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苗族過什麼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5-01-23

苗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苗族是一種民族文化非常豐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區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風,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苗族的節日主要有這幾種。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唬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弔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曆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杆的比賽。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鬆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曆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裡,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苗族人的節日有哪些?

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過的節日不完全相同。黔東南部分地區和廣西融水縣盛行過“苗年”,在舊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有踩鼓、跳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貴釘附近幾縣的苗族,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此外,苗族還有龍船節、花山節(五月初五)、吃新節(農曆六、七月間稻穀成熟時)、清明節、趕秋節(立秋)等等。雲南苗族幾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動,這種踩花山雖有迷信內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傳統性的群眾娛樂節日。

雲南有那些特別的節日

雲南是我國擁有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壯、苗、傈僳、佤、回、納西、拉祜、景頗、瑤、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龍、獨龍、普米等族。

傣族的潑水節,四月中旬;

苗族的花山節,農曆一月三日,活動內容有: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彝族的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人們在石林、楚雄、大理舉行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和插花的節日活動;

打歌節在農曆二月初八,大家到大姚、雙江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起“左腳舞”。

白族農曆三月十四至十六的三月節;

傈僳族農曆二月八日的刀杆節;

納西族的米拉會、棒棒會;

普米族轉山會,五月五日;

回族開齋節,六月;

回族古爾邦節等等,簡直不勝枚舉。

花山節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南部和中西部以及四川南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間舉行。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彙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杆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杆、賽馬、鬥牛、射箭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幾萬人。

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街期。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個交換場所,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解放後,三月街已發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榮的物資交流和民族體育文藝大會,對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積極的作用。

刀杆節

“刀杆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曆二月初八。刀杆節的來由有這樣一個傳說:明朝時候,朝廷派兵部尚書王驥來邊疆安邊設卡。工尚書到職後,體察邊民的疾苦,積極幫助傈僳族人民發展生產,使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受到傈傈族人民的愛戴。後來,王尚書遭奸臣的誣告,被調回朝廷。在二月初八的洗塵宴上,王尚書被奸臣用毒酒害死。當這個不幸的消息傳到傈僳山寨時,氣得人們摩拳擦掌,為了給王尚書報仇。傈僳族人民決定將五尚書遇害的二月初八定為操練武功的日子。

打歌節

農曆二月八日,海拔3600米的大姚縣華山開滿了山花。當地彝族摘來各色鮮花,編紮成花團錦簇的牌坊、花棚,象徵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間和牛羊上插花,祈願五穀豐收,六畜興旺;人們也互相插花,寄託和順安康,情長意遠的祝福。林下花間,男女老少和著蘆笙圍成圓圈“打歌”,青年情侶則相偎而歌,歡聲笑語。插花節的來歷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咪依魯傳說。相傳咪依魯是位聰明美麗的彝族姑娘,為使眾姐妹免遭惡霸凌辱,假意身許,在婚禮上與惡霸共飲放有馬纓花的毒酒,犧牲自己,為民除害。為此,每年馬纓花開花之時,曇華山彝族就要舉行盛大的插花節,紀念美麗善良的咪依魯。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雲南有哪些節日?

民族 節日名稱 主要活動內容 時間(農曆)

族 火把節 耍火把、摔交、鬥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節 插花、對歌 二月初八

彝族賽衣節 歌舞、鮮豔服飾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節 跳虎笙、虎舞 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節 祭神儀式

牟定“三月會”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族 大理三月街 物資交流、賽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節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繞三靈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會 祭祀、栽秧、對歌 芒種節令

白族火把節 樹火把、賽龍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寶山歌會 廟會、對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會 梨園裡野餐 每年梨花盛開時節

白族本主會 祭祀、歌舞、洞經音樂 各村寨不同

族 傣族潑水節 賽龍舟、潑水、歌舞 陽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龍節 祭祀、歌舞 公曆一月

傣族關門節 琰佛塔、歌舞 陽曆七月中旬

傣族開門節 串寨、放高升、歌舞 陽曆10月中旬

族 哈尼族阿瑪突 祭祀、歌舞、擺街宴 農曆二月屬龍日

“苦扎扎”(六月年節) 打鞦韆、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裡瑪主”節 歌舞、摔交 陽春三月

