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姓母的有多少人?

General 更新 2024-12-18

有姓母的有多少人全國

姓氏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後裔公子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母氏源於田姓。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遠本胡公,近取毋邑,故曰胡毋氏。”在文獻《姓氏詞典》中介紹:“母”姓的歷史悠久,“毋”姓是從複姓“胡母”而來,源於田姓,所謂“系出田氏”。

母姓融入少數民族姓氏。

母姓早期為漢族人,因歷史的變遷、移民、避難、統計出錯等原因,遷徙到少數民族地區,而演變成今天的如:回族、滿族蒙古族、羌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等等。

如今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就生活著大量的母姓後裔。其祖先是因避難而到北川。

明朝時期,明王朝為平衡國內人口分佈,加速經濟建設,舉行了數次大規模的遷民運動,期間,有整村回民遷徙到一個地方,姓名用原地方名。今寧夏涇源縣回族聚居地有毋家溝,指以地名為漢化姓氏,稱毋氏。

遷徙分佈

毋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在山東東部形成郡姓望族,以平昌郡為郡望。後因戰亂、仕宦、移民以及明清之際闖關東等原因,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

毋姓的歷史很久,但人數不多,居住分散,統計難度大,具體人數有待毋氏家族後裔共同參與統計後公開結果。應該是屬於稀有姓氏。

如今在山東省的聊城、單縣、泰安、鄒城,

河南省的永城、新鄉,

四川省的廣元市、劍閣、射洪、閬中、蒼溪、儀隴、蓬安、自貢、筠連、青川

重慶市,

貴州省的習水、赤水、仁懷。

安徽省阜陽市

河北省的樂亭、邢臺、棗強、石家莊,秦皇島,

貴州省的遵義、仁懷,習水縣,興仁縣,

雲南省的昭通、宣威,

山西省的大同、陽高縣、靈丘縣、代縣、繁峙縣,

遼寧省的昌圖、葫蘆島,

湖北省的十堰,

江蘇省的徐州、宿遷,

黑龍江省的肇東、伊春等地,

據《臺灣區姓氏堂號考》一書記載,1978年全臺戶政口卡資料統計,全臺只有94名母姓民眾,均有母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郡望

平昌郡:三國魏置,後廢,晉復置,治安丘(今山東安丘),後魏移治昌安(今河北安丘)。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約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一帶地區。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堂號

平昌堂:以望立堂。

宗族字派

字輩:

雲南昆明母氏字輩:四茂榮華,盛世光前緒,忠心運定昌,傳後有文章。

湖北襄陽母氏字輩:天、開、文、運、詩、書、傳、家、均、仁、明、義、道、從、廣、華

四川劍閣母氏字輩:川林生培德繼文明。

四川劍閣(長嶺鄉):歸祖(只取一個字),永,林,仔,忠,仕,懷,萬,代,元,宗,小

重慶萬州母氏字輩:文學光國,應天生德,萬宗正世,興朝發澤。

河南商丘母氏字輩:齊景山廣振,乾坤傳遠祥,衛璽子豐疆,文恆武啟邦。

四川蒼溪母氏字輩:1榮永文德,開宗繼澤,世從正道,興家定國。

四川蒼溪母氏字輩:2之,天,龍,元,二,林,國,恩,光,永,賢,良,偉,士,寶,福,德,知,天,生。(我們這有姓......

母姓大概有多少人?

