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六出祁山?

General 更新 2024-07-06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都不勝?

諸葛亮北伐曹魏之戰,是由弱者主動向強者發動的一場戰爭。這是一場有爭議的戰爭,對於這場戰爭,有人認為是妄動干戈;有人覺得是“窮兵黷武”,還有人覺得是自取滅亡。我覺得這些觀點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諸葛亮北伐並非是妄動干戈,而是待機北伐。如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之機是: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繼位後大興宮殿,百姓有怨言,且司馬懿被貶家中;226年8 月吳國攻打江夏,後又攻打襄陽;孟達暗中欲起兵投靠蜀國。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北伐的背景是魏中詐降計,曹休出兵伐吳大敗,曹魏大軍南下,後防空虛。第三次北伐之機(公元229年春)是:二次北伐剛結束又立刻發動攻擊,可收奇襲之效。正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的背景是:230年曹真大軍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孫權派兵攻打合肥。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之機是233年吳國攻打合肥新城,234年5月孫權應蜀國之約,發兵分三路攻魏。可見,諸葛亮北伐不是乘敵內患(如第一次北伐),就是乘敵無備(如第三次北伐);不是乘敵兵力東下,關中空虛之機(如第二、第四次北伐),就是因與吳國聯合出兵、互為犄角之時(如第五次北伐)。更何況,在諸葛亮的指揮下,蜀軍山戰能力勝過魏軍,在山區正面對決勝算非常大(這就是為什麼司馬懿一直躲在城塞裡不肯出戰的原因之一)。因此,妄動干戈純屬無稽之談。

其次,諸葛亮北伐並非是“窮兵黷武”,而是得到群眾的擁護。諸葛亮為謀求統一而進行北伐,符合當時群眾的願望,因此即使連年用兵,北伐沒有成功,但百姓仍然信任他、支持他,並沒有要他下臺。更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在北伐的同時,善於治國,能夠“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使得蜀國國內井然,出現了“田疇僻,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蜀國人口也從章武元年90萬人增加到蜀國滅亡時的94萬人(要不是姜維九進中原損失太大,可能會超過百萬)。可見,諸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窮兵黷武”的說法也是靠不住的。

第三、諸葛亮北伐並非是自取滅亡之道,而是一種擾敵之術,體現了諸葛亮騷擾敵人以消耗敵人的戰略思想。當時三國之中,蜀國最弱,魏國最強。以弱抗強,失敗是正常的,滅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蘊含著偶然,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比比皆是,它們的基本戰略大多是先慢慢消耗敵人的實力,等到對方疲憊,露出致命破綻,再一舉消滅對方,近如曹操在官渡之戰、陸遜在夷陵之役,遠似春秋時代吳國孫武伐楚之舉。當時,吳國雖然小於楚國,但孫武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擾敵戰術不時侵擾楚國邊境,使楚國軍隊疲於奔命,邊疆騷動不安;軍力、國力損耗嚴重,最後順利攻入國都,要不是秦國出兵解救,早就滅亡了。孫吳能夠伐楚,諸葛亮為何不能北伐呢?

所以,諸葛亮北伐騷擾魏國以消耗其軍力、國力是完全符合弱國戰勝強國的規律,是一種積極的措施。當然,蜀國當時的總兵力只有30萬,而魏兵邊疆的駐守部隊就達20多萬,顯然派少數兵力進行騷擾是無法震動魏都洛陽的。所以,諸葛亮必須虛張聲勢,派大軍正面出擊。蜀國出動大軍北伐雖然也會消耗不少物資,但相對來講,魏國的損失更大。因為諸葛亮有主動優勢,準備也比較充分;而曹魏匆忙應戰,軍資後勤難以妥善,必定會形成浪費;而且諸葛亮善於把戰場搬到魏國的領土上,常用魏國的物資、人員去打擊魏國。諸葛亮每次北伐大多相隔不久,蜀漢經過一段時間建設準備,尚足以承受;而魏國煩不勝擾、疲於奔命;甚至因不堪其擾,在公元230年主動伐蜀?但因大雨等因素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擾敵戰術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諸葛亮北伐不僅是積極的,而且還比較成功:一是通過北伐,表明了漢室正統繼承者......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沒成功?

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後失敗了,演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這裡有天時也有人謀二方面的問題!分五點來說吧!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佔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回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里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一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裡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而曹魏雖有曹氏、司馬氏的權力爭鬥,但是政治、法度始終比較穩定,國家治理還是可以的,因此國力始終保持強盛之勢,這樣西蜀怎麼會有可乘之機呢?

