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國情是什麼?
近代中國的國情
認識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就是認識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這是認識中國近代一切社會問題和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依據。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就是近代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
(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這一過程歷時60餘年,其中有幾個關鍵點:
1840年鴉片戰爭和其後的《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點。
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隨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快了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進的歷史進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隨後的《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次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
(2)在這一屈辱的歷史過程之中,西方列強通過一系列野蠻的武力侵略和戰爭威脅,強迫中國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兩方面的變化:
一方面,隨著外國列強侵略的一步步加深,中國由一個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變成一個形式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
另一方面,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重大的解體作用,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發展,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為有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近代以來中國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及其與中國封建主義勢力相結合的條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種從屬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畸形的社會形態。它既不同與鴉片戰爭前的封建社會,也有別於一般的資本主義社會。
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門戶,把中國捲入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世界市場之中。但西方列強並不願意中國成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利用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在中國傾銷商品,經營輕工業和重工業,對中國的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經濟壓迫。在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外國資本及依附於它的官僚資本居於主導地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了某些發展,但是它一刻也沒有也不可能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它們在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中艱難地生存和發展著。軟弱性、妥協性和革命性並存。許多貨幣持有者在經營工商業獲利沒有保障的前提下,都熱衷於兼併土地,很少有投資工業的興趣。資本家中有不少人將利潤轉化成土地,農民土範問題成為中國社會特別嚴重且無法根本解決的問題。近代中國總體來說仍然是一個經濟極其落後的農業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是廣大農村生產關係的基礎。地主階級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就生活中佔據顯著的優勢。這樣,中國的經濟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經濟,也不是完全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了。
這種以封建剝削關係為主的經濟基礎,只能形成封建勢力佔支配地位的上層建築。這種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結合,是中國經濟近代化、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3)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形態。它的主要社會特點是:
第一,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是被破壞了;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佔著顯然的優勢。
第二,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是,它沒有成為......
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什麼 5分
近代國情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的國情是什麼?
現代的國情就是,閉門搞中國自己的特色,處處講究和諧,處處受外界欺壓!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近代中國國情是什麼,中
近代中國社會的國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包括反對帝國主義的壓迫,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和買辦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壓迫的革命,即反對三座大山的革命。國情和革命的之間的關係主要把握兩點:一是國情決定的革命的性質和革命對象。正是半封建半殖民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後來加上了買辦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因而革命的性質是民族民主的性質的革命。二是革命是為了改變被封建被殖民的國情之現狀。我們的近代的革命不是任何別的革命,而是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大民大眾的革命。其目的是為了改變半封建半殖民的國情,讓廣大的人民翻身做主人。
中國近代的國情是怎樣的?
中國人口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2008年末中國大陸人口13.28億,佔世界人口的20%、亞洲人口的33%。中國人口的發展同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人口發展已經結束了高增長的歷史,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 一、新中國人口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人口發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人口發展處於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時期;二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後,人口發展逐步走向有計劃、可控制的平穩增長時期。這兩個不同發展時期的區別,不僅表現在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上,而且還表現在人口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上。 (一)人口總量的發展 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可以把中國人口總量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之前,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不安,經濟得不到發展,人口發展緩慢,明顯呈現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特徵。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人口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徵,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從而出現了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的人口高增長狀況。 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使經濟發展出現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響,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 3.第二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經濟發展狀況逐漸好轉,人口發展的不正常狀態也迅速得到改變,人口死亡率開始大幅度下降,強烈的補償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長進入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並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 4.人口有控制增長階段(1971-1980年) 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後期,是中國人口發展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高速增長帶來的壓力,使人們認識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國政府開始實行計劃生育,並陸續制定和完善了明確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長的勢頭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進入了有計劃、可控制的增長時期。 5.第三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81-1990年)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到了戰略高度,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更加嚴格。但是,由於20世紀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生育年齡,加之20世紀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許多不到晚婚年齡的人口提前進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現回升。 6.人口平穩增長階段(1991年至今)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和完善,20世紀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並持續穩步下降。從2000年開始,中國人口進入平穩增長階段。我國的海洋資源我國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自然海區,總面積達473萬多平方公里。海洋資源極其豐富。海洋資源指海洋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學資源和動力資源。我國大陸架漁場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漁業資源量估計在1。。o萬噸//年左右。其中捕撈量達400萬一470萬噸/年,有20多個海洋漁場。我國淺海、灘塗的總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可養殖面積約130多萬平方公里。沿海水質肥活,水溫適宜,對魚、蝦、貝、藻類的繁殖生長十分有利。我國近海海底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和各種海濱砂礦等。渤海、南黃海、東海、臺灣淺灘、珠......
近代中國基本國情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就是近代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
(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這一過程歷時60餘年,其中有幾個關鍵點:
1840年鴉片戰爭和其後的《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點。
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隨後簽訂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快了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演進的歷史進程。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隨後的《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次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
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近代中國主要國情是什麼
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就是近代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