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特點是什麼?
元曲的特點是什麼?
元代做的 曲子
元曲有什麼特點啊?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元曲的特徵
元曲分為元雜劇和元散曲;元曲興起並代表這一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於元曲確立並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宮調、曲牌、曲韻、平仄(zè)、對仗、襯字;
元雜劇: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個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走向成熟。13世紀後半期是元雜劇雄踞劇壇最繁盛的時期。四折一楔子的結構形式是其顯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雜劇的又一顯著特點。元雜劇唱與說白緊密相連,“曲白相生”。元雜劇還有一些特點,如劇本注重舞臺性,角色分工類型化,漠視生活外部形態真實,以類型化、象徵化的手法,表現劇作的內在情緒,作家流逸的情思與本質性的真實生活相結合等等。完全具備了戲曲的本質特徵,它走完了戲曲的綜合歷程,是嚴謹、完整、統一的,又是個性鮮明的戲曲藝術。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
元散曲:
一、 元代人稱為樂府。
二、 散曲之名最早見於文獻,是明代朱有墩《誠齋樂府》,此書所說的散曲專指小令,不包括套數。
三、 明代中葉以後,散曲的範圍逐漸擴大,把套數也包括進來。
四、 20世紀以來的學者的論文,把小令、套數都看作散曲。散曲作為文體概念做終被確定下來。
產生與發展
一、 散曲的產生
1、 發源於金詞
根據學者研究散曲產生於金元之際,產生於民歌俚謠。金代的詞已經出現曲的特點,傾向俚俗、率直、詼諧、淺白。金詞對大量北方俚歌俗調的吸收,金詞中的許多詞牌實際上已經是亦詞亦曲,很多詞在文學風格上已經接近後代的曲。
2、 散曲輸入文壇成為散曲文學的主要途徑。金末元初文人沒有科舉取仕這條路可走,加上但是避世——玩世的社會思潮的影響,他們出入秦樓楚館,而大量名妓會制樂府、唱曲,她們將民間的歌曲大量修改、傳唱。文人與她們詩酒相樂、絲竹相和,久而久之,必然導致民歌時調與文人創作的結合。
3、 樂曲的變化。宋金之際,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入主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原有的音樂相結合,孕育出一種新的樂曲。散曲便應運而生。
體制
一、 小令
又稱“葉兒”,是散曲體制的基本單位。其名稱源於唐代的酒令。單片只曲,調短字少是最基本的特徵。除了單片只曲,還有一種聯章體,又稱重頭小令,由同題同調的數支小令組成,最多可達百支,用以合詠一事或分詠數事。如關漢卿的雙調《大德歌·春》。
二、套數
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麴、宋曲諸宮調發展而來的。體制特點有三。
1、 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
2、 各曲同押一韻。
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聲]
三、帶過曲
由同一宮調的不同曲牌組成。
元曲的聲請特點: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唱論〕:大凡聲音各應於律呂。分做作六宮十一調,共計十七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
元曲有哪些特點
元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雜劇是戲曲,散曲是詩歌,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散曲,劇曲又稱之為樂府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初期特點: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元朝立國到滅南宋。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張養浩等人的成就最高
中期特點: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suī)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特點:講究格律辭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