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美術?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如何欣賞美術作品

欣賞美術作品無非是找出其中美的所在,藝術的靈魂在於向人們展現了各種審美情趣,

1,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欣賞作品首先要關注他的內容和背景,知道它要表現的東西是什麼這很關鍵啊,只有先弄清楚作品的內涵才能去談審美和欣賞。

2,其次是欣賞的手段,從宏觀和微觀上,從時間和空間上,從過去和現在,從實到虛,從此作品到聯想到其他的作品或者其他的事物,我們都要一一的找出來。

3,找朋友交流和聊天是欣賞作品的一個好方法,三人行必由我師,又是我們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之際,就需要別人來點醒,只有各種思想碰撞才能使自己的欣賞角度和欣賞水平不但提高,這與做學問很相似。呵呵,我個人的一點愚見,希望以上三點能對朋友們有益。

怎麼欣賞美術作品?

多看,豁出去,看真的作品,去美術館看。。。

畫冊上的東西,誤人子弟,隨便看看罷了,質感和表現力太差。看不出本色和生命。。。

你週日有沒有空,一起去美術館吧。。。

雖然有人說美術館是個筐,什麼破爛都往裡裝,不過,還是很有意思地。現在正在辦什麼影象展呢。。。

想去麼。。。

哦,你是哪兒人啊。。。。

呵呵。你太認真了。。。遇見懷抱這種態度的人,我很榮幸。

你說的,水墨畫上畫吊車塔好不好,,我沒見著作品是不應該隨便評論的。

其實,當今中國畫領域,真正的寂寞高手真是不多,因為山水畫是詩,你看看現在還有沒有讓人們心平氣和創作的空氣呢。。。古代文人的雅興,可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現在看的懂水墨畫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沒有這種需要,這種涵養成為屠龍之技。看得懂,品出味道,太難了,又有什麼功利的價值麼???

跟你說這麼多,實在抱歉,我並不是學美術的,只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和音樂美術等等藝術領域,有很濃厚的興趣。談談感想罷了。。。。。。

如何欣賞和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

美術課程的總目標其中指出:讓學生掌握欣賞與評述的方法,瞭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並把“欣賞·評述”列為美術四個學習領域之一。可見它的重要性。而要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掌握欣賞與評述的方法,瞭解基本的美術語言,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則必須通過欣賞、評價優秀的美術作品來完成。欣賞,作為美術學習活動的四個領域之一,無論是以美術欣賞教學的形式出現,還是作為美術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基本環節。它貫穿於美術教學的始終,也是眾多的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把握的一個問題。我們往往在欣賞的過程中,不知如何去欣賞評價、審視藝術作品,甚至不知如何去指導教學。因為,它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尤其是,當學生作品展示時,教師如何去引導學生欣賞、評價其作品,就此,本人圍繞教學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欣賞、評價。然後,再去談如何去引導學生欣賞、評價其作品。

1、欣賞:

欣賞,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說,本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趣味。它是欣賞者對客觀純在的美的一種主觀感受。是審美主體對客觀事物的美的屬性的一種認識與反映及對美所作出的一種評定和判斷。無論是自然美、社會美、還是工藝美,都是欣賞者對客觀事物的“美”進行感受、體驗、領悟,從而獲得由淺入深、情景交融的審美把握,並引起感情上的激動、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欣賞,在其過程當中,欣賞者首先是採取肯定和讚賞的態度去面對藝術作品的。對作品的部分東西很少做出評價。如:有人說,我很欣賞西方現代派美術。這就意味著,他對西方現代派美術的充分肯定與讚賞。就象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人說,我很欣賞你的為人,我很欣賞你的服飾,我很欣賞你的氣質,我很欣賞這種色彩等等。都是認為好、持有喜歡、肯定的態度的去欣賞。

2、 評價:

評價:就是評定某種事物“價值”的高低。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說,就是指評價者從一定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成就得失、是非功過作出判斷和評定。是指對作品的特點、質量、意義等等做出全面的評價,具有鑑賞的意思。也叫藝術批評、藝術評論。

比如,我們要評價一下西方現代派美術,首先,就意味著我們對這一流派持有不肯定和不讚賞的態度。只有通過對這一流派的藝術主張,及其對作品中所體現的思想內容、藝術技巧等方面,進行認真、全面、細緻的分析、研究與鑑賞後,才能下結論。才能決定對這一流派的美術作品是採取肯定、讚賞,還是採取分析、批判,甚至否定的態度。只有分析瞭解後,才能作出正確的評定。它與欣賞有情緒、觀點上的區別。因為,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是由形式和內容兩部分構成的,它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所以,評價作品的標準就有兩個。一個是藝術的(專業的、形式的),一個是思想內容(內在的、主題思想)。

因此,可以說,欣賞是評價的基礎,評價是通過欣賞的過程來實現的。評價可以促進欣賞。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和諧統一。

一、那麼,如何欣賞美術作品?

