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姓氏怎麼讀?
中國有姓昌的嗎
昌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武清,山東平度、昌樂,山西長治,陝西韓城,江西崇仁,湖北芷江,福建清流,廣東新會,雲南馬關、瀘水等地均有分佈。漢族、景頗族、土家族有此姓。漢代有昌豨;南朝梁有昌義之,烏江人,北徐州刺史;宋代有昌正大,嘉定進士;明代有昌應時,嘉靖進士;清代有昌天錦,康熙乙未進士;又有昌新運,任守備。姓氏淵源 系出有熊氏,是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黃帝有4妃 昌意,他有25子,其中12個兒子繼承父姓——姓姬,另外13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玄囂、昌意、龍苗。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西陵氏女,號嫘祖於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區)生第二個兒子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為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子顓頊,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後來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為古代著名的領導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顓頊帝(zhuan xu)(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史書記載,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後,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顓頊死後,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為帝嚳。嚳死後傳位於兒子堯,堯繼位後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後讓位給顓頊的後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範圍,昌意的後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之女,謂之嫘祖氏。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德盛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王世紀》裡對這段歷史記錄得更為詳實:“帝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嫘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若水為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昌意部落原系居住在西北黃土高原的氐羌遊牧民族,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說明秦在春秋前屬古代氐羌族,《帝王世紀》、《水經注·若水》等諸史都有“昌意德劣,降居若水”的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雲之國、同彘(zhì)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長腦袋)、謹耳(小耳朵),人面(人的臉)、豕喙(豬的嘴),麟身(麒麟的身子)、渠股(兩條腿幷生在一起)、豚止(豬蹄腳)。取淖(姓,音nào)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山海經》說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竹書紀年》說“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即韓流。《史記》略去韓流,不外乎是由於儒家認為豬圖騰的韓流不應是黃帝之後。其實,良渚文化的神徽即含有豬的形象,必與韓流家族有關。養豬是農業文明的體現,豬圖騰在夏代以前的分佈見《山海經》記載。最顯赫的豬圖騰部族就是韓流。 《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 昌姓-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 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後,以祖字為氏。據《風俗通》、《史......
昌姓的簡介
昌[昌,讀音作chāng(ㄔㄤ)]
姓氏π怎麼讀
讀wu第四聲,兀,帶鉤子
來歷:
兀姓源流初探
兀姓是中華民族中人數極少的姓氏之一,其姓氏的取得過程伴隨著華夏民族逐步形成的漫長曆史。兀氏的祖先對我國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兀氏的祖先是北魏拓跋鮮卑人,鮮卑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拓跋鮮卑最初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東北角,大興安嶺北段的嘎仙洞一帶,拓跋先世在這裡度過了漫長的歲月,約在東漢初年南遷到呼倫湖地區,以後在這裡生活了大約一百年時間。東漢末年桓靈時,拓跋人進行第二次大遷徒。經過長途跋涉,從東到西橫穿了蒙古大草原,到達匈奴故地漠南陰山一帶,與南面的漢族生活區毗鄰,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拓跋結合體由原始公社進入最早的階級對立與壓迫階段,即早期奴隸制社會。此時,拓跋鮮卑的歷史也清晰起來。第一代領袖是被拓跋人稱為“始祖”的拓跋力微,從他開始拓跋鮮卑走上形成國家的道路。拓跋鮮卑軍事力量逐漸強大,“控弦上馬二十餘萬”。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神元三十九年、曹魏甘露四年),力微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舉行祭天大會,盛樂成為拓跋鮮卑的第一個都城,拓跋氏在同它結合的部落聯盟中確立起大酋長的世襲權。公元261年(曹魏景元二年)力微遣長子沙漠汗前往魏都洛陽學習。沙漠汗以拓跋太子身份客居洛陽,是拓跋部通好南夏的第一個友好使者。此時,鮮卑族事實上已成魏晉國內少數民族之一。公元305年(晉惠帝永興二年),晉朝加封力微之孫,沙漠汗之子猗迤 “大單于”號,金印紫綬,拓跋鮮卑人開始受晉朝封。公元310年,拓跋猗迤 之弟,拓跋猗盧受晉懷帝封為爵代公。公元315年(晉建興三年),晉愍帝詔進封猗盧爵為代王,許置官署。公元338年,沙漠汗之玄孫,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公元376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代國被前秦滅。公元386年(東晉孝武帝太和十一年北魏登國元年),什翼犍孫拓跋王圭受拓跋諸部大人的推舉為主,復建代國不久改稱魏王,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改號稱皇帝,史稱道武帝。經過幾年的征討,北魏周圍各部大都被拓跋王圭擊敗或征服,拓跋王圭在威服塞北各族之後,將軍事進攻的矛頭轉向中原,之後拓跋王圭奪得今山西、河北地區。公元398年(北魏皇始三年)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改平城為代都,並對平城進行大規模的營建。從此平城從荒僻的小城逐漸變成北魏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北魏由王朝變為皇朝,拓跋鮮卑人由此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公元409年(北魏天賜六年)拓跋王圭長子拓跋嗣殺弒父篡位的異母弟清河王奪取帝位,史稱明元帝;公元423年(北魏泰常八年)十一月太子拓跋燾繼皇帝位,史稱太武帝。經道武帝(艱苦創業、進兵中原),明元帝(隆基固本、內和外輯),太武帝(雄才大略、連年征戰)三代帝王的努力,北魏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終在太武帝時統一了黃河流域,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領導的大型皇朝。公元452年(北魏正平二年)二月,北魏宦官宗愛殺太武帝拓跋燾,密迎南安王拓跋餘入宮,將其立為皇帝,宗愛控制軍政大權。十月拓跋餘不甘心作傀儡,密謀奪權,宗愛得悉後,害死南安王。後殿中尚書源賀、南部尚書陸麗和禁軍將領長孫渴候等密謀定策,發動兵變,殺死宗愛,並迎接太武帝的皇孫拓跋氵睿(13歲)入宮,繼承皇位,改元興安,是為文成帝。文成帝在位13年“時與休息,懷輯中外”,著重整飭地方,北魏由文成帝時進入和平建設時期。
公元465年(北魏和平六年)5月文成帝長子拓跋弘(12歲)嗣位,是為獻文帝;由文成帝妻馮太后“臨朝稱制”;公元467年(北魏皇興元年)八月,還政於獻文帝。馮太后和獻文帝執政期間,清除積弊、穩定社會;嚴選舉,整頓爵位制度;立郡學,推動漢化作用;救......
