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民俗的種類有哪些?
民俗包含哪些內容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確定民俗的範圍與分類,是為了建立認識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論框架。關於民俗的範圍與分類,不同的民俗學家由於不同的學術背景和特定的課題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自然狀態的民俗豐富多采,千頭萬緒,民俗學產生不久,學者們就嘗試提綱挈領地把握它們。 二十世紀上半葉對後來影響較大的分類有下列兩種:一種是綱目式的,按照邏輯以大綱統屬細目;一種是平列式的,按照材料的分量定類,不管類與類之間是否具有邏輯上的並列關係。英國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 《民俗學手冊》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領域、行為領域、語言領域劃分為三大類 。法國的山狄夫在 《民俗學概論》中提出了另一個三分法: 1. 物質生活:(1)經濟之物質 (如食料、衣飾、居屋、運輸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鄉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與財富 (如勞力之生產、器具、不動產); 2 精神生活:(1) 方言,(2) 民間學識與運用, (3)民間智慧,(4)藝術,(5 )神祕(如民間法術、民間宗教); 3 社會生活:(1) 家族,(2) 社團,(3) 特別組合 (如經濟組合、政治組合、運動組合、宗教組合等)。 兩個分類是綱目式的,便於突出民俗事象之間的邏輯聯繫和民俗分類框架的系統性。另一種分類是平列式的,如瑞士的霍夫曼一克萊耶(Hoffmann-Krayer)在 《民俗學文獻錄》中把民俗分為18 類:(1)鄉村;(2) 建築物(房屋、禮拜堂及其他);(3)用具;(4)象徵物(如福祿壽象徵及其他);(5) 技藝與一般藝術 (如染織、雕刻等);(6) 人民心理現象;(7) 慣習及其原物 (如首飾等);(8) 飲料及食物;(9)慣性(如儀式過程、會社、遊戲等);(10) 民族法律;(11)信仰(神話、崇拜等);(12)家庭醫藥;(13)民間詩歌(如民歌、敘事詩等);(14)民間故事(幻想故事、笑話、傳說等);(15)民間戲劇;(16)曆法曆書等;(17)民間語言(如謎語、諺語、俗語等);(18)名號(如地名、人名、神名、動植物名等)。 中國民俗學界現在對這兩種分類方法都有人採用。烏丙安在 《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遊藝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這樣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張紫晨在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採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當代各種地方誌性質的民俗志的分類方法有綱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學會所編《浙江風俗簡志》、戴景琥主編 《義馬民俗志》, 後者如劉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繫在一起的,既然我們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麼,我們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我們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
中國飲食文化可分為哪些類型?各飲食文化區有哪些主要特徵?
傳統有八大菜系:徽菜、粵菜、閩菜、湘菜、蘇菜、魯菜、川菜和浙菜。
有四種主要菜式:
1.粵菜事實上也是北方菜和南方菜的大結合,大面積的吸收了很多外來菜式,路上跑的,水裡遊的,地上爬的,天上飛的都能吃。
2.北京菜,北京是很多朝代的首都,也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北京菜傳統上代表了古代宮廷口味,以北京烤鴨、“全羊宴 ”最著名。
3.蘇菜,源於中國南部江蘇省的本地烹飪方法,風味清鮮,鹹甜適中,肥而不膩,淡而不薄,重視調湯,保持原汁。蘇菜由六個風格構成:南京風味、揚州風味、蘇州風味、淮安風味、徐州風味和海州風味,其中南京風味、蘇州風味和揚州風味最為著名。
4.川菜有很長的歷史,舉世聞名,源於古代的巴蜀地,經過唐宋兩代的發展而形成的。四川菜風格包括成都、重慶和本省其他一些地方的特色。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麻辣酸,口味非常之重。
中國民俗可分為哪些類別
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烏丙安在 《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遊藝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這樣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
張紫晨在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採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
當代各種地方誌性質的民俗志的分類方法有綱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學會所編《浙江風俗簡志》、戴景琥主編 《義馬民俗志》, 後者如劉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繫在一起的,既然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麼,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屬於《中國民俗通志》中的民俗分類的有哪些
《中國民俗通志》在編修中力圖體現“通”與“志”兩大特性。所謂“通”旨在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國範圍,以民俗事象為綱加以貫通。全書共分為22卷,計有:節日誌、生養志、婚嫁志、喪葬志、生產志(上、下)、商貿志、服飾志、飲食志、居住志、交通志、宗族志、江湖志、廟會志、交際志、信仰志、禁忌志、演藝志、遊藝志、民間文學志(上、下)、民間工藝志、民間語言志、醫藥志。
民俗風情的分類分為哪幾類?