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來食用 農曆六月 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節 鞦韆、歌舞 農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龍日/新米節 鋩鑼、牛皮鼓,巴烏、四絃琴 農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節 鞦韆、歌舞

哈尼族苗愛拿節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族 苗族花山節 爬花杆、蘆笙、歌舞 正月

族 傈僳族澡堂會 溫泉沐浴、賽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節 吃團圓飯、射弩比賽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杆節 爬刀杆、下火海、丟包、歌舞 二月初八

西

族 納西族米拉會/棒棒會 野炊、賽馬、歌舞、農具交易 二月初八

納西族三多節 祭祀、對歌、鬥牛 六月二十五日

納西族騾馬大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農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納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納西族七月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夏曆七月中旬

納西族祭龍節 物資交流、文體表演 正月十五

族 拉祜族庫扎節(年節) 象腳鼓舞、對歌 傣歷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蘆節 篝火、歌舞 農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陽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族 佤族拉木鼓節 祭祀、歌舞 佤歷“格瑞月”/公曆12月

族 布朗族岡永節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族 獨龍族卡雀哇(年節)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族 景頗族目腦縱歌 祭祀、歌舞 農曆正月

族 怒族年節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鮮花節 採集鮮花、歌舞 農曆三月十五日

族 阿昌族會街 耍白象、跳象腳鼓舞 農曆九月中旬

族 普米族“大年”節 盪鞦韆、賽馬、歌舞 臘月初六

普米族轉山會 遊山、歌舞 五月五日

族 藏族草地藏民節/藏曆年 賽馬、野餐、跳鍋莊 農曆正月

藏族“花兒”會 對歌 農曆六月 十四

藏族跳神法會 祭祀、歌舞 藏曆除夕

藏族賽馬會 賽馬 農曆五月初五

族 回族古爾幫節 團拜、宰牲 回曆十月

回族開齋節 禮拜、頌經、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節 減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節 宰殺一些牛羊、祭祀 回曆的十月十二月

回族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

族 基諾族特懋......

雲南都有那些特別的節日?

(火把節)

主要是白族和彝族都盛行的節日,是一種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節慶活動。火把節歷史悠久,早見記載:白族火把節是農曆六月二十五日,彝族火把節是農曆六月二十四。節慶期間,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儀式和遊樂方式。白族和彝族,家家門前要豎起一個火把,村口要豎一個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插花掛果,晚上,男女老幼彙集廣場,點燃火把,圍著火堆唱歌,還用燭光粉撲撒火把,氣氛歡快、活潑,姑娘們要把五彩手鐲線放在火堆上烘烤,藉以消除邪氣;剛結婚的小夥們,當火把燃燒“開鬥”撣下時,便一擁而上,搶其“開鬥”上的模擬刀、戈,以求早得貴子;火把節之夜,各家還備一小火把,,人手一柱,人們舉著火把,同行田間,有的還騎馬舉火把奔馳,遠遠望去形成一條彎曲的火龍,場面極為壯觀。這一夜,往往通宵不寐。

(白族本主節)

“本主”意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宗教信仰。村民不論升官發財、疾苦病痛、生兒育女都要去本主廟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貞婦、孝子忠臣等都建有本主廟。廟宇宏偉,本主像雕塑精湛,造型美觀。每逢本主誕辰,都要殺豬宰羊,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稱之為“本主節”。本主節十分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禮儀,伴之悅耳動聽的洞經音樂和各民間歌舞表演,形成了白族地區特有的本主文化。

(三月街民族節)

“三月街”又叫“觀音市”。傳說唐永徽年間,觀音菩薩前來大理,用白語講經說法,聽眾越集越多,形成集市。由於大理是南方絲綢之路一博南古道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三月街商品經濟日漸發達,逐漸演變為具有濃厚民族特點的集會。

