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供給側改革?

General 更新 2025-01-27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一、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改革目的(進行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觀政策要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協同發力。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宏觀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釋放出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的重要信號。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盪對我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2015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通過加強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實施穩定市場的有效措施,新的動能加速孕育形成,就業擴大、收入增長和環境改善給群眾帶來不少實惠。在此過程中,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功不可沒。

2、產業政策要準,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中國整體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正加快向第三產業主導的形態轉變。然而,在產業結構表現出顯著改善的同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產業的提升潛力仍然十分大。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第三產業比重相比,中國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仍然較低,還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體系中傳統工業較多,新興產業的增長難以彌補傳統工業的萎靡,內部結構矛盾十分明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為中國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指明瞭方向。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明顯改善,整體水平提升明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金融業與房地產業成為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傳統服務業佔第三產業比例下降,金融保險、計算機服務、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社會化養老、休閒旅遊、社區服務等新型服務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3、微觀政策要活,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潛力:

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微觀政策要活”。做到靈活的微觀政策就是要通過完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觀經濟,充分釋放生產消費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微觀經濟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發展的“推進器”,放活微觀政策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積蓄髮展新動能的現實需求。做活微觀、提質增效對加快推進供給側......

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天涯論壇

供給側改革實在是要將供給的結構進行調節,壓縮規模以增加有效需求。

原因如下:

首先: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特別是工業產能過剩的弊病,特別是鋼鐵產業,雖然都是好鋼,但是銷售嚴重下滑。這十年以來,隨著房地產的逐步發展,日漸蓬勃,國有企業很多該轉型的企業都得到了豐厚的利潤,從而導致國有企業過渡工業化,扎堆集中於第二產業,而對於第三產業,比如服務業、互聯網,物流業,則幾乎沒有涉足,所以就像一個人投資一樣,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面,導致了風險就變得十分大。可以說,國企過度重工業化,是嚴重的問題,將會演變成為危機。現在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及時的調整國有企業的經營範圍,更多的向高科技,服務業,互聯網方面演變。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國有企業既要供給,也要整合。目前來看,對於這一點,各級主管部門要麼是因為體制機制原因,都沒有任何有效的措施。要麼是因為惰性和責任,都未能採取有效措施。國企的供給側改革無疑是痛苦的,對於殭屍企業,要逐步解散破產重組。對於負債的企業,要及時成立戰略諮詢委員會,該換領導班子的就換領導班子,特別是要注意讓基層幹部,工人和中層幹部成立企業監事會(要實行換屆選舉),來監督企業戰略的實行。現在很多國有企業,管理者失去嚴密內控,導致企業最終走向不可持續的破產局面。鼓勵業績良好的國有企業兼併重組業績不佳甚至負債累累的國有企業。在這個上面,要及時控制。

其次,民營企業部分大多都是偏向於生活服務業,主要集中在輕工,代理,奢侈品,互聯網方面。在有效整合需求的同時,存在零散,混亂的問題。但是,相比於國企,這已經是比較小的問題了。

再次,政府財政收入的改革,政府的財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稅收,而國企上繳的利潤已經十分微小了。財政收入是國家機器運行的基本養料,它的供給是一個關乎全局的問題,要小政府還是大政府?這是供給的另一側的根本問題,對於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以後,地方政府在企業營業稅,消費稅,甚至增值稅上,要有更大的話語權,這樣才能夠很好的轉移地方的幹勁兒,藉以創造新的企業發展格局,結束土地財政的非理性衝動。

然後,是要改善融資環境,資金是供給的一個方面,現在的銀行,仍然沒有克服那種偏好貸給大企業,國有企業的毛病,雖然支持小微企業的口號喊了好幾年,但是,真正付諸實踐的仍然微不足道,如何改善這種局面,也要實行供給側改革才行。具體的措施就是要大力發展民營銀行,規範和支持互聯網金融。

再次,房地產去庫存化也是一個問題。現在的房地產庫存嚴重超量,不僅要通過適度降價促銷,政策支持,還要鼓勵房地產企業相關的創新,比如租賃,融資租賃,地產銀行等形式。爭取每年消化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的庫存。在這個過程中,融資,抵押,都要創新模式。不能夠把所有的風險都集中到一個籃子裡面。明年的政策就是積極去庫存,降價不能一直降,個人覺得,要漲跌相間。才能夠有力支撐這種政策的實行。

最後,城鎮化是需求發展的基本。

為什麼要著力推動供給側改革

一、著力推動供給側改革的原因:

1、從國際經濟大背景看。

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際金融危機打破了歐美髮達經濟體借貸消費,東亞地區提供高儲蓄、廉價勞動力和產品,俄羅斯、中東、拉美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全球經濟大循環,國際市場有效需求急劇萎縮,經濟增長遠低於潛在產出水平。主要國家人口老齡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人口增長率持續下降,社會成本和生產成本上升較快,傳統產業和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

2、從國內經濟面臨的局勢看。

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週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需求管理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單純依靠刺激內需難以解決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因此,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二、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措施: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 為什麼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之所以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因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經濟大國。但隨著人口紅利衰減、“中等收入陷阱”風險累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等一系列內因與外因的作用,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中國供需關係正面臨著不可忽視的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已成為阻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一方面,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國的供給體系與需求側嚴重不配套,總體上是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此外,中國的供給側低效率,無法供給出合意的需求。因此,強調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從生產、供給端入手,調整供給結構,為真正啟動內需,打造經濟發展新動力尋求路徑。