一、傳統節日
二、生活習俗
工、民間藝術
四、傳統工藝
五、風味食品
六、傳統農具
民俗如何分類的? 5分
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
另外有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2)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遊藝民俗 (遊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韓國飲食文化種類都有哪些簡單介紹
韓國有各種飲食, 由於韓國過去處於農耕社會。 因此從古代開始主食就以米為主。 最近, 韓國飲食與各種蔬菜, 肉類, 魚類共同組成。 泡菜(發酵的辣白菜), 海鮮醬(鹽漬海產品), 豆醬(發酵的黃豆)等各種發酵保存食品。 以營養價值和特別的味道而聞名。 韓國擺餐桌的特徵是所有飲食同時擺出。 傳統菜數為貧民三種, 王族十二種等 擺餐桌根據麵條或肉類而有所不同。 與中國和日本相比。 韓國飲食提供湯。 在韓國飯匙使用更頻繁。 傳統韓國飲食的種類 1. 米飯和粥 飯是韓國飲食的知主食, 大部分人吃白菜飯。 為增加營養也有時添加豆類,栗子,高梁, 紅豆 ,大麥, 穀物。 粥是營養價值高的飲食。 種類很多, 有添加米, 紅豆, 南瓜, 鮑魚, 人蔘, 蔬菜,雞肉, 蘑菇, 黃豆牙等做成的。 2. 湯 湯是上飯時必提供的飲食。 湯的種類根據蔬菜, 肉類, 貝類, 海草, 牛肉骨等而不同。 3. 砂鍋 砂鍋跟湯相似但比湯更濃。 最有各的砂鍋最大醬砂鍋。 砂鍋的味道較辣, 在砂鍋裡煮好後趁熱端上來。 4. 薰和燉食品 薰和燉食品是類似蔬菜里加入醬油調味製作的食品。 薰和燉食品用微火製作。 5. 拌菜 拌菜是加入鹽, 醬油, 椒鹽, 芝麻油, 蒜, 洋蔥後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 6. 醃海物 (用鹽醃好的海產品) 醃海物是特別鹹的食品, 用魚, 海蠣子, 蝦, 魚子, 魚內臟等發酵製作。 醃海物可以做為一道菜。 還可以在醃鹹菜時當調料使用。 7. 烤食品 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 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 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烤魚。 8. 煎餅 煎餅是把蘑菇, 角瓜, 乾魚, 海蠣子, 青椒, 加鹽和胡椒粉的肉等。 放入麵粉和雞蛋裡攪拌後, 煎製成的類似煎糕的食品。 9. 餃子 餃子是把肉, 蘑菇, 角瓜, 綠豆芽, 豬肉等絞成陷後, 用麵皮餃好的食品。
人類常見的膳食結構類型有哪四種
膳食結構與人類健康 1、膳食結構影響人類健康
國民膳食結構是指居民消費的食物種類及數量的相對構成。
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科學發展最迅速的100年,抗生素的發現、疫苗的研製和免疫工作、醫療水平的提高等,使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疾病譜和死因譜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過去的傳染病轉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種轉變除了老齡化因素外,膳食結構的變遷是主要因素。
2、膳食結構類型與慢性病的關係
根據動、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所佔的比重和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物攝入量,當今世界的膳食結構可劃分為三種類型。
(1)發達國家模式(日常營養過剩型)
以美國及西歐發達國家為代表,其特點是:動物性食物攝入量過多,表現為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這種“三高一低”膳食結構導致營養素攝入量嚴重過剩, 使“文明病”,如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顯著增加。
(2)發展中國家模式(膳食質量較差型)
多見於東方發展中國家,其特點是:植物性食物攝入量過多,動物性食物攝入量較少,蛋白質與熱能攝入量不足,膳食質量較差,以至營養不良,體質低下、勞動力下降甚至發生多種營養素缺乏病。
(3)日本模式(膳食結構較合理型)
它集中綜合了東、西方膳食的特點,取長補短。動、植物性食物比較均衡,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基本符合營養要求,膳食結構比較合理。
通過這三種膳食結構對人類健康的比較,結論是,營養過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素:高脂肪膳食與冠心病發病率有關。
3、膳食結構變遷引起慢性病的變遷(以上海的確為例)
(1)居民膳食結構的變遷
1950年到1960年,居民的糧食消費量呈上升趨勢,到1965年後呈快速下降趨勢,並經過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到1980年後又是一次大幅度下降,直到1998年。而水產、肉類、蛋類、乳品、油脂、蔗糖等的消費都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
(2)居民的能量來源變化
