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設計師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國家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中國國家大劇院設計師是法國國家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1967年在他29歲的時候,設計了圓形的巴黎查爾斯.戴高樂機場候機樓。從此,作為巴黎機場公司的首席建築師,他設計了尼斯、雅加達、開羅、上海等國際機場,日本關西國際機場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魯之手。他參與過許多大型項目的建設,像巴黎德方斯地區的大拱門、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終點站等。在他的影響下,巴黎機場公司的活動逐漸向大型標誌性建築設計的方向發展。1999年,安德魯領導的巴黎機場公司與清華大學合作,經多輪角逐,又在中國國家大劇院國際競賽中一舉奪標。提到安德魯和巴黎機場公司,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他們與機場設計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的確在世界上有50餘座機場的設計經驗。然而,類型只是品評建築的一種表徵,大量的問題與技術、材料、藝術等緊密聯繫在一起,最終傳達出建築設計水平的高低,而這些卻正是我們亟待提高的重要內容。安德魯的作品系列和建築追求是非常獨特的,他的代表作之一的戴高樂機場的建設歷經30餘年,有著高品質的完成度和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國家大劇院是由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佔地11.89萬平方米,國家大劇院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中國的國家大劇院的形象,其設計靈感來自一位中國建築設計師齊康。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設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藝術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工程概算總投資26.88億元,建設工期4年。

國家大劇院的建築設計方案是由法國巴黎機場公司設計,清華大學配合的,設計師為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施工圖的國內設計單位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施工總承包單位為北京城建集團、香港建設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團聯合體,工程監理單位為北京雙圓工程監理公司。

國務院於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項建設國家大劇院,1999年7月最終選取了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的建設方案,其設計方案經過兩輪三次修改。

安德魯將他的大劇院方案形容為“湖上仙閣”。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橢球體建築,在冬天水池可作為滑冰場。大劇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與地鐵的出站口相連通,通道的玻璃頂則是水池的池底,觀眾在進入劇場前就能體驗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覺。

劇院內含一個容納2500人的歌劇院、容納2000人的音樂廳、容納1200人的小劇院和一個小型實驗劇場。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舞劇、芭蕾舞,有觀眾席2500座。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有觀眾席2000座。戲劇場主要演出京劇、地方戲曲、話劇、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200座。小劇場主要演出實驗話劇、小型戲劇,有觀眾席 500座,總座席6000多個。其它配套設施還包括:藝術展廊、表演藝術研究交流部、藝術商店、地下停車場等。國家大劇院建築四面水池環繞,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整體上體現了21世紀世界標誌性建築的特點。

中國大劇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線組成,宛若水中仙閣。灰色的鈦金屬板和玻璃組成的立面與晝夜的光芒交相輝映。這兩種材料的顏色在不同的時間裡變幻莫測。玻璃幕牆如同拉開的幃幕,使建築物內部的劇場、通道和展廳依稀可見。同時,部分區域在鈦板的覆蓋保護下又顯得更為隱祕。

這一設計從地下層開始,最底層是歌劇院的舞臺部分,最上層全部都用於停車場和技術場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層,即在湖面和花園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門廳。

在地面層坐落著三幢建築:歌劇院、音樂廳和劇場,它們由道路區分開,彼此以懸空走道相連,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築是一個巨型殼體,它覆蓋、庇護、包圍和照亮著所有的大廳和通道。自然的貝殼造型保證了它的堅固度。儘管殼體的最大長度達218m,但厚度卻不超過3m。這一設計既輕盈又不會對玻璃天篷有所遮蓋。

遊客和觀眾從長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車場進入大劇院時會發現他們的頭頂之上是一片淺淺的水面。它根據四季和時辰而變換色彩。在冬季,它結成半透明的冰層,點綴著溜冰愛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築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大劇院南部入口與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 之處,這樣便於組織內部的技術性交通入口。

任何佈景卡車都無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門都不會向外部顯露內部的服務區域,否則會完全破壞建築和街區的魅力。當人們沿著長安街前行時會發現,大劇院不會以自己的巨大體量對人民大會堂造成壓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建築,它們分別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

中國國家大劇院採用哪國設計師的方案?

