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是什麼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5-01-17

美學是什麼 讀書筆記

首先看第一章,解釋了美學的基本概念和歷史,重點解釋了康德的哲學體系,提出了美學在當代的任務和意義在於“技術的高度發達導致了工具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霸權,美學則擔當了反思現代性和恢復感性的作用”。——往小說,當代藝術的任務便在於此,使人回覆為具有人性的人。

第二章重點在於中國美學的歷史與特點,也指出了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的不同之處。值得注意的是,學習中國美學,不能不瞭解中國的哲學、社會學和民俗學(尤其是魏晉哲學),有這些的根基,很容易解釋中國美學。但是這些觀念中國藝術比西方當代藝術早意識到。所以,中國藝術不是落後,而是過早先進,結果沒什麼地方可以發揮,中國藝術家追崇西方藝術,卻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實質上源頭要追溯到自身。另外我也注意到美學的階級分野最後超越了地域分野——官方藝術、士人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分野最後取代了南北藝術的分野。不是說南北藝術的分野最後被取代了,而是其分野模糊化了。

第三章則解釋西方美學討論的的兩大問題——美的模仿原則和形式原則。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相輔而成,構成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格局。以及廣為人所知的優美與崇高的說法——涉及到日神——酒神精神。這一點,西方美學具有比中國美學更為完整、嚴密的格局。

第四章筆鋒一轉,寫到了美學最重大的突破——杜尚的質疑,真正將藝術引入到美學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此催生了迥異於古典藝術的現代藝術。美學思想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到,美學上出現的種種不同的關於藝術的理論,實際上各有偏重和強調。模仿論關心作品反映世界的關係,修辭論關心作品如何打動讀者,表現論集中在作品如何傳達藝術家的情感和思想,而客觀論則只關注藝術品本身的形式等等。不同理論所構成的起承轉合過程,就是美學思想的歷史。”並簡單解釋了藝術的概念。

第五章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了模仿和再現的關係,指出了現代、當代藝術與古典藝術的最大區別之處。

第六章從心理學的角度詳細解釋了藝術的情感與表現。沒有良好的心理學基礎,難以理解。周先生這章寫得深入淺出,贊。

第七章很好理解,解釋形式的涵義和功用。

如果說前面幾章都是著眼在藝術品本身的話,那麼第八章著眼在作為創造主體的藝術家,分析了藝術家的藝術創造的問題,深入研究的話是一定要有心理學的基礎,觸類旁通才能有所成果。

第九章寫得很好,從欣賞者的角度出發,作了極其詳細的闡述。目前關於欣賞著的美學的研究的確還只是一片空白。

第十章解釋了藝術/美學的最主要的作用——詩意化生存。同時也對美學教育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鑑的觀點和思路,弦外之意,在於不要只看那麼多人學藝術就覺得整個國家的面貌可追古希臘、盛唐之風韻,而是籍著美學教育(不等於藝術設計教育),培養一種悲天憫人的氣度,深厚的美學修養的個體,以美學的精神看待日常生活,改變其平庸而乏味的狀態,從而構建詩意的生存。——目前的藝術設計院校學習,應該不僅僅是學習設計技能,而是培養一種大家風範。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瞭解美學的最好的入門書籍,讀透這本書,你就算登堂入室了,接著你可以深入學習美學的歷史,有必要的話甚至可以學習哲學和心理學。這樣,湯老師所說的真正的藝術家而非製圖員的人就是你了。

讀書筆記:《美學是什麼》

首先看第一章,解釋了美學的基本概念和歷史,重點解釋了康德的哲學體系,提出了美學在當代的任務和意義在於“技術的高度發達導致了工具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霸權,美學則擔當了反思現代性和恢復感性的作用”。——往小說,當代藝術的任務便在於此,使人回覆為具有人性的人。

第二章重點在於中國美學的歷史與特點,也指出了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的不同之處。值得注意的是,學習中國美學,不能不瞭解中國的哲學、社會學和民俗學(尤其是魏晉哲學),有這些的根基,很容易解釋中國美學。但是這些觀念中國藝術比西方當代藝術早意識到。所以,中國藝術不是落後,而是過早先進,結果沒什麼地方可以發揮,中國藝術家追崇西方藝術,卻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實質上源頭要追溯到自身。另外我也注意到美學的階級分野最後超越了地域分野——官方藝術、士人藝術和民間藝術的分野最後取代了南北藝術的分野。不是說南北藝術的分野最後被取代了,而是其分野模糊化了。

