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還需要天皇的存在 ?

General 更新 2025-01-11

為什麼日本還需要天皇的存在

主要是美國搞的鬼。人們公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是按照《波茨坦公告》向反法西斯盟國無條件投降的。但是,也有許多人認為日本並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條件投降。爭論的焦點是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因是不允許敵人就投降條件進行討價還價,然而,美國卻沒有象盟國在歐洲那樣將包括政府機構在內的德國軍國主義國家機器徹底剷除,而是對日本作出了讓步,同意日本保留原本根據《波茨坦公告》應予廢除的天皇制,沒有對裕仁天皇予以戰犯處置。

事情的由來是這樣的: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會議以美國、中國和英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簡稱《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日本斷然拒絕。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同在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明知死到臨頭的日本軍政頭目在9日急忙展開戰爭最高指導會議和內閣會議,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會議上爭論激烈,與會者雖然原則上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在關於附帶條件上卻意見相左,相持不下。以外相東鄉為首的一派主張在維護“國體”,即儲存天皇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而軍部的強硬派卻堅持除此之外,還必須附加3個條件,即由日本自行處理戰犯;日軍自主解除武裝;盟軍不得進佔日本本土,否則,他們將指揮軍隊不惜進行本土決戰。直到10日凌晨2時30分,天皇出面拍板,決定採用外相東鄉的方案,才使爭論停止。4時,內閣成員簽字完成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正式手續。6時45分,日本用急電將乞降照會發往日本駐中立國瑞士和瑞典的公使。照會在表示“日本政府準備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同時,還聲稱:“……但應取得如下諒解,即上述宣言並不包括任何有損於陛下作為最高統治者之特權的要求。”

對此,美國決定接受日本的要求;正忙於內戰的蔣介石同意美國的意見;蘇聯當即的反應是“持懷疑態度”,但為避免與美國發生爭執而沒有堅持反對立場。於是,美國以戰勝國集體的名義於11日通過瑞士政府向日本發出復照:“自投降之時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即需聽從盟國最高司令官”,“日本天皇必須授權並保證日本政府及日本帝國大本營能簽字於必需之投降條款……。”這一答覆既保證了美國對日本的最高控制權,又承認了日本天皇及其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滿足了日本的要求。15日,日本宣佈投降。

美國的這一行為引起了許多議論,有人認為這是美國的一大高明之舉,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國出於私利而姑息養奸。然而,對此的解釋和理解還需從對日本的國情、美國的利益及當時的局勢等方面入手,進行考察。首先,日本天皇到底為何物?日本在古代曾模仿中國唐朝的律制,建立起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但不久天皇大權旁落,把持兵權的幕府將軍執掌實權,天皇成為名義上的統治者,其地位與統而不治的英國國王十分相近,而與權力無所不及的中國君主大不相同。1868年明治維新後,天皇雖被奉為國家最高統治者,擁有國家的一切權力,但在國家機器實際運轉過程中,他僅是作為群臣的最高仲裁者,而不是最高決策者。這些群臣最初是“元老”,在“元老”們相繼去世後,軍部逐漸取而代之。所以說,天皇在日本在真正作用是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的象徵。在這種意義上,他對日本人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日本是心目中,天皇的命運就意味著日本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因此,在德國,消滅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就等於打碎了法西斯國家機器,但在日本卻情況有所不同,在人們心目中,軍部是戰爭和法西斯的代名詞,而天皇儘管犯有嚴重的戰爭罪行,但他作為國家象徵的作用卻沒有改變。

因而,如果將天皇與軍部的軍國主義......

日本天皇為什麼沒有被推翻??