你好 最終採用了 法國著名設計師 保羅-安德魯 的設計方案。

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佔地11.89萬平方米,國家大劇院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中國的國家大劇院的形象,其設計靈感來自一位中國建築設計師齊康。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設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藝術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工程概算總投資26.88億元,建設工期4年。

國家大劇院的建築設計方案是由法國巴黎機場公司設計,清華大學配合的,設計師為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施工圖的國內設計單位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施工總承包單位為北京城建集團、香港建設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團聯合體,工程監理單位為北京雙圓工程監理公司。

國務院於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項建設國家大劇院,1999年7月最終選取了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的建設方案,其設計方案經過兩輪三次修改。

安德魯將他的大劇院方案形容為“湖上仙閣”。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橢球體建築,在冬天水池可作為滑冰場。大劇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與地鐵的出站口相連通,通道的玻璃頂則是水池的池底,觀眾在進入劇場前就能體驗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覺。

劇院內含一個容納2500人的歌劇院、容納2000人的音樂廳、容納1200人的小劇院和一個小型實驗劇場。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舞劇、芭蕾舞,有觀眾席2500座。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有觀眾席2000座。戲劇場主要演出京劇、地方戲曲、話劇、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200座。小劇場主要演出實驗話劇、小型戲劇,有觀眾席 500座,總座席6000多個。其它配套設施還包括:藝術展廊、表演藝術研究交流部、藝術商店、地下停車場等。國家大劇院建築四面水池環繞,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整體上體現了21世紀世界標誌性建築的特點。

中國大劇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線組成,宛若水中仙閣。灰色的鈦金屬板和玻璃組成的立面與晝夜的光芒交相輝映。這兩種材料的顏色在不同的時間裡變幻莫測。玻璃幕牆如同拉開的幃幕,使建築物內部的劇場、通道和展廳依稀可見。同時,部分區域在鈦板的覆蓋保護下又顯得更為隱祕。

這一設計從地下層開始,最底層是歌劇院的舞臺部分,最上層全部都用於停車場和技術場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層,即在湖面和花園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門廳。

在地面層坐落著三幢建築:歌劇院、音樂廳和劇場,它們由道路區分開,彼此以懸空走道相連,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築是一個巨型殼體,它覆蓋、庇護、包圍和照亮著所有的大廳和通道。自然的貝殼造型保證了它的堅固度。儘管殼體的最大長度達218m,但厚度卻不超過3m。這一設計既輕盈又不會對玻璃天篷有所遮蓋。

遊客和觀眾從長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車場進入大劇院時會發現他們的頭頂之上是一片淺淺的水面。它根據四季和時辰而變換色彩。在冬季,它結成半透明的冰層,點綴著溜冰愛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築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大劇院南部入口與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 之處,這樣便於組織內部的技術性交通入口。

任何佈景卡車都無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門都不會向外部顯露內部的服務區域,否則會完全破壞建築和街區的魅力。當人們沿著長安街前行時會發現,大劇院不會以自己的巨大體量對人民大會堂造成壓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建築,它們分別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

是誰決定了國家大劇院的LOGO

推薦下文,供參考。

關於國家大劇院LOGO的爭議

(2008-03-11 14:13:46)

最近設計界有幾件大事產生了不小的波動,先是英國的奧運會標誌,引起英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接著又是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標誌,眾人議論紛紛,關鍵的問題是該標誌出自華人頂級設計師陳幼堅之後,有個說陳幼堅江郎才盡,有人說是中國政府強姦了陳幼堅,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作為普通的民眾,你們是如何看待這件設計的?

