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的意象是什麼?
北京的1.6元出租車都哪幾種?分別對應車價是多少萬?
富康、愛裡舍、捷達和捷達王、桑塔納3000、索納塔、攻蘭特 總之排氣量在2.0L以下都是1.6元一公里 1.6的車3公里開始往上加 1.2的4公里往上+錢
《邊城》裡二老最後‘下桃源’了,‘下桃源’是什麼意思?
桃源是一文中地名,之前出現過幾次,一個凶險地方。暗示了二老可能遇難了。
同時桃源作為傳統意象,是世外人間。同之前翠翠夜裡看到第二顆流星一起暗示了二老可能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
我剛才剛好讀完,結局太讓人惆悵了。這麼美好的邊城不應該這麼結局,雖悲劇有悲劇之美,但我實在不忍心,我正在試著從美好的角度解讀它,說我鑽牛角尖也好了。
另外,我看的是中國青年出版社的,李老師的插圖好美好美。
原創,如果你也想換個角度解讀結局,可以Q859000837,我們一起試試。
古詩中子規的意象有哪些
為你解答,請你參考,滿意請你採納,謝謝!(子規是古名,現在的名字是 杜鵑!)
杜鵑鳥身體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點,腹部有黑色橫紋。春末夏初時常晝夜不停地鳴叫,這是一種美麗可愛、富有靈性和神奇傳說的益鳥。杜鵑鳥又叫杜宇、布穀、子規、望帝、蜀鳥等。杜鵑鳥意象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的常詠之物,關於它的詩詞數不勝數,文化意蘊豐富多彩。
一、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蘇軾《浣溪沙》:“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松林間沙路潔淨得不沾泥土,瀟瀟的暮雨聲和布穀鳥的啼叫聲在迴盪。作者雖貶官黃州,但他從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樂趣,杜鵑鳥在這裡烘托了作者傷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們常嘆的時光流逝,得出了“休將白髮唱黃雞”的哲理,表達了作者雖身處逆境,但胸懷曠達、信念堅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蘇軾《西江月》)、“生怕子規聲到耳,苦羞雙燕語穿簾。”(朱淑真《傷春》)、“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曹雪芹《紅樓夢·桃花行》)、“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曹雪芹《紅樓夢·葬花吟》),都是借杜鵑鳥來烘托傷春惜春之情。
二、抒發鄉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歷來都是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重大主題。《華陽國志》中有:“子規鳴聲淒厲,最容易勾起人們別恨鄉愁。”杜鵑的鳴聲很像人說:“不如歸去。”所以子規鳥又叫思歸、催歸,它很容易引起遊子的鄉愁和思念親人的感情。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起句寫眼前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曲折地傳達出對友人的無限思念與深切同情。
再如,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黃庭堅《醉蓬萊》:“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
柳永《安公子》:“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以上均是思鄉之情。
三、傾訴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傳說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後禪讓退位,歸隱深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靈魂化為杜鵑鳥。每年暮春杜鵑花開時節日夜鳴叫,悲鳴不已,直到口中滴血。其聲悽切,所以人們藉以傾訴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這裡白居易被貶江州,月夜送客,聽到琵琶女被棄的故事,詩人傷感萬分,再聯繫自己,謫居臥病潯陽城,苦竹繞宅,朝晚聽到杜鵑啼血,悲傷無限。
李商隱《錦瑟》中有:“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詩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寫得淋漓盡致。
四、感慨險峻、亡國之情
李白《蜀道難》中有:“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詩人借景抒情,“子規啼月”是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象,在這裡烘托了淒涼的氛圍,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涼、危乎高哉的險峻雄奇景象,因而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李煜《臨江仙》中有:“子規啼月小樓西,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子規相傳為失國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們常借它表現亡國之悲。這裡詩人已預感到亡國,內心悲痛惆悵萬分,就借子規這個形象鮮明的意象來傳達亡國之音。
總之,古人以杜鵑意象為介質,表達詩人特定的思想內容,極大地豐富了古詩詞的意蘊,也讓我們欣賞到了一幅絢麗多彩的圖畫。
杜鵑在古詩詞中的悲情意象
杜鵑鳥又名“杜宇”、“子規”。杜鵑殘忍,專橫,既不營巢,也不孵卵哺雛,到了生殖季節, 把卵產在柳鶯等鳥的巢中。杜鵑破殼後,便把雛鶯一個個擠出巢外,任它啼飢號寒而死,鳩佔鵲巢。《詩經•召南•鵲巢》有云:“維雀有巢,維鳩居上......
