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如何繼位的?

General 更新 2024-12-21

雍正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雍正繼位過程如何

正常繼位,否則還能是什麼樣的?不過雍正繼位是否真的有詔書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康熙生前自太子數次廢立之後就沒建儲,而雍正繼位之後明示天下的那份詔書確實有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從以下幾方面來說雍正繼位應該是合法的:第一雍正出生之後並非由生母撫養,而是由繼皇后佟佳氏撫養,由於皇后無子,那麼在太子徹底被廢之後雍正的機會是最大的;第二民間盛傳十四子才是合法繼承人,於是種種改詔書的說法層出不窮,有說將“十”改為“第”的,有說改為“於”的,但是古漢語中“於”本來是“於”,更重要的是傳位詔書必須由滿漢雙文寫就,昭示天下,特別是滿清的老家,改漢字可以,改滿文就不是件容易事兒;第三關於十四子繼位之說,很明顯康熙已經是風燭殘年,如果他屬意老十四怎麼會讓他帶兵去大西北,一旦有個三長兩短等老十四從西北跑回來黃花菜都涼了,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讓老十四擁兵,一來可以保障其位子坐得穩,二來即使從西北迴來來不及也可以舉兵奪回來,但是經歷過數次大戰的康熙首先不願意看到的就是生靈塗炭、國家分裂,再者西北糧草後勤完全是掌握在朝廷手中,即使老十四舉兵只要朝廷斷了後勤那他幾十萬人馬就是幾十萬條蟲了,所以康熙很可能表面上給老十四出個定心丸實際上是支開老十四,不願意看到親哥倆為了皇位爭得你死我活。

雍正是怎麼繼位的?

雍正皇帝登基的事□,一向是歷史疑團,據野史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康熙病情突然惡化,傳諸王子入見,王三子、王七子、王八子、王九子、王十子、王十二子、王十三子以及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等八人急至御榻前,康熙下達詔書,當時身為四子的胤禛(雍正)並不在場。及後胤禛趕到康熙所在的暢春園,三次晉見康熙問安,至夜間戌時康熙去世,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讀遺詔,據說他當時並無繼任王位的心理準備,眾王子向他叩首,他還呆立當場。但有說康熙彌留之際的遺詔,已被當時控制局勢的雍正和隆科多篡改,遺詔上本為「傳位十四阿哥」,但「十」被改為「於」,結果雍正成功奪位。這個版本流傳已久,成為不少歷史故事的題材,當年改編自二月河名著《雍正皇朝》的電視劇,在香港播映時更掀起「雍正熱潮」。不過,六月二十六日才對外開放的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展示了大量清朝內閣文物,當中包括這份清聖祖康熙所立的遺詔,完全推翻了此「改字」之說。遺詔原文已正式曝光,當中關鍵之句是:「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廿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依此為據,與傳聞「傳位十四子」的說法明顯大有出入,雍正並未奪嫡,他繼承大統是出於康熙皇帝旨意,並無添加兩筆,將「十」變「於」。雍正的清白可謂得來不易,因為遺詔是混雜在清朝內閣大庫檔案中,曾經險被一把火燒清,幸被臺灣大學前校長傅斯年一手救回。內閣在清朝是庶政中心,大庫收藏詔敕、題表奏章、史書、黃冊等文件,但歷代皇帝均沒有設專員管理,因此損毀嚴重,至宣統元年,更因庫牆倒塌,大批檔案准備將之燒燬,幸得學部參事羅振玉阻止,輾轉交給歷史博館籌處,及後又因欠缺經費,被分裝成八千個麻袋,以銀洋四千元賣給北京同懋增紙廠。在險被誤當廢紙處理掉之前,羅振玉以一萬二千元贖回,最後在當時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傅斯年(後來成為首任臺灣大學校長)奔走下,由中央研究院購入,成為研究明清歷史最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由於檔案在初步整理時,並未料到會尋到「寶」,以致當年中研院曾流傳一則笑說,當時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李濟半開玩笑的說:「難道在這批檔案中,找到滿清不曾入關的證據嗎?」事後證實,這批檔案確實解開不少歷史疑團,在全部共計二十一萬一千九百一十四件檔案中,不但發現雍正奪嫡並非史實,還發現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年輕時高中科舉進士第二甲第卅六名的小金榜,以及清朝圍剿鄭成功的詔書等。雖然康熙傳位雍正的遺詔公開,打破「十」被改「於」的說法,但仍有歷史學家指出,此備受後世爭議的繼位事件中,仍有疑點。例如隆科多是這宗疑案的關鍵人物,康熙去世時他肯定在場,雍正繼位後,為何絞盡腦汁要置他於死地?康熙晚年貼身侍□趙昌,常傳達康熙的命令,最終亦難逃雍正毒手。另外,康熙死後葬在東陵,雍正則長住圓明園,另建西陵,似乎要遠遠躲開父親。歷史學家認為這類悖於常理的舉止,反映迷信思想濃厚的雍正,可能自愧做了對不起父親的事,故不排除雍正確曾改遺詔,只不過手段不如民間傳說般單純。

