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22

佛教說的三皈五戒是什麼?

三皈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尊佛為師礌皈依法”,以法為律“皈依僧”。與僧為友

五戒就是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 邪 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皈五戒的意義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們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寶;除非我們不學佛,學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為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起步,受持五戒,是學佛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相信在座各位,大多數都已經皈依三寶了?但三寶的意義究竟是甚麼呢?三寶又有那幾種?我們皈依三寶之後,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三寶弟子?三寶弟子是否一定要求受五戒?五戒的內容又是甚麼?皈依三寶、求受五戒又有甚麼好處?關於這些問題,各位是否都已經理解?本人認為,開始學佛的人,對以上的問題,必須認識清楚,然進行三皈五戒,使自己的信仰,建築在理智旳磐石上,才算是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因此,今天特別提出‘三皈五戒’的問題,與各位共同討論,希望各位都明白三皈五戒的意義,都能負起三寶弟子應有的責任,都成為一個正信的三寶弟子。

佛教的三皈依受五戒是指那五戒?

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雜阿含經》卷三十三載:云何名為優婆塞戒具足?應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等,而不樂作,是名優婆塞戒具足。可見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應持守的戒律。 一、殺生戒:佛教的基本觀念是眾生平等。佛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說的眾生,不單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屬皆包括在內。因此殺生戒不單是不傷害人的性命,進而亦不得傷害畜生蟲蟻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殺害,而且戒殺因殺緣;如漁獵者為直接殺害,而販賣獵具漁網者亦為間接的助殺。 佛於《十善業道經》中說,不殺生有十種利益,是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悲;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 或有人說佛門戒殺,若暴亂入侵,豈不是要伸長脖子等死?其實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慾而傷害生命,至於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現。《大法鼓經》載:“譬如波斯弗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門戒殺,無礙於保衛國家。 【受不殺生戒意味著】: 1,不殺人、傷人或參與、指使殺人、傷人;正當防衛、集體防衛等特殊情況除外,這些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第一條外加不殺生、傷生,只食五淨肉; 3,以上兩條外加不食所有葷腥,但牛奶、不能孵成小雞的雞蛋等動物副產品可食。 4,第二條加純素食。 一般受不殺生戒應受到第2至第4項。 二、偷盜戒:社會上的偷盜,有直接、有間接,有有形、有無形。例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是直接的盜,貪官汙吏的貪汙舞弊是間接的盜,勒索詐欺、抵賴債務,是有形的盜,假公濟私、渾水摸魚是無形的盜。總之,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物,都叫做盜。 佛說不偷盜也有十種利益: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受損害。六、善名流佈。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 【 受不偷盜戒意味著】: 1,不明搶、暗偷; 2,不獲坑蒙拐騙、偷稅漏稅、貪汙腐敗、非法行業等所有不當贏利; 三、邪淫戒:佛門四眾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佛門對居士的不邪淫戒,大致定義為只允許婚內性行為。此外凡足以為邪淫因緣的如舞榭歌場、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說如離邪淫,亦有如下數種利益: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世所稱歎。四、安莫能侵。 【受不邪淫戒意味著】: 1,已結婚者只可與婚姻對象發生性關係;除非對方犯邪淫否則不可主動提出離婚;不可故意設計使對方犯邪淫或主動提出離婚(這實質上亦應看作主動提出婚姻);己方無咎,對方提出離婚,可答應;已婚者為求佛道而離婚,不犯戒; 2,未婚者只可在真誠的以婚姻為目的的情況下,與戀愛對象發生性關係;發生性關係後如發現確實不合適,可分手;若對方提出分手,可分手;為求佛道而分手,不犯戒; 3,明瞭戒淫的深層意義。性生活不可過度。性行為要有所禁忌,避開不恰當的時間和地點。 四、妄語戒:未見言見,見言不見,虛偽誇張,藉辭掩飾,皆為妄語。妄語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說若離妄語,有下列諸種利益:一、口常清淨,優鉢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調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服。 五、飲酒戒:有人以為以淨財沽酒而飲,無損於人,為何也列為戒條?殊不知酒能亂性,人間許多罪惡。......

和尚的三皈五戒是什麼?

佛陀所制的戒律、是為了教導弟子如律受持,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個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門的三寶弟子。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受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罰,(出家為不淫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而殺盜淫妄四條屬於性戒。酒是屬於遮戒。

什麼叫三皈五戒菩薩戒

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是佛教三寶,缺一不可。五戒,是指皈依佛門以後受的最低的戒,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菩薩戒,是高層次的戒,分別有優婆夷菩薩戒和梵網菩薩戒。菩薩戒要守的就多了。優婆夷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梵網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

佛教受五戒是什麼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須受三皈依法,即歸順、依附佛、法和增三寶。“皈”字還有反黑為白的意思,即將黑色的罪業,轉為白色的淨業。在家的男女教徒進入佛門後,必須求一位法師為他接皈依法。這位師父系代佛宣化,告誡弟子皈依“佛”後,寧捨身命終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後,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後,終不皈依外道邪眾。受三皈有一種簡單的儀式,叫“方便皈依”。如果舉行正式三皈儀式,須兩個小時左右。所謂五戒,第一是不可殺生,第二是不可偷盜,第三是不可邪淫,第四是不可飲酒,第五是不可妄語。受五戒也有一種簡單儀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須經過類似比丘的受戒儀式,一般由法師傳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後,方能稱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應遵守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酒,不著彩色衣服和用化妝品、不視聽歌舞、不睡高床、不過午食、不蓄財寶的十種根本戒,並由此再擴充為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戒者,不但行動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動機。傳授戒法,根據《歸戒正範》,要由三師《得戒、教授、羯摩)、七證(七位高僧證明),才能圓滿戒法。過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時,要在頭上燙十二個香洞,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根據廣大教徒的意見,決定受戒時不必再燃香疤。