每年農曆3月15日至21日,是大理三月街的會期,1991年起又定為大理州民族節,故稱“三月街民族節”。屆時,在大理古城西蒼山中和峰麓舉行盛大集會,滇西各少數民族,乃至全國各地商賈雲集,中外遊客紛沓而至,在這裡進行牲畜、藥材、茶葉、銅器等名特產品物質交易會和文藝體育盛會,規模空前,人潮如流。騎手逐角竟技,歌聲如海,真是好戲連臺。“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來。各族人民齊歡唱,賽馬唱歌做買賣”,這是對“三月街”熱鬧、歡快場面的真實寫照。

(蝴蝶會)

蝴蝶會地點在蝴蝶泉,時間為農曆四月十五日。相傳是為白族人民紀念為反抗封建婚姻而投泉殉情的霞郎、雯姑而舉行的傳統盛會。

(普米族朝山節)

普米族人的朝山節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間進行。人們身著盛裝,騎馬或步行到附近的山上歡度佳節。除祭祀山神外,還有賽馬、摔跤、射箭等娛樂活動。野餐後另選道路下山,不返原路,以示辭舊迎新,來年好運。

(傈僳族闊時節)

闊時節傈僳族的傳統節日,又名“迎新節”,在每年的農曆11月20日舉行,節日期間,各家都喜歡用松枝裝飾堂前屋後,全村老少都喜歡圍在一起吹葫蘆笙,跳迎新舞,唱迎新歌,並舉行隆重的送魂儀式,把過去一年不好的魂趕走。節日熱鬧非凡,打跳對歌,射箭比賽等豐富多彩,風情濃郁。

(納西族棒棒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棒棒節”,最有特點的是節日期間進行竹木農具的交流,附近農村的群眾和小商販在農貿市場上擺攤售貨。這是一個竹、木、鐵農具交流盛會,品種繁多,熱鬧異常。鄰近各縣的農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帶的農民和商人,都攜帶本地特產到集會上出售,然後購買所需物品,而麗江一帶的農民也為備春耕購買農具和所需用品。

(納西族騾馬會)

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傳統民俗節日,於每年農曆七月中旬舉行,會期為一週,以交易騾、馬、牛、羊等牲畜為主,還......

苗族的重大節日

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穫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曆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豔、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餵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

苗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40分

苗年

春節

龍船節

四月八節

吃新節

蘆笙節

花山節 趕秋節

踩鼓節

其他節日 過苗年

吃新節

鬧衝節

爬坡節

遊方節

姊妹節

牯藏節

舟溪蘆笙節

捕魚節

吃信節

砍火星節

客家年

晾橋節

爬山節

苗族的節日和習俗或活動

苗族的傳統節日習俗:苗族信仰萬物有靈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消災除病或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保佑。祈求消災除邪時,由巫師驅鬼。祭神祭祖活動極為隆重,黔東南的“吃牯髒”(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還儺願”、“椎牛”、“吃豬”以及“趕鬼”、“吃鬼”、“祭鬼”等活動,耗費很大。此外,對自然物(大樹、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獻,以酒、肉、魚、雞、鴨、糯米等作祭品。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少數民族群眾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節日很多,各地的苗族過的節日不完全相同。黔東南部分地區和廣西融水縣盛行過“苗年”,在舊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有踩鼓、跳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貴陽附近幾縣的苗族,每逢農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裝來到貴陽市噴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對歌談心,紀念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此外,苗族還有龍船節、花山節(五月初五)、吃新節(農曆六、七月間稻穀成熟時)、清明節、趕秋節(立秋)等等。雲南苗族幾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動,這種踩花山雖有迷信內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傳統性的群眾娛樂節日。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財產由男子繼承,主婦在家庭中享有較多的權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養。有的地區,有父子連名的習慣,子名在前,父名在後,平時都只呼本名,不連父名。由於受漢族宗法封建的影響,有的制定字輩、建立宗祠、修纂家譜。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青年通過“遊方”(黔東南)、“坐寨”(廣西融水)、“踩月亮”(雲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會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動,自由對歌,戀愛成婚。雲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擇配良偶。也有父母包辦婚姻的,一般通過親友撮合,講門當戶對。苗族婦女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特別在黔東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區苗族還有“還姑娘”、“轉房”、“妻姊妹婚”等習俗。