下面是我們著名設計師對國際大劇院的標識評論,也許代表了大部分設計師的觀點。

肖勇評述 國家大劇院標識

標誌設計的手法是表現建築本體,大劇院的建築與地面是不可以剝離的,

而標誌沒有找到建築的精髓和抽象美感,簡單的外形則造成不恰當的繁複組合,

就作品本身解讀如下:

目前特點:

1 誤導建築本體,整體造型孤立,

2 封閉,缺乏張力與活力,

3 輕飄,繁複,缺乏時代美感

4 色彩造型難與建築美感相媲美。

具體癥結在於:

1內形的延伸形變為主題結構,違背了建築主體造型特點,”孕婦“形態尷尬呈現,

2表現倒影的等線形單調機械,是60年代構成主義的殘像,沒有表現水韻美感,因而時代性喪失,

3右側 延伸成的月牙形誤讀為某宗教圖形的歧義,中間斷線則造成對其的詆譭,

4橢圓的外形,由於造型孤立而封閉,不是有生機的太陽,而酷似輕飄縮癟的西紅柿,

公眾會有自己的判斷,但從視覺設計語言來講,

其不恰當的標誌造型演繹無法表達建築的主體美感和象徵意義。

更難以用標誌符號來體現一個國家級文化中心的形象。

國家大劇院是北京新的人文景觀,現代的建築被濃縮為縮癟的西紅柿,

怎能體現時代的美感和首都的形象意義?

如此的齷齪與委瑣,是誰的傑作已經無關緊要了。

任何違心的辭藻都無法掩飾其設計的無為和無奈。

首都20世紀城市新形象的又一遺憾,視覺汙染指數增高。

而陳幼堅本人則是這樣闡述的:

標誌形象“燈籠怎麼看都開心”

設計師陳幼堅認為,標誌“是雕塑也是藝術品”。據他介紹,國家大劇院標誌運用了大劇院的正面透視線條,每條線都從原來的建築設計上提出來。設計時著意實現上下對稱,令大劇院“好像浮在水上的明珠”。運用簡潔的有腳字體,則意在表現“大劇院的現代感”。

陳幼堅表示,標誌乍看上去似乎沒有中國元素,但這種元素是內在的:識別設計選用了紅色,“代表中國的精神狀態”;整體看則“像一個燈籠”,“怎麼看都處於開心、喜慶的狀態”;同時還含有“中國五行裡面的和諧概念”。

設計理念尊重建築,雅俗共賞

陳幼堅透露,自己的設計公司受大劇院委託,曾先後出了十幾個方案,有些抽象,有些具象。但經過大半年的琢磨,他的考慮是:自己的設計“不可能超越建築設計”,“改動太多對安德魯(大劇院總設計師)不禮貌”,“做得讓老百姓一看就懂又怕俗氣”。陳幼堅最終決定以體現安德魯的概念為主,並要“雅俗共賞”。他稱最欣賞安德魯的設計中白天、黑夜是“兩種美態”;四季氣候不同,在大劇院裡也都有不同的感受,“空間的處理很微妙”。大劇院的標誌從三維立體建築變為二維平面的LOGO,陳幼堅表示:“看上去很簡單,但恰當處理線條,不要過火,表達內涵為重則需要很謹慎”。

評選故事海選未果,專家勝出

陳幼堅表示,為大劇院設計標誌“沒有獎金”,因為那是“為國家做事”。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介紹,巨蛋的標誌設計要求體現“海納百川、精益求精”的精神。標誌設計的徵集面向全社會,評選經歷了數輪甄選、反覆修改,大劇院還為此成立了專業評審委員會。

在第一輪評選中,5家知名廣告公司提供方案達28種,但評委在入選方......

中國國家大劇院採用了哪個國家的設計師的方案?

法國建築設計師 保羅·安德魯

中國國家大劇院最終採用了哪個國家的設計師的方案

法國建築設計師保羅·安德魯

中國國家大劇院最終採用了哪國設計師的方案

中國國家大劇院最終採用了法國的保羅-安德魯的方案。

保羅·安德魯(PaulAndreu),1938年出生於法國波爾多市附近的岡戴昂(Canderan),畢業於法國高等工科學校(EcolePolytechnique,1961年)、法國道橋學院(EcoleNationaledesPontsetChaussees,1963年)和巴黎美術學院(EcoledesBeaux-Arts,1968年)。

相關問題答案
國家大劇院設計師是誰?
國家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水立方設計師是誰?
家裝獨立設計師哪裡找?
室內空間設計師是什麼?
軟裝設計師是什麼專業?
服裝設計師是什麼專業?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是誰?
鳥巢的設計者是誰?
我想去學平面設計,完了轉行做平面設計師或者美工。大家覺得常州復創教育和上元教育怎麼樣? 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