我們知道,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它都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因此,我們要欣賞一件作品,首先就得從形式和內容上去欣賞。而當我們面對一件作品,首先映入我們視覺感官上的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就是作品形式上的美。因此,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應該先欣賞作品的形式美,然後再去欣賞作品的內容美。

1、 作品形式:

我們知道,任何一件美術作品的內容,都必須通過一定的組織結構和表現手段(用某種語言來說話)表現出來,才能成為可供欣賞的具體的藝術作品。因此,用來表現作品內容的組織結構與表現手段的......

如何教小學生欣賞美術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學習領域,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它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欣賞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間來回碰撞,從中昇華出各種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用慧眼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這一點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教師要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手段,採取多種形式搞好美術欣賞教學。

一、充分運用多媒體創造別樣的美術欣賞意境

欣賞本身需要以強烈而直接的視覺感受為基礎,而多媒體具有強大的圖形功能、豐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響效果,能以多種方式傳播信息,並能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通過視覺、聽覺、乃至觸覺等多種方式,多媒體可以將多種感官活動融為一體,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氛圍,更易讓學生進入創造的情境中去。

如在上二年級《雄偉的塔》這一課時,課前幾分鐘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多媒體大屏幕循環滾動播放各種塔的圖片,我和學生一起美美地欣賞圖片,並提出問題。然後,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從而為他們營造了一個快樂、輕鬆的學習空間,也為下面的新課講解做了鋪墊。在上《會變的線條》這一課時,我用一段線條魔術動畫來導入,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魔術動畫更為直接形象,聲形並茂,為下面更好地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做了鋪墊。隨著輕鬆的音樂,小小線條在屏幕上奇妙地變化著,學生時時發出讚歎聲,這一段線條魔術動畫用多變的線條來展示教學內容,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

二、引導學生從畫面和情感兩個方面去欣賞和分析美術作品

在欣賞美術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畫時,教師應從畫面和情感兩個方面去引導學生欣賞和分析美術作品。教師可採用討論法、發現法、探究法、講授法等方法來進行教學,並提出問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針對教師設置的問題進行賞析和交流探討,從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形成民主、輕鬆、舒暢的學習氣氛,讓學生體會到課堂是自己活動的天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在六年級美術欣賞教學中,我讓學生賞析劉文西的國畫作品《黃土情》,結合畫面我用誘導性的語言、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欣賞、去發現、去思考,由淺入深,逐層深入。我先通過出示該幅作品,創造了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視覺上對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後,我提出問題:畫家筆下的安塞腰鼓是怎麼樣的呢?學生根據教師有針對性的設問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賞析和探討。接著,我從這幅畫的構圖、畫中線條的用筆、墨色的變化、線條的粗細等方面去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圍繞畫的一些表現技法、內容、形式等方面來進行問題設置,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可以加強學生對美術專業知識特別是對國畫的理解。在互動式的交流中,教師還應傾聽學生的見解,循循善誘,耐心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討論學習中,提升了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設計讓每個學生都有效地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中,體現了生態課堂的教學理念。

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畫家在創作繪畫作品時,定會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創作的作品也一定蘊涵著當時的歷史文化和時代背景等內涵。在美術欣賞教學時,教師不能單講技法,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讓學生體驗感受。因此,賞析環節中的情感分析的設計也是非常必要......

如何欣賞一幅繪畫作品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借助"文學性"的描述。那麼,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鳴。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2.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3.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生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認真試一試,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怎樣上好美術欣賞課

在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小學美術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情趣。特別是美術欣賞教育在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環.可小學美術欣賞課往往會由於教師一個人的自唱自彈或者乏味的幻燈片展示,而使學生對藝術作品缺乏真正的瞭解,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只能浮於表面,其原因在於學生沒有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欣賞活動中來。在美術教學中,提高欣賞教學的地位,欣賞正是把平時所學的審美能力進行內化、昇華的必須課程,在欣賞中,使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來回碰撞,從中昇華出各種能力,更讓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最終才能達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一教學目標。