中國一共有多少姓氏?不同時期的統計數字不一樣: 漢代應劭《風俗通》收錄近500個。 唐代林寶《元和姓纂》收錄1232個。 宋代鄭樵《通志·氏族略》收錄1745個。 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收錄3736個。 明代王圻《續文獻通考》收錄4657個。 今人陳歷甫最近編寫出的《中華姓氏書法大辭典》收錄10129個,其中漢族姓氏8000多個,少數民族姓氏2000多個。據《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1月15日的最新報道,如今陳歷甫掌握的古今中華姓氏數目已達到15142個,創下了姓氏收集數量之最。 最常用的姓氏有多少? 所謂“常用姓氏”也是一個在一定歷史時段和區域範圍內的相對性概念。如通行的《百家姓》版本共收438個姓氏,只能看作是北宋初年漢民族範圍內的常用姓氏。明代初年翰林編修吳沈奉旨編纂《皇明千家姓》,共收1968個姓氏,則是當時的常用姓氏。現在搞姓氏學研究的人,多以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杜若甫和袁義達先生的研究成果為權威性的說法。杜、袁兩人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1987年大陸人口的隨機抽樣資料以及臺灣的姓氏統計資料,經過計算機處理,確定中國人的姓氏為11969個,其中單姓5327個,複姓6642個(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姓氏);目前仍在通用的漢姓約3050個,按其所屬人口多少為順序,排在前100位的姓氏是: 表22:現代中國前百位“大姓”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蛔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召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雷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這是就全國範圍而言,如果分地區統計的話,情況又不一樣了。如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地區的通用漢姓為1027個,排在前100位漢姓順序是: 表23:臺灣前百位“大姓” 1.陳 2.林 3.黃 4.張 5.李 6.王 7.吳 8.蔡 9.劉 10.楊 11.許 12.鄭 13.謝 14.郭 15.賴 16.曾 17.洪 18.邱 19.周 20.葉 21.廖 22.徐 23.莊 24.蘇 25.江 26.何 27.蕭 28.羅 29.呂 30.高 31.彭 32.朱 33.詹 34.胡 35.簡 36.沈 37.施 38.柯 39.盧 40.餘 41.翁 42.潘 43.遊 44.魏 45.顏 46.樑 47.趙 48.方 49.孫 50.鍾 51.戴 52.杜 53.連 54.宋 55.鄧 56.曹 57.侯 58.溫 59.傅 60.藍 61.姜 62.馮 63.白 64.塗 65.蔣 66.姚 67.卓 68.唐 69......

中國姓母的有多少人口? 50分

具體數字不太清楚,不過可以估算,全國大概不超過3萬人,在姓氏中屬於偏少的。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姓氏?

最新數據:

中國共有4100個姓

袁義達介紹,實際上,對中國姓氏的調查早在20年前就曾經進行過,但當時調查的抽樣率很低,只統計了57萬人,找到了3000多個姓氏。“當時的抽樣率太低,因此結果並不可信。”

此次由袁義達主持的研究課題調查人群數量將近3億,覆蓋幾十個縣市,基本上涵蓋全國。課題小組總共花了兩年時間,找到了4100個姓,並對人數進行了統計。

首次發現“難”姓村

在這次調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發現,這些姓氏從來沒有被記載過,過去看到時,還以為這些怪姓是因為筆誤產生的,但經過這次調查後發現,這些怪姓有其深遠的根源。

袁義達舉例說,在河南,研究組發現四個姓“難”的小村,裡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當時研究組曾認為這個姓是筆誤造成,不具有統計意義,但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異常驚喜,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到中國。

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根源,“他們告訴我,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個鮮卑族官員的事蹟,他的名字就叫‘難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隨後,這些姓‘難’的鮮卑族才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因此,河南這些姓‘難’的村民就被韓國人認為是自己的祖先。”(李寧源)

相關鏈接

千年“百家姓”

“姓氏”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別。姓源於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生則在姓之後,是按父系來標識血緣關係的結果,這隻能在父權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係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格區別又同時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權制已讓位於父權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國以後才逐漸消亡。

我國姓氏已經有5000多年曆史。比如伏羲氏姓風。遠古時代,除黃帝賜給其兒子12個姓之外,還有許、鄧、周、丁、常、董等姓氏,都有四五千年曆史。

中華姓氏的形成源遠流長,成因多種多樣。但從100個大姓來看,絕大多數是以國為氏或以邑為氏。原來是某國某王,國亡以後,居民以國為氏。這種情形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多,一般都有兩三千年歷史。歷史最短的要算邱姓,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雍正皇帝為避孔丘之諱,下詔將丘姓加“阝”部變為邱姓,距今只200多年。

中華姓氏成因的多元性,決定了姓氏的多源性。成因原因之多,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有以國為氏、以邑為氏、以職業為氏、以官為氏、以居處為氏、以上祖名字為氏、還有皇帝賜姓、外族改姓等等。然而,較大多數是以國為氏或以邑為氏。

是誰創造了《百家姓》?它何時初具規模?又何時出版?這些問題直到今天還是個謎。根據明清朝代有文字記載的學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處吳、越地區(現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學者將其編輯、裝訂成冊。

另有一種說法是,《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像一首四言詩,便於誦讀和記憶,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百家姓》本來收集四百一十一個經贈補到五百零四個姓,其中單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

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印刷體《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14世紀初)出版的,它根據漢字和......

