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哪個朝代?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人
西漢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是什麼樣的人物
西漢的史學家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是幹什麼的?
西漢 史學家 文學家 史官
文學家 - 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郎中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互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捕下獄,做了中書令。他按照漢朝法令的規定出錢贖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55歲那年最後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8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徵《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又作《報任安書》,記述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發憤修史的抱負。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人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繼父志,任史官
司馬遷,宇子長,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於龍門山下(在今天的陝西省韓城縣)。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當上了太史令,開始從皇家藏書館中整理選錄歷史典籍。司馬遷的祖先並不十分顯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馬談一直準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他又跟著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鑽研精神。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託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願。"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複。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top
二、直言受宮刑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
司馬遷(約前145—前87年),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經濟學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為“二十六史”之首。
司馬遷是漢代還是什麼朝代的。
漢代的哦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一、繼父志,任史官
司馬遷,宇子長,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於龍門山下(在今天的陝西省韓城縣)。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志,當上了太史令,開始從皇家藏書館中整理選錄歷史典籍。司馬遷的祖先並不十分顯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但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都以此為榮,在他們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馬談一直準備寫一部貫通古今的史書。在父親的直接教導下,司馬遷十歲時便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他又跟著董仲舒學習《春秋》,跟孔安國學習《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非常快,極有鑽研精神。
司馬遷的父親病危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眼淚對他說:"......我死了以後,你一定要接著做太史,千萬不要忘記我一生希望寫出一部通史的願望。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不要忘記啊!"這一番諄諄囑託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託在自己的身上。司馬遷低著頭,流著淚,悲痛而堅定地應允道:"兒子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願。"
司馬遷做了太史令以後,就有了閱讀外面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的機會。這為他以後著《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是,資料整理工作非常繁複。由於當時的那些藏書和國家檔案都雜亂無序,連一個可以查考的目錄也沒有,司馬遷必須從一大堆的木簡和絹書中找線索,去整理和考證史料。司馬遷幾年如一日,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幾乎天天都埋著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一直記得父親的遺志,他決心效法孔子編纂《春秋》,寫出一部同樣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在主持曆法修改工作的同時,正式動手寫他的偉大著作《史記》 top
二、直言受宮刑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
漢朝,漢武帝時代的。因為李陵投降說情,被漢武帝使以宮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