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做到慎獨?

General 更新 2024-11-14

如何做到“慎獨”?

“慎獨”一詞出於《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做人的道德原則是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的。因而,品行高尚的人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總是非常謹慎的,在別人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總是十分警惕的。最隱蔽的東西最能反映出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顯示人的靈魂。所以,品行高尚的人,當他獨自一人,無人監督時也總是非常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獨”作為修養方法,就是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於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其特點在於強調要從“微”處和“隱”處下功夫。一方面,“不因小善而不為,不因小過而為之”,防微杜漸,避免出現“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情況;另一方面,在那些人們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嚴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慎獨雖然著眼於“隱”和“微”,但卻能因小見大,因微見著。一般說來,在眾目睽睽之下,除那些惡行昭彰的人外,人們一般會注意檢點自己的言行,但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做了壞事也不可能有人知道的情況下,不少人會對自己的要求有所放鬆,甚至肆無忌憚。慎獨的修養方法,訴諸人們高度的道德覺悟和自覺精神,因此,能夠做到“慎獨”,表明道德修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堅持“慎獨”則是一種有相當難度的道德修養方法。正是這種修養方法,使修養者成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真正具有自律精神的有德之人。能夠很好地實踐慎獨的修養方法,就能鍛鍊人們在道德修養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養成為為我的而不是為人的,從而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講道德修養,一定要“慎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個人離開了“慎獨”,也就無所謂道德修養。每個具有起碼道德覺悟的人,都要“慎獨”,堅決糾正和克服表裡不一、“雙重人格”的現象,同違背道德的缺德行為展開堅決鬥爭。我們知道,社會道德作為調整人們行為的規範和準則,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對人們的行為起監督和指導作用的。一般地說,當一個人的行為處在社會集體眾目睽睽的監督下,有“社會輿論”起作用,他就會比較注意自己的外在行為的道德修養。但是,當一個人在獨立進行職業活動時,他的行為為他人、集體所“不睹”、“不聞”、“莫見”、“莫顯”,沒有“社會輿論”的監督,可能“永遠”不會為人們所察覺,這時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就更加重要,也更加不易,完全要依靠個人的“內心信念”和自覺性。愈是在這種情況下,愈要求一個人自珍自愛,用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好自為之。如果不注意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進行自我道德修養,不養成“慎獨”的品質,在自己內心深處有不可告人的“隱私”,天長日久,益發滋長,必然害己又害人,對他人、社會和集體的利益造成嚴重危害。一個人應該怎樣進行“慎獨”?實踐告訴我們,講“慎獨”,首先要在“隱蔽”處下功夫,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是一個人鍛鍊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場所。中國戰國時期的進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頌》中說:“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古希臘的哲學家德漠克利特也說過:“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即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所言:隔牆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要做到“慎獨”,還要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積小善而成大德。進行師德修養,要從小處起步,防......

你是如何理解慎獨的,怎麼才能做到慎獨

慎獨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風(儒家風範)的最高境界。對於其含義,人們一般理解為“在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苟”《辭海》,或“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辭源》。慎獨是修養;慎獨是自律;慎獨是坦蕩。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

怎樣做到慎獨

“慎獨”是道德修養的極高境界,要做到是極不容易的,需經過一個由不自覺到完全自覺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能進行自省,面對自己的良心進行自白,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個道德品行高尚的人,應當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向“慎獨”的道德境界邁進。

要留心,即使當你獨自一人時,也不要說壞話或做壞事,而要學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別人面前更知恥。

反正我是沒有做到

怎樣做到慎獨,耐得住寂寞。

慎獨。意思就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不能放縱滋生惡念。自己要多注意留神。奈的住寂寞,你的意思就是怎麼樣面對慾望。不要做慾望的奴隸,要有和慾望鬥爭的智慧。轉移注意力,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工作。

簡答題在自我修養,應如何做到慎獨?

慎獨作為道德修養的一種途徑和方法,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思想品質的試金石。儘管慎獨的修養方法最早由古人提出,旦隨著時代的發展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和政權的更迭而消失,就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人們進行道德修養的一種有效方法,更是一種高尚境界。黨員幹部的一言一行,必須表裡如一的按照黨的要求去做。在組織和群眾的監督下,能遵紀守法、恪盡職守,紮紮實實的做好工作;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無人約束的環境裡,在有可能做壞事的條件下,也要獨善其身,做到對黨和人民忠心耿耿,堅決按照政策和黨紀政紀條規和道德準則約束自己的思與行,隨時戒備不良的思想和念頭,按照黨的要求處人、處事,堅持黨性、增強黨性,保持高尚的氣節和純潔的心靈,不做背離黨的要求的事。

慎獨,怎麼理解當今社會該怎麼理解慎獨

慎獨”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倫理思想,它是指人們在獨處的時候也能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使之符合道德的標準。從儒家典故到後世的很多學者,都提出了“慎獨”思想的重要性,它為人們提高個人修養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在當代,“慎獨”思想仍可以為個人修養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1]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一種自律意識。正如宋希仁教授所說:“私居獨處之時,心曲幽微之地”。要做到“慎獨”,就要在隱蔽微小的地方下功夫,在沒人的時候也不做壞事。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慎獨”思想是我國自古以來進行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節。在當今社會,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傳統“慎獨”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見於《禮記·大學》和《禮記·中庸》。

