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張主要有三個:“仁政”學說、“民貴君輕”說、“性本善”說。 仁政: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 民貴君輕: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貴君輕”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 性本善:孟子相信每個人都是嚮往善良的。 總的來說: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較為偏激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與“義”。在這種思想的感召下,即使是再腐敗的王朝,再愚昧的人民,我們都能看到“閃光的個體”。而在相對民主的環境下,這種閃光的個體會匯聚成“輝煌的洪流”,引領中國的未來。我曾經在《文化決定命運之人性輝煌》中,摘抄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社會洪流。有朋友希望我探詢其背後的原因,我想在這裡表達,就是這些“捨生取義”的社會精英帶領中國人民為中國人不做“亡國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不可抹煞的貢獻。
管理是告訴社會精英應當如何行的,這與孟子的出發點相符合。因此,用孟子的言論來檢驗“中國式管理”是否符合“中國精神”是一個簡便的方法。本文羅列《孟子》的一些內容,為讀過曾仕強先生文章的人提供一個對比資料,看看到底“中國式管理”是否與儒家思想緊密結合。如果不緊密結合,甚至完全相反的話,還能不能叫“中國式”。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孟子 “仁政”學說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 “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