許多國家(如英國、西班牙、挪威、瑞典、日本、泰國等國;還有盧森堡大公國、摩納哥公國等)之所以實行君主立憲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有的國家如英國是由於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彼此最後妥協。既然妥協,革命物件一方的君主自然就保留下來,但又不能像過去那樣實行君主專制,那就只有採取折中的辦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必須說明的是,1689年剛開始實行君主立憲時,英國國王的權力不算很小。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直到1734年內閣制正式確立以後,國王才真正變成“統而不治”的國家的象徵。

2、有的國家是因為改革不徹底才實行這種制度的。日本等多數國家都是如此。日本明治維新後實行的是天皇專制制度,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天皇還被認為是“神”。日本戰敗投降時,美國為了冷戰的需要,保留了天皇制,但在美軍佔領期間,麥克阿瑟實行改革,真正形成了只讓天皇成為象徵的君主立憲制。

3、君主立憲制之所以一直保留到今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治上的需要。因為真正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大都也實行政黨政治和內閣負責制,而由選舉獲勝政黨組成的內閣往往不穩定,甚至任期未到就倒臺更換。這時作為國家象徵的國王就起著穩定政局甚至協調各派政治勢力的“潤滑劑”作用。例如由國王出面勸某某來重新來重新建立秩序。這次泰國軍事政變,泰國國王就起來制個作用。

4、國王還往往成為高等級的外交親善代表,英國國王就經常扮演這一角色。

由於上述原因,許多國家至今還保留了君主立憲制度。

日本的皇帝為什麼叫天皇啊?

天皇 日本天皇制度 一至三世紀日本首領稱“王”或“君”,約到四--五世紀諸王的聯合體設在大和地方,其首領改稱為“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公佈憲法十七條,當時受中國儒教的影響,把大王改為天皇。天皇的稱號出自《日本書記》一書中遣隋使圖書及法隆寺藥師像銘文。“天皇”兩字意為“帝王”。第一代天皇為神武天皇。天皇的權利超越任何豪族。大化改新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實行中央集權,天皇的權利到達官僚制的頂點,天皇親理朝政。特別到天武天皇時,平息了壬申之亂,威望倍增,國民崇天皇為神,迎來了古代天皇的黃金時代。但在日本歷史上,天皇一般不執政,實權多在皇太子或皇親國戚手中,天皇為太上皇。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曾出現皇親之外的人掌權,外戚享有榮華富貴。 鎌倉時代是天皇政權轉向幕府的過渡時期,平安時代後半期,先是攝政政治,接著又迎來院政時代。在攝政政治時代,天皇是權力的源泉,然而真正的執政者是攝政或關白。這說明律令制的衰落,也可說是上代天皇不親政傳統的復活。攝政或關白是天皇的外祖父,而天皇的父親或祖父從天皇那兒取得政權的形勢是院政。鎌倉幕府時代武家勢力興起,權利逐漸轉向幕府。 近代前期是戰國時代,日本成為分裂國家。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但戰國各諸侯認為天皇是統一日本的君主的子孫,而且尊敬天皇並擁戴天皇以利自己統一天下。 江戶時代,天皇與政治完全無緣,只留下授予律令性的官位(一種榮譽)和擁有制定年號的權利。制定年號也只是個形式,因為年號的性質也只不過是國家的象徵。 1867年,德川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國家政權奉還明治天皇,但實際上不是奉還,應當說是讓權。明治政府最初的政者形態是太政官政治,天皇在形式上成為律令性親政君主。 現任日本天皇的稱號為“今上”,天皇的名字叫“明仁”,1933年12月23日作為昭和天皇的長子降生於世。1989年1月7日繼任皇位,年號平成,系日本第125代天皇。日本把昭和天皇生日4月29日定為日本的建國紀念日。 天皇制和通常歷史上的君主專制相比,有如下幾個特點: (1)通常的君主專制政體都是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產生的,不能自身完成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天皇制是自身完成國家統一,並且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階段依然存在。 (2)天皇制對資本主義表現出異常的適應性。 (3)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為一個人參與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則作為神統治日本。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統稱。皇族包括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親王、親王妃、內親王、王、王妃、女王。皇室中無姓氏,天皇賜予皇室人員“宮”的稱號。明治憲法時,皇室成員與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記戶口,也不受國家法律的制約,只受到皇室令的約束。二戰後的新憲法規定,除繼承皇位即攝政資格外,無任何政治特權。而且規定皇室成員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皇位由皇族血統的男子繼承,如天皇長子、長孫以及長子的子孫、天皇次子及其子孫、天皇兄弟及其子孫、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孫等。天皇駕崩之時,皇嗣(應該繼承皇位的第一個人)立即繼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許收要養子。 -------------------------------------------------------------------------------- 日本國君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採用。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記載是673—688年前後天武天皇的《飛鳥淨御原令》。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到了近代明治元年(後......

