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有哪些內容?
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的具體教育內容有哪些
“蒙臺梭利”在家長的眼裡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詞。不論是在網絡、微信還是市面上的各類早教機構或是幼兒園,這幾個字出現的頻次高得嚇人,甚至開始成為家長為孩子選擇教育時的“首要問題”。但蒙臺梭利教育到底是什麼?如何進行教學?這個問題說不定連不少標榜蒙氏教育的機構都說不出所以然,更不要提看得雲裡霧裡的家長了,讓小編來解答大家的困惑吧!
蒙臺梭利是培養學習能力和習慣的教育
首先,在提蒙臺梭利的具體教育環境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蒙臺梭利的教育目標是什麼。
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由瑪利亞·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發展而來,基本原則是“追隨孩子”。
同大部分學數學、學英語並聲稱教導孩子多少基本知識的幼兒教育不同,蒙臺梭利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與學業無關。蒙氏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個人發展並培養與提升每個孩子對快樂與驚奇的感知能力。在蒙臺梭利環境的學習過程中,孩子應該享受自己童年的快樂,而不是提前掌握多少學術上的知識,更注重的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為什麼會和我們過去固有的思想有這樣的差異呢?這就同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和目標相關了,“這是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教育”,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並不會通過機械式記憶記住某些算式、每天默寫單詞這樣的方式提高知識的密度,而是在蒙氏教育的環境中自己探索、尋找答案,逐漸掌握自己獨特的學習能力,從而拓寬知識面。
“其實是這樣,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環境中並沒有接觸到一些基礎背誦的概念和難度略高的題目,他們被教導的是自由地探索和學習,所以他們的學習習慣、能力和自主性會非常強。慢慢地我們孩子的優勢就會逐漸體現出來。
有準備的環境
“有準備的環境”是蒙臺梭利的特點之一。
蒙臺梭利關於有準備的環境的理解就是:兒童來到這裡所接觸到一切有利於發展並最大程度促進孩子獨立學習與探索的條件。在這個安靜有序的環境裡擁有許多活動,孩子們來去自如,自由選擇已被教導的工作,以自己的步調練習。在這裡,在環境和老師的引導,孩子們體會自由,學習自律。
其教室分為七個區域,分別是生活區、感官區、語言區、數學區、文化區、藝術區以及讀書角。各個區域都準備了各類教具,供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工作”。
在生活區,各種茶杯、盤子、碗都是根據孩子的大小真實打造的,而不是小孩玩“過家家”用的那種塑料器具。這不,一個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著接好水的玻璃杯子,生怕打碎。“這樣的環境可以讓孩子們適應真實的生活,並且鍛鍊獨立性。
生活區的真實用具
感官區聽起來好像有些難以理解,其實就是通過各類感官教具,如不同顏色的色板、不同氣味的味覺瓶等讓他們通過感官來學習。
接下來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跟日後學習相關的數學區和語言區。顧名思義,這兩個區域是鍛鍊孩子數學和語言能力的。在這裡,會有各式的教具供孩子進行學習。
在數學區,會有一些彩色串珠,分別由10個、100個、1000個等等數量的珠子組成,孩子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視覺及觸覺,一個個數珠子的數量,然後循序漸進慢慢接觸一個個更大的立方體,通過具象的方式理解數學問題。
同樣,語言區的孩子們也是通過視覺聯繫現實中的內容,配合學習。在語言區有這樣一組教具,不同的單詞與教學模型相對應,比如“elephant”對應的就是大象模型,不同單詞旁邊都會有一個模型進行參照,這樣就可以通過多感官的形式幫助學習。
語言區的模型和單詞
文化區則會有一些文化類的教具,比如世界地圖拼圖,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將世界地圖拼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了......
教育理念有哪些
教育理念
何謂“教育理念”呢?