上面五點,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誤,關羽導致與東吳不和,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西蜀被火燒連營七百里,互相殘殺,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戰略配合;還有用人上的失誤,錯用馬謖而失街亭,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諸葛亮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可惜!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有其重要戰略意義。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麼每次都是失敗而告終?

諸葛亮北伐 中原最後失敗了,演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這裡有天時也有人謀二方面的問題!分五點來說吧!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佔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回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里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一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裡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而曹魏雖有曹氏、司馬氏的權力爭鬥,但是政治、法度始終比較穩定,國家治理還是可以的,因此國力始終保持強盛之勢,這樣西蜀怎麼會有可乘之機呢? 上面五點,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誤,關羽導致與東吳不和,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西蜀被火燒連營七百里,互相殘殺,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戰略配合;還有用人上的失誤,錯用馬謖而失街亭,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諸葛亮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可惜!

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因為什麼失敗

史書記載,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於斜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王平獨木難支,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2、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魏延所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阪(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天,魏軍撤退。

5、同年(230),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6、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滷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諸葛亮在木門道設計,連弩射殺曹魏名將張郃。李嚴因延誤軍機被廢為平民。  7、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坐擁優勢兵力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魏延因與楊儀不和,楊儀謀反罪誅殺魏延。

歷史上諸葛亮到底是5出祁山還是6出祁山,為什麼?

還原歷史真相,諸葛亮五出祁山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孔明第一次率軍十萬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變.倉促之中魏國名將張郃只統兵五萬迎戰,孔明因為不用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引起眾怒,孔明於是賭氣不用魏延等老將而令馬謖為前部出戰,並不是馬謖真的違命沒有聽從孔明的部署,而是馬謖實力不濟在街亭被張郃大敗.有絕對優勢的蜀國一出祁山因此慘敗.舉國震驚和憤怒,諸葛亮被迫向後主請罪自貶三級

同一年冬,孔明再出散關,以數萬蜀軍和最先進的攻城車,諸葛弩攻打陳倉,卻被魏將郝昭只有三千魏兵所拒束手無策,又因魏的援軍已到只能倉皇退兵.曹真派大將王雙追擊.全靠老將魏延斷後設計殺了王雙,蜀軍才得以狼狽逃回這是第二北伐.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孔明命魏延,陳式攻武都,陰平二郡.魏將郭淮領兵拒之,諸葛亮遂親自領兵迎之,此時魏郝昭不幸生病去世,郭淮因此退兵.諸葛遂得二郡.這也算是諸葛亮歷次出祁山之戰中打得最漂亮的一次,狂吹所謂“武都大捷”這是第三次.

建幸九年{公元231年},孔明再出祁山,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而此時魏大司馬曹真染病不起,魏明帝曹睿即命司馬懿出長安拒敵諸葛.孔明在滷城打敗司馬懿,魏軍據險不戰.蜀軍糧盡,只得再次退兵,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又是被斷後的魏延射殺於木門道.這是第四次.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再率大軍出祁山,屯兵於五丈原,與司馬懿在渭水對峙.孔明總認為之前每次出兵不利不是他的戰略有問題,而是因為糧草不濟的緣故,所以分兵屯田,以為長久打算.最有諷刺的是這次連魏明帝曹睿都沒拿他當回事,這年八月,聽說東吳伐魏失敗,諸葛亮又氣又急染病卒于軍中,蜀軍發生嚴重內鬨,差一點全軍覆沒,五出祁山遂告失敗.

通過諸葛亮六出祁山說明他是一個什麼人?