雍正皇帝是怎麼繼位?

在上述雍正改詔繼位諸說中,主要為奪嫡說和篡位說。

其一,雍正是否奪嫡?如前所說,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在清太祖、太宗時,皇位繼承採用滿洲貴族會議推選制。清世祖福臨首用遺旨制,就是在臨終前指定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的皇位繼承,先是指定允礽為皇太子,繼而廢,廢而立,又再廢。既然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制”,雍正登極之前康熙並沒有“立嫡”,雍正何嫡之可奪?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奪嫡”。

其二,雍正是否篡位?認為雍正篡位者的根據是:雍正篡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繼承者是皇十四子允,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但是當時康熙已經年老隨時會有架崩的可能,戰爭又是沒有期限的,怎麼可能會不把繼承人放到身邊呢?

(2)有的學者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此屬傳聞,不為史實。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於四子”的遺囑,那麼:

其一,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其二,當時行文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很難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旨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說:康熙遺囑傳位“胤禎”(皇十四子),因“胤禎”與“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後將《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這就是“玉牒易名”說。學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致。一種看法是,皇四子就叫胤禛(ZHēN),皇十四子就叫胤禎(ZHēN),雍正做了皇帝,便命皇十四弟改名允禵。胤禛做了皇帝之後,命他的兄弟將名字中的“胤”字,改為“允”字,以示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允繼位說,可謂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既然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極之前康熙沒立“儲位”,雍正何位之可篡?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建成篡了兄長的位;燕王朱棣(Dì)發起“靖難之役”,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康熙死後、雍正登極之前沒有皇帝在位,所以不能說雍正繼位是“篡位”。

因該是正統即位..

雍正是怎麼即位的

是由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傳位於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即雍正)。請不要相信穿越劇。因為清朝時,遺詔上的文字一定是由蒙,漢,滿三種語言來書寫。

之所以會出現現在雍正篡改遺詔這一說,是因為八爺黨和十四爺黨散步謠言。

如果說是雍正篡改了遺詔,那他也只能改漢文卻不能夠改其它兩種語言。

所以說雍正是名正言順繼位的。

雍正死後他的哪個兒子繼位

愛新覺羅·弘曆,雍正帝第四子

清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9.25-1799.2.7),即乾隆帝,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25歲登極,在位六十年,退位後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中國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和發展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雍正怎麼當上皇帝的?揭祕雍正登基繼位之謎

談起雍正,就會想到他的繼位問題,學術界歷來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他受康熙遺詔繼位,是合法繼承;一種認為康熙並未傳位與他,雍正是矯詔奪位。由於雍正即位,篡改了歷史,銷燬了檔案,現在已找不到他矯詔奪位的確鑿證據。斧聲燭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從各種跡象推斷,他的繼位確實存在很多疑點。

康熙晚年,太子廢立,諸子爭位,鬧得烏煙瘴氣,儲位虛懸,人心不定。當時因準噶爾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允禵為撫遠大將軍,統兵援藏,給以大權,用正黃旗,稱大將軍王,禮儀隆重,規格極高,康熙當是意有所鍾。康熙稱讚允禵的才能"大將軍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允禵為接班人,如皇九子允禟說允禵"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內皆不如";"十四爺現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將來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暢春園猝然去世,雍正與時任步軍統領,掌管京師兵權的隆科多勾結密謀,奪取了帝位,而允禵遠在青海,鞭長莫及,故而帝夢成空。雍正後來所講康熙彌留前遺命傳位雍正的情形,仔細推敲,矛盾甚多。如說隆科多為惟一顧命之大臣,而其他諭旨中卻說,康熙死時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說康熙傳詔時皇十七子允禮在寢宮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證明,允禮時在皇宮內值班,並不在暢春園寢宮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這一臨終傳位的現場,實屬疑問。