為什麼日本現在還有天皇

君主立憲制

美國為什麼要留著日本的天皇

是美國一手策劃實施保留了天皇制,究其原因,在於天皇本身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符合美國的利益。從美國方面看,戰爭結束前利用天皇製為“誘餌”,敦促日本投降,避免了更大的物資損失;戰後利用天皇及其機構間接統治日本,避免了美國背上沉重的包袱-----無限期地管理當時面臨崩潰的7000萬人口的日本社會。從日本方面看,天皇宣佈投降,使國體得以維護,而在戰後協助美國管理日本,在一定層面來說是取得了主動權,對戰後日本政局的平穩和經濟的恢復都大有益處。所以,對日美兩國而言,保留天皇制既是雙方達成某種妥協的方式,同時也是雙方皆能接受的結果。然而,必須強調指出,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保留天皇制,縱容了侵略者的戰爭罪行,傷害了廣大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感情。正是由於天皇被免於審判,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陰魂一直揮之不去,日本右翼勢力一直十分猖獗,甚至否認戰爭罪行、美化侵略戰爭。這是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民族和人士都必須予以警惕的。

日本的天皇是怎麼來的

日本最早的神話書籍古事記稱,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之後裔,成為日本君權神授的依據。舊時的日本史書一直宣稱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王朝更迭。

事實上,中古時期的日本小國林立,最後由位日本天皇於本州島中部(奈良)的大和國家實現統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別稱。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現過多次王位的爭奪,或許也改易過多個朝代。然而當時的歷史紀錄靠口頭背誦神話的史官,而沒有可以證明的文字史料留下,是以無由查證。僅有中國陳壽《三國志》的東夷傳倭人條可做參考。然而該紀錄卻是轉錄而來,並非一二級史料,卻文中可以看出中日語言誤譯的問題。雖在《日本國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創業垂統,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國、一統天下,歷正天皇正統一系,亙萬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一辭,不過“萬世一系”四字則是到19世紀末明治維新左右才形成,寫入大日本帝國憲法之中。

天皇作為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的時間並不長。自公元6世紀大和國征服本州島和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峰。但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天皇權力被架空了近一千年的時間。直至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權。裕仁(昭和)在位時期發動了侵略中國和亞太其他國家的大戰。

近代

日本戰敗後,在美國的主持下建立議會民主制。但為了順應日本民意,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也與平民無異,只是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徵。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首相(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來源

日本國君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皇后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採用。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記載是673—688年前後天武天皇的《飛鳥淨御原令》。中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這種兩個稱號並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聖武(追諡)、46代孝謙、50代垣武。到了近代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年以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

日本天皇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為什麼實權怎麼更迭,日本天皇卻一直存在?

日本天皇戰後就無實權了,那麼,日本天皇制度何時開始有,天皇何時開始有實權的?其權力有沒有中國皇帝那樣絕對地至高無上?

一至三世紀日本首領稱“王”或“君”,約到四--五世紀諸王的聯合體設在大和地方,其首領改稱為“大王”。大約七世紀,聖德太子時代,公佈憲法十七條,當時受中國儒教的影響,把大王改為天皇。天皇的稱號出自《日本書記》一書中遣隋使圖書及法隆寺藥師像銘文。“天皇”兩字意為“帝王”。第一代天皇為神武天皇。天皇的權利超越任何豪族。大化改新後的半個世紀,日本實行中央集權,天皇的權利到達官僚制的頂點,天皇親理朝政。特別到天武天皇時,平息了壬申之亂,威望倍增,國民崇天皇為神,迎來了古代天皇的黃金時代。但在日本歷史上,天皇一般不執政,實權多在皇太子或皇親國戚手中,天皇為太上皇。奈良時代後期至平安時代初期,曾出現皇親之外的人掌權,外戚享有榮華富貴。

鎌倉時代是天皇政權轉向幕府的過渡時期,平安時代後半期,先是攝政政治,接著又迎來院政時代。在攝政政治時代,天皇是權力的源泉,然而真正的執政者是攝政或關白。這說明律令制的衰落,也可說是上代天皇不親政傳統的復活。攝政或關白是天皇的外祖父,而天皇的父親或祖父從天皇那兒取得政權的形勢是院政。鎌倉幕府時代武家勢力興起,權利逐漸轉向幕府。