在古代中“鶴”的意象是什麼?
鶴的文化含義 在道教中,鶴是長壽的象徵,因此有仙鶴的說法,而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鶴或者神鹿為座驥。中國傳統年長的人去世有駕鶴西遊的說法。
在中國、朝鮮和日本,人們常把仙鶴和挺拔蒼勁的古鬆畫在一起,作為益年長壽的象徵。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
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除此之外,鶴在中國的文化中佔著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係。
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鶴為長壽仙禽,具有仙風道骨,據說,鶴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鶴常為仙人所騎,老壽星也常以駕鶴翔雲的形象出現。
鶴也常和鬆被畫在一起,取名為“松鶴長春”、“鶴壽鬆齡”;鶴與龜畫在一起,其吉祥意義是龜鶴齊齡、龜鶴延年;鶴與鹿、梧桐畫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
畫著眾仙拱手仰視壽星駕鶴的吉祥圖案,謂為“群仙獻壽”圖。鶴立潮頭岩石的吉祥圖案,名叫“一品當朝”。兩隻鶴向著太陽高飛的圖案,其吉祥意義是希望對方高升。鶴、鳳、鴛鴦、蒼鷺和黃鴿的畫,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五種社會關係。其中,鶴象徵著父子關係,因為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的父鳴子和的象徵。
愛鶴失眾 比喻因小失大。
別鶴孤鸞 別:離別;鸞:鳳凰一類的鳥。離別的鶴,孤單的鸞。比喻遠離的夫妻。
別鶴離鸞 比喻離散的夫妻。
不舞之鶴 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驂鸞馭鶴 駕馭鸞鳳仙鶴。比喻成仙。
慚鳧企鶴 比喻慚愧自己的短處,羨慕別人的長處。
蟲沙猿鶴 舊時比喻戰死的將士。也指死於戰亂的人。
獨鶴雞群 一隻鶴站在雞群中。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超群出眾。
斷鶴繼鳧 截短鶴的長腿,接長野鴨的短腿。比喻違反自然規律,辦不成的事。
斷鶴續鳧 斷:截斷;續:接;鳧:野鴨。截斷鶴的長腿去接續野鴨的短腿。比喻行事違反自然規律。
焚琴鬻鶴 猶焚琴煮鶴。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焚琴煮鶴 把琴當柴燒,把鶴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風聲鶴唳 唳:鶴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鳳鳴鶴唳 形容優美的聲音。
鳧短鶴長 鳧脛短鶴脛長。長短不齊。泛指餘缺不齊。
鳧鶴從方 指野鴨和鶴各從其所屬的
鶴也表明是顛倒是非、自由散漫、利於之心的動物。
然而自然中的丹頂鶴,它與生長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樹毫無緣份,它是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一種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溼地之神”的美稱,而且壽命一般只有二三十年,並不長壽。
鶴是古代人民最崇高動物中的一種,它象徵著聖潔,清雅,長壽,給人們留下的影響很大,許多鶴已經瀕臨滅絕,所以,人們攜起手來保護鶴類,提醒許多人不要傷害鶴類!
