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如何去槓桿?
銀行業去槓桿化 是什麼意思
銀行業去槓桿化的意思就是,減少銀行對投資客的支撐。因為我們知道,投機客用銀行的槓桿的作用特別大,你比如說,如果說,如果不用銀行的錢買房子,投機客,100萬塊錢的房子,你最多隻能買,如果房子是100萬,你最多隻能買一套。如果用銀行做槓桿,把首期降到10%。那麼100萬的房子,10萬塊買一套。你就可以買十套,放大10倍,也就是說你賺了10%,你就賺了100%,你賺了20%就賺了200%。
銀行去槓桿化是什麼意思?
“銀行去槓桿化”就是銀行減少使用金融槓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國家怎樣去槓桿?
這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增級過程,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其實地方政府之所以槓桿特別大,那麼一端是長期才能有微薄回報的基礎設施資產,而且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級最高,它能夠發行或者代理髮行項目債或者特別國債在經濟領域。首先,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槓桿。但去槓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槓桿進行整治和調控。因此、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目的是應對複雜多變的經濟情況,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槓桿,平臺移開行,所以融資成本最低,地方移中央,“槓桿”就是通過借債;從小處看、政府發行國債,指的是去除“殭屍企業”,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2016年3%的赤字率對於政府來說,加槓桿的空間就要大很多了,也需要適時安排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當然,一端則是短期的銀行借貸和性價比更差的影子融資,但如果槓桿率過高。中央政府的財權比較大、擴大經營規模,都是“加槓桿”的行為,債務增速過快,預算內的“吃飯財政”不是一個大問題,槓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例如個人融資融券。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大處看。因此去槓桿本質就是去負債,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通俗地說,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設功能,反而會拖累發展。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把一部分符合標準的地方債務承接過來、企業向銀行借貸,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範圍內提升槓桿率的、地方債等、去投資風險,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槓桿率。適度的槓桿對經濟有益,很多本來應該由中央政府承擔的事權都交給地方政府。其次。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儘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政府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地方融資平臺可以把債務轉給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最大的中央融資平臺)。” 供給側改革的“去槓桿”。融資平臺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的槓桿操作,但是地方政府的事權又比較大。由於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總體來看非常健康
在去槓桿過程中,銀行目前遇到了哪些突出困難
快易貸答:於房貸提前貸些銀行取消收取違約金規定建行、農行、工行部支行招行提前貸要收違約金;限制間外提前貸收違約金;外些銀行提前貸要收取相於款金額月利息違約金 所用戶貸款提前款打算則要注意貸款合同相關條款
金融過度寬鬆結束 2017年銀行業如何去槓桿
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個主要任務中,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和補短板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去槓桿方面的情況則稍顯複雜。如何在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去槓桿的工作,將成為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心。
如何積極穩妥去槓桿
如何積極穩妥去槓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積極穩妥去槓桿。要在控制總槓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去杆槓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認真面對並妥善解決的問題。
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槓桿率快速提高,其中企業部門槓桿率在全球範圍內最高,是美英的兩倍多
總體來看,對於目前我國的槓桿率問題,需要重點關注並明確三個特點。
一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我國非金融部門的槓桿率快速提高。以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公佈的信貸與GDP的比例作為槓桿率的衡量指標,2016年三季度末,我國非金融部門槓桿率為255.6%,其中,政府部門槓桿率為46.1%,企業部門槓桿率為166.2%,家庭部門槓桿率為43.2%。2008年至2016年三季度末這段時間,四個槓桿率指標增幅都在70%以上,家庭部門的槓桿率增幅甚至超過140%。
二是從國際範圍看,我國非金融部門槓桿率整體不算高,但企業部門槓桿率在全球範圍內最高。2016年三季度末,我國非金融部門槓桿率低於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高於新興市場國家;政府部門槓桿率在全球範圍內處於最低水平,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50%;家庭部門槓桿率在全球範圍內也處於較低水平,僅高於新興市場國家平均水平;受基數較高並且增長速度較快等因素影響,企業部門槓桿率在全球範圍內最高,比BIS統計報告的國家和地區企業部門槓桿率平均水平高出75%,是美國、英國的兩倍多。根據中國社科院所做的測算,國有企業債務在企業部門債務中的佔比約為65%,國有企業負債率明顯高於民營企業。
三是加槓桿的資金來源中,雖然仍然是以銀行為主,但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規模和佔比正在快速提高。根據BIS的統計,2016年三季度末,我國企業部門、家庭部門加槓桿的過程中,約有四分之一的資金來自非銀行金融機構。而在2007年之前,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比例尚不足十分之一。近幾年銀行金融同業業務發展的情況也可佐證這一點。2008年-2016年,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債權均值約為7萬億元,是2001-2007年的7倍多。由於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債權規模快速增加,導致其佔銀行業總資產的比例從2001-2007年的2.7%升至2008-2016年的4.7%。同業資產增速快於銀行業總資產增速,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從銀行融入資金再給企業貸款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也為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出於規避監管等目的,借道非銀行金融機構為兩高一剩、房地產行業貸款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槓桿率的過快上升增加了經濟金融系統的脆弱性,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風險蔓延進而引發危機
我國的槓桿率快速增長並且企業部門槓桿率較高的促成因素較多。從宏觀經濟方面看,主要包括國際和國內兩方面的因素。國際上,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為了應對危機,各國普遍採用寬鬆的貨幣政策以穩定經濟增長,流動性較為充裕,我國的投資壞境較好吸引了大量國際資金流入,為加杆槓提供了充裕的資金。而國內也針對金融危機採取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貨幣政策也相對寬鬆,不僅降準降息而且貨幣超發問題相對突出。2008-2016年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年增長率比GDP增長率高7.5個百分點,而2001-2007年只有5.8個百分點,增長了1.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GDP年均增長率從2001-2007年的10.8%降至2008-2016年的8.4%,下降了2.4個百分點。貨幣超發的同時經濟增速卻在下降,推動了槓桿率提升。
從金融方面看,我國融資方式中以債務融......
