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是真善一辯?
善心是真善辯論稿
善行方一辯稿:
當今,中國社會正在大力倡導和諧,宣揚真善。那麼我們今天的辯論也應迎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類價值的導向。
首先,讓我們著眼於何為真善。放眼世界,覽蒼茫之大地,嘆萬物之無窮。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唯心主義是荒誕滑稽的。因此我們應秉持客觀唯物主義,將真善賦予時代價值,定義為客觀務實,有實際表現,能推動社會積極發展,創造物質及精神價值的力量。
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真善?真善的標準是符合社會價值取向的。對善的判斷源於以事實為基礎的行為和表現。因此行為表現是評價真善的直接根據。故善行是真善。
從善行的性質而言,善行是通過實際行動,切實關愛他人,促進生產發展,為社會創造價值並推動其向美好的一面發展的行為。
一方面善行有創造性。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勞動實踐力。人可以通過行為改變世界,創造價值。僧人滿腹經綸,可謂擁有善心,但他們並不是社會標榜的真善。而董存瑞捨身炸碉堡,袁隆平躬耕壟畝,任長霞執著的無私奉獻等善行引發的效應,即從物質和精神層面對社會的推動,才是真善的要求。可見善行真善的體現才是徹底而根本的。
另一方面,善行具備客觀表現性。單單存有善心,而不付諸於實際行動,不過是紙上談兵。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付出實際關愛的溫暖,如何融化人性的冰川;沒有身體力行的施善,何來真善的盛開。人存在於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不可能以善心為糧食存活,若沒有善行的支撐,這個社會將失去基本的框架。人類社會的善從古至今得以維持和延續,在於善行對其傳遞,宣揚,交融。單純有善心,不過是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此外善心相較善行模糊不清,如何保證一個人的動機和思想是絕對純潔質樸,這是從外界無法得知和判斷的。
綜上所述,善行才符合善的本質及導向,善行才是真善!
高懸賞:辯論題"善心才是真善"的材料
善心無價
還記得小的時候看童話故事,白雪公主總是被惡毒的王后欺負,後來善良的她被小矮人幫助還是和王子幸福地一起了。於是我就暗暗發誓要做一個像白雪公主那麼善良的人,最後一定可以找到屬於我的幸福。
那個時候的我只是傻傻的以為善良就是扶著老奶奶過馬路,撿到一分錢要交給警察叔叔,幫助鄰居阿姨幹活……可是我卻從來沒有遇到可以讓我表現善良的機會,平平淡淡的生活就在指尖慢慢溜走了。
直到長大以後獨自逛街才發現大道上有那麼多的乞丐,他們衣衫不整,有的身有殘疾,有的是十幾歲的小孩,有的是年過六旬的老人。他們的面前擺著空碗,裡面只有零星的幾塊錢,他們跪在那裡,可經過的路人不是嗤之以鼻,就是狠狠地瞪他們一眼,或者吐口唾沫,然後再踩上一腳。我沒有看他們當時的表情,但我想他們的心裡一定很難過,他們不敢站起來,甚至連擡頭勇氣都沒有。他們內心的苦楚又有誰知道,每個人都是有尊嚴的,如果不是走投無路的話又有誰會捨棄自尊只為了那幾十塊?