第三章則解釋西方美學討論的的兩大問題——美的模仿原則和形式原則。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相輔而成,構成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格局。以及廣為人所知的優美與崇高的說法——涉及到日神——酒神精神。這一點,西方美學具有比中國美學更為完整、嚴密的格局。

第四章筆鋒一轉,寫到了美學最重大的突破——杜尚的質疑,真正將藝術引入到美學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此催生了迥異於古典藝術的現代藝術。美學思想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到,美學上出現的種種不同的關於藝術的理論,實際上各有偏重和強調。模仿論關心作品反映世界的關係,修辭論關心作品如何打動讀者,表現論集中在作品如何傳達藝術家的情感和思想,而客觀論則只關注藝術品本身的形式等等。不同理論所構成的起承轉合過程,就是美學思想的歷史。”並簡單解釋了藝術的概念。

第五章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了模仿和再現的關係,指出了現代、當代藝術與古典藝術的最大區別之處。

第六章從心理學的角度詳細解釋了藝術的情感與表現。沒有良好的心理學基礎,難以理解。周先生這章寫得深入淺出,贊。

第七章很好理解,解釋形式的涵義和功用。

如果說前面幾章都是著眼在藝術品本身的話,那麼第八章著眼在作為創造主體的藝術家,分析了藝術家的藝術創造的問題,深入研究的話是一定要有心理學的基礎,觸類旁通才能有所成果。

第九章寫得很好,從欣賞者的角度出發,作了極其詳細的闡述。目前關於欣賞著的美學的研究的確還只是一片空白。

第十章解釋了藝術/美學的最主要的作用——詩意化生存。同時也對美學教育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鑑的觀點和思路,弦外之意,在於不要只看那麼多人學藝術就覺得整個國家的面貌可追古希臘、盛唐之風韻,而是籍著美學教育(不等於藝術設計教育),培養一種悲天憫人的氣度,深厚的美學修養的個體,以美學的精神看待日常生活,改變其平庸而乏味的狀態,從而構建詩意的生存。——目前的藝術設計院校學習,應該不僅僅是學習設計技能,而是培養一種大家風範。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瞭解美學的最好的入門書籍,讀透這本書,你就算登堂入室了,接著你可以深入學習美學的歷史,有必要的話甚至可以學習哲學和心理學。這樣,湯老師所說的真正的藝術家而非製圖員的人就是你了。

美學史讀後感

[美學史讀後感]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原以為美學只是簡單的、單一的,美學史讀後感。但是在我看過目錄之後,我知道了美學是複雜的,它不僅嚴格按照朝代順序,把人物、論著一一羅列,而且著重突出古典美學的發展軌跡,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以及理論特色。這是一門複雜且嚴謹的學科,它要求人們必須嚴肅且不失美感地來讀它、懂它。就像第一節的題目一樣,它帶著一種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節剛開始就指出,禮,在遠古,是原始儀式。剛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頓了一下,有些不解,因為在我的印象中,禮對於我而言,僅僅是一種禮貌的表現方式,而在這裡卻說遠在遠古時期,禮就作為一種儀式而存在。儀式這個詞,使我對禮這個字開始有了好奇。  王國維在《釋禮》中這樣寫,古文字中的禮字,下面是個豆,也就是盛飲食的器皿。因而作者認為,用飲食器皿作為禮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種意義:首先,中國之禮,一開始就與飲食有關。這一點讓我尤其想不通,禮是如何與飲食聯繫在一起的?難道古人認為最初的禮在飲食方面最先體現出來。還是在飲食上的禮表現得更為直接,更為重要?其次,飲食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樣一來,似乎對剛才的論點作了一些解釋。《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這裡就不難看出它首先肯定了中國之禮起源於飲食,而飲食中所涉及到的食物和類型,如農作物、動物、飲料等,都是需要器皿來盛的。第三,講了禮進行中的兩大因素:飲食與舞樂。看來古人的禮,還是豐富多彩的,舞樂與飲食一樣,佔據了他們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位置。第四,講了禮的功能:致其敬於鬼神。飲食是禮的起源,把最日常的東西作為神聖的東西,現實了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實用性。飲食成了與神交往的最重要因素,成了神聖的禮的重要內容。  中國的藝術源遠流長,燦爛輝煌,而從禮的開始上看,中國藝術一開始的輝煌似乎就要與盛飲食的器皿有關,而彩陶作為一種日常的生活用品,同時也是最神聖的禮器而成為遠古禮的象徵。之所以稱彩陶是神聖的,一方面它的圖案是多姿多彩的,是一種審美的欣賞,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本身所可有的一些深邃的思想觀念,僅從這兩方面,又有誰能與彩陶相提並論呢?從小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民以食為天,人們的生存本性就是與吃有關。而在《老子》中更是用烹調來比喻治國---治大國若烹小鮮,也說明了國家的安定與帝王的飲食有關。而從飲食與神的關係上我們發現飲食在中國文化中佔有世界其他人設文化都無法相比的重要地位,而這樣的一種力量也不斷的向著各個領域擴張著。  之後作者又談到:禮字的另一部分結構---玉。正像飲食在禮中的重要地位一樣,玉在禮中也同樣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王國維《釋禮》說: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禮以玉。而玉在中國地位更是可以與彩陶相媲美,而玉比起飲食的器皿來說,我覺得玉有一個更加突出的優點,就是可以隨身攜帶,它即在禮器之中,又在儀式之人的身上。而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玉是一種有靈氣的東西,與性靈有關,因而它又代表了更多涵義。也許這就是古人選字的妙處所在,兩種奇妙的事物相疊,形成一種更奇妙的感覺。  從古至今,玉一直是中國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儒家以玉比德,詩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為寶。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冰清玉潔,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是它具有影響力的最直接體現。而更為重要的是,玉意味著中國人的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純潔性追求,中國的藝術,不論是文學,繪畫,還是書法園林 都有一種:玉的韻味在其中,讀後感《美學史讀後感》。禮是一種禮儀,這種儀式構成了文化的核心,而且是一種最重要的實踐活動。禮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它包括四大因素:禮器、行禮之人、行禮地點及行禮過程。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只有理解了禮......

