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改進了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7

渾天儀的製造者是誰?在百度百科上是渾天儀發明者是閬中人落下閎,後又被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改進 。 130分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座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渾天儀發明者是閬中人落下閎,後又被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改進[1] 。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制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佔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1]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臺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裡,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臺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虯(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臺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曆一般,可見這件渾天儀及其附器,與近世的假天儀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儀誕生的前一年,張衡先用竹篾製成一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後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本說明書,又撰成《靈憲》一部,繪製《靈憲圖》一份。

張衡發明了什麼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1],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2](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建設有張衡博物館。

張衡發明了什麼

他發明稜世界第一個水力渾天儀,通過增加了另外一個缸改進了水鍾,還發明瞭地動儀,它能探測到500公里外的地震。[

張衡的地動儀可以怎樣改進

上面放一個加速度傳感器,三維的哈,這樣能捕捉最靈敏的震動

張衡發現了什麼?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創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後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後來辭職回鄉,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後出現了三種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這就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扣著的盤子。”“渾天說”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改進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實際。他還製作了一個能夠精確演示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張衡的另一發明是製作了水運渾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實際上是個天文鐘,通過它的等速旋轉,可以報告時刻。世界上第一個可以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也是這位古代科學家發明的。張衡還在《靈憲》等天文著作中,闡述了無限宇宙的思想,解釋了月亮反射陽光和月食發生的原因。他對2500顆恆星的觀測記錄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計算結果,和近代天文學非常接近。

公元117年,張衡根據渾天學說理論和對天象的實際觀察,創造出了利用漏壺滴水推動的大型“漏水轉渾天儀”。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自動演示恆星和太陽週日運行的儀器

公元132年發明了界上第一臺測定地震方位的科學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張衡關於齒輪系統的應用和相對運動的原理,被西方學者贊為“是一切控制論機械的祖先”。

張衡創造的“計裡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裡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裡鼓車”和“指南車”的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張衡製造的“瑞輪莢”(即活動日曆),內裝機關,在一個立軸上裝15個撥板,依次分別作用於15個莢,按著應有的時刻升落,利用水力運動,從每月初一起,每天轉出一片木葉,15日後每天再轉入一片,到月落為止,循環旋轉開合,使人們從而獲得類似活動日曆的效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計時器。

張衡創造的“獨飛木雕”是機械飛行器。它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又寬又長的滑翔翼型設計,靠腹內施機,加以控制,能飛數裡。這一發明製造,比國外的機械飛行器早1500多年。

張衡製造的“候風儀”(即候風銅鳥),是氣象學中預測風力風向的儀器。它與西方的候風雞類似。但西方的候風雞到12世紀才始見於記載,要比張衡的候風銅鳥晚了1000多年。

張衡發明了什麼

地動儀

在東漢時期,中國出現了一位創制天球儀,候風儀,地震儀的天文學家張衡。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成年後曾在南陽郡做了幾年文官,後來辭職回鄉,潛心天文研究。中國漢朝先後出現了三種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這就是“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像一個倒扣著的盤子。”“渾天說”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改進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球形的。“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星辰都飄浮在氣體中。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實際。

日記:說一說張衡一生髮明瞭那些東西了?

張衡 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

蔡倫 改進造紙術

郭守敬 發明簡儀 制定授時歷

畢昇 發明活字印刷術

華佗 發明麻沸散

李時珍 編寫本草綱目

蘇頌 發明天文鐘 水運儀像臺

渾天儀是什麼樣的?張衡發明的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亦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座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座標。渾儀由早期四遊儀和赤道環組成。從漢代到北宋渾儀增加了黃道環、地平環、子午環、六合儀、白道環、內赤道環、赤經環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環、改變一些環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並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簡儀和立運儀。

張衡發明了什麼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張衡發明什麼

張衡,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常識人物篇。

相關問題答案
張衡改進了什麼?
張衡發明了什麼地震儀?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什麼?
讀書改變了什麼?
我改變了什麼?
蒸汽機改變了什麼?
時間改變了什麼?
十年改變了什麼?
持續改進是什麼的職責?
張衡的發明了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