菊在詩中有什麼意象
論陶詩中“鬆”、“菊”、“桃源”意象的道教神話原型
作者:劉雪梅 加入時間:2004-8-18 16:53:40
鬆、菊、桃源是陶淵明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種意象。細讀陶詩我們發現:通常被喻為陶淵明理想人格及理想社會象徵的這三種意象,積澱了道教神話中不死原型的深層內蘊,而陶淵明對這種神話原型的接受,則根源於其所受道教長生信仰的影響及渴求長生的潛層心理機制。
在陶詩中,充溢著陶淵明對青松傲霜鬥雪、卓然不群的讚歎之情: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①。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②。
蒼蒼谷中樹,冬夏常如茲③。
據此,學界多將青松看作陶淵明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徵。筆者認為,這種人格意義上的象徵不過只是青松意象的表層意義,而它恰恰掩蓋了“青松”在不死神話原型中的更深層面的象徵內涵。
鬆的原型意象最早見於《詩經·小雅·斯干》,因其樹齡長久,經冬不凋,鬆被用來祝壽考、喻長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鬆茂矣。”青松的這種原初的象徵意義為道教所接受,遂成為道教神話中長生不死的重要原型。如道教列仙之一——赤松子就是以鬆為名的。據《列仙傳》說赤松子“能人火自燒,隨風雨而上下”,他的這種出神入化的仙術很有可能就與鬆的不死原型有關。在道教神話中,鬆是不死的象徵,所以服食松葉、鬆根便能飛昇成仙、長生不死:
毛氏,字玉姜,在華陰山中。山客獵師,世世見之。形
體生毛,自言秦始皇宮人也。秦亡,流亡入山,道士教食鬆
葉,遂不飢寒,身輕如此。西漢時,已百七十歲餘年矣。④
正因青松在道教神話中被推崇為長生壽考的象徵,所以道教徒都特愛松樹。《南史·隱逸傳》說南朝著名道教宗師陶弘景便在他的道觀四周種滿了松樹,常以聽鬆為樂。那麼在陶淵明的愛鬆之情中,是否也有某些類似的原因更值得我們去深究呢?
在《擬古九首》之五中,陶淵明曾描述他尋訪高道的經歷,而那位“辛勤無此比,常有好容顏”的高道的住所便是“青松夾路生,白雲宿檐端”,在這首詩中,青松作為高道修仙的背景興象,已隱隱透露出陶詩中的青松意象與道教神話原型的內在關聯。我們再看《雜詩四首》之四:
嫋嫋鬆標崖,婉孌柔童子。年始三五間,喬柯何可倚?
養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
學界公認這是一首詠鬆詩,但對於它的寓意卻眾說紛紜。筆者認為,這是一首借青松闡發道教導引長生之理的玄言詩。詩中“養色”即養顏,“津”指口液,“氣”指精氣,“心理”指神理。所謂“養色含津氣,粲然有心理”指的就是含涎液、吸精氣以及養神理等道教用以養生的重要導引術。詩中的“童子”暗喻長生。因為在道教看來,長生不死的表現之一就是童顏永駐,如《莊子·大宗師》中的壽者女偶便是“色若孺子”。陶淵明將青松與道教用來託寓長生的“童子”並列,隱含其中的長生意蘊已不言自明,更何況在詩的末尾他還詳細闡述了得以壽考長年的道教導引術——含津吸氣、頤養神理。
不但如此,陶詩中青松意象的不死原型還可通過與之對立的意象群的象徵義得出。陶淵明之所以推崇青松,在於其頗具“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的卓爾不群。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與青松意象相對的、屬於眾草之列的枯蘭衰柳、殘荷敗槿:
采采榮木,結根於茲。晨耀其華,夕已喪之。人生若
寄,憔悴有時。靜言孔念,中心悵而。⑤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昔為三春蕖,今作秋蓮房。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⑥
蘭枯柳亦衰,時沒身還朽。⑦
眾木的凋零衰敗讓陶淵明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易逝、人生無常的無奈;那麼據此推想,在對青松耐寒歷久、卓爾不群的讚歎中,難道不會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