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叫什麼名字?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古代中國叫啥名?

“中國”一詞的來源

相傳,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一、“中國”一詞之本義

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有以下六種概念:一是指京師(首都)而言,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三是指中原地區,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徒中國”。四是指國內、內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六是指華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史記》、《漢書》經常出現這樣的稱謂。所以自漢代開始,人們常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正因為如此,當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以“中國”自居,如鮮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稱“中國”,將南朝叫作“島夷”;而同時漢族建立的南朝雖然遷離了中原,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北魏為“魏虜”。又如在宋代,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且互不承認對方是“中國”。

二、“中國”一詞之地域觀念演變

“中國”一詞所指範圍,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當《尚書》上出現“中國”時,僅僅是西周人們對自己所居關中、河洛地區的稱呼;到東周時,周的附屬地區也可以稱為“中國”了,“中國”的涵義擴展到包括各大小諸侯國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隨著各諸侯國疆域的膨脹,“中國”成了列國全境的稱號。秦漢以來,又把不屬黃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權統轄範圍之內的地區都稱為“中國”,“中國”一名終於成為我國的通用名號。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則成了專指我們國家全部領土的專用名詞。

事實上,“中國”一名雖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但它僅僅是一種地域觀念,從夏、商、周開始直至清末,從來沒有一個王朝或政權曾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中國”正式作為國名,始於辛亥革命以後。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國際上通稱Republic of China,簡稱China(“中國”)。至此,“中國”一名才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1949年成立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將“中國”概念完善、充實到今天的含義。

三、“中國”一詞別名

“中國”的別名,除上述的“華夏”外,還有“中華”、“九州”、“四海”、“神州”等稱呼。“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裴注中最早出現了“中華”一詞。隨著版圖的擴大,凡屬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都統稱為“中華”,泛指全國。唐代韓亻屋詩云:“中華地向邊城盡,外國雲從島上來”,已把“中華”與“外國”對舉。所以,“中國”也簡稱“華”,中國人僑居海外稱“華僑”。

“九州”之名,起於戰國中期。當時列國紛爭,戰火連天,人們渴望統一,於是產生了區劃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貢》便有冀、兗、青、徐、揚、荊、豫、樑、雍九州。其它古籍如《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儘管具體的州名有所差異,但記載的均為九個州。“州”正式成為政區是東漢的事。後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細,轄區也越來越小,但中心地......

中國古代的各省份叫什麼名字呀?

就叫這名字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穿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佈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佈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併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併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併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

上海在中國古代叫什麼名字

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春秋末年入于越,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貫穿現代上海的黃浦江也稱春申江,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從陸家嘴鳥瞰浦西迷人夜景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所以,松江 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位置在今天松江區,是上海地區建縣之始。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朝設上海縣,縣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黃浦江沿岸,一般被視為上海市歷史的起點。明朝時,上海逐漸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在原南市區,現與黃浦區合併),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除華亭縣外,另有青浦縣(今青浦區)、金山衛(今金山區)等。清朝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古代的中國稱呼什麼?

中原,中土,神州,華夏。

中國古代是什麼名稱

以下都是古中國的名稱夏 約前22世紀末—約前16世紀初 安邑 山西夏縣

陽翟 河南禹縣

商① 約前16世紀—約前11世紀 亳 河南商丘

殷 河南安陽

周 西周 約前11世紀—前771② 鎬京 陝西西安

東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陽

秦 前221—前206 咸陽 陝西咸陽

漢 西漢③ 前206—公元25 長安 陝西西安

東漢 25—220 洛陽 河南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洛陽 河南洛陽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吳 222-280 建業 江蘇南京

西晉 265-317 洛陽 河南洛陽

東晉

十六國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十六國④ 304-439 — —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樑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陽 河南洛陽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西魏 535-557 長安 陝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隋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唐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五代

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後晉 936-946 汴 河南開封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十國⑤ 902-979 — —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遼 907-1125 皇都

(上京) 遼寧

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龍江)

中都 北京

開封 河南開封

元 1206-1368 大都 北京

明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清 1616-1911 北京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 南京 江蘇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北京古代到底叫什麼名字?