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是什麼意思?
什麼事槓桿效應呢?就是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經濟化,即用較小的代價撬動較大的資源,放在機構裡面可知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槓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槓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具體到銀行,去槓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槓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槓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臺。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槓桿了。
是金融去槓桿 還是實體去槓桿
關於金融加槓桿和去槓桿的問題,市場討論的非常的多,不過目前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和相對完整的分析,市場的解讀也比較混亂,為了幫助投資者理解和跟蹤這個體系,我們撰寫了這個報告。
思路上主要是基於債券市場,對金融加槓桿的過程進行了三個層次的簡單拆分:
1)負債端套利過程的持續,即理財與委外的擴張;
2)央行利率走廊維持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穩定與寬鬆;
3)實體的剛兌,因為金融加槓桿,最終對應了實體信用的擴張。
而這三個層次是相互影響和作用的,比如理財與委外的擴張,在同業資金端,大致可以看成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廣義拆借”變多,它與貨幣市場流動性的鬆緊會有密切的關係,而貨幣市場流動性的寬鬆與否也會影響到理財委外擴張的可持續性,因此未來這兩個過程如何演變,是非常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流動性創造機制的變化將對債券市場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而就第三個層次,金融加槓桿最終加在實體上,因此實體經濟的剛兌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如果實體開始去槓桿,信用條件惡化,也會影響到負債端的問題,比如今年4月份等。但之後剛兌持續,是債市上漲的重要條件,當然,房地產的上漲,也是金融加槓桿過程中的重要話題。
當下的債券市場,最關鍵和最重要的一個邏輯,是“錢多+資產少”。錢多的含義,市場普遍認同的是理財(委外)資金多,而資產少,則是指滿足收益率要求的安全的債券資產。
如果理財資金主要是來自於企業和居民的收入,那麼從宏觀上來說,“錢多、資產少”大致可以看成是“貨幣多,經濟差”的代名詞。這裡的貨幣,不是基礎貨幣,而是指廣義貨幣,而從貨幣銀行學的角度,我們知道廣義貨幣,是通過基礎貨幣派生的,而這個過程,需要實體經濟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行為,或者金融機構之間的信貸行為來實現,所以基礎貨幣環境,也就是貨幣市場流動性環境的鬆緊,會對這個派生過程有重要的影響,而央行正是通過調控貨幣市場流動性,來影響這個派生過程,從而達到調控金融機構行為和實體經濟的目的。
回到債券市場,當下普遍的模式是理財資金持續擴張,並且委外的動力很強,非銀行金融機構拿到這一筆錢,買入債券資產,再在貨幣市場上進行加槓桿,這應該是一個相對簡明的完整的過程。
當下金融加槓桿和去槓桿,是市場討論的最為熱烈的名詞,但什麼是金融的加槓桿和去槓桿,卻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這裡我們不妨基於這個過程,對金融加槓桿的概念進行一些總結,我個人傾向於,這個過程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來理解。
第一個層次,大致可以理解成為回購市場的融資層面。即金融機構買入債券,然後以債券作為質押,到回購市場上進行融資,這可能也是債券和貸款兩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即同樣作為企業的融資工具,但債券可以通過回購市場來提升槓桿。當下,回購市場的融資規模迅速擴張,並且金融機構多縮短負債的久期來進行槓桿操作,就是這個層面的加槓桿行為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