查國內極具權威性的由董純才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1985年版),李冀主編的《教育管理辭典》(1989年版),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1990年版),英文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93年版),均不見“教育理念”之辭條。儘管我們還處在對“教育理念”尚無明晰定義的階段,但這並未妨礙人們對“教育理念”一辭的頻繁使用,由此說明“教育理念”已被教育界內外廣泛認同。考察那些公開使用“教育理念”概念甚至連論題都冠以“教育理念”的文論(這類著作、論文不是少數),我們有這樣的發現:多數作者在“教育理念”的使用中,迴避了對這個概念本身作必要的說明和界定。這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有相當多的作者視“教育理念”如同“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一樣,當作成熟概念使用,自然不必解釋;其二,“教育理念”確實是個與不少教育基本概念含義相近、性質相似但又不完全相近和相似的複雜概念,其內涵邊界的不確定性,導致其似乎是個無所不包的概念。因此,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然而正是我們缺乏對“教育理念”基本內涵的討論並且沒有準確地理解其涵義,故也就很難避免“教育理念”的泛用甚而濫用。如有些著述把一些反映或揭示教育或教學活動特徵、教育主客體屬性特徵的概念也視為教育理念之種種,有些人甚至把教育發展出現的一些趨勢特徵,如國際化、法制化、產業化、大眾化等等也都納入教育理念範疇,彷彿教育理念是個無所不裝的百寶箱。澄清對“教育理念”的模糊認識,只有老老實實討論這個概念。
(一)教育理念之一般介紹
先介紹幾種筆者從有限資料獲取的“教育理念”界說。王冀生教授在《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一文分析教育理念與教育思想、教育規律的聯繫和區別中,給教育理念下了這樣的定義:“教育理念則是人們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規律的基礎之上的。”他又補充說明:“科學的教育理念是一種‘遠見卓識’,它能正確地反映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的特徵,科學地指明前進方向”,當然,“教育理念並不就是教育現實,實現教育理念是一個長期奮鬥的過程……”(注:王冀生:《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遼寧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可見, 王冀生教授是把教育理念與教育理想、教育的遠見卓識聯繫起來加以把握的。李萍教授等人在《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一文中認為:“教育理念是關於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恆的、精神性的範型。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質特點,從根本上回答為什麼要辦教育。”(注:李萍、鍾明華:《教育的迷茫在哪裡——教育理念的反省》,《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 )所謂教育的本質特點即教育作為一種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實踐活動的根本特徵,因此,李萍教授是從教育的本體論、認識論角度提出教育理念的,也即從教育哲學的一個基本範疇認識教育理念的。陳桂生教授關於教育理念的理解十分別致,(注:參見陳桂生著:《“教育學視界”辨析》,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4—12頁。)他在《“教育學視界”辨析》一書中指出,在教育學陳述中出現了教育諸概念“泛化”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由於教育“理念”與教育“概念”的混淆,尤其是以教育理念代替了教育“概念”的混淆,他特別舉了“課程”與“教學”概念的例子加以說明。在他看來,教育“概念”是按邏輯規則下的定義,是科學概念,作為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其內涵只能是根據它所指稱的對象的“實然狀態”的規定,即對既成事實的概括,而教育理念則是關於“教育的應然狀態”的判斷,是滲透了人們對教育的價值取向或價值傾向的“好教育”觀念。毫無疑問,陳桂生教授關於教育理念的這一認識,已經抓住了“教育理念”的靈......
什麼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理解
一、理念
何謂“理念”?似乎至今還未見權威的定義。《新現代漢語詞典》將“理念”註解為“觀念。如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經營理念”;(注:王同億主編:《新現代漢語詞典》,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984頁。)《語言大典》將“理念”作“宇宙的心理本質或精神本質,它與物質世界之間的關係,就像人的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係一樣”(注:王同億主編《語言大典》上冊,三環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3頁。)的定義;《漢語大詞典》則把“理念”直釋成“理性概念”。(注:漢語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第四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571頁。)而《辭海》指出(注:《辭海》中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2776頁。):“理念”為舊哲學之名詞,柏拉圖哲學中的“觀念”通常譯為“理念”,而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中的“觀念”指理性領域的概念,亦稱理念。
難道“理念”是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其實,據哲學界提供的研究資料表明,即便是最早提出“理念”一詞並有過初步闡釋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早把“理念”作為哲學術語專門探討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最早自覺將“理念”與相近、相關概念如“理智概念”、“理性概念”區別分析的德國哲學家康德,及最早對“理念”進行過最集中最詳盡討論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他們在論述或辨析“理念”這一概念時,由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不同,而對“理念”在哲學上的理解和使用亦有所不同。蘇格拉底認為:“理念作為模型存在於自然之中”,“每個理念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思想,所以只有單一的理念”,“而所謂理念正是思想想到的在一切情況下永遠有著自身同一的那個單一的東西”;(注:顏一著:《流變、理念與實體——希臘本體論的三個方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4頁。)柏拉圖提出:“感性事物是按理念來命名的,因理念而得名的”,(注:轉引自北大哲學系外哲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981年版上卷第72頁。)“人應當通過理性,把紛然雜陳的感知覺集納成一個統一體,從而認識理念。”(注:轉引自北大哲學系外哲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981年版上卷第75頁。)他認為“理念”是永恆不變的而為現實世界之根源的獨立存在的,非物質的觀念實體;康德認為“理念”是指從知性產生而超越經驗可能性的“純粹理性的概念”;(注:韓延明:《大學理念探析》,廈門大學高教所2000屆博士研究生論文集。)黑格爾對於理念似乎沒有定一的認識,他認為:“理念是自在自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觀性的絕對統一”,“理念可以理解為理性(即哲學上真正定義的理性),也可以理解為主體與客體、觀念與實在、有限與無限、靈魂與肉體的統一;可以理解為具有現實性於其自身的可能性;或其本性只能設想為存在著的東西等等。因為理念包含有知性的一切關係在內。”(注:轉引自北大哲學系外哲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982年版第427—429頁。)黑格爾甚至還提出過:“理念自身就是辯證法”,“理念本質上是一個過程”等等之說。綜上所述,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他們並沒有對“理念”有一個統一的概說。
以上是西方哲學大師們對“理念”的辨析和闡述。而據韓延明教授對“理念”的研究,認為中國古代雖沒有“理念”一詞,但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中的“理”與西方古代哲學範疇中的“理念”在內涵上有許多相通、相同之處。他認為中國曆代“理”之演變可分為九個階段:(注:韓延明:《大學理念探析》,廈門大學高教所2000屆博士研究生論文集。)(1)春秋時期的“理”為經理、治理;(2)戰國時代的“理”為義理和天理;(3)秦漢時“理”為名理;(4)魏晉南北朝......