樂 用於姓氏如何念?
“樂”作姓的時候,Lè,Yuè的讀音均有。
■姓氏起源
樂(Lè,Yuè 樂)姓源流有別,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為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戴公子子衎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姓纂》上是這樣記載:“宋微子之後,戴公生公子衎,字樂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南陽。”另外,史游在所著《急就篇》也有同樣的記載說:“樂氏之先,與宋同姓;戴公生樂父衎,是稱樂氏。”樂姓這個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神氣萬分的姓氏,是出現在大約3000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是宋國王族的後裔,發源於河南省商丘。周宣王時,宋國的一個國君叫宋戴公。本為子姓,其兒子名衎(Kàn 音看),字樂父。衎生子傾父澤,傾父澤又生子夷父須,夷父須以其祖父衎之字樂父命姓,成為樂姓。夷父須就是這一支樂姓的始祖。
2、出自子姓,為春秋時宋戴公四世孫樂莒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載,春秋時宋戴公的四世孫,有個叫樂莒的人,是夷父須的族兄弟。他在宋國任大司寇。大司寇是西周王朝開始設置的一種官吏。其職責是掌管刑獄、糾察等事。樂莒的子孫引以為榮,便以祖上名字命姓,也成為樂姓,這支樂姓的始祖就是樂莒。
得姓始祖:公子衎。樂氏源於春秋時的宋國,跟後世以宋為姓的人,算起來是血脈相同的一家人。當時的宋國,是由殷商紂王的長兄微子所建,這個地方,原來是封給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時叛變,後來被討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縣以東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給了微子,並且封他為封建制度中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湯之祀。後來,宋戴公之子公子衎的後代,又以王父字為氏,於是就出現了“樂”這個姓氏。位尊而高的宋國,後來是於公元前二八六年被齊、魏、楚三國所滅,則推算起來,中國的樂姓最少也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的歷史,說他們是“源遠流長”,毫不為過。故樂氏後人奉公子衎為樂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缺)樂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樂姓這個在我國早期歷史上神氣萬分的姓氏,是出現在大約3000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樂氏源於春秋時的宋國,跟後世以宋為姓的人,算起來是血脈相同的一家人。當時的宋國,是由殷商紂王的長兄微子所建,這個地方,原來是封給武庚的,可是武庚在周成王時叛變,後來被討平,周成王就把包括河南省丘縣以東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大片地方,封給了微子,並封他為地位最高的宋公,以奉商湯之祀。後來,宋戴公的後代,又以王父字為氏,於是就出現了“樂”這個姓氏。宋國於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三國所滅。推算起來,中國的樂姓最少也已經有了2200年以上的歷史。據《姓氏急就篇》和《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樂姓起源於子姓。周宣王時,宋國的國君宋戴公生公子衍,字樂父,他的第四世孫子叫樂營,是宋國的大司寇。他的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樂”字為姓。又據《姓纂》載:“安徽子之後,戴公生子衍,字樂父,子孫以王字為氏。”按:樂氏之先,和宋同姓。樂姓在河南省南陽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南陽望。
■歷史名人
樂毅:戰國時趙國靈壽人(今河北省靈壽縣西北)人,戰國中期燕國著名軍事將領。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他的作戰指導方略和政治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有著重要影響。
樂進:字文謙,三國時魏國曹操猛將。擅打仗,最早投奔曹操,為帳前吏。後跟隨曹操討呂布,攻張繡,戰袁紹,多有戰功。與張遼共破孫權。
樂恢:字伯奇,東漢京兆長陵人,喜好經學,為一時名儒。初仕郡,署戶曹史,坐事抵罪,後復為功曹。永平中,闢司空牟融府,又闢司空第五倫府,皆不就,後徵拜議郎。和帝時官至尚書僕射,針對外戚竇憲專權而上書進......
