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用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7

格物致知和格物致用有什麼區別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現在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

格物致理的解釋

格物致理

【解釋】: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功理也。”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理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經世致用、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出自儒家的“經世致用” 之學從先秦至清近代常用於清末的歷史背景下.屬於一種主張, 或者價值觀.當時的清王朝積貧積弱,外夷入侵, 要何去何從有大致兩派,一派堅持舊的傳統,抵抗便宜好用的洋貨, 痛恨洋務派,卻無法抵抗洋貨的蔓延.另一派屬於洋務派,即所謂" 新派",講究"師夷長技以制夷",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東西, 包括技術,經營模式,科學文教等等.洋務派的觀點就是要" 經世致用",要實際操作,學習新的有用的東西, 不管是否顛覆傳統,反正要實際. 以下是一些引用: “經世致用”是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居主導地位的文化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認為,一種文化學術的價值標準是它的實用性, 即由文化學術價值向政治倫理價值的轉換。 在先秦時期,儒家以天下為己任,以王者之師自居,試圖通過“ 格君心之非”來塑造理想君主, 並從而重新建立統一的社會價值系統。...“經世致用” 主要是建構一種合理化的社會秩序和政治形式. 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經世致用思想, 簡單地說就是要學習對現實社會有用的東西, 研究學問要和社會實際相結合,不要空談,要活學活用。 到了晚清,由於西方國象的壓迫, 也由於西方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滲透, 康有為等所代表的知識分子們才又重新張揚“經世致用”的口號, 而觀其政治理想,則已與傳統儒家有了極大差別。這時的“ 經世致用” 實質上是試圖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尋找一條救國自強之路 。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 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一詞出自《 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 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 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 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 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 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詞目 格物致知 發音gé wù zhì zhī 釋義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示例 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 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求“格物致用”的出處~急急急

是宋朝理學家程顥和程頤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格物致知”出自於儒家的經典《大學》。大學被後世儒者認為是儒家的入門篇。但這個“入門”不是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而是說《大學》是儒家學問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學問的基點。因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對這個問題討論不己。因此,也就產生了多種解釋,有說“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說;有說“格物致知”是客觀唯心主義,方法上是唯物,本體上是唯心;當然也有說,格物致知是唯物主義觀點。其實這些論辯,都涉及到一個根本的問題,“格物致知”的出發點是什麼?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發點,就得先了解《大學》的宗旨是什麼。縱觀《大學》,它是對儒家的概括,但是,這個概括也是某種角度的概括,《大學》強調的重點,是“仁”的推廣,“大學”就是太學,太學就是“極致”之學的意思,極致什麼呢,是“天道化度於天下”,這就是大學的極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於天下),關健要了解天道的體是明德,所以,講格物致知,它的體是明德,這是《大學》一篇重點。也就是說,通過格物而致明德。格物致知是一個方法。到了明儒王明陽那裡,格物致知就不是一個方法了,他經過“格竹子”,認為格外物根本不對,所以直究心源,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論斷。說,格物就是了達自心,性德本具。這是他的證悟。此說一出,立刻被主流儒士目為異端。事實上,二者辯諍是沒有什麼必要的。就本體論而言,二者所說是一事。不過在邏輯上,二者是迥然的不同。首先王陽明對於“格物”的理解與前人不同。他認為格物是追究具體事物自身的道理,這個觀點就是一切物有自性,這是他思維的起點。按照這樣的理解,當然“格物”是不能格出心體來的。所以他最終得出的結論,雖然是以批評朱熹的觀點為依止,而事實上與程朱理學並沒有本質的不同。程朱理學的觀點是通過格物而顯映心體。因此,王陽明講出的“知行合一”,由於不把“格物致知”作為方法,而作為事實上的本體了,那麼,目之為異端也不為過。因為按照王陽明的邏輯,要明明德於天下,則先要悟道,然後推仁於世。可是如果是這樣,那還格什麼物啊,這豈不是一悟即了嗎?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這種先後順序了。所以王陽明實際是推翻了《大學》的邏輯,也就是說,他的意思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釋解經文是錯誤的。這實際也是他自相矛盾之處。後來講學,經常遇到這個問題,比如說講孝道,過去的儒士認為,要格孝道這法,然後明心,《論語》也說這是君子之本,就是說這裡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陽明的說法,只要“明心見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為解釋道理,他就說人性本善。這裡面的邏輯就不清楚了,有一點硬撐的感覺。同時,也有人問他,如......

孟子講的格物、有知,全文是什麼?

1、這個哲學概念不是孟子提出的,而是和孟子同列於四書中的《大學》中的說法。

2、格物致知的解釋如下:

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3、原詞出自《禮記·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4、東漢鄭玄最早為“格物致知”作出註解,而自從宋儒將《大學》由《禮記》獨立出來成為《四書》的一部後,“格物致知”的意義也就逐漸成為後世儒者爭論不休的熱點議題,以至於今。社會上關於“格物致知”的流行詮釋是根據南宋朱熹學說的部份觀點,認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獲得知識、道理。

致知在於格物.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格物致新 厚德澤人 含義

“格物致新,厚德澤人”取自於《禮記•琺26;••••••大學》:“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即學規)中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並解釋說:“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科無不到也。”說明獲取知識、追求真理是為人之基、立世之本。這正是我們將“格物”作為校訓的第一句的原因。致,達到的意思。致新,即創新之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個人持續發展的重要素質之一。“厚德”語出《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和品行作為學校的立校之本和育人之道。澤人,學校以人為本,修德才能品德高尚,而這一切不全為個人,而是為了人類社會的和平和諧、幸福與進步,本條校訓最後的“澤人”即寓有此意。因此校訓有以下特徵:一是繼承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朱熹籍貫為江西,主持的白鹿洞書院是當時全國最重要的辦學機構。二是以現代教育理念重新詮釋古老經典。符合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融合的時代發展趨勢和現代教育理念。格物致知,即通過對外在事物的研究探索,獲得知識從而改造世界,體現控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誠意正心,體現修養品德的求善的人文關懷。恰好體現了學校的文理滲透。三是體現了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即要求教師既要具有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又要有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衣好風範。從培養對象來說,南昌大學既培養具有科學思想、創新能力,又具有人文素養、人格健全良善的全面發展人才。

參考資料:www.ncutravel.com/xinxi_show.asp?id=416

相關問題答案
格物致用什麼意思?
房戶一致是什麼意思?
放棄用什麼意思表達?
會導致是什麼意思?
人自世物一世什麼意思?
問答無用什麼意思?
致遠什麼意思?
植物變異什麼意思?
價格傾軋是什麼意思?
風格板塊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