1950年,居民能量70%左右來源於碳水化合物,20%左右來源於脂肪,大約有10%來源於蛋白質。到1980年蛋白質的攝入相對比例平穩,而脂肪的攝入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從50年代的20%,到60年代10%左右,而80年代達30%左右,因此導致肥胖和超重比例的日益上升。
(3)居民膳食結構變遷與健康的規律
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從1950年到1985年是一路下降,到1985年時已經接近零;而心臟病、腦血管病、癌症的死亡率在增加,特別是上世紀的80年代增長迅速。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糧食消費、碳水化合物攝入、傳染性疾病都在不斷下降,而動物性食物消費增長,禽肉類及油脂類消費過多、穀類食物消費偏低,使居民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不斷上升。
4、普及居民的膳食指南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人們熱衷於學習西方文化,致力於接軌、引進、模仿,卻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膳食結構方面追求“三高一低”,破壞了膳食結構平衡,現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因素,造成“文明病”肆虐的嚴重局面。現舉一個真實事例:浙江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及南加州大學合作,以1個病人與此相反個健康人的比例,內地各選擇1200人進行生活習慣的統計分析。結果發現雖然生活在同一緯度,但移民美國20年的華人因長期攝入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使他們在健康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比浙江居民高出35倍。
人類的一切活動的基礎是為了生存和發展。在這個基礎上追求更美好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法國的一位總統曾指出:“一個民族的命運要看他吃的是什麼......
、中國各族生產民俗的主要類型和主要習俗有哪些
1.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 2.回族: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繫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5.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裡,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5.傣族:潑水節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 6.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8.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 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16.壯族人喜歡吃醃製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18.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髮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釦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裡,婦女......
簡述民俗的特徵。
(一)歷 史 性
(二)地 方 性
(三)傳 承 性 (四)變 異 性
中華民俗的特點是什麼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它的文化也是個複合整體。其中有為文人學者所闡釋的歷史文化大傳統,也有諸多為各地各民族民眾傳承和踐行的文化小傳統。中國歷史文化大傳統和民俗文化小傳統在幾千年裡密切互動和互補,形成一個多元一體,內容豐富的動態平衡體系,民俗就是這一體系中的一部分,到底怎樣全面認識民俗?
任何發達的或發展中的民族或群體,都毫無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民俗,雖然表現為不同的形態(物質的或精神的),但實際上是指該民族或該群體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民俗的最本質特點,是在群體的傳承中逐漸積澱而成,即顧頡剛先生所說的由“壘層的”方式所造成,而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出現或突然消失的。歷史上也曾發生過某一民族或群體的民俗突然改變或突然消失的事件,這種情況的發生,要麼是因為民族邦國戰爭,某一民族或群體突然被滅亡,戰勝者強迫戰敗者改變自己的民俗或信仰;要麼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使某個民族或群體驟然消亡,該民族或群體的民俗也就因此湮沒無聞了。一些古代“失落了的文明”,如南方創造了良渚文化、北方創造了紅山文化的民族或群體,可能就是這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