如今美術欣賞課在新教材中所佔的比例明顯比在舊教材中多一些。配套課件中的欣賞部分所展示的作品,數量多,質量好,有很高的代表性。可見欣賞的重要性已經為人們共識。小學階段的美術課程,並不屬於專業訓練,但要求學生具有基本的相關修養。簡而言之,於讀書,開卷有益。與美術,多賞為好。無論是美術欣賞課,還是日常課程中的欣賞環節,都是對課堂美術教育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的。如何在欣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讓學生主動參與,真正達到欣賞教學之目的?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充分認識兒童現有知識,展示種類恰當完整。

在欣賞教學中,總會遇到這樣一些問題,有的作品非常出色甚至是名家作品,而學生還是會說出自己認為的缺點來。這在有些時候是獨到的,而更多時候很明顯是受學生見聞有限的影響。且,直觀感受與語言表述具有不同等性①。很多時候,受學生表述能力發展的限制,兒童所說出的觀感並不能準確的代表所有的主觀感受。兩個學生同樣評價一幅畫說,“很漂亮”。而實際上他們認為的漂亮也許大相徑庭。只是他們難以將這分別有的洞天表述出來。

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的認識兒童的現有知識和現有技能水平。這並不難,雖然現代科技日新月異,而大部分學生的大部分知識還是從老師這裡得去的,提供足夠寬鬆的環境與足夠充分的欣賞知識,會很快看到他們獨特的理解。瞭解他們的表現手段,他們的表現內容,與他們的認識特點。在這個基礎上注意觀察,瞭解他們能夠知道的,他們願意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理解,他們還理解不了的等等。

從而,指導教師選擇在欣賞課上所展示的作品,展示作品的方式,提問引導的方式等等教學方法的設計能夠,恰當的,完整地體現出學生們的審美趣味,藉以達到發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欣賞興趣的目的。

二、 要貼近學生實際 教案實用好用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發現學生對所欣賞的作品提不起勁看,就是認真的同學,也沒有了欣賞的激情,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大打折扣。另外,學生一直以為,欣賞的作品是大畫家畫的,我們沒有這樣的水平,對範作有距離感。

找到了在欣賞教學中學生的動態、想法,我們就可以對症藥了。如在教學《漫畫欣賞》一課中,本來課本中的範畫就少,學生早就看過幾遍了,沒有新鮮感,更何況,書本中的範畫兒童味不足,時代感也不強,在備課中,教師可以補充一些充滿童趣的,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漫畫,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欣賞,使學生感到很有吸引力、新鮮感,學生欣賞的興趣就又提上來了,記得有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既然興趣有了,還怕學不好嗎?

怎樣才能拉近欣賞作品與學生的距......

美術 怎麼賞析

美術要分不同的欣賞角度,因為人的審美觀是良莠不齊的,需要借鑑一些專業的審美標準去評判,而且,美術有很多風格派系,希望你能查找一些相關資料,豐富一下自己的審美價值觀,結合自身的認識去理解就可以了。謝謝

淺談怎樣欣賞美術作品

這是一篇論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學美育課開設的意義及設置方向

-----淺論加強審美感知與想象力培養

懷化學院美術系 胡林講師

美育及藝術教育是我國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元素,它對德、智、體、勞等教育有交融和推動作用。對大學生進行美育及藝術教育是我國從單一的應式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良好開端,但因我國高校該課程開設較晚,與先進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師範性院校的美育課只結合技能訓練一點書法和‘簡筆畫’就了事,缺少生動活潑的藝術鑑賞課和民間美術欣賞內容,更缺乏形式多樣,富有情趣的藝術欣賞講座及電腦多媒體綜合教學。大多數課程只是學一些十分機械的臨摹方法。如:中文系、歷史系學生臨摹書法,外語系、體育系學生畫畫‘簡筆畫’,化學系、物理系學生學一點圖表製作。這些美育課的副產品,卻成了美育課的唯一目標和方向。所有這些現象說明,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特殊意義,還沒有被更多的學術界人士充分認識。在此就美育及其設置方向與大家共同進行探討。

一、 美育的獨特功能:陶冶情感 開發右腦 提高創造性思維 培養創造能力

1、中西方學者對美育的認知

在十八世紀,德國美學家席勒第一次系統地提出美育理論,主要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他想用審美教育把自私自利的、腐化了的人變成有理性和正義行事的人,進而利於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變成合理的社會制度,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因為在他看來,人只有通過審美教育才能使感情和理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達到統一。於是“人就會兼有最豐滿的存在和高度的獨立自由”。

