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志士有哪些?
愛國人物有哪些
愛國人物: 1、江姐 2、董存瑞 3、文天祥 4、黃繼光 5、邱少雲 6、楊靖宇 7、鄭成功 8、劉胡蘭 9、雷鋒 10、李向群 11、方誌敏 12、羅盛教 13、王二小 14、趙尚志 15、趙一曼 16、八女投江 17、狼牙山五壯士 18、向警予 19、賴寧 20、白求恩 21、夏明翰 22、岳飛 23、林則徐 24、王進喜 25、張稚生 26、葉挺 27、項英 28、馬占山 29、張自忠 30、李大釗 31、石平陽 32、樑三喜 33、魏源 34、鄧世昌 35、戚繼光 36、孫中山 37、黃興 38、譚嗣同 39、秋瑾 40、關天培 41、毛澤東 42、鄧小平 43、朱德 44、聞一多 45、劉伯承 46、聶耳 47、詹天佑
中國的愛國人士有哪些?分別有什麼事蹟?
有很多,比如馮子材,劉永福,關天培,林則徐等,還有華僑陳嘉庚等
中國歷史上的愛國志士有哪些?他們主要的功績和成就
文天祥:誓不從蒙軍,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擔心照汗青"的鏗鏘言辭表達自己愛國之情岳飛:為南宋,敗也南宋林則徐:上書道光帝"鴉片流毒於世,百年朝中必無可用之兵,財政必敗"隨後在虎門大硝煙魯迅:其文章至今任然對中國的社會有重大反應力.他文章比任何愛國志士的所謂運動更具意義 當然中國愛國志士當然不會只有這些 很多很多 只不過形式不動 就像如今的80 90後 汶川 看到了80的力量 愛國` 其實就是一種堅持
可敬的愛國志士有哪些人?
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他們是百日維新失敗後被殺的革命志士 康有為,梁啟超,他們是“公車上書”的主要人物,公車上書運動為百日維新拉開了序幕 趙登禹,他是中國與日本打仗時死的第一位師長。 抗日英雄楊振宇,這個誰都知道,我就不介紹了 葉挺,這個人很拽的,北伐時他的葉挺獨立團讓敵人聞風喪膽,具體有什麼你自己查吧,他的事蹟實在太多了 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他們是狼牙山五壯士,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葛振林和宋學義還活著,他們在跳崖時被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說這麼多夠了吧
中國自古以來有哪些愛國人士
端午來臨,我們不時想起屈原,這位偉大殉國詩人。
屈原,楚國人。
面對國家的腐敗,他知道憑藉自身不能拯救這社稷,只得跳江,以身壯山河!
他愛國,驚天地,泣鬼神。
百姓深受感動,只能扔入食物餵魚,使屈原身軀不被魚所褻瀆。
因而我們每年端午必須吃粽子,賽龍舟。
精忠報國,當屬岳飛猛將
岳飛,抗金名將,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岳母在其背可精忠報國,無奈國運衰竭,滿朝皆黑,但更使他白上添白,名垂千古。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
名將總是在昏暗的朝代才顯得明亮。
為了國家,他能捨棄榮華富貴,為了國家,他能寧折不彎,為了國家,他視死如歸。
在我們當代應該是找不出如此這般之人了。讓我們謹記他。
林則徐
林則徐,是他虎門銷煙,引起了鴉片戰爭,中國不再受外國的腐蝕,使中國被動引起戰爭,扎破氣球,有了背水一戰的機會、他的意志我們不能忘!
張謇
他是清末狀元,然而卻走向商業,實業救國。力挺。
霍去病
中國西漢武帝時期名將,一度愛國名將,果然天妒英才早年而逝。也是為國捐軀了!
龔自珍
清朝,亂世出英雄。龔自珍也是其中一位愛國者。無奈其子居然是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的翻譯官。
廉頗
廉頗,戰國風雲人物。愛國忠將,無奈遭人暗算。最後只得問一句,廉頗老矣,善能飯否?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
兩宋亂世,詞人老來國破家亡雙淚暗,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誰人說起?最後只落得個守著窗兒,人比黃花瘦。
——愛國堅強的代表人物啊……
戚繼光
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
他帶領戚家軍,抗倭守衛國土,值得稱讚~
黃繼光
說到戚繼光,我就想起黃繼光還有司馬光。
他用胸口堵住了敵人的槍口,大無畏啊、捨己為人啊!
鄭成功
——七次下西洋——那是鄭和= -
鄭成功,收復某島……
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胸懷~這種愛民~膜拜吧~
初高堂之上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與民同樂同憂,這種忠君……再次膜拜……
孫中山
救國之人,愛國自然不在話下~
袁崇煥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夏完淳
——明末著名詩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醉臥沙場君莫笑,南宋愛國詞人的他,戰場上奔馳,帳篷下飲酒暢談……亂世中依舊愛國
蘇武
中國西漢大臣……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可見赤膽忠心一片……
中國有哪些愛國人士
愛國人士
文天祥(1236—1283) 漢族,吉州吉水(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 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 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陳毅(1901~1972年) 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 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 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有多種軍事、政治論著和詩詞著作,編為《陳毅軍事文選》、《陳毅 詩詞選集》和《陳毅詩稿》等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 人,詩人,書法家。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 ~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 ~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 ~1959)。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享年85歲 ,南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 興)人, 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 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其中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鬱悲壯,洋溢著 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國偉 大的愛國詩人。 為南宋四大家詩人之一。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游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
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鬆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有人這樣讚美過他:稼軒者,人中......