全世界姓(母)的有多少人....是怎麼來的

有多少人那得人口普查,那是生出來的

姓“明”的全國有多少人?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譙明氏。相傳燧人氏“四佐”有明曲,後世子孫以祖上名字作為姓氏。②出自姬姓,春秋時虞國公族後代。秦國丞相百里奚之子名視,字孟明,為秦國名將,其後代始用“孟明”作為姓氏,後改姓明。③出自北魏時鮮卑族。北魏時鮮卑族姓鬥眷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姓明。④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紅巾軍領袖旻玉珍,因信奉明教改姓明,子孫後代也姓明。⑤出自回族。早期見於明洪武年間奉旨駐守雲南的都指揮明恭;南明桂王永曆帝朱由榔轉戰各地退入雲南後,隨護的回族軍士中也有一部分明姓,後留居在保山、騰衝一帶;清同治年間,回民族為表示“抗清復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為姓。另滿、彝等民族也有明姓。 始祖:孟明視。 遷徙: 明姓出自孟明視之後,得姓於今陝西省境。秦亡於漢後,明姓漸有離開祖居地而徙奔他鄉者,其中有明姓徙居今山東平原,有一支落籍於河南洛陽一帶,後俱繁衍成為大族。南北朝時,繁衍於平原郡之明姓名人輩出,人才蔚盛,後因北方動盪不寧而渡江南下,其南渡雖晚,但其明氏家傳經學卻並有名位,自宋至樑為刺史者六人,尤以明僧紹及子明山賓最負盛名。另外,明姓在河南郡、吳興郡也頗為興旺。南北朝至隋唐間,明姓南遷者甚眾,除江浙一帶外,還播遷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慶等地,其中明山賓之後有於隋唐間徙居河南偃師者。宋元間,明姓在湖北、湖南之地廣佈,並有移居廣東韶關、廣西蒼梧者。明初,降明的夏帝明升被迫徙奔高麗(今朝鮮)。山西明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后,川地人口銳減,此後不久的湖廣填四川,有兩湖之明姓被迫入遷於四川、重慶。歷有清一代,明姓在全國分佈愈廣,並有徙居於臺灣以及東南亞之地者。如今,明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北、湖南等省為多。目前明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九十一位。 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即今浙江吳縣。 平原郡西漢置郡,相當於今天的山東西部平原一帶。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 堂號: 廉慎堂晉朝時期有一個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開始的時候任縣裡的主簿,廉(廉潔)慎(細心)愛民。一年他們縣遭了荒年,他於是下令打開倉庫賑災。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給人家買棺材埋葬。因此人們擁護他,提升當了縣令。著有《家訓》。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吳興、平原、河南。②自立堂號:清廉、集慶、助月等。 字輩: 安徽寧國明氏字輩:長懷芯宗,文章華國,允誠知道,終厚傳家。 河南南陽滿族明氏字輩: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河南羅山明氏字輩:學少紅恩大,自仁家國光。 湖北通山明氏字輩:良士嘉師應,邦昌安道平,庭瑞振芳聲。 湖北武漢黃陂明氏字輩: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名人: 明保,西周宗室。周公旦子。成王時襲承周公職,負責管理“三事四方”,即管理東都成周(河南洛陽)王畿以內三大政事及四方諸侯的政務。見《令彝》。 明亮,北朝後魏大臣。字文德,東平原鬲(今山東桓臺西)人。性方正純厚。自給事中至員外常侍。宣武帝授其勇武將軍,亮以常侍為清職,勇武為濁號,請改授,帝不準。後歷任陽平,汲郡太守,有清白愛民之稱。明帝孝昌初卒。 明山賓(443-527),南朝梁平原鬲縣(今山東德州東南)人,字孝若。僧紹子。少承家學,博通經傳。仕齊為廣陽令。入樑,選為五經博士。歷中書侍郎、北兗州刺史、御史中丞。後為東宮學士,兼國子祭酒。為學官時,諸生以其平易而皆愛之。著有《吉儀注》、《禮儀》、《孝德喪禮服儀》等。 明克讓(525-594),隋文學家。字弘道,平原鬲(今山東陵縣北)人。年十四,為湘東王法曹參軍,在樑官至中書侍郎。樑亡,周明帝引為麟趾殿學士,歷任著作上......

中國有多少姓母的?