每當我經過他們的時候心總會一顫,不管他們是否是騙人的,總會扔下一點錢,至少這些錢能讓他們買個麵包不至於餓著。我不知道人們之間是怎麼了,每個人幾乎都在以防備的心理在看彼此,陌生人之間隔著一道無法跨越的溝壑。肇事司機逃跑後卻沒有人幫助被撞的傷者打120;汽車上遇到小偷後卻沒有人幫助被偷的人打110報警;火車站口一個老人因缺一塊錢無法回家卻沒人借他……因為大家都不想惹禍上身,都不想假如被騙後被當成傻瓜,於是所有人都躲的遠遠的,沒有人會去想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沒有信任,沒有愛。
也許中國的社會就是這樣吧,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什麼,好在有那麼多的基金會,有那麼多的希望工程,有那麼多的愛心媽媽,有那麼多的慈善家,有那麼多的志願者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我不知道以後我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以後會掙多少錢,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隻要我有足夠養活自己的錢,剩下的我一定會捐給需要它的人,我一定會是一個善良的人。
我相信上帝手中一定有一座天平,善有善報,希望我們都可以做一個善良的人,都可以用愛用真誠用快樂用微笑無悔的付出,都可以為需要的人打造一個天堂。因為善心無價
善心是真善 的辯論賽的大量資料
那麼“善心”與“善行”,哪個更可貴,哪個更值得提倡?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一書中,作者劉墉似乎更願意站在善行這一邊。其理由大致是:一,有善心者未必有善行,有善行者未必是出於善心,因此善心與善行並非總是相伴而行;二,在“無善行的善心”與“無善心的善行”之間,能給他人帶來實惠的畢竟是後者,因此更值得提倡的無疑也是後者。以我之見,這一問題並不能簡單地下定論,需要認真加以分析和澄清。事實上,世上根本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無善行的善心”或“無善心的善行”,也不太可能用行善數量的多少來簡單地判斷“大小善”或者“大小惡”,由此也就很難對善心、善行以及真善之間的聯繫作出割裂式的取捨辨別。第一,真有善心者不可能毫無善行。所謂善心,本指行善之願,因此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始終真誠抱有行善之願卻從未有行善之實。劉墉認為,善心者“常常是‘只求獨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的好人;也可能是‘知榮知辱牢緘口,誰是誰非暗點頭’的鄉愿”。但在我看來,獨善其身者之所以未能兼善天下,恐怕更多的是因為其善心不夠堅定,以至於當事人在私利與公益之間患得患失,踟躕不前。反過來說,他們之所以能至少做到獨善其身而不是同流合汙,能夠做到“牢緘口、暗點頭”而不圍觀起鬨、煽風點火,難道不正是那“半點善念”在起效麼?這本身就是善行的一種表現形式。第二,無善心的善行並非真善行。在日常生活中,固然有過無心為善卻偶成善果的事情,但這屬於典型的“歪打正著”,不在當事人的思維控制範圍之內。在價值評價層面上,一般也不認為此種意義上的“行善”就是真行善。一個較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納粹德國曾在二戰中大力研發導彈用於針對盟國的戰略攻擊,但德國戰敗後,其原有的導彈技術資料與相關人才儲備卻為人類的宇航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從結果上看,這無疑是施惠於全世界的。然而,我們並不會因此就否定納粹德國研發導彈行為本身的罪惡。從這個意義上說,動機的不明、不純,並不會因為其間接導致的效果是積極正面的,就完全改變對其行為本身的基本價值判斷。第三,真善行背後不可能沒有絲毫善心。在這個問題上,劉墉先生列舉的論據很成問題。在他看來,一些人做慈善可能並不是為了行善,而是為了沽名釣譽,為了彰顯自己有愛心、有財力,或是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但要知道,“為了尋求內心的平靜”不是一種追求善與美的表現嗎?一個人能因行善而感到心平氣順,不正反過來說明他有善心嗎?而所謂“彰顯有愛心、有財力”,不正是渴望得到社會承認的表現嗎?不正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嗎?不能隨便就戴上“沽名釣譽”的帽子。由此看來,在“善心”與“善行”哪個是真善的討論中,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不能混淆善良的本心與關於善心的口頭宣告。嘴上言善者的確未必真會行善,這恰恰是因為他們缺乏真誠的善心,而不是因為善心本身不會導致善行。第二,不能混淆無意成善與有意行善。世上固然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事,但這隻屬於相當偶然的“無意成善”,根本無法予以事先的計劃與引導。第三,不能過分要求“出於善心”與“僅僅出於善心”。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所做之事,只要動機中摻雜私念,就不算出自於善心。可世界上又有幾件事情是被純而又純的動機所驅動的呢?公私兼濟、人我雙贏,難道就不是君子之所求嗎?正是在以上三重混淆的基礎上,一些人才會錯誤地認為善心與善行可以彼此獨立自存,並由此提出二者孰輕孰重的問題。正如前面所論證的那樣,真善心必然會導致某種善行,真善行背後也肯定會有某種善心,因此,對於二者的機械割裂不是科學和辯證的。事實上,倡導善心與倡導善行是真善的“一體兩面”,對於善行的倡導實際上是以喚起民眾的善心為前提的,......
辯題:善心是真善、還是善行是真善?
善心與善行是統一的。
沒有真正的善心,不可能有真正的善行。
沒有善行的善心,是不完善的善心,善心要靠善行來完善。善行是善心的延續,善心是善行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
擁有了真正的善心,不可能沒有善行;實踐了無量的善行,不可能沒有真正的善心。
倘如此,哪裡還有什麼:“善心是真善、還是善行是真善”之別呢?
辯論賽正方二辯,辯題為善心是真善,麻煩前輩指點,感激不盡
你們的論點是什麼?對方的題目是什麼?
你需要指點什麼?淡淡說一個我是二辯沒有具弧的問題,叫人難以下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