上述屬於野史戲說。按照學術界的研究,傳位詔書修改其中的某些字來改變詔書的內容是不可能的。因為清代的傳位詔書同時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戲說者說的增加漢字比劃來改變意思是做不到的。同時詔書中會直言皇子的名字,而不會只寫其是第幾子。

由於雍正奪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內部的集體抗爭,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對雍正繼位。允禵是爭奪皇位的對手,被從前線調回,永遠禁錮。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是雍正的死對頭,雍正痛恨入骨,將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允䄉和皇三子允祉、允祉的兒子弘晟均被永遠囚禁,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貶秩,連雍正的親生兒子弘時也不滿其父的作為,竟站在八叔允祀一邊,被雍正處罰致死。據朝鮮的記載,雍正上臺,被殺的宗室、官員達數百人。連康熙身邊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內務府官員趙昌,在康熙死後也立即被殺,引起舉朝震驚,這大概是趙昌太瞭解康熙去世和傳位的真相,因而得禍。康熙生前長住暢春園,死後葬在東陵,而雍正長住圓明園,別建西陵,似乎要遠遠躲開父親。須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濃厚,如果做了對不起父親的事,就會有這類悖於常理的舉止。雍正後來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說:允祀、允?"覬覦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將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意頗悔之"。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譴責的內心表露呢?

雍正的繼位存在很多疑點,可能出於矯詔篡立。這樣說並不是要抹煞他的歷史功績,應該說封建統治者骨肉相殘是經常發生的。封建社會中,即使一個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陰謀手段和殘酷鬥爭來奪取和鞏固統治,漢武帝、唐太宗、武則天、努爾哈赤都有屠兄弟、殺兒子、逼父親的行為,雍正並不是個例外。他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勤於政務,洞察世情,以雷厲風行的姿態進行整頓改革。雍正統治十三年是清朝統治的重要時期,承上啟下,為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雍正是怎樣登基的,要詳細的理由

史學界的看法應是正常繼位

篡位之說疑點太多且不合理,我認為不可取,一說改召篡位,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基本不可能,清朝傳位詔書為滿漢兩文,漢文好改,滿文怎麼改?

另外從康熙皇帝的角度去考慮

有記載,康熙極為喜愛四阿哥的兒子弘曆,就是後來的乾隆,認為弘曆是未來清帝國的合格的繼承者,甚至將弘曆帶在自己身邊精心教育,這是極少見的,在康熙心中在為選老四還是老十四舉棋不定的時候,弘曆無疑是為四阿哥加了不少分的,選老四,基本可定兩代康熙心中合格的君王,而選十四阿哥,十四阿哥的兒子裡可沒什麼讓康熙放心的處物,天枰自然向老四傾斜。

另外綜合當時清帝國情況來看,作為一名封建王朝中極為優秀和出色的帝王,康熙沒有理由不知道,平三番、收臺灣、幾次征討準格爾,多年征戰,國庫沒錢了,空空如也。這時候再看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多年的表現,四阿哥是能做實事、能幹出效果的能人;十四阿哥是百戰不殆的大將軍王,但是康熙自己已經把能打的大仗都基本打完了,國庫也沒錢再打什麼大仗了,要休養生息恢復元氣了,再結合兩人的下一代,康熙傳位四阿哥的可能比十四阿哥大多了

所以我認為,雍正篡位之說不可取,應為康熙傳位,正常繼位

希望可以幫到您

雍正到底是繼位還是篡位啊?