三國是個特殊的年代,最聰明的人最能反映這個政治集團的實力 有人會說諸葛亮聰明,誠然,作為蜀漢的開國元勳,自然有自己獨特的一面。有了不起的一面。但諸葛亮的政治野心太強太大,他要做的是曹操那樣的人物。但諸葛亮卻不具備曹操的用人選人看人的一面。這在諸葛亮成漢蜀漢丞相時已經看出來了。 劉備用一種很不道德的手法取得了蜀漢政權的合法化,我很奇怪的是三國演義並沒有對此事批判,卻大唱頌歌,這是為什麼?難道羅兄也對劉備這種強盜態度持肯定態度? 我們研究三國看三國也好,並不能拿三國演義這本書當作真實歷史來看。那樣的話會讓我們失去對真實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持偏激的態度。 其實,聰明二字不適用於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因為我認為凡是能夠在歷史舞臺上留有自己姓名的各位,都有著凡人沒有擁有的智慧和才學。 我們現在再來看曹魏集團,曹魏集團的老闆也就是曹操。他才是繼漢王朝以後,真正能在中國大地稱王稱霸的君主,他的智慧和謀略以及文學水平,都達到了當皇帝的資格。正因為如此,他才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罵名。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社會言論導向出了問題。中國人是否定個人能力的國家。讚揚的是忠,孝,仁,義。這四種人。也就是說集體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因此,我們在看某個人是否聰明時,就要看這個對他這個集團是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曹魏集團的領導人是曹操,這是肯定的,問題再於是誰為曹魏集團制定了一個使這個集團強大的戰略性建議的呢?毛介。 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曹操立刻照辦。 結果曹操統一了北方。 所以我認為,曹魏集團在當時應該是由一個很聰明的老闆領導一群很聰明的員工。建立了一個本應該在中國歷史應該大樹特樹的王朝。 而諸葛亮呢?相比較而言,在這方面就不行了。我很納悶,當時的皇帝是劉禪,但一切作主的可是諸葛亮啊。所以蜀漢的亡國諸葛亮有相當一部分的責任。諸葛亮難道不知道蜀漢的地理位置適合防守還是進攻嗎?他在蜀漢發揮著什麼作用呢?是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呢?諸葛亮為什麼不採取蜀人治蜀的正確方針呢?是能力還是蜀國的條件不行? 從諸葛亮的累死,就知道諸葛亮的個人能力並不適用於蜀漢集團。 1。蜀漢集團沒有將諸葛亮的正確方針落到實處。關羽擅自行動就說明問題 2。蜀漢集團後繼無人。 3。蜀漢集團的戰略目標不明確 4。蜀漢集團的開國根基不牢國 5。蜀漢集團是外來集團,沒有實行正確的政治方針。 三國其實就是魏蜀的交鋒,吳這個國家武力偏強,謀略偏弱。因此他的國家相對魏和蜀,智商相當的低 看到這裡我想樓主你應該知道三國最聰明的人是誰了吧。曹魏集團的靠的是每個人的實力和聰明打出了一片屬於東漢末年的最強集團。團結,積極,合作。這就看出集體的力量永遠比個人的力量的優勢所在。一個人的智商永遠鬥不過一群人的智商,一個好的老闆永遠強於一個好的打工仔。諸葛亮到底還是選錯人了。 看一個是否聰明一定要看這個人在這集團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以及領導人是否採納了他的意見,從而使這個集團走上了一個良性的發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並不聰明。他提的建議很適合曹魏集團。而不適合劉備。因為劉備沒有曹操那樣的智商。 和平時期靠個人,戰爭時期靠的是集體。我深以為然。

諸葛亮為什麼六出祁山而不一心治理蜀國呢?

這是戰略問題。首先,自荊州敗後,當時諸葛亮提出的,後來蜀漢的立國之本——隆中對就已經破滅了。之所以諸葛亮還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其實就是以攻為守。

如果不北伐,首先,蜀漢統治者一直在宣稱的恢復漢室就是一句空話,沒有這句話的號召,蜀漢也就失去了道德和輿論的有利地位,你就不再是繼承的漢室正統,充其量就是個地方割據政權。這個其實是很可怕的。

其次,以一益州之力對抗中原,誰都明白是不可能的事情。諸葛亮聰明蓋世,又豈會不知道?之所以迅速北伐,無非是趁中原地區還沒有從戰火中完全恢復,想借機取得一定成果,作為後來的資本。如果一味固守,那麼等到中原完全恢復之日,就一定是蜀漢滅亡之時了。

第三,在國家不穩定的時候,轉移大眾視線是一個很好的團結人心的辦法。借伐魏來掩蓋國內的各種矛盾,諸葛孔明也實在是無奈。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真相:諸葛亮為什麼只出祁山

因為諸葛亮軍事指揮能力非常一般,為了求穩,才只出祁山,可問題是以小博大,必須用奇謀才可能獲勝,最終諸葛亮五出祁山,徒勞無功,空費蜀國國力,加速了蜀國的沒落。

蜀國第一個滅亡也成了必然之事,蜀國興乃諸葛,亡亦諸葛也。

歷史上真有諸葛亮六出祁山嗎?

沒有,那只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寫的。正史中沒得這回事了、

相關問題答案
諸葛亮為何六出祁山?
諸葛亮為何不救關羽?
諸葛亮為什麼會失敗?
諸葛亮為什麼笑著說?
諸葛亮為什麼不聽魏延?
諸葛亮為什麼殺馬謖?
諸葛亮為什麼這麼強?
諸葛亮為什麼叫臥龍?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諸葛亮為什麼被稱為臥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