中華近代的愛國志士有哪些
傑出的民族英雄林則徐
維新思想先驅者龔自珍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魏源
威震虎門的英雄關天培
矢志反侵略的名將葛雲飛
蒙古族愛國大吏裕謙
吳淞殉節的名將陳化成
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
太平天國的傑出組織者馮雲山
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太平天國優秀的青年將領陳玉成
大敗洋槍隊的太平軍將領李秀成
第一個自強方案的設計者洪仁玕
中國第一代留美學生容閎
清末外交官薛福成
地主階級改革思想家馮桂芬
近代愛國外交家曾紀澤
倡導“富強救國”的思想家鄭觀應
自學成才的愛國數學家華蘅芳
我國近代化學啟蒙者徐壽
近代數學家、翻譯家李善蘭
收復新疆的愛國老將左宗棠
愛國名將劉永福
抗法老英雄馮子材
愛國總兵左寶貴
北洋海軍愛國將領丁汝昌
近代名將鄧世昌
臺灣抗日義軍首領徐驤
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康有為
倡導變革的傑出愛國者梁啟超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
以身殉國的維新志士譚嗣同
愛國外交家、詩人黃遵憲
“自立軍”領袖唐才常
“天下第一團”首領張德成
天津保衛戰中的義和團首領曹福田
中俄談判中的愛國外交家楊儒
近代實業家張謇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民國元戎黃興
為共和革命獻身的第一人陸皓東
為共和殉難的第二健將史堅如
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
傑出的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陳天華
“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
投向清廷第一彈的吳樾
巾幗英雄秋瑾
第一次安慶起義的領導者徐錫麟
辛亥革命烈士熊成基
傳播革命思想的海燕朱執信
傑出的民主革命家廖仲愷
光復會領導人陶成章
黃花崗烈士林覺民
“炸彈大王”喻培倫
“雄愁子”趙聲
民主憲政的先驅宋教仁
民主革命愛國者蔡元培
“護國軍”主將蔡鍔
中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中國始創飛行專家馮如
青年時代的魯迅
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
參考:
近代中華愛國志士
作者:李興元
出版:南京大學出版社 - 1990年出版
愛國人士有哪些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讚歎。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並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讚。 2、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後,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並被美國伊裡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3、鄭成功收復臺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臺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臺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鬥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鬥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臺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臺灣。臺灣又回到祖國懷抱。 4、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裡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飢。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裡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鬥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 5、華羅庚回國: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鬥。”回國後,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佈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古今中外的愛國志士有哪些
林則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年),出生於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賓日以教私塾維生,他自幼即跟隨父親在私塾學習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他聰穎異常,勤奮好學,七歲即能作八股文,十二歲參加府試,父親因其年幼,讓他騎在自己肩上送進考場。主考官看見,笑著對他說:“子將父作馬”。他應聲答道:“父望子成龍”。主考官對他才思敏捷,出語不凡,頗為讚賞。考試結果,以第一名中秀才。十九歲考取舉人。為了謀生,一面學習,一面教書,並曾在廈門海防同知衙門(類似海關)任司書工作。二十五歲考中進士。
林則徐早年進入仕途,有緣得聞佛法,即深信不疑,親書小冊經咒,隨身攜帶,雖政務繁冗,堅持課誦,行持誠篤,終生不變。二十餘歲時,經人推薦在福建巡撫衙門幕府工作(相似祕書工作)四年。當時任巡撫的張師誠,號蘭渚,是一位提倡淨土法門、解行俱佳的佛教居士。曾編著《徑中徑又徑》一書,選錄有關淨宗精闢論述,按信、願、行分類編輯,簡明切要,流傳至今,被視為淨土宗一本最佳的讀物。淨宗祖師印光大師,對此書評價頗高,說:“如《徑中徑又徑》一書,採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趨淨土壺奧。於初機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師文鈔》復張雲雷居士書二)林則徐隨張師誠工作四年,深受張的器重,在學佛方面也受張的教導和影響。當時林則徐即發心用蠅頭小楷(按:上海佛學書局再版時,系放大影印。)書寫《阿彌陀經》等五種經咒,隨身攜帶,終生受持。1998年2月,上海佛學書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一書,附錄林則徐的曾孫林大任於1933年6月所書跋語,說:“先文忠公早歲以文字受知於張蘭渚中丞(中丞為對巡撫的尊稱),遂佐其幕府。嘗以急促之時,治繁重之務,振筆累千言,精神貫注,略無疏懈,張公嘆為奇才。文公忠寫經之歲,即張公秉節吾閩(指張在福建任巡撫)之時。當時香火因緣,其詳不可得聞矣。喪亂之後,僅存此冊,然亦足見其棲心淨土,行持無間,迥異尋常者矣。印光法師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敬則致福,慢則獲咎。餘每誦斯言,輒凜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寫經,往往多破體字,或間以行草。揆諸古德規範,殊多未合。今觀此冊,筆意矜嚴,無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則,手澤流傳,足為後世法者,豈惟日有恆課,處塵勞而不易;又當將之以誠敬,而無或褻慢,則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儕於此,可不反求諸心而知所勉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