經濟新常態下為什麼要加強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投資出口佔比太大,消費佔比太小”的時代正在遠去,而“供給跟不上需求”正凸顯經濟增長的重要障礙。“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給側改革”最基本的背景。

消化過剩產能提速。過剩產能已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大包袱。產能過剩企業會佔據大量資源,使得人力、資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約了新經濟的發展。當前多個行業、多個地區的產能過剩正引起各方的擔憂,可能引發通縮、失業、經濟動力不足等一系列風險。

服務業黃金時代到來。服務業是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雙重穩定器。一方面維持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提供就業崗位。第三產業每增長 1個百分點能創造約100萬個就業崗位,比工業多 50萬個左右。對政府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就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服務業發展的根本瓶頸不是需求不足,恰恰是供給不足。在教育、醫療、金融、旅遊等領域,一方面國內抱怨聲不斷,另一方面大批消費者源源不斷地到國外消費。究其緣由,這跟國內服務業供給側的乏力有關。

我國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市場規律是市場經濟的無形之手,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係,按市場規律辦事。 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促進就業,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實現社會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進行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科學宏觀調控,在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供給側,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 生產決定消費,實現供給側改革,有利於更好地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

中央首提"供給側改革"我國為什麼要從供給端深化改革

我國的“國情約束條件”決定了要從供給端深化改革。

第一,巨大的能源、環境、空間壓力約束。我國十幾億人口組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經濟體,百分之九十四的人口集中在百分之四十幾國土的東南半壁,實際增長的資源環境壓力難以想象,破解這種“非常之局”,一定要有“非常之策”,用供給管理調整結構、優化結構,釋放增長空間。

第二,“中等收入陷阱”歷史性考驗階段的到來。伴隨著國內外一系列矛盾威脅和棘手的難題,中國要順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潛在威脅,必須優化供給環境。

第三,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二元經濟體,彌合“二元經濟”、走向共富正面臨嚴峻挑戰。要想把城鄉區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財產差距保持在各個方面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就要解決供給環境和機制優化的問題。

為什麼說供給側改革理論源頭為古典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它不僅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且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規律,並且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也提出了科學的預見。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提出以來,學術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也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出發,才能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避免陷入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陷阱之中。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辯證統一的原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社會生產中,始終存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兩個方面及其對立統一關係。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過程來看,生產力的不同發展階段決定著生產關係的不同性質;但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下,生產關係及其具體形式對生產力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因而,片面強調生產力的決定作用是一種庸俗機械的唯物主義觀點,片面強調生產關係的反作用或決定作用則是一種唯意志論和唯心主義觀點。所謂供給側,總是相對於需求側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社會生產這一方面。而任何社會生產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有機統一。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辯證統一的基本原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另一方面又必須注重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來認識供給側。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所表現出來的供給側方面存在的問題,不能停留在生產力這個層面上,而是必須深入認識生產關係這個層面存在的問題,應該地從完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內容。必須高度重視已經形成的社會生產關係體系對於我國社會生產力所產生的巨大能動甚至決定性作用。僅僅從生產力角度來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  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歷史的範疇,其中既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對立統一運動這樣的一般規律,同時,不同性質和階段的社會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又具有不同的特殊規律。因而,僅僅從抽象的、一般意義上去談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僅僅從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去解釋和解決特殊條件下的經濟發展問題則是無效的。因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方面必須注重借鑑國外的經驗與教訓,另一方面又必須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反對任何形式的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只有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於對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科學分析,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和原則。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能迷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制度基礎。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比資本主義私有制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前景。同時,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計劃,能夠避免資本主義生產無政府狀態所產生的週期性經濟危機和社會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保持社會生產的快速和可持續發展。建立在按勞分配原則基礎上的收入分配製度,能夠避免社會財富佔有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從而不僅能夠保證社會公平和正義,極大地煥發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而且也避免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民群眾的消費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從而為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必須遵循的路線和道路原則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和方向,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發展道路。  同時,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其特殊性在於它......

為什麼進行供給側改革

人的慾望及其滿足說。

西斯蒙第和羅雪爾都曾提到過經濟學研究的是“人”。但他們所講的人的概念比較含糊。

主觀經濟學派的先驅者馬斯夏在(經濟和諧)中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並解釋說,“慾望、努力、滿足,這就是經濟觀點中的人”。

奧地利的門格爾則明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規定為人的慾望及其滿足。他把經濟學分為應用經濟學、歷史統計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他在(國民經濟學原理>中指出,理論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為滿足其慾望而展開其預籌活動的條件。龐巴維克和維塞爾依然都把人的慾望及其滿足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傑文斯也指出,經濟學為人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學。

中國為什麼要推進供給側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適應與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後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也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是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的根本之道。

相關問題答案
為什麼供給側改革?
為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為什麼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
供給側改革什麼意思?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 ?
怎麼理解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給怎麼讀?
如何推進供給側改革?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改革?
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