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廉頗和藺相如之間發生什麼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廉頗和藺相如的動人故事。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屢立戰功,官封上卿大將軍。

藺相如出身低微,曾經做過宦者令(內侍長)繆賢的門客,後來因為出使秦國,勇敢機智地保護了“和氏壁”,把寶玉完好地送回趙國(見“完璧歸趙”的故事),立了大功,被封為上大夫。

過了不久,秦王約趙王到澠池地方相會。出發之前,藺相如跟廉頗經過商議,決定由大將軍廉頗領重兵駐紮在邊境上以防萬一,而藺相如則隨從趙王赴會。宴會上,秦王企圖當眾羞辱趙王,藺相如隨機應變,反而把秦王奚落了一番。秦國君臣本想借機劫持趙王,因見赴國防備周密,才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之後,趙王論功行賞,拜藺相如為相國,位居上卿,比廉頗的官銜還要高一點。

廉頗心裡很不服氣,對人說:“我是老資格的大將軍,為國家轉戰沙場,出生入死,功勳卓著。藺相如出身低賤,只憑著一張嘴巴,卻居然爬到我頭上來了!我就是氣不過!”並且公開揚言:“如果見到了藺相如,我一定要把他羞辱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話,就經常留心,避免同廉頗會面。每逢朝會的時候,藺相如常常託病請假,不去跟廉頗爭地位名次排列的先後。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駕,他就連忙叫手下的人改走便道避開去。

藺相如的門客對這種情況憤憤不平。他們對藺相如主:“您和廉將軍同樣都是上卿的大官,廉頗公然口出惡言侮辱您,而您卻這樣害怕他,連普通人都不能忍受這樣的侮辱啊,何況你還是上卿呢!”

藺相如聽了,心平氣和地笑著說:“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要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鬥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後來,廉頗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也非常慚愧,就袒露身體揹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去謝罪,請藺相如用荊條狠狠鞭打自己,並說:“我真糊塗,差點兒誤了國家大事。料想不到您的胸懷這麼寬廣啊!”兩人從此誓同生死,成為摯友。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寫到這段情節時說:“廉頗肉袒負荊至相如門謝罪”、“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兩句成語,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就叫做“負荊請罪”。形容生死與共,願以生命相許的好朋友,就叫做“刎頸之交”。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

廉頗的故事還有長平之戰趙括代廉頗的故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故事,關於他們兩個的故事基本上沒有了。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主要記載的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邊,無論從史書還是文學方面來看都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下面是原文和譯文的一部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脩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逕道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

《將相和》續寫,藺相如和廉頗之間會發生什麼故事

廉頗結局

將相和時候既是趙國國力最強時候,又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最高峰,一個出將一個入相位極人臣。古語有言:至盛乃不能持久,滿招損謙受益都是這個意思。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公元前260年,秦國伐趙,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秦國使用離間計,離間趙王與廉頗關係。趙王遂以趙括代替廉頗為將,武安君白起針對趙括沒有實戰經驗、求勝心切、魯莽輕敵等弱點,採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而後予以聚殲的正確作戰方針,對兵力作了周密細緻的部署,佯裝敗退誘敵深入,最後趙軍被昆玉秦軍的預設陣地——長壁之下,到了了九月,趙軍斷糧已達46天,內部互相殘殺以食,軍心動搖,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整支部隊,局勢非常危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秦軍陣地,希望能打開一條血路突圍,但都未能奏效。絕望之中,趙括孤注一擲,親率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仍遭慘敗,連他本人也喪身於秦軍的箭鏃之下。趙軍失去主將,鬥志全無,遂不復再作抵抗,40餘萬飢疲之師全部向秦軍解甲投降。這40餘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全部為白起所殘忍坑殺。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廉頗,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年約八十五。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

藺相如結局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趙孝成王即位。

公元前259年,秦軍與趙軍在長平對陣,那時趙奢已死,藺相如也已病危,趙孝成王派廉頗率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王聽信秦軍間諜散佈的謠言。秦軍間諜說:“秦軍所厭惡忌諱的,就是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來做將軍。”趙孝成王因此就以趙括為將軍,取代了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絃的柱粘死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將。後來,趙括果然慘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幸得五國出兵相救,藺相如就在這一個時期去世。

自古美女如名將,不叫英雄見白頭。英雄遲暮的時候何嘗不令人肝腸寸斷呢?將相和也只是趙國最後的榮光了。後公元前222年,秦滅趙。221年始皇稱帝。210年始皇駕崩。

“將相和”講的是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他們是戰國時期的哪國人?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3個故事的聯繫:“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又是“負荊請罪”的起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和起來又組成了“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互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 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關於廉頗和藺相如的小故事

負荊請罪: 澠池會結束以後,由於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廉頗說:“我是趙國將軍,有攻城野戰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相如本來是個平民,我感到羞恥,在他下面我難以忍受。”...0328

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簡短的)

廉頗嫉妒藺相如的才華,在眾人面前詆譭藺相如,後來藺相如說了這麼一句話 依你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要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一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鬥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一定不能一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穿心意,我對廉將軍一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廉頗羞愧揹著荊條親自到藺相如家去謝罪

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

廉頗為趙之良將屢立戰功威震諸侯拜為上卿。藺相如的兩次外交鬥爭的勝利與廉頗的統軍鎮守密不可分秦僅以外交活動試探虛實也正是懾於廉頗的武力。對此藺相如有清醒的認識而居功自傲的廉頗卻不識大體在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時極為氣憤公然宣言“吾見相如必辱之。”拉開了較量的架式。

針對廉頗的挑戰藺相如的對策是每遇上朝常稱病不去不與廉頗爭位次道遇廉頗多引車避匿以免發生衝突。當門人認為受到侮辱紛紛要求離去時藺相如向他們表白了心跡“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這顧全大局、感人肺腑的剖白不僅使門客恍然大悟深受感動就是畜意折辱相如的廉頗聽後也頓覺無地自容。他悔恨交加立即負荊請罪於是二人成刎頸之交。將相之和保證了趙國在爾後15年內團結一致共同抗秦。

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簡述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衝衝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裡。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麼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麼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關於廉頗和藺相如將相和的故事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相)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將)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該故事也被編為同名京劇和影視劇等,廣為流傳。

現代講解:

culture.163.com/...7.html

成語故事:

www.chengyu.org/...33.htm

將相和故事:

218.75.83.254:7769/...d=2612

和氏璧: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現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鑑定。那匠人看了璞後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著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繼位。和氏帶著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鑑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幹了,又從眼裡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後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麼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並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彙報以後,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裡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個有才幹、有忠心的人。他在兩次獻璞都遭受砍腳冤刑以後,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鳴其冤,體現了他為堅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精神,他的忠誠和執著實在是令人感動。

相關問題答案
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
藺相如與廉頗列傳?
將相和是哪國的故事?
廉頗與藺相如翻譯?
廉頗不服藺相如的原因?
廉頗藺相如性格特點?
廉頗藺相如人物分析?
廉頗藺相如列傳字音?
藺相如廉頗列傳原文?
什麼的藺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