當然不是,

我前一段時間看中央臺有一個報道,

說是考古學家找到了康熙的遺詔,也為雍正“平反”了

上面是這麼寫的“傳位於皇四子”,而且遺詔還有一份滿文的,

所以野史說什麼把“於”字改了是不正確的。

雍正是名正言順繼承大統的。

清朝遺詔使用滿漢2中文字書寫的,沒那麼容易改。

雍正對兄弟和大臣比較狠,得罪的人太多,所以後世的謠言和汙衊比較多。

雍正或許不是一個好人,但是一個好皇帝,這就足夠了。

雍正繼位真相

基本上史學界大致有兩種說法,矯詔嗣位說,正常繼位說。

如果你有興趣不嫌麻煩的話,可以稍微詳細地瞭解一下各學者的推論,以下基本上都是從我所看到過的一些有關此話題的評論之中集合而成的,一些具體論據則捨去不少。

一、矯詔嗣位之說,其間也是眾說紛紜,不少人認為是康熙本意傳位於十四阿哥允禵,雍正將“十”字改為“於”字,這種猜測不足為信。也有認為是將“禎”改為了“禛”,因為十四阿哥原名是胤禎,從而造成雍正繼位,還有一種說法是雍正本不叫胤禛,只是為了符合詔書上的“胤禎”讀音而改名為胤禛。也有說康熙在臨死時說“十四子”時,因舌頭蹇澀,當說到“十”字時,略一停頓,再說出“四子”,負責記錄的步軍統領隆科多是胤禛的舅舅,故意傳旨說皇上單召四皇子見駕,有意漏說“十”字,不過此種說法似有些牽強,多存在於野史記載之中,畢竟雍正在位時的治國嚴厲是出了名的,加上他對政黨的殘酷打壓以及對生平最恨的貪官的嚴懲,自然是得罪了不少人,以致落下把柄,難免有誤人口舌之嫌,這也使得後人百姓議論紛紛,有的更是越傳越奇。

此外也有人認為雍正發動政變,殺父得位。康熙在垂危之際欲召諸王公大臣皇子以託後事,卻無一人前來,心知有變的他氣憤地將手腕上的一串玉珠擲向胤禛,不久便傳出死訊,但這也是據野史記載,其考據無可立足,我想無非是為圓雍正為何會有康熙心愛所物之說罷了。還有一種說法是雍正曾給康熙一碗人蔘湯,致使其斃命,後代學者進一步推測說蔘湯裡的毒是隆科多下的,在康熙不省人事之時,他一面馬上派出軍隊控制局面,一面傳假遺詔,宣佈康熙傳位於雍正。但雍正殺父之說被大多數的學者否定,其是否為矯詔則更成為討論的焦點。

先來看看康熙死時紫禁城內的情景。

在康熙去世當晚,也就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胤禛命令淳郡王胤佑守衛暢春園,十六阿哥胤祿、世子弘升肅清宮禁,十三阿哥胤祥等人多備儀衛,清御道,裝得如同以往皇帝日常出行一般,用鑾輿運載康熙遺體,不動聲色地扶回乾清宮內。胤禛本人則在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的護衛下,先回大內,在隆宗門跪接,親扶鑾輿將康熙遺體安奉於乾清宮。

十四日,傳出先皇康熙諭胤禛即皇帝位的遺言,胤禛隨即任命貝勒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大學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大臣,封胤禩、胤祥為親王,召十四阿哥胤禵與允礽之子弘曙快馬加鞭回京,十四阿哥的大將軍印敕暫時交由平郡王納爾素署理,派公延信馳驛甘州,代理大將軍印務,並會同年羹堯管理西路軍務、糧餉和地方事務,與此同時,下令關閉京城九門。

十六日,頒佈遺詔。其內容與寫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遺言大體相同,只增添了皇位繼承人和喪事按禮制辦理兩層意思。

十九日,胤禛登上皇帝寶座,並告祭天地、太廟、社稷,京城開禁。

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基,接受百官朝賀,頒佈即位詔書,宣稱他是先皇指定的繼位人,要求宗室內部保持團結、共享富貴。

……

而在康熙遺詔宣讀之時,就曾引起過當時一些大臣的懷疑,而在場有御史湯保等大臣對鴻臚寺官員只宣讀滿文本而不宣讀漢文本遺詔提出過指責,雖然胤禛有所解釋,但似難以服眾。至於真正的漢文本遺詔,後經考證,確是偽造,此文件所署日期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文件書寫草率,且明顯有多處塗抹及錯字,如“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中的“人民樂業”四字侷促壓縮於兩個字的空間之內,類似的地方有許多,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遺詔開頭處:“惟我國家,受天綏佑,聖祖神宗,世祖皇帝統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此話不僅不通順,尤其是其中的“聖祖”二字,要等此後好多天才由大臣們擬出來,試想康熙在留下遺詔之時又怎會知道有人會稱他......