康德美學讀後感

康德提出物自體與現象之間的關係。我們看到的只是現象,我們所有的認知都是以現象為基礎,至於物自體那不是我們人類認知的範疇。不知道叔本華、尼采、薩特等人是否在這個意義上認為世界從本質上就是虛無,人關於這個實際上一無所知,我們只是用我們的意識來虛構一個世界,猶如盲人摸象一般。麥克白講,世界充滿了喧譁與騷動,卻沒有意義。

康德幾乎是現代虛無主義的先知。雖然他本想給我們劃定一塊領域來確保我們認識的可行性,以此來對抗休謨的懷疑主義。懷疑主義把我們從經驗中得來的知識打碎,哲學面臨著一個這個的挑戰者,幾乎 全面崩潰。康德提出了先驗哲學,用人的先驗知性、先驗理性、先驗判斷力來為人類的知識做辯護。先驗是指超越於我們的感性,並且在我們的經驗之前就已經具備的。康德認為人類的知識之所以可能就在於,人由一些先驗的能力作為原則。

先驗判斷力是比較特殊的一種判斷力,和美關係比較密切的是反思判斷力。反思判斷力是把一種具體事物歸攝到普遍的能力。世界紛繁雜多,人類瞭解世界的慾望需要這種能力 ,並且人也在經常使用這種能力,所以康德假定這種能力是存在的,雖然我們看不到它。康德把這種能力作為一種先天的原則來規定。我們發現康德的很多前提都是假設型的,或者反證法。鄧小芒認為康德是個偉大的人類中心主義者,這點是很正確的,它所有的哲學實際上是圍繞著人類的需要而展開。審美判斷力作為反思判斷力的一種,康德認為這種能力也是先天的,是先天地而立法的的。一般的判斷力都要把具體事物連接到一個概念上,但是康德認為這個美這個概念沒有具體的內容,只有抽象的形式。只要事物符合這種形式,就可以給人帶來情感的愉快。美學教材上經常提的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我覺得就是在講事物不是因為它有用,而被認為是美,也就是無目的。目的總是伴隨著某種符合人的功用色彩。中國人說羊大為美,是從祭祀或者飲食的角度來講的,所以中國的美學和西方的美學,從表面上看是同一個能指,但實際上所指不同。合目的性,這個目的是先天的,也就是審美判斷力中對於形式的關注,這是先天的,是人們的經驗層面無法認識的。貝爾後來提了一個觀點叫,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我覺得他的觀點很好,繼承了康德關於形式方面的強調。不過康德始終是從審美的角度來談美的,他沒有直接談美是

相關問題答案
美學是什麼讀後感?
文藝復興是什麼讀後感?
讀大學讀什麼讀後感?
將來做什麼讀後感?
你想成為什麼讀後感?
恐怖美學是什麼意思?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
金剛經說什麼讀後感?
什麼是論文讀後感?
美工在大學是什麼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