近代前期是戰國時代,日本成為分裂國家。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但戰國各諸侯認為天皇是統一日本的君主的子孫,而且尊敬天皇並擁戴天皇以利自己統一天下。

江戶時代,天皇與政治完全無緣,只留下授予律令性的官位(一種榮譽)和擁有制定年號的權利。制定年號也只是個形式,因為年號的性質也只不過是國家的象徵。

1867年,德川第15代將軍慶喜把國家政權奉還明治天皇,但實際上不是奉還,應當說是讓權。明治政府最初的政者形態是太政官政治,天皇在形式上成為律令性親政君主。

現任日本天皇的稱號為“今上”,天皇的名字叫“裕仁”,1901年4月29日作為大正天皇的長子降生於世。1926年12月25日繼任皇位,從“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句話中取“昭和”兩字為年號,於1928年11月3日舉行即位儀式,系日本第124代天皇。日本把裕仁天皇生日4月29日定為日本的建國紀念日。

天皇制和通常歷史上的君主專制相比,有如下幾個特點:

(1)通常的君主專制政體都是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產生的,不能自身完成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天皇制是自身完成國家統一,並且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階段依然存在。

(2)天皇制對資本主義表現出異常的適應性。

(3)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為一個人參與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則作為神統治日本。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統稱。皇族包括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親王、親王妃、內親王、王、王妃、女王。皇室中無姓氏,天皇賜予皇室人員“宮”的稱號。明治憲法時,皇室成員與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記戶口,也不受國家法律的制約,只受到皇室令的約束。二戰後的新憲法規定,除繼承皇位即攝政資格外,無任何政治特權。而且規定皇室成員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皇位由皇族血統的男子繼承,如天皇長子、長孫以及長子的子孫、天皇次子及其子孫、天皇兄弟及其子孫、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孫等。天皇駕崩之時,皇嗣(應該繼承皇位的第一個人)立即繼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許收要養子。

日本人為何還需要天皇?