我國少數民族苗族有什麼節日

苗族民間的傳統節日較多,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節日名稱:苗族龍船節 節日時段:農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 中國的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苗族人口數為894.01萬人。苗族使用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信仰萬物有靈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認為神靈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無論消災除病或求子求財等都祈求神靈與祖先保佑。祈求消災除邪時,由巫師驅鬼,祭神祭祖活動極為隆重。 農曆五月初五是漢民族的端午節,人們劃龍船以紀念詩人屈原。苗族在農曆五月間也有龍船節(龍舟節),在節日中划著龍船競渡。 苗家龍船 苗族龍船節是有其特殊來歷的。相傳,在陡水河一帶,有一條凶殘的大黑龍,殘害老百姓,無惡不作,人們極為痛恨,千方百計要除掉它。河畔住著一家漁民,老漁夫和兒子相依為命,以漁獵為生。有一年的農曆五月間,小夥子在打魚時被黑龍搶走了。老漁夫聽到消息十分悲憤,決心要除掉這個害人的惡魔,拯救兒子。於是,他毅然帶著鋼刀和火種,深入龍穴與黑龍進行殊死的搏鬥,鏖戰了整整九個晝夜,把黑龍斬成三截,救出了自己的兒子,並把龍穴燒掉,以防後患。不料,陡水河上濃煙滾滾,龍屍順流而下,把河兩岸變得天昏地暗。幸虧有位苗家姑娘到河邊挑水,不慎將舀水用的木勺掉進河中。她用扁擔去撈木勺,扁擔一碰上木勺,頓時發出嘩啦的聲響,天空頓時明亮起來,黑暗逐漸消失,大地重現光明。 為紀念老漁夫除惡揚善的義舉和苗家姑娘驅逐黑暗的功德,苗民把每年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這幾天作為在陡水河上劃龍船競渡的傳統節日。 不過,苗家的龍船與漢族端午節劃的龍船不甚相同。漢族的龍船是一條整體的長形的船,而苗家龍船節劃的龍船是由母船和子船相併而成的。它們分別是用三根粗細不一的杉樹挖空而成的獨木舟。中間的叫母船,又稱主船,比較長;兩邊的叫子船,又叫附船,比較短。在母船的船首裝飾著一人多高的大龍頭,龍頭是用柳木精心雕刻而成的,上面作了非常精美的彩繪,還有栩栩如生的龍眼和龍鬚。因此,整條龍船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工藝品。到了比賽的那一天,參賽的龍船都裝扮得煥然一新。船上插著各色彩旗,水手們身著青色對襟衣、藍布褲,頭戴上插銀片斗笠,持槳分立兩邊。指揮的鼓師屹立於船頭,顯得格外威風。一聲令下,鼓師擂起節奏極強的鼓點,水手們唱起龍船歌,在河中穿波破浪、奮力爭先。這時,江面上出現的場面頗為壯觀迷人。一條條龍船活似真龍一樣,在江面上飛速前進。兩岸觀眾的歡呼聲、喝彩聲交織在一起,格外振奮人心。 身著盛裝的苗家漢子奮力划槳。 苗家在歡度龍船節的時刻,還保存一些獨特的、優良的傳統習俗。一是在賽龍船之前,一定要把秧插完,幹好農活,不然參賽時會被人瞧不起;二是平日發生過一些矛盾的人,一上龍船必須握手言歡,團結一致;三是比賽的組織者在終點地方放出一隻肥大活鴨,讓抵達終點的水手追逐捕捉,形成一幅十分有趣的畫面。 龍船節,苗家家家戶戶都十分重視。每個村寨都有自己的龍船,製作精美,還為保護龍船而建船房。在陡水河畔,往往可以見到一幢幢長長的瓦頂木架房,那就是船房。比賽一結束,龍船進庫,以免雨淋日晒。因此,苗家的龍船可以用十幾年或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相關問題答案
雲南的苗族過什麼節日?
中國的回族過什麼節日?
彝族過什麼節日?
重慶雲南的簡稱是什麼?
中國民族有什麼節日?
藏族是什麼節日?
土家族有什麼節日?
白族是什麼節日?
苗族過的是什麼節日?
回族過的是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