小學教師應該具有教育觀念的內容主要有哪些
一、正確的人生觀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師不只是“教書匠”,更是學生學會做人的引領者;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還應該是教育規律的研究者。其次,要樹立正確學生觀,學生是發展的個體,是可以塑造的人,他們是具有獨立的思想、觀點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和責權的主體。再次,要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在處理師生問題上,不能強調“師道尊嚴”,而要強調民主、平等、尊重和讚賞;在對待自我上,要常常反思,每日“三省吾身”;在對待同行上,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相互合作,共謀發展。
二、良好的師德修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與其它的職業比較,教師的職業更具有其示範性、公眾性和教育性,因此,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應該具備更高、更嚴格的職業道德修養。師德修養的核心主要體現在 “仁愛”,一個教師應該用心去教書,在教書的過程中尋找樂趣。因此,良好的師德修養,應該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教育、愛學生。你愛教育事業,你才會取得事業成功的樂趣;你愛學生,你才會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不斷的探索,才能使學生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三、新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為學生終生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社會的進步,要求教育不斷的發展、完善,新一代的教育方法也不斷更新。那麼作為新一代的教師必須拓寬自己的視野,在掌握寬厚淵博的專業知識的同時,更要了解現代化的科技知識,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以與時俱進的思想和態度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刻苦地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積極參與到教育科研當中,培養自己把理論應用於實際的能力,使教育科學理論真正發揮作用。在教育中勇於探索,創出一套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教育方法吸引學生,使學生聽我們的課覺得有趣、有味,從而使學生能夠自覺地、認真地投入到學習當中,達到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培養學生的能力的目的。
四、得體的言行,高尚的情操
小學生具有很好的模仿能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他們。因此,教師應時刻注意自己言行的細節問題,向學生展現自己高尚優雅的風度和修養,對學生施以正面影響
幼兒教育的理念有哪些?
一、科學的幼兒觀
科學的幼兒觀是人們對幼兒的正確認識,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
(1)幼兒是一個社會的人。他們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權。
(2)幼兒是正在發展的人。兒童有充分的發展的潛能,而且存在發展的個別差異。
(3)幼兒是獨立的人。應有主動活動、自由活動和充分活動的機會和權利。
(4)幼兒是完整的人。除了健全的身體外,還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必須高度重視其在身體、認知、品德、情感、個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我們要做到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二、關於科學的教師觀
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幼兒在學習互動過程中共同成長,是幼兒的學習夥伴。
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具有如下觀點:
1、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和紮紮實實的敬業精神。
2、顧全大局的團隊精神和勇於拼搏的創新精神。
3、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淵博的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
4、紮實的基本功和扮演多種角色的能力。
5、激勵幼兒、讚美幼兒以及融洽的師生關係的方法和藝術。
6、 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三、關於科學的幼兒教育觀
科學的幼兒教育觀是人們對幼兒教育正確的看法和態度。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奠基階段,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對於一個人品行和習慣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幼兒教育保教並重。
二十一世紀的幼兒教育應讓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四、關於科學的幼兒教育質量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它要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是幼兒積極主動的態度,強烈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與環境互動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識、責任感等等。所以幼兒教師應瞭解、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五、關於科學的評價觀
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瞭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教師對幼兒的科學評價應注意:
1、關注幼兒的學習變化及成長曆程。
2、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為對其實話有效的因材施教積累依據服務。
3、注重幼兒評價的多元性,使其在促進幼兒潛能得到整體的、充分的發展上起到積極的作用。
4、在真實的情境的互動中進行評價,重視評價過程。
六、關於科學的教育功能觀
所謂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在與人及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主體的人”及“客體的環境”所發揮的有利作用。教育具有兩天基本功能,即教育的社會功能和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恢復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簡要)
簡記為:
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詳細為:
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2、“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6、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儘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8、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
9、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10、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11.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2、在現狀下,尤須進行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幹;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取得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添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閒時間消化所學,並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幹一點他自己高興乾的事情。
13、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14、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1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6、教育是立國之本。
17、人生辦一件大事來,做一件大事去。
18、手和腦在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
19、教學頂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
2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21、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鬥,是探尋出路。
22、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23、象屋檐水一樣,一點一滴,滴穿階沿石。點滴的創造固不如整體的創造,但不要輕視點滴的創造而不為,呆望著大創造從天而降。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25、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隻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
26、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陶行知
27、......