北京作為城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華夏民族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京師、順天府等等。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奭於今日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 又封堯之後人(一說黃帝后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西城區。後燕國滅薊國[8],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太祖五年,今北京地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北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唐武德年間,涿郡複稱為幽州。貞觀元年,幽州劃歸河北道監察區。後北京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梗之亂期間,雜胡安祿山在范陽(今日北京、保定附近)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裡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後晉的建立者沙陀人石敬瑭為了打敗後唐,投降契丹人,將燕雲十六州在後晉天福元年(936年)送給契丹。這16州是:幽(今北京市)、薊(今天津薊縣)、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州)、檀(今北京密雲)、順(今北京順義)、新(今河北涿鹿)、媯(原屬北京懷來,今為官廳水庫庫區)、儒(今北京延慶)、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縣)、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朔(今山西朔縣),並向契丹稱自己為兒皇帝。 石敬瑭割讓包括今北京在內的燕雲十六州為遼國或金國後來對後漢、後周、宋朝威脅打開了門戶。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與遼戰鬥,意圖收復被後晉割讓的燕雲十六州未果;遼於會同元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北宋末年連金滅遼,曾短暫收復燕雲十六州,並設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北京屬於燕山府路。後金國以張覺事件為藉口大舉侵宋,再次侵略今北京市。

貞元元年,金國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後大元帝國、明清的都城均建立於此。

蒙古帝國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1215年5月31日攻下金中都,對城市展開了為期一個月的大屠殺,並徹底夷平了這座城市,後設置燕京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據馬可波羅遊記敘述:京師蒙古人篤信藏傳佛教,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大象漫步。

明朝初年,以金陵應天府 (今南京市) 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

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升燕京北平為北京,暫稱“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朱棣行在北京後,一改元態,北京城秩序井然,繁榮安樂。

永樂十九年正月,朱棣正式移鼎燕京,以之為京師,稱為“北京”。金陵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的部分時期,則因皇帝個人的喜好因素,北京之法律地位還曾一度由首都,降為君主暫幸之行在,複稱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明英宗正統時才恢復燕京京師的地位。

清順治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廷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

中國古代時在國際上叫什麼名稱

中國的古稱和別稱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國家以對中國某一事物的具體印象,或以對中國的關係與態度為基礎,給中

國以各式各樣的稱謂,雖然不乏褒義的美稱,其中也有一孔之見,有歷史偏見,甚至有少數國家對中國

的歧視和敵意。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強大,這些稱謂現在已大多棄之不用了,但這些稱謂中所包含的歷史

,在我們共和國華誕之際,卻是值得我們回憶和記住的。

1、Sinian(震旦):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語中對中國的稱謂。曾經認為這是

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命演

化歷程中具有呈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的漫漫等待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就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

爛的生命世界。

2、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

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

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

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3、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種說法是,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

南鎮(今景德鎮,中文讀音與英文讀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

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

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4、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

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5、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

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象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

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

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裡去吃飯”

,二指“中國人”。

7、(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

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

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8、Nuoc 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

”,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9、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

,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

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

10、Cathe(契丹):俄語稱中國為Cathe或 Kitay。有一種說。China一詞的來源應該是“契丹”。中

國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為生產絲綢而叫做“塞里斯國”,就是今天Silk一詞的詞根。......

中國古人的“名”和“字”的關係是什麼?

名字[編輯本段]名字的概念

人的稱號。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參見“冠禮”、“笄禮”。

名字是人的一種稱呼,一種代表。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髮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髮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那麼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什麼聯繫嗎?一般認為,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有意義上的聯繫。一種情況是名和字意義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 釋地》:“廣平曰原。” )又如岳飛,字鵬舉。而“鵬舉”既是大鵬展翅高飛的意思。另一種情況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許多詞語的語義發生了變化,對於古人名和字的語義聯繫就很難看出來。不過只要你是個有心人,仍有許多先賢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來。

名字是一個不知名物品的代號,有了名字才能準確的指出一個東西,否則,將分不清物品。有了名字我們才能更有氣質的活下去。

中國名字的詳細起源習俗: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

二、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連戰,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陸羽,字鴻漸(《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四、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名與字除了表稱呼外,還能顯現親屬關係。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係;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兩昆仲。唐代則以數字來表示,稱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中國古代神仙都叫什麼名子