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是培養人們道德情感的手段,他說:“人人都有感情,而並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這由於感情推動力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於陶養。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美育。”

為什麼美的對象能陶養人的感情呢?他從康德美學的深刻影響中看到了美的兩種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脫。”所謂美的普遍性,即指審美不存在私人佔有關係,美的形象人人都可以鑑賞,只要 你有一定的審美能力, 你就能獲得審美愉快;所謂美的“超脫”性,是指:審美能夠脫離現象界的利害糾紛,生死計較,而進入絕對自由的觀念世界。

在蔡先生看來,一個健康發展的人不能缺少高尚情感的培養,否則不僅生活缺少情趣,而且也使自己在專業上難有大的建樹,因為他缺乏創造的衝動。

藝術與科學的直接對話和結合,在世界上正逐漸成為人們共同感興趣的課題。著名的諾貝爾獎獲的者科學家李政道先生認為“藝術和科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藝術與科學雖然研究的角度不一樣,但是都是在追求真理。西方歷史上,早在文藝復興之前,藝術與科學並沒有分家,意大利著名的畫家達.芬奇雕塑家米開朗奇羅,同時也是建築學家及科學家。科學的創造發明,離不開藝術的情感和藝術的思維,更離不開人文主義的關懷精神。

2審美感覺力與想象力的培養

① 審美感覺力的培養:所謂審美感覺力,就視覺而論,突出地表現為能帶著新鮮活潑的情趣觀賞對象,在常見的事物中發現某種象徵意義,觀賞者似乎可以與對象對話,他的意識在感官的引導下,通過外部特徵深入到對象的內部,看到內部的神韻,並由此洞察到世界的祕密,生活的底蘊,並通過對象映照到自身的心靈生活與生命運動。具有審美感覺力的人,對形式美有特殊的敏感。善於在整體關係的制約中去敏銳地把握點,線、面、光影,色彩、肌理、結構張力的微妙變化,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節奏、韻律、秩序產生深切的感受。這種敏銳精微的感覺,有自身天賦素質的原因,也依賴後天的生活實踐,特別......

如何上好美術欣賞課

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初級階段,美術欣賞教學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學生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上好美術欣賞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瞭解欣賞課的常見類型常見的美術欣賞課有以下四種類型:1、闡釋型。主要由教師講解美術欣賞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2、提問型。教師對作品或欣賞的知識、原理等問題提問,學生回答。3、討論型。以學生為主體對作品的欣賞展開討論,教師進行點撥。4、自主型。學生在學校內外自發地、自由地欣賞美術作品。  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課業欣賞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通過欣賞作品,提高學生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為了增加欣賞內容的趣味性,教師要先選好美術欣賞作品的題材內容。因為每件美術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所處部位不同,所以備課、授課的側重點也應不同。有的作品突出美點分析須側重於時代背景和歷史故事;有的應側重於藝術家奇特而巧妙的構思;有的應側重於形象的空間組合和畫面構圖;有的應側重於造型材質的表現力;有的應側重於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聯想;有的應側重於對整體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照;有的應側重於某種造型形式因素的運用。  教師不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點,而且能準確抓住作品諸多美點之中一兩個最為突出的美點,以此設計教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  三、授課方式要靈活多樣1.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美術欣賞中,觀賞者在觀賞美術作品時,最初的感受往往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基礎。課前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讓學生有備而“賞”,從而縮短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興趣。上課時,教師出示欣賞作品後,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鐘,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後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使教師唱獨角戲變為師生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2、欣賞與繪畫、工藝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美術欣賞課不應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讓學生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打破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學生有了繪畫的實踐,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與認識藝術作品。而在欣賞藝術作品之後,就可以將作品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製作中。  3、情景創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音樂和美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可以展開聯想,隨著音樂節奏的起伏,眼前情與景地不斷變幻,人的情感也會不斷地變化。在美術欣賞課中有機地把音樂和美術結合起來,能達到圖音並茂、聲色俱全地表現主題的目的,並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創造力。如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時,緊跟上述欣賞過程,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內容,讓學生再仔細觀察縴夫們在學生勞動下的各種不同的表情、姿態,放上一曲《黃河號子》……這時學生就開始自覺地“設身處地”,進入某種情景,而自覺地體驗畫面中縴夫們勞動的艱辛,產生審美同情。這時的欣賞主體(學生)受到欣賞對象(縴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其審美思想的啟示,展開想象,調動相關的各種感覺實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從而獲得藝術作品內層意蘊的領悟和隨之而來的審美愉悅,審美想象。