佛教的三皈五戒指哪些

三皈五戒佛陀所制的戒律、是為了教導弟子如律受持,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戒規雖對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四眾弟子制定的,其實對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眾弟子,同樣是應該遵守的。但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三寶,為佛弟子,積累善根,趨向佛道。然後更進一步受持五戒,為入道的根本行門,有了五戒,方才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礎。(一)三皈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個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門的三寶弟子。以佛法僧三寶為師,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法、是經律論三藏,戒定慧三學法門,能令眾生,返妄歸真,轉凡成聖。‘法寶實難量,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琅王函、玉軸霞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來唐,萬古為敷揚’。僧、是如法修持,以戒為師,弘宗演教,人天眼目,為世福田。‘僧寶不思議,身披三事雲衣,浮杯渡海剎那時,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我們如能發菩提心,皈依佛法僧三寶,一定能滅罪障、增福慧。更有一體三寶和住持三寶的道理,這都是信佛教徒應該皈依的。(二)五戒佛教的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受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出家為不淫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而殺盜淫妄四條屬於性戒。酒是屬於遮戒。這五戒並不僅是在家人應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應守之道德,不過後來卻把這五戒、與出家的戒律對比,而認為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其實正是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薩戒的基礎。真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諸善法’。以菩薩六度萬行、諸善功德,都由受持戒法而產生出來的。‘優婆塞’翻為‘近事男’。‘優婆夷’翻為‘近事女’。意思是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的善男子、善女人。能親近承事三寶就會廣修眾善,植種福田,行時時之方便,積種種之陰功。在印度男眾佛教徒,稱為‘鄔婆斯迦’。五戒按律稱為‘學處’,是信佛教徒所應學之處,又稱為‘學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由此便升大智慧殿。五戒又稱為‘路’。就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運轉而成。又稱為學本。就是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為‘五大施’,就是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以能增長種種功德故,這就是三皈五戒的名德行相的道理。(三)殺盜淫妄的微細分別對於五戒殺、盜、淫、妄、酒要進一步來分析一下。一是殺戒。殺生有二種不同區分。一是故意要殺害眾生。二是無意之中發生誤殺眾生,不論是故殺或誤殺,同樣都是叫做殺生。對持戒教徒說來,都犯了殺戒。在國家尊嚴的法律,殺人放火同樣是犯罪行為,定要治罪,受到刑罰。二是盜戒。不與而取之叫做盜,佛教信徒對於他人錢財東西,金銀寶貝不論多少大小,都不可偷盜。他人不給你,絕對不要暗暗偷取盜竊。可是盜戒,有八種差別,相當複雜。(1)、公然劫取;(2)、祕密竊取;(3)、詐術騙取;(4)、勢力強取;(5)、訴訟巧取;(6)、恫嚇脅取;(7)、受寄不還;(8)、應稅不納。上面八種就是屬於偷盜的範圍。三是淫戒,在家居士受持的稱為邪淫戒。男女接觸,相親相愛,擁抱交媾,津血混雜,稱為淫,而在家信徒受持之戒,叫做邪淫。以在家教友,男婚女嫁,傳宗接代,天倫所許。合法夫妻天倫以外,夫愛他妻,妻愛他夫,貪戀淫慾,稱為邪淫。但是邪淫方面,亦有三種複雜情況。按季性一居士在《四十二章新疏》提到:‘邪淫有二大種,一為非偶......

三皈十誡是什麼意思

三皈依是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十善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在家居士受持三皈五戒後,對“開遮持犯”有何解釋

有些情況一定要犯戒,可以開遮,譬如有一人要殺人,逃命之人往東,殺人者問你,你可以說妄語往西,此無犯

三皈五戒十善是什麼?受持後有什麼作用?

三皈依也做皈依三寶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三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覺者,為修行者的導師,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諸佛。   第二皈依法,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所謂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淨僧眾是大眾的榜樣,所以應當皈依十方一切菩薩僧、十方一切聲聞緣覺僧、十方一切清淨僧。再者,修行的路有很多,我們應當皈依一位善知識,接受他的教導,這樣才不會走錯路。皈依最好選擇一個有道德、有學問、有行持的師父,經常親近這位師父的言行、思想,無形中我們亦能沾到幾許光明與功德,同時供養了真正的大善知識,能種廣大的福田。如果在某一個時間,找不到這種善知識,可以在附近找一個真正受過三壇大戒的出家眾皈依。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礎。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稱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謂戒有五也。一不殺。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則雲邪淫。若出家人受。則雲離非梵行緣。一切都斷故)。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前四是性戒。後一是遮戒)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耽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或稱十善業道。

修持五戒十善,若發出離心,即能因此而可證得初果乃至三果(四果者,必須出家),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一所載,小路比丘以半頌說十善法,善為譬喻,半頌說猶因此出家而證阿羅漢果。(大正二三·七九八上)可知五戒十善,雖是學佛的起步,也可由此而能邁入聖城,了生脫死。

繼續追問:

相關問題答案
三皈五戒是什麼意思?
三智五猜是什麼意思?
大五戒是什麼意思?
三圍五度是什麼意思?
佛教受五戒是什麼意思 ?
三木和五花是什麼意思?
佛教三戒是什麼意思?
三戒是什麼意思?
在三國殺鴆是什麼意思?
國三摩托車是什麼意思?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