新學習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麼意思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徵的教育。
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要積極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標,要善於發展學生的優點並幫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3、課程結構:每門課程的內容如何兼顧知識、兒童和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涉及課程標準和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寫。
4、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5、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它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7、積極主動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8、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別強調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9、科學人文性課程:這種課程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的辨證統一,致於科學知識,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創造”等教育理念貫穿到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10、迴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即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一,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即: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可課程)。
1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麼方法、手段,通過什麼途徑獲取知識,教師應儘可能創造一種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氛圍,應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地方、學校參與課程決策,讓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享有參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機會,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教材是範例:教材是學校用於促進學生髮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種材料),教材內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一種(不是唯一的)“話題”,是特定的範例。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記住教材的全部內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訓練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利用教材為“中介,”通過組織師生對話交流等活動......
什麼是傳統教育觀念?
一、現代教育觀念
現代教育觀念,是指與現代社會、現代經濟、現代科技相適應的教育觀念。這些觀念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育是一種戰略性產業
人們習慣上認為,教育事業是消費事業,從現代觀點來看,教育不僅是公益性消費事業,而且是能使生產增值的戰略性產業。關於這一觀念,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一)教育與經濟是相互起作用的
人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越有利於先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越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越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能為辦教育提供大量的物力和財力。這是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但是,人們長期受生產發展水平的限制,往往只看到辦教育需要花錢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它在許多年以後促進生產發展和創造大量財富的一面。也就是說,只看到教育在眼前是花錢的消費事業,而沒有看到,它同時又是會帶來很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產業。
(二)教育生產專門的勞動力
教育作為一種戰略性產業,它所生產的是發達的、專門的勞動力。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人在勞動中所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人在剛出世時,還只是一種可能的生產力,只有當人具有了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時,人才變成為現實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但它只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的生產力,只有當它被人們掌握並運用於生產實踐中,它才變成現實的生產力,或叫直接的生產力。人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才成為現實的生產力。人要掌握生產經驗和科學技術,則只能通過教育。所以早在100多年以前,馬克思就已經提出了“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的重要論斷。他說:“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
(三)科技和教育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越來越大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信息社會,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國外有些教育社會學和教育經濟學學者,對人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是:在蒸汽機時代,促進生產力發展,體力勞動約佔90%,腦力勞動約佔10%;在內燃機、電動機廣泛使用的時代,體力勞動約佔60%,腦力勞動約佔40%;在60年代以後,歐美、日本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信息產業部門(電子計算機、高度自動化機械,包括機器人操作的部門),體力勞動約佔10%,腦力勞動約佔90%。現在這些國家的職工總數中,從事腦力勞動為主的白領職工已超過從事體力勞動為主的藍領職工。
美國研究教育經濟學的專家抽樣調查證明,教育對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所起的作用是:受過小學教育的要比文盲高43%,受過中等教育的要比文盲高108%,受過高等教育的要比文盲高300%。”
在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的發達國家,科技和教育對經濟增長的核心作用已十分明顯。“據經濟學家估計,當今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佔60%—80%,其中教育和培訓的貢獻佔20%左右。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投入貢獻已降至三分之一左右。知識對勞動價值的貢獻率超過其他生產要素對勞動價值的貢獻率。經濟學家還發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生產力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知識和人才積累不足。”
我國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以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廣大農民努力發家致富。有一項調查表明,農民致富的程度與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有著密切聯繫。1986年4月17日《人民日報》登載了一份對全國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缺西藏、臺灣)的262個村3666戶作抽樣調查的資料,結果表明1984年人均收入為399元。其中文盲為234元,小學文化程度的為386元,初中文化程度的為466元,高中文化程度的為566元,大專文化程度的為786......
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包含什麼內容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主要包括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法規、教師職業道德,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又稱心理活動,它包括:心理過程、個性心理,教育心理學的具體研究範疇是圍繞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展開的,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是一個系統過程,該系統包含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教學環境等五種要素;由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反思過程這三種活動過程交織在一起;教師職業道德:1.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係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意念所維持的,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2.道德現象:道德意識現象,道德規範現象,道德活動現象。3.職業:人們由於特定的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而長期從事專門業務和特定職責,並以此作為主要社會生活來源的社會活動。教育法規基礎知識:依法執教——當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法律素質,教育法律基本知識。
中公助力,願您成公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