多了去了。

不說別的,我光給你數數西遊記裡面的吧。

三清: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天尊 又名太上老君(西遊記裡也稱為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妻:王母娘娘,又稱為 西王母

北方北極中天紫微大帝

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為元始天王九子。

東方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天尊

西方太極天皇大帝 (手下:八大元帥,五極戰神(天空戰神,大地戰神,人中戰神,

北極戰神和南極戰神))

大地之母: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南方南極觀音

東方崇恩聖帝

三島十洲仙翁東華大帝君(即東王公,名\"金蟬氏\",號木公)

北方北極玄靈鬥姆元君(佛教中二十諸天的摩利支天)

中央黃極黃角大仙

中央天宮仙位表

千里眼 | 順風耳 | 金童 | 玉女 | 雷公 | 電母(金光聖母) |

風伯 | 雨師 | 遊奕靈官 | 翊聖真君 | 大力鬼王 | 七仙女 | 太白金星 |

赤腳大仙 | 廣寒仙子(姮娥仙子)嫦娥 | 玉兔 | 玉蟾 | 吳剛 | 天蓬元帥 |

天佑元帥 | 九天玄女 | 十二金釵 | 九曜星 | 日遊神 | 夜遊神 | 太陰星君 |

太陽星君 | 武德星君 | 佑聖真君

托塔天王李靖 | 金吒 | 木吒(行者惠岸) | 三壇海會大神哪吒 | 巨靈神 |

月老 | 左輔右弼 | 二郎神楊戩 | 太乙雷聲應化天尊王善王靈官 | 薩真人 |

紫陽真人(張伯端) | 文昌帝君 | 天聾 | 地啞

三官大帝:天官 | 地官 | 水官

四大天王:

增長天王、持國天王、多聞天王與廣目天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 | 值月神黃承乙 | 值日神周登 | 值時神劉洪

四大天師:

張道陵、許遜(字敬之,號許旌陽)、邱弘濟、葛洪

四方神

青龍孟章神君、白虎監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執明神君。

四瀆龍神

黃河 | 長江 | 淮河 | 濟水河神

馬趙溫關四大元帥:

馬元帥 又名馬天君,又稱華光天王、華光大帝

趙元帥 即武財神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溫元帥 溫瓊,東嶽大帝部將

關元帥 關羽。

五方謁諦:金光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

五炁真君:

東方歲星木德真君 | 南方熒惑火德真君 | 西方太白金德真君 |

北方辰星水德真君 | 中央鎮星土德真君

五嶽

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 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 中嶽嵩山中天崇聖大帝

北嶽恆山安天玄聖大帝 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

(五嶽帝君:東嶽帝君,名金虹氏,東華帝君弟。其它四嶽帝君為東華帝君的四個

兒子。) 及 碧霞元君

五斗星君:

東鬥星君 | 西鬥星君 | 中鬥星君 | 南鬥星君 | 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為陰神玉女 | 丁卯神司馬卿 | 丁已神崔巨卿 | 丁未神石叔通 |

丁酉神臧文公 丁亥神張文通 | 丁丑神趙子玉 |

六甲為陽神玉男 | 甲子神王文卿 | 甲戌神展子江 | 甲申神扈文長 |

甲午神衛玉卿 | 甲辰神孟非卿 | 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宮: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宮:司祿星君

第三天樑宮:延壽星君

第四天同宮:益算星君

第五天樞宮:度厄星君

第六天機宮: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獅駝國》中的北天七皇)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星君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貞星君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天關破軍星君

(《獅駝國》中的北斗七星君為北斗星君的另一個稱號:天樞、天璇、天璣

、天權、玉衡、開陽、搖光。

\"天樞、天璇、天璣、......

中國古代廣東叫什麼名字?

在五代的時候,廣東、廣西屬於一個地區,叫做廣南。到了北宋年間,廣南分成了兩個地塊,一個叫廣南東路,一個叫廣南西路。以後,人們就把廣南東路簡稱廣東,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明朝初年設置了廣東省和廣西省。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1958 年把廣西省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古代叫什麼名字?
四川古代叫什麼名字?
寶雞古代叫什麼名字?
酒古代叫什麼名字?
周口古代叫什麼名字?
臺灣古代叫什麼名字?
昆明古代叫什麼名字?
桌子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游泳古代叫什麼名字?
紫色在古代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