同樣是琴聲,為什麼西方人與日本人的反應不一?就在於日本人的腦平衡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可以這樣說,整個日本人的大半行動判斷都是通過左腦來決定的。這會帶來一個怎樣的結果呢?在體質上容易發生歇斯底里症,身心容易接受新興宗教,帶來文化認知上的差異。本來天皇制是個理性思考的問題,而日本人則把它看成了感性顯現的問題。所以在日本人的內心深處,對天皇制這種高深的觀念,沒有多少人會從臧否的角度加以思考,而是在無意識中認為天皇是自己生活乃至生存的中心。這樣天皇制就轉換成一種心情。一種沒有會感到寂寞,有了也不會感覺到什麼的心情。就像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這是否就是一般而言的國民心情呢?學者山折哲雄說,從現今的泰國王制、英國王制和日本王制比較來看,安定性較大的還是日本。為什麼日本安定性較大呢?這是否也與國民心情有關呢,如果有關聯的話,那天皇制不也就成了國民情感的鍊金術?福澤諭吉在1882年著《帝室論》,開首道:我帝室是萬世無欠的全璧,為人心收攬的一大中心。所謂高深莫測的天皇制,說白了就是人心收攬的一大中心。而這裡的人心就是心情的別語。所以,天皇制對日本人來說,並不是一種信仰,也不是一種精神支柱,而僅僅是一種心情,一種非常奇妙的心情。心情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就是不穩定。有晴有陰,有好有壞均屬心情。所以日本人對天皇制也是有晴有陰,有好有壞。心情晴朗的時候,好的時候,就說天皇制是富士山,遠遠眺望心裡就安穩。心情陰溼的時候,壞的時候,就說天皇製作為象徵的存在,就是性感缺失症(石原慎太郎語)的表現。問題是心情是可以轉換的。昨天心情不好,不等於今天心情不好;今天心情好,不等於明天心情好。所以,天皇制就在要與不要、好與不好的心情轉換中存續。如果不深入進去,外人根本無法看懂和看透。其實,現在的天皇家除了花掉一點國民稅金之外,基本不給國民添任何麻煩。現天皇的儒雅、憨厚,像慈父般的形象,存留在國民的記憶中難以揮去。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天皇的日本就不是日本。明治思想家德富蘇峰的這一說法,並沒有過時。天皇制意識形態在今天的日本已經死去。天皇對現在的日本人來說已毫無神聖可言,最多隻存敬意。雖然每年元旦的天皇朝賀,有不少日本人聚集在皇宮前接受朝賀,但這肯定不是敬若神明的感覺。這是一個基本的政治生態。因此如果要問對日本人來說天皇製為什麼還是必要的這個問題時,雖然見仁見智,但生理(腦)構造的不同,生出一種非常奇妙的心情,是比較接近正解的。這就像在九世紀末,第五十九代宇多天皇讓位於皇太子(醍醐天皇),並給了他一個《寬平遺誡》的小冊子。其中寫道:見外藩(外國)之人,必須在廉中(簾子)相見。直接面對是不行的。為什麼不行?就是怕異國帶來的汙穢。日本人怕血。總認為血與神祕的死與神祕的出生相連。在平安時代的後半期,天皇家頻現幼帝。如從陽成天皇到後冷泉天皇的十四代天皇的平均即位年齡是十六歲。而從院政開始到後醍醐天皇為止的二十三代天皇的平均即位年齡只有八歲十個月。幼帝出現的背景就是相信幼兒能遠離和抵制汙穢的侵襲。現在聽起來是天方夜譚的事情,但日本人就是信這個天方夜譚。明治天皇去世於1912年,大正天皇去世於1926年,昭和天皇去世於1989年。明治與大正之間間隔十五年,大正與昭和之間間隔六十三年。死與再生在十五年之間就再度上演。元號的變更也再度上演。日本人的觀念層裡,閃動的是再生的意識,閃動的是天皇之死也屬神聖的意識。而從大正到昭和的六十三年之間,沒有上演過天皇的生死大戰,也沒有元號改新的機會。日本人的意識層裡,天皇神聖漸行漸遠。天皇的存在與我的再生已經沒有關聯。天皇制淪落成了一種......

為什麼日本天皇從沒被推翻阿

一直是一個家族。

中古時期的日本小國林立,最後由位於本州島中部(奈良)的大和國家實現統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別稱。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現過多次王位的爭奪,或許也改易過多個朝代。然而當時的歷史紀錄靠口頭背誦神話的史官,而沒有可以證明的文字史料留下,是以無由查證。僅有中國陳壽《三國志》的東夷傳倭人條可做參考。然而該紀錄卻是轉錄而來,並非一二級史料,卻文中可以看出中日語言誤譯的問題。雖在《日本國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創業垂統,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國、一統天下,歷正天皇正統一系,亙萬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一辭,不過“萬世一系”四字則是到19世紀末明治維新左右才形成,寫入大日本帝國憲法之中。

天皇作為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的時間並不長。自公元6世紀大和國征服本州島和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峰。但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歷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天皇權力被架空了近一千年的時間。直至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權。裕仁(昭和)在位時期發動了侵略中國和亞太其他國家的大戰。

因為自古日本天皇就沒有實權,只是一個象徵,也就是傀儡,沒有實權,不構成威脅,真正有實權的是幕府將軍,你沒發現幕府將軍是經常換的嗎?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人太少了,常常百來人得戰鬥就是一場規模很大的戰役了。人少了,思想也就簡單了,不想我國那麼多人,稍微一挑動,就是幾十萬農民起義。

為什麼日本有天皇,還有首相?

首相來自現代化的結果,當然在資產階級的發展本身來自於當時統治階級的上層,天皇很長一段時間是有很大的權力的。二戰結束後,在美國的指導下,日本消除了天皇的權力,但美國同時為了自身利益,保留了天皇。

希望採納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日本還需要天皇的存在 ?
為什麼日本打美國,美國還要幫日本呢 ?
為什麼日本人的名字?
為什麼日本黑社會合法?
為什麼日本這麼發達?
為什麼日本人胸大?
為什麼日本想佔領中國?
為什麼日本縣比市大?
為什麼日本會投降?
為什麼日本人叫中國人叫支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