但在姓氏裡怎麼讀
但在姓氏裡讀 dàn
dict.baidu.com/s?wd=%B5%AB&tn=dict
湯作為姓氏怎麼念
應該念tāng。
浙江蒼南湯氏字輩:“世大聖邦國建恭禮讓修齊”
江蘇沭陽湯氏字輩:“宜成井茂同登”。
江蘇邳州湯氏字輩:“方可繼先傳”。
江蘇高淳湯氏字輩:“仁達仕名宗光玉瑞現志”。
江蘇南京溧水區石灘頭村一帶湯氏字輩:“仁之運立起,懋學士長正,有志世永昌,明廷培俊秀”
湖北、湖南、河南1989年湯氏合譜字輩:“先傳會迪吉克濟美其彰(遵敬如光耀文章澤世長)先傳會迪吉克濟美其彰同本敦親友典則能流芳秉權行直道輔佐申紀綱順運興時傑瑞兆呈天祥歸箴尚法守千秋定榮昌”。
湖北宜昌湯氏字輩:“家國齊昌恩德永世”。
湖北豐山湯氏字輩:“應家聲聿振長遵美其彰”。
湖北洪湖湯氏字輩:“元良建緒吉克濟美其彰”。
湖北長塘湯氏字輩:“智學正家治慎言美其彰”。
湖北胡場湯氏字輩:“成盛明世競克濟美其彰”。
湖北恩施湯氏字輩:“先傳會迪吉克濟美其彰”。
湖北荊州湯氏字輩:“應吉樂天開文選”。
湖北黃岡湯氏字輩:“國正天星順久兆培元德”。
湖北漢川湯氏字輩:“文吉思孟孔敏世惟天道仲祿信正仁均如一嘉攸一嘉攸其德朝之應世廷文兆光宗第承家先正行生初秉彝同懋昭垂裕隆篤培心畲本蘭採谷貽豐”。
湖北均州湯氏字輩:“廣長大學成玉和貴傑清仁德士志遠秀啟子太平”。
湖北宣恩、湖南澧西湯氏字輩:“清文彥應新言良宗中友之士林興啟光明永世祚志可安家邦華國本自守際盛定作賓登受道成久唐虞肇洪運金紫聯宅門祖德貽萬載才學廣朝廷業修必顯耀品飢克尊榮禮法紹先緒迪吉大有慶”。
湖南臨湘湯氏字輩:“先傳會迪吉克濟美其彰”。
湖南益陽湯氏字輩:“守子有彥大興夢應必賢世邦能啟立中正德安然禮義才良士孝弟最為先金玉成瓏琥富貴又從前禮義懋昭允迪烈光欽維成式咸宜憲章修明教學崇尚端方於時克紹載錫其昌”。
湖南益陽湯氏一支字輩:“永迪立光欽維仁世”。
湖南湘中湯氏字輩:“國朝師正道宜與世昌期臣子能忠孝用昭光大基嶽峻湘源秀英賢應運興贊襄彰盛世勳業慶丕承”。
湖南懷化湯氏字輩:“代家聲慶賢”。
湖南三湘湯氏字輩:“國朝師正道宜輿世昌期臣子能忠孝用昭光大基”。
湖南龍山湯氏字輩:“門端福盛正有啟萬仁成從天必順佑敬居永太安朝用忠孝士通學紹貞文”。
湖南衡陽黃梅湯氏字輩:“原編班行:國泰平安洪,福賜正元永,祖宗世代再,興隆昌明逢,榮華徵學守,顯達在賢良,禮義傳家政,修齊佐治光。新編班行:新銘欽訓典,肇紀篤彝親,懋德揚先烈,發祥裕後昆。”
安徽懷遠湯氏一支字輩:子家銀殿禮雲雪宗兆祥
友道長安樂明德永泰和安徽阜陽湯氏字輩:“有文漢傳家”。
姓氏熊怎麼念
還是念xiong,二聲。
“賴”在姓氏中怎麼讀?
賴[lài]
賴姓是一個發源於北方,而在歷史演進中成為以廣東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賴姓人才輩出,尤以宋明兩代江西萬安為盛,故有:“一縣兩代人才多,江西萬安賴氏興”的佳話流傳於世。
賴(Lài)姓源出有三:
源流一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矗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為河南賴氏。
源流二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源流三
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① 阿昌族賴姓源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
② 另外滿、臺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這個姓怎麼讀
賴拼 音 :lài
部 首 貝
筆 畫 13
五 行 火
繁 體 賴
五 筆 GKIM
賴姓出自姜姓。賴姓是一箇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98位,約佔全國總人口0.18%,約250萬人。歷史上賴姓重要人物有:西漢交趾太守賴先,唐朝光祿卿賴文雅、宋朝地理學家賴文俊,元代文學家賴良,清朝書畫家賴珍、賴鏡,太平天國賴漢英、賴文光,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賴傳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