《大學》是在解釋“正心”、“誠意”時講到“慎獨”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2]《大學》認為,所謂誠意,說到底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人的好惡都發自內心,是無法偽裝的。所以只有在獨處的時候,也像在大庭廣眾之下那樣嚴格要求自己,才算真正做到了誠意。

《中庸》中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道無處不在,當然也包括獨處的時候。實際上,正是因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最清楚、最敏感,所以對自己而言,那些最隱祕的事情其實是最暴露的,最微小的事情也是最明顯的。真正的君子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聽不到的時候,都戒懼警惕,不讓不符合道德的意念在隱晦細微處表現出來。

東漢鄭玄也提到“慎獨”一詞,他說:“小人閒居而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不見,聽之無聲,猶戒懼恐怖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也。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必肆盡其情也,若有覘聽之者,是以為顯見甚於眾人之中為之。”由此可見,鄭玄的所謂“慎獨”就是指一個人在獨居、獨處時,在其行為不為他人所見所聞之處,也要時刻做到謹慎遵守道德規範。鄭玄之說與劉向在《說苑·敬慎》中的說法相似,之後北齊劉晝的《劉子·慎獨》、唐代孔穎達的《禮記正義》、南宋朱熹的《大學章句》、《中庸章句》中關於“慎獨”的解讀實際上都繼承了鄭玄對於“慎獨”的闡說。

而這其中朱熹雖然在一定意義上繼承了鄭玄的說法,但他的解讀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慎獨”的傳統理解。朱熹除了沿襲自鄭玄以來的傳統看法,即認為“慎獨”就是在獨處時更要謹慎戒懼,在人所不知不聞之地加緊個人道德養成,不可自欺,要在個人修養上用力之外,還將“獨”的內涵擴大了。朱熹的解讀較之鄭玄的進步之處在於使“獨”包含了精神性與內在性的意義。在鄭玄看來,“慎獨”之“獨”只是空間上的獨處,是別人無法干預的地方。而朱熹理解的“慎獨”之“獨”除了上述之義外,還指一種內心意念剛剛萌發而眾人不知我獨知的“獨”。由此可以說,朱熹把“獨”從個人獨居的空間推致到了一個雖在眾人中但缺乏外界輿論監督與壓力的空間。這是對於“獨”的理解上的深化。

王陽明也對“慎獨”思想作了發揮,在他看來,即便是在“人所不知,一人獨處”的......

怎樣做到慎獨?

存在是孤獨的,不要怕一個人,這是生命給我們的純粹啟迪,不帶有任何意義。和自己修補關係,學習寬容,懂得尊重彼此的自由的話,兩個人和一個人,並沒有太大分別,而一個人比兩個人也可以更好過。你相信了,會好過一點,明白自足的幸福

人最大的心結,是隻看到別人的錯,認同自己是受害者,不幸的可憐人,卻看不透,受害者往往是自害的,借別人的存在加害自己,胡思亂想活壞了關係,不知所謂。能不能認真一點對待愛?把自我稍稍放下,自愛多一點?自愛的人不容自己活在自憐和受傷的陰影裡,那是懦弱的表現。要分得清愛和害原差一線。對親人如是,愛侶如是,面對自我更如是。當你還是你,我還是我的時候,才懂得尊重和相愛,大家一起走一段關懷的路,是緣分的禮物,要感謝也來不及。

不害怕孤獨時,一個人和兩個人,女人和男人,溫柔和暴力,忠貞和背叛,愛和恨,已經無需再二分了。

人的能量是這樣的,當你把變壞的感覺和情緒內化,讓自己一個人承受和承擔時,你遲早會崩潰。

理論上,人是必然孤獨的,沒有人能代你活下去,可感情上,你無法找到一個依靠點的話,無依無靠便容易崩潰。當能量掏盡了,世上最強的人也會倒下。

我們累了,能量跌到谷底,情感受創,助長負面想象,一切頓然變得灰暗,失去意義。必須提醒自己:這感覺只是腦神經傾向負面反應的慣性循環迴路,而不是生命真實的反映,別認同它。 [滄之濤的回答]

當能量下滑時,不要死命地撐,人是孤獨的動物,但不用執著孤獨。找個感情的依靠點,譬如愛人,譬如寵物,譬如自己,譬如神,放在心裡,愛著他/它,然後對自己微笑,說聲感謝。不要計較這依靠點是否真實存在,人就是人,要依靠比自己更強的感情支柱活下去! [滄之濤的回答]

不要介意依靠,毋需顧存面子或什麼,人本來就是群體的動物,沒有執著孤單的理由和需要。抓緊一個讓自己定心的依靠點,平靜自己,然後超越自己,能提升的話,才能體會生命的意義!/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做到慎獨?
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廉潔?
怎樣做到講道德有品行?
怎樣做到節約每一滴水?
教師怎樣做到教書育人?
怎樣做到不發脾氣?
怎樣做到自立自強?
家長怎樣做到尊重孩子?
我們怎樣做到與時俱進?
家長怎樣做到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