歷史上雍正是怎麼繼位的

滿清皇朝的第三任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由於風靡全國的長篇歷史小說《雍正皇帝》、長篇電視連續劇《雍正王朝》的精心演繹,躺在清西陵兩百大幾十年了,又一次名聲鵲起、成為熱點。二月河先生顯然是在滿清皇朝留下的古紙堆中下過苦功夫的,雍正的確是個安邦治國的傑出政治家。電視連續劇圍繞當年的太子廢立、皇位爭奪、懲治貪汙、西北用兵等展開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鬥爭;編劇、導演、演員包括服裝、道具、音樂、化妝都很用功、效果很好。惟其好,副作用可能也就很大。

雍正當上皇帝到底是陰謀篡位還是奉詔繼位,從他登基開始就有爭論,到現在也還沒有弄清楚。筆者從兩種觀點中選取了兩位有代表性的專家的意見分別摘要介紹,然後也談談自己的觀點。

清史專家馮爾康是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第18卷雍正傳記部分的作者,也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雍正傳》的作者。他在《中國通史》中沒有展開論證雍正繼位問題,只是用下邊一段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從現在已掌握的資料看,說康熙帝要傳位雍正帝或允禵,都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這個問題仍可存疑。但是按康熙帝遺願胤禛合法繼位的說法較為可信,而指定允禵嗣統說的歷史資料則更缺乏可靠性。

但在《雍正傳》中,馮爾康較為詳盡的論證了自己的觀點。相關文字太長了,只能摘要如下:

……康熙遺詔的漢文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胤禛於是日公佈的即位詔,原件也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雍正朝起居注》記敘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壽皇太后的話……這幾項資料的形成都比較早,它們對胤禛受詔繼位的記載沒有矛盾,反映他應命嗣位的一定真實性。

在康熙彌留之日,《清聖祖實錄》說胤禛奉詔至暢春園,三次見父皇,康熙告訴他病勢轉重。他在齋戒期間,負有祭天重任,如果不特地召喚,不能離開齋所。否則,他到暢春園,就違背了皇帝旨意,會被譴責和驅逐。可見他多次見到乃父,說明他的到來,必為康熙所召。而這時的非常召見,當有特殊使命。這件事,可作為傳位胤禛的側面證明。

……康熙病重時,召閣老馬齊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康熙晚年確實寵愛弘曆,進而增加對胤禛的好感,選他為嗣君,也並非不可能。

……記載都說隆科多是傳遺詔之人……胤禛給隆科多定罪,有一條是說隆科多曾講“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這是說傳遺詔的人身為重臣,會被皇帝所忌而有殺身之禍。這也意味著他是受命輔佐胤禛。

總起來說,胤禛講康熙遺言傳位給他,並沒有留下令人確信無疑的材料,但是聯繫康熙生前比較看重他的情況分析,在彌留之際決定傳位給他,並從齋所召致暢春園繼位是完全可能的。胤禛嗣位初期的許多資料所描述的這一情況,他於十三日到暢春園的問安,康熙綜合考慮胤禛和弘曆父子的品格,隆科多的傳詔,都具有可信的成分,所以說不能排除康熙傳位胤禛的說法。當然,懷疑他得位不正的論點論據,也是必須認真對待的,應與胤禛合法繼位說的資料一併考慮。

於傳位胤禛說最對立的是傳額位胤禵說……可以叫做盜名改詔篡位說。這是以漢文書寫遺詔作前提的說法……於理不通。

還有一種傳位胤禵的說法,也是雍正中就流傳於社會各階層的。民間傳說,康熙病中,“降旨招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康熙降旨召胤禵,應由內閣承辦,撰寫詔書,由兵部所管的驛站發送。隆科多既非內閣大學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他怎麼能一手遮天,阻止得了康熙召回胤禵?再說康熙即使原想傳位十四子,從下達詔書到他抵京,須要二十幾天時間,在諸子激烈爭位的情況下,這麼多天沒......

相關問題答案
雍正是如何繼位的?
雍正是個什麼樣的皇帝?
地磁場是如何形成的?
魄力是如何養成的?
白帶是如何產生的?
匯率是如何計算的?
美國總統是如何產生的?
漢字是如何演變的?
感覺是如何產生的?
股票是如何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