如何鑑賞藝術

一、藝術欣賞的本質

藝術欣賞需要學習嗎?假如有一個人請你去看一個畫展。你說,且慢!讓我先去學習一下如何看畫,然後再去看畫展。這不是笑話嗎?對於普通人來說,藝術欣賞似乎就是看到了美術作品的畫面,聽到了音樂會曲子的每個音符,藝術欣賞似乎是無師自通的。其實這樣的藝術欣賞只是欣賞的最低層次,也就是獲得感官愉悅,並沒有瞭解藝術欣賞的本質所在。

那麼,藝術欣賞的本質是什麼呢?藝術欣賞的本質就是對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和不確定性的填補。什麼叫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呢?什麼又叫做對藝術作品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的填補呢?

試舉一例。據說,唐寅有一幅作品,名曰《川上圖》。畫面上是一個人牽驢過橋,橋下水流湍急,驢不肯過橋,牽驢的人用力拉驢。這幅畫在畫店出售,被人以高價訂購,約好次日來取畫。畫店老闆十分高興。當日關門之後,他想看看這幅平淡無奇的畫為什麼可以賣出如此高價。當他仔細觀察這幅畫時大吃一驚,牽驢者與驢之間竟然忘了畫繩子。店主擔心買主反悔,便拿起毛筆在人與驢之間添上了一條繩子。次日買主見畫後卻拒絕購買了。顧客說:“我購買此畫就在於喜歡它是沒有繩子的,既然添上了,還要它幹什麼呢?”人與驢之間沒有繩子,就叫做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欣賞者在心中畫出這條繩子,就叫做對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的填補。

芥子園畫傳有一幅畫《對話的人》。兩人相對而立,雖然說話的人沒有嘴,聽話的人沒有耳,但寥寥數筆竟得入微,這就叫做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欣賞者在欣賞這幅作品時,要在自己的心中把說話者的嘴和聽話者的耳添上,就叫做對藝術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的填補。

由以上兩例我們得出:藝術作品中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就是“象”與“意”之間的距離。作品中的“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客觀存在之物象,也就是“無繩牽驢”“無嘴說話,無耳聽聞”。藝術作品的 “意”是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感知的,隱藏於“象”背後的象外之象,也就是需要想象填補的“繩子”“對話者的嘴與耳”。藝術欣賞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在“象”與“意”之間修築一條由此及彼的道路,就是對藝術作品中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的填補。

齊白石有一幅畫,叫做“蛙聲十里出山泉”。齊白石91歲時,作家老舍來訪,引用清代詩人查初白的詩句請老人作畫。齊白石一揮而就。畫面上一條溪流從長滿青苔的亂石中瀉出,幾隻蝌蚪在溪水中嬉戲,順流而下。這幅作品,有巨大的虛空、空白和不確定性。數尺長的畫卷,不足十里,更無法客觀複製蛙聲。但是,你是否看到了在十里之外,有許多碧綠的、身上揹著三條金線的青蛙在溪水中、池塘裡跳躍?假如你看到了也聽到了,那麼,你就在“象”與“意”的空白間搭建了橋樑,你就是對作品的虛空、空白和不確定性做出了填補,你就欣賞了齊白石的名作。

繪畫是這樣,那麼雕塑作品有沒有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呢?有的。雕塑是靜止的,生命是運動的,由靜止到運動的差距就是雕塑作品的虛空、空白與不確定性。接受者在欣賞雕塑作品時,能夠把靜止的看成運動的,這就是一種填補。

仔細觀察羅丹的《思想者》,我們注意到“思想者”的右肘放在左腿上,這是一個很彆扭的姿勢,不能長久地這樣坐著。為什麼羅丹要給“思想者”安排這樣的坐姿呢?按照常理,人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要選擇一個舒服的姿勢,右肘放在右腿上。於是,我們展開想象,思想者思考的那個問題應該是一個很複雜、很困難的問題,右肘放在右腿上的坐姿時間太長了,他太累了;於是,他換了一個姿勢,把右肘放在左腿上,就是現在的坐姿。但是這個姿勢是更容易疲勞的姿勢,堅持不了太久,以後,他的右肘又會放在右腿上。羅丹的雕塑,......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欣賞美術?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如何欣賞歌手的演唱?
如何欣賞山水畫?
如何欣賞油畫作品?
我們該如何欣賞音樂?
普通人如何欣賞油畫?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如何欣賞現代詩?
如何欣賞一首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