只給他一個冷背。真的,你讓葵藿如何與狗尾巴草對話?你讓鐵石如何與穢土論堅?留夢炎之流的後人對乃祖的投降哲學又有發揮,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便是娘”。豈知這種“奶”裡缺乏鈣質,他們的骨頭永遠不得發育。此輩精神侏儒,哪裡識得文天祥的“千年滄海上,精衛是吾魂!”哪......
人淡如菊是什麼意思
平淡對待得失,冷眼看盡繁華,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在人生的歷練中涵養淡定從容的定力,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戲臺上,舉重若輕,擊節而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一份灑脫嫻靜的心態來面對喧囂的紅塵。落花無語,留香陣陣,以淡定從容的態度面對人生,這種境界也許難以企及,但是我們應該走在追求這種境界的路上。
“人淡如菊”是一種平和執著、拒絕霸氣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執著。它有的是“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堅貞和執著,少的是“我花開後百花殺”的霸氣。這樣的淡,淡在榮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誘惑之外,卻淡在骨氣之內。這樣的淡,能夠讓我們在物慾橫流的滾滾紅塵中,擊破紛擾,洞察世事,謝絕繁華,迴歸簡樸,達到“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簡”的境界。
“人淡如菊”是一種平實內斂、拒絕傲氣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內斂和樸實。生活中不缺少激情,但是每個人的激情都是一剎那的事,生活終將歸於平淡,人終將歸於平淡,一如平實淡定的菊花。人淡如菊,不是淡的沒有性格,沒有特點,也不是“獨傲秋霜幽菊開”的孤傲和清高。人淡如菊,是清得秀麗脫俗,雅得韻致天然的一種遺世獨立的從容和淡定。經過了世事的紛亂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歲月刻在人的臉上,也刻在了人的心裡,滾滾的紅塵已經將細膩柔軟的心磨礪得渾圓。這種渾圓不再有絢麗的光澤,這種渾圓就是一種淡然、樸實,它不張揚、不喧囂、不妖豔,不再作年少時的無病呻吟,不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再會手高眼低去投機。這種淡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平實,它豐富而不膚淺、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從。
他在這一秒鐘之內想了許多手裡提著兩把汗提是什麼意思
風過無痕,湖面上卻留下漣漪;曲過無痕,思緒卻留下回憶。歲月的流沙從指間滑出,在人生的碟上刻下了亙古的歌。 童年的記憶總停留在玩偶的世界裡。《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樂趣充斥著整個童年。不曾記得有多少個玩偶被拆成獨眼,卻記得總會有它們的陪伴,等待春天小燕子穿著花衣飛來。童年的回憶如兒歌般歡快,無邪的童聲唱著無邪的歌。 在一年又一年的燕子飛來又飛去中背起了小書包。不記得當時會不會把1加1算錯,卻猶記得“小麼小兒郎,揹著書包上學堂……”。在歌聲中,書包變得沉重,不再是跑跳著上學,而是踏著沉穩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兒歌的身影已淡去,耳邊是“鮮花曾告訴我怎樣走過……”。那是甜美的夢的歌聲,帶著心中的希望,一路走來。在校園民謠中成長,青春開始萌芽。 路已越走越遠,歲月的痕越劃越深,我已走向蛻變。早已不會無邪地望著天空問那是誰的眼睛在閃而是聽著憂鬱的藍調,望穿天空,等待天際的一米陽光。不會在意歌詞在詮釋什麼,而是隨著曲調,調動著自己的感情。在憂鬱的藍調中,思索著人生,或許也在走向成熟。 黃昏的夕陽落下,或許還沒有到望著夕陽回憶的年紀,但還是會不禁看那染紅了的天邊想象著蒼老的音樂,想象著那些伴著蹣跚的腳步的曲子。 歲月的碟還在刻著,留聲機上,歲月的碟旋轉著,回憶的歌正在吟唱,觸摸著歲月的痕,聽著歲月那亙古的歌,繼續走著。歲月如歌,歌如歲月那是怎樣的一個秋日啊!當母親牽扯著我走過村頭的小橋時,頑皮的我突發奇想,要母親牽著我的手向前飛。誰知,正當我陶醉在奔跑的狂喜中時,母親一個不小心,她的手腕脫臼了!望著醫生給母親治療時她那痛苦的神情,年幼的我似乎也感受到了無比疼痛,從此暗下決心:再也不讓媽媽牽我的手了! 歲月的車輪飛馳而去,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我也真的再沒有和母親牽手走過。 在異地求學,偶爾想起母親,想起童年的點點滴滴,卻沒有想起母親牽著我的手走過的歲月。直到有一天,當我看到一位年輕的母親牽著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女孩時,我的心突然震顫了,有一種想回家讓母親再牽一次手的衝動。終於,到家了。我和母親彼此久久地凝視著。母親高興地說我長高了,而我酸楚地發現母親蒼老了許多。“絲絲白髮兒女債,道道深紋歲月痕。”母親是以她的衰老作為女兒成長的代價啊!我放下行李,拉著母親的手,輕輕地說:“媽,我們出去走走吧。”母親顯得有些驚異,而後很高興地同我走出了家門。依然是村頭的小橋,依然是當年的母女,母親的手也一如當年溫暖有力,但卻不再白皙、柔軟。她的手皮膚黝黑而又粗糙,有的地方還有一道道裂口,手掌中結滿了厚厚的繭。拉著母親瘦骨嶙峋的手,使我覺得觸摸到的不是母親的手,而是她這大半輩子的滄桑。那個下午,母親顯得特別高興,絮絮叨叨地說著一些柴米油鹽的瑣事,而我也很耐心地傾聽著。童年的我下決心不讓母親再牽我的手,而現在,我卻想說:“媽媽,牽著女兒的手吧,走過風雨,走過四季!”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要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讓我們懷揣著一張紙上路,管它是泛黃的,還是新的呢?看雲舒雲卷,花開花落。記錄下旅途的點點滴滴,還有那些曾經溫暖過我們的,感動過我們的人,所有的這一切,都會成為生命中一道無法磨滅的美麗的風景。 我們並不孤單,一路上總有人同行。懷念那些純真樸實的歲月,那些翻過圍牆溜進學校的日子,那些搖著鈴鐺哼唱童謠的日子,那些午休時躲在被子裡玩耍的日子。那些日子,我們曾經手拉手一起走過。 記得那些盛夏的日子裡,我們站在樹蔭下大口喝著冰鎮的汽水。水甜甜的,涼絲絲的,一直流進了心底。有幾縷頭髮因為汗水的緣故粘在額頭上,我們碰著瓶子,開心地笑著,連鳴蟬的聒噪也拋在了腦後,多麼簡單......
初一語文課本上冊第三課<<短文兩篇>>的第一篇<<蟬>>最後一句是什麼意思? 5分
教學重點: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教學難點:學習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寫作手法。
課型及教學思路:兩篇文章都是精緻而內涵深刻的優美散文,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自讀《蟬》與《貝殼》,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來對比欣賞。要注意引導學生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發現兩篇文章都是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在寫作方面要學習兩篇文章細緻入微地描寫事物特點,另外,可以給學生推薦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進一步瞭解她們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冰心老人說:“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兩篇優美的散文,從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吧。
二、 文學常識:
1、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範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紶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雲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2、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於重慶,後隨父母由香港遷至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後在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並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麼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後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祕。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絃》《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三、 課文朗讀:可以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
四、整體把握,問題探究:
《蟬》
1.課文裡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同學們嘗試找出來,並說說對它的理解。學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一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裡,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