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

General 更新 2024-12-03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導致青藏高原隆起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揣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擡升,促使崑崙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髮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佈,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溼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擡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擡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擡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釐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最早是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北緣,西部為帕米爾高原和喀喇崑崙山脈,東及東北部與秦嶺山脈西段和黃土高原相接,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峽谷區等6個部分,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的自然歷史發育極其年輕,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輕而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緊密結合的自然地理單元。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米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為東亞、東南亞和南亞許多大河流發源地;高原上湖泊眾多,有納木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是怎樣形成的

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世界第一峰,喜馬拉雅山脈主峰,山前為絨布寺,山上為絨布冰川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地質學上把高原崛起這段時間的地質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高原地區的強烈隆起是從距今340萬年前後開始的,此後的時間裡高原上升了大約3000米左右,形成當之無愧的“世界屋脊”。希夏邦馬峰北坡的高山櫟化石出現在海拔5700-5900米,而現在高山櫟卻只生長在海拔2500-3100米的地方。此為佐證。

青藏高原擡升過程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態得以演進。

高原第一次上升,發生在距今340萬年~170萬年,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海拔從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時高原已經形成,這次上升運動被稱為“青藏運動”。

高原第二次強烈隆升發生在110萬年~60萬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萬年平均高度達到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高原上山地全面進入冰凍圈。高原的新舊斷裂活動活躍,高山深谷地貌形成並發展。環流形勢被打亂,氣候從溫暖溼潤轉為寒冷乾旱,地域差異性明顯增大。

高原第三次強烈隆升發生在距今15萬年左右,這段時間,高原的平均高度已達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過了6000米,使高原內部的氣候更加寒冷乾燥。

地質歷史進入全新世(距今一萬年前),高原繼續擡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達到4700米。高原的強烈降升,給亞洲東部的自然環境以深刻的影響,高原的動力作用和勢力作用改變了周圍地區的環境。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它的形成是由什麼症狀引起的

九千萬年前的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印度次大陸自位於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釐米,大約在五千到五千五百萬年和歐亞板塊碰撞拼合,由於碰撞的擠壓,造成碰撞結合部的歐亞板塊的隆起,從而形成了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直到現在,印度次大陸每年還在向北漂移2-3毫米。

青藏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板塊的擠壓所形成的內力

青藏高原是怎麼形成的,要短

青藏高原地處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由於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形成的。

青藏高原以前是大海嗎

是的順便跟你科普一下。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9個發展階段 (1)震旦紀時期:青藏高原分為古岡瓦納大陸與祁連海兩個主體,古岡瓦納大陸處於西邊,即現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一帶,祁連海位處青藏高原東部,即現在的崑崙山脈與祁連山山脈一帶; (2)寒武紀到奧陶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下沉,祁連海向其擴充套件,原特提斯洋範圍大大收縮; (3)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進一步下沉,祁連海逐漸消失,原祁連海位置擡升; (4)泥盆紀到二疊紀:出現岡瓦納古陸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為海洋;5)二疊紀到三疊紀:原祁連海中部和東部一帶再次上升為大陸,西部則下沉為深海,岡瓦納古陸的淺海與其相連; (6)侏羅紀:中特提斯海已擡升為陸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擴張,形成新特提斯; (7)侏羅紀到白堊紀:新特提斯收縮,拉軌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積的海域; (8)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新特提斯全部閉合,歐亞大陸基本成型; (9)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激烈碰撞,促使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動,使青藏高原的擡升急劇加劇.

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於:()

選B,A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C是阿爾卑斯山脈的形成,D不能形成山脈

青藏高原上鹽湖形成過程或者原因是

鹽湖在古代就是大海。我國著名的柴達木盆地鹽湖,遠在2.3億年以前還是浩瀚的大海,後來,地殼上升,海水退出,一塊看不到邊的內陸盆地就出現了,發展成鹽湖。

有的鹽湖是從淡水湖發展演變而成的。其湖盆邊緣沙洲的隆起高度在不同時期均不一樣,當沙洲低於海平面時,湖盆是半閉流狀態,海水流入;當沙洲超過海平面時,湖盆呈閉流狀態。氣候長期乾旱、炎熱,湖水強烈蒸發、濃縮亦變成滷水,鹽類逐漸沉積。

鹽湖之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兩點:

(1)乾旱或半乾旱的氣候。在乾旱或半乾旱的氣候條件下,湖泊的蒸發量往往超過湖泊的補給量,湖水不斷濃縮,含鹽量日漸增加,使水中各種元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在湖濱和湖底形成了各種不同鹽類的沉積礦床。例如海拔2 600~3 200米的柴達木盆地,深居內陸,四周為綿延的山脈所屏障,又常年在中緯度西風環流影響之下,水汽的輸送量和降水量都很稀少,空氣乾燥,是一個典型的內陸荒漠盆地。位於盆地東北緣的茶卡鹽池,年降水量約210毫米,盆地中心的察爾汗鹽湖年降水量僅30毫米左右。這裡的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於鹽湖的形成顯然是十分有利的,因而在盆地內部分佈了眾多的鹽湖。氣候如極度乾燥,終年無雨,或者降水稀少,亦是不利於鹽湖的形成。例如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內部,沙丘綿亙,地表無徑流產生,鹽類呈分散狀態,這些地區就難以形成鹽湖。

(2)封閉的地形和一定的鹽分與水量的補給。封閉的地形使流域內的徑流向湖泊彙集,湖水不致外洩,鹽分通過徑流源源不斷地從流域內向湖泊輸送。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湖水越來越鹹,鹽分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鹽湖。

在鹽湖地區,常常可以看到環湖有一圈圈銀白色的鹽帶,宛若戴在鹽湖上的美麗項圈。這種自然現象,是鹽類物質自流域向鹽湖遷移的一個有力的證據。因為溶解於水體中的各種鹽類從流域向鹽湖的遷移過程中,水分逐漸蒸發,濃度不斷增大,一旦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就會產生沉澱作用。但是由於各種鹽類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呈現出一定的沉澱順序,從物質來源的上游到鹽湖之間,各種鹽類沉積物有明顯的環帶狀分佈規律。例如在崑崙山北麓的一些鹽湖地區,靠近山區的地段為硼鹽帶,近湖地段為芒硝帶,湖內則沉積有食鹽和光鹵石。

鹽湖不僅可以形成於大陸,也可由海灣演變而成。浩瀚無垠的海洋,每升水中的平均含鹽量為35克。如果海灣因沿岸帶沙壩的逐漸發展、擴大而與海洋隔離,成為封閉狀態,兼之氣候乾燥炎熱,水體在強烈地蒸發作用下,鹽度將不斷增高,最後也會形成鹽湖,產生各種鹽類沉積。這種由海灣演變而成的鹽湖,稱為海成鹽湖。中國近代的鹽湖,均屬於大陸鹽湖。

相關問題答案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
地磁場是如何形成的?
壟斷是如何形成的?
火山是如何形成的?
獸皮痣是如何形成的 ?
漩渦是如何形成的? ?
煤是如何形成的?經過了多少年才能形成? ?
青藏高原是什麼民族?
黃土高原是怎樣形成?
高壓櫃如何形成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