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驛牆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3

驛牆是什麼意思

驛牆 [yì qiáng]

驛舍的圍牆。

百科釋義

yì qiángㄧˋ ㄑㄧㄤˊ驛牆(驛牆)驛舍的圍牆。 唐 溫庭筠《商山早行》詩:“檞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驛當什麼講一什麼意思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枳花照驛牆還是枳花明驛牆?

兩種都可以說是對的,畢竟已經流傳了這麼多年,出現版本錯誤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現在更多的是明驛牆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什麼意思?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乾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槲葉落山路,什麼明驛牆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商山早行全文_古詩文網

作者:溫庭筠 (唐代)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關於商山早行中枳花照驛牆的照和明哪個更好為什麼的題

不知道編者所據是哪一版本(課本註釋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溫飛卿詩集箋註》),頸聯對句“枳花照驛牆”,記得以前讀書時所讀都是“枳花明驛牆”。

那麼,到底是“照驛牆”,還是“明驛牆”呢?

首先,從修辭效果看,應該是“明驛牆”。“明”是“照”的結果,更能表現枳花的潔白而有光澤。

其次,從格律上看,更應該是“明驛牆”。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是非常講究平仄聲韻的。這首詩的基本格律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也許有讀者會提出,古人作詩不可能嚴格遵守基本格律,不是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麼?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指七言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個字的平仄沒有固定,第二、第四、第六這三處聲步停頓的平仄必須嚴格依律。

然而,這只是最基本的聲律知識,並非任何情況下都適用,因為格律詩還必須避免“三平調”和“孤平”。

三平調,是指在末尾連用三個平聲字。上述格律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論”的說法,第四句和第八句的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那就成了“仄仄平平平”,這就犯了三平調的毛病。

孤平,是指整句(古詩以一稍長停頓為一句,跟現代以句號、問號或歎號為標誌的句不同)詩中除押韻處之外,只有一個平聲字。上述格律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論”的說法,第二句和第六句的第一字如果用了仄聲,那就成了“仄平仄仄平”,成了孤平。

溫庭筠的這首《商山早行》詩的第二句和第六句的首字“客”“枳”都是仄聲。那麼這是不是出律了呢?顯然不會,唐人特別是與李商隱並稱“溫李”的溫庭筠不可能犯這樣的格律錯誤的。

這就涉及到格律詩中的“拗救”。所謂拗救,就是在作詩時有某個字與格律不符,就必須在相應的位置進行補救。例如上律第二句和第六句中,如果首字用了仄聲,出現孤平的情況下,將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第二句“客行悲故鄉”中的“悲”字是平聲,同理,第六句第三字也必須是平聲,也就是說這一句應該是“枳花明(平聲)驛牆”,而不是“枳花照(仄聲)驛牆”。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表達了什麼?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商山早行》是溫庭筠詩詞中的名篇,也是寫商洛的名篇。內容一

般,但是藝術水平很高,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第二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極受稱讚。

溫庭筠,字飛卿,山西祁縣人。是晚唐頗有影響的一位詩詞名家。生於唐憲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說法不一,有的說死於公元870年,有的說死於公元886年。據他說,他的祖上溫彥博曾在唐貞觀年間做過宰相。應該算是名門後裔。可是到他時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輝煌了。

溫庭筠貌醜好色,不修邊幅,行為放蕩,但是天資聰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長詩賦。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聲不好,認為他“有才無行”、“德行無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間他曾三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名落孫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過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於宰相令狐的書館,還頗受器重,可是後耽他埋怨令狐為他的求取功名沒有幫助,就給予嘲諷,於是與令狐交惡。令狐鎮守淮南時,他路過時也不肯去拜訪,卻不爭氣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鬧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還打了一頓,連牙齒都打斷了。後來楊收當宰相,起用他擔任國子助教,還參與主持秋試。結果他對一位叫邵謁的考生諷刺時政的文章大加稱頌,觸犯了權貴,楊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後他四處流落,窮困潦倒而死。他的這首《商山早行》詩,大概是寫於唐懿宗鹹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從長安去襄陽投靠徐商時。當時他已是近50歲了。

《商山早行》確實寫得很美,尤其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兩句,作者僅用了幾個名詞,就生動的勾勒出一幅充滿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曉圖,今天讀來,一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曉的風光景物仍然歷歷在目,倍覺親切。關於這首詩歷來論家很多,但有些註釋多有牽強附會,想當然的解說。比如首句“晨起動徵鐸”。多解為早晨起來“搖動徵車上的鈴子”。鐸是鈴不錯,《古漢語字典》中的解釋是“掛於牛馬頸下或屋檐下的小鈴。”按照溫氏當時窮困潦倒的實際情況,恐怕很難乘坐著車子長途旅行的。同時,倘若坐上車子恐怕也很難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橋上人踩霜的腳印。因此,這一句確切一點說,應是店主敲響店鋪屋檐下掛著的鐸(鈴),催客人起來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跡板橋霜”中的“板橋”。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經歷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無論是丹江還是山裡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莊前後的河水上,都架設著木板橋(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勞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脫鞋涉水之苦。這種木板橋一般是在洪期過後的秋季架設,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來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橋上,總可以看到橋板面上結著薄薄一層白霜,腳踩過去,也會留下清晰的印跡。“人跡板橋霜”一句,正是這一景象的生動真實寫照。至於現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橋鎮,與溫氏的這首詩更不可能有任何關係。因為,板橋鎮並不在商山道上,而且離這條大道很遠,溫庭筠絕不會繞到那麼遠的地方去過“木板橋”。關於“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兩句,有的註釋以“槲葉落”,而且有霜跡,就說這首詩寫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純粹的想當然之說。“槲”樹屬殼鬥科,喬木,葉闊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葉”是什麼,而且用它襯蒸饃籠,端陽節用它包粽子。槲葉秋冬季並不落,而是枯黃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葉萌發時枯葉才脫落。“枳”,商州人俗稱“鐵梨寨”。枳木多叢生,葉少刺多而粗,春天開白花,果實象桔,深綠色,味苦澀不能食。枳木多生長在河堤、畔或......

相關問題答案
明驛牆什麼意思?
自制三明治是什麼意思?
空調聰明風是什麼意思?
美好的明天是什麼意思?
全民明星是什麼意思?
明德杯什麼意思?
明鑑是什麼意思?
光明磊落什麼意思?
明友是什麼意思?
明線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