我都不知道有這個姓氏,應該人是比較少的

據《姓氏詞典》,“母”姓的歷史悠久,“母”姓是從複姓“胡母”而來,源於

田姓,所謂“系出田氏”。春秋時代的齊宣王封他的弟弟在母仰(地名),賜姓“胡

母”氏。他的後人分為3個姓,即胡母、胡仰和母。

在《稀姓錄》中提到母姓的名人,唐有母照,宋有鹹淳進士母夢牛,明有母德純。當代中國詩人兼散文作家母國政也是母氏家族的名人。在稀有的姓氏中除了胡母、胡仰和母三姓之外,還有母邱和母將,以及姆

百家姓中有《母》這個姓氏嗎

母姓

母(毋)[母(毋),讀音作wú(ㄨˊ),不可讀作mǔ(ㄇㄨˇ)]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後裔公子完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母氏源於田姓。據史籍《風俗通》記載:“胡母,姓,本陳胡公之後,齊宣王母弟,別封母鄉。遠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在文獻《姓氏詞典》中介紹:“母”姓的歷史悠久,“母”姓是從複姓“胡母”而來,源於田姓,所謂“系出田氏”。

春秋時期,陳國胡公滿的後人公子完出奔齊國,改姓田氏,後人以權財攏控齊國人心,逐漸掌握朝政,最終代姜齊為田齊。到戰國時期,齊宣王田闢疆(公元前?~前301年)將其弟賜封於毋仰(即母鄉、無鹽邑,今山東東平),古時“母”、“毋”二字通假,其後人“遠本胡公,近取母邑”,取姓為“胡母”氏。後裔子孫分衍為三個姓氏,即胡母氏、胡仰氏和母(毋)氏。

在史籍《稀姓錄》中提到母氏名人,唐朝時期有母照,宋鹹淳年間有進士母夢牛,明朝時期有母德純。而當今中國母氏最為著名者,當屬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科學家、南開大學原校長母國光教授。另外,當代中國詩人、散文作家母國政也是母氏家族的著名人物。

第二個淵源:源於母邱氏,出自,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母邱氏,實際為毋丘氏,以邑為氏。毋丘,即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邱”,是後人在“丘”字旁加“邑”而成。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母邱氏,其先食採母邱,因氏焉。”

對於“母邱”,近代著名考古學家羅振玉考證:“孫輯姓纂,訛‘毋丘’作‘母丘’列入厚韻,誤。”例如,河南後漢末將大匠毋邱興,生毋儉,為魏幽州剌史,奔吳,拜鎮北將軍、幽州牧、譙侯,生毋旬。

古時“母”、“毋”二字通假,毋邱氏後裔子孫中,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母(毋)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複姓,屬於以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歷史上,複姓毋鹽氏、毋將氏、毋車氏、毋終氏等諸姓氏,皆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母(毋)氏者。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屬於以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明朝時期,明王朝為平衡國內人口分佈,加速經濟建設,舉行了數次大規模的遷民運動,期間,有整村回民遷徙到一個地方,姓名用原地方名。今寧夏涇源縣回族聚居地有母家溝,指以地名為漢化姓氏,稱母(毋)氏。

【遷徙分佈】

母姓早期主要生活在山東一帶,漢唐之間在山東東部形成郡姓望族,以平昌郡為郡望。後因戰亂、仕宦、移民以及明清之際闖關東等原因,逐步擴展到全國各地。 母(毋)氏的的歷史很久,但人數不多,如今在山東省的泰安、鄒城,河南省的永城、新鄉,四川省的劍閣、射洪、閬中、蒼溪、儀隴、蓬安、自貢,重慶市,河北省的樂亭、邢臺、棗強、石家莊,貴州省的遵義,雲南省的昭通、宣威,山西省的大同,遼寧省的昌圖、葫蘆島,湖北省的十堰,江蘇省的徐州、宿遷,黑龍江省的肇東、伊春等地,均有母(毋)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平昌郡:三國魏置,後廢,晉復置,治安丘(今山東安丘),後魏移治昌安(今河北安丘)。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國(約公元五世紀),將頓邱郡改成徐州平昌郡,治所在頓邱,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中部一帶地區。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阪,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並......

中國有多少個姓母名光榮的人

無數個呀?

“母“這個姓在百家姓裡排第幾? 40分

“母”姓屬偏僻姓氏,在全國人數很少,居住分散,宋人在編寫《百家姓》時並未蒐集到,但這並不奇怪,因為好多大姓也不在宋《百家姓》中。

“母”、“毋”、“胡母”現代三個姓,具有同源性,是“胡母”姓三出,宋《百家姓》中有“曾毋沙乜”句,“毋”姓在386位。估計這同源三姓在最新人口排名中也達不到前600位,則“母”姓會在倒數百名內,因為1978年全臺灣才94人姓“母”。

相關問題答案
全國姓母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辜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陳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餘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張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安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邵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鄭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莢的有多少人?
全國姓野的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