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在哪裡?
大溪文化的文化特徵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紅陶為主,普遍塗紅 衣,有些因扣燒而外表為紅色,器內為灰、黑。盛行圓 形、長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紋,一般成組印在圈足部位。 有少量彩陶,多為紅陶黑彩,常見的是□索紋、橫人字 形紋、條帶紋和漩渦紋。主要器形 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領罐、壺、盆、鉢、豆、簋、圈 足盤、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蓋等。石器 中兩側磨刃對稱的圭形石鑿頗具特色。有很少的穿孔石 鏟和斜雙肩石錛。偶見長達三、四十釐米的巨型石斧。 同時,有相當數量的石鋤和橢圓形石片切割器等打製石 器。另有大量的實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響球。大溪文化流行紅燒土房屋並較多使用竹材建房。葬式複雜 多樣,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屈肢葬是該文化的特殊葬俗。大溪文化的彩陶紋 飾有橫人字形紋、曲線網格紋,有的器形和彩紋,明顯 受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影響。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 區,如三元宮、丁家崗、湯家崗等地的遺存,可稱為三元宮類型。夾砂陶比例大,紅褐胎黑皮陶和白陶佔一定 數量。有特徵鮮明的盤口圈足罐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盤 少,彩陶筒形瓶僅有個別發現。以通體裝飾的印紋、刻 劃紋為特色,漩渦紋、變體捲雲紋彩陶也具特點。至今 沒有發現受廟底溝類型彩陶影響的跡象。有人認為,這 類遺存雖確有許多與大溪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可能 是受大溪文化強烈影響的另一種原始文化。
大溪文化的遺址類型
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遺址,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時期,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位於三峽庫區巫山縣境內的遺址,是中國大溪文化最早的發現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大溪文化初步可分為兩個地區類型。 長江沿岸的鄂西川東地區,如大溪、紅花套、關廟山等 地的遺存,可稱為大溪類型。長期多夾炭陶,夾砂陶比 例始終很小,白陶也很少。圈足盤、陶簋多見,典型器 有彩陶筒形瓶。圈足上盛行各種成組的戳印紋。大溪文化以大溪類型為例,可歸納為3期。早期:夾炭紅陶最多,戳印紋簡單、細小,彩陶極少,以折肩圈足 罐、三足盤、鼓形器座等為代表。中期:戳印紋發達,彩 陶興盛,常見內折沿圈足盤、簋、高把豆、折腹盆、曲 腹杯、筒形瓶等。晚期:泥質陶佔絕對優勢,灰陶和黑 陶劇增,有細頸壺、折斂口圈足碗等。
大溪文化的考古發掘
2014年9月11日,重慶三峽庫區巫山縣大水田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兩百餘座墓葬出土文物1700餘件,其中大量大溪文化遺存的發現尤為重要和珍貴。 大水田遺址考古發掘面積共計1300平方米,發現大溪文化、商周、戰國中晚期至西漢早期、六朝、唐宋遺蹟470餘處,其中墓葬258座、灰坑211座、房址1座、溝3條,出土陶、石、玉、瓷、銅、鐵、骨質器物小件1700餘件(套)。 本次考古發掘工作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大溪文化遺存,部分資料填補了大溪文化發現的空白,對於大溪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關於大溪文化,描述錯誤的是
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其分佈東起鄂中南,西至川東,南抵洞庭湖北岸,北達漢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西段的兩岸地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的年代, 約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發現,揭示了 長江中游的一種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遺存。
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遺址, 大溪文化出土陶器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萌芽的時期,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位於三峽庫區巫山縣境內的遺址,是中國大溪文化最早的發現地,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
大溪文化初步可分為兩個地區類型。 長江沿岸的鄂西川東地區,如大溪、紅花套、關廟山等 地的遺存,可稱為大溪類型。長期多夾炭陶,夾砂陶比 例始終很小,白陶也很少。圈足盤、陶簋多見,典型器 有彩陶筒形瓶。圈足上盛行各種成組的戳印紋。
大溪文化以大溪類型為例,可歸納為3期。早期:夾炭紅陶最多,戳印紋簡單、細小,彩陶極少,以折肩圈足 罐、三足盤、鼓形器座等為代表。中期:戳印紋發達,彩 陶興盛,常見內折沿圈足盤、簋、高把豆、折腹盆、曲 腹杯、筒形瓶等。晚期:泥質陶佔絕對優勢,灰陶和黑 陶劇增,有細頸壺、折斂口圈足碗等。
摺疊編輯本段考古發掘
溫嶺的文化
溫嶺的文明起源較早,據專家考證,在溫嶺大溪鎮發現的徐堰王古城遺址為戰國時期時代。另外在古城附近,仍保留唐、宋時期的七座古窯址,這些都說明溫嶺具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從明代設縣建制(公元1496年置太平縣)以來,距今有530多年的歷史,因地處東部濱海,遠離朝廷,交通不便,在歷史上封建皇朝的更替中,溫嶺未遭受大的創傷和破壞,歷朝歷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建樹,社會文明的延續性比較穩定,因此其文化積澱較為深厚,社會文明程度相對較高。因溫嶺緊靠大海,當地居民以海為主要作業對象,海洋文化表現突出。海洋漁業文化、海洋鹽業文化、海洋美食文化和海洋漁民風俗文化積澱深厚。特殊的地質條件,在溫嶺存在大量的優質石材,當地人民利用石材進行採石,留下大量的硐天,同時,石屋、石街、石亭、石傢俱等充滿溫嶺民間,造就了突出的溫嶺石文化。溫嶺穩定的社會環境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十分有利的條件,在歷史上溫嶺的宗教文化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溫嶺自古是佛教勝地,長嶼的崇國講寺、南嵩巖的嵩巖寺、溫嶠的明因講寺、大溪的流慶寺、方山的雲霄寺等都有較早的歷史。除佛教寺廟外,道觀也是溫嶺一個宗教景觀。現存佛教、道教寺觀幾百處。全市共擁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分為古廟、故居、古墓葬、古窯址、摩崖石刻、古民居、古建築和革命紀念地等八大類。溫嶺新河、箬山被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清明糰子:是一種溫嶺特色小吃。俗稱“青葉”。清明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甜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鹹糰子的餡通常用肉沫、豆腐乾、胡蘿蔔、筍之類的。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烏飯麻餈:烏飯麻餈就是用山上的烏飯樹(一種屬灌木的野果樹)嫩枝(一叫烏葉)浸泡,取其汁調和糯米粉,蒸熟做成麻餈,捲成一卷,內紅糖,外表再灑上一層嫩黃的松花粉。外則細膩爽滑,內則清香撲鼻,色澤烏亮,別有風味。此外還有山粉糊、溫嶺嵌糕等。 溫嶺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台州片。
大溪鎮的介紹
大溪鎮,位於浙江省溫嶺市西北端。東毗澤國,南鄰溫嶠,西接樂清大荊,北交黃岩、路橋,是台州市與溫州市的交接處,距溫嶺市區14.5公里。鎮區面積129平方公里,轄南城、北城、太湖、山市和潘郎等5個管理區,110個村(居)。常住人口12.82萬人。2012年全鎮工業總產值302億元,財政總收入8.1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323元,截止2014年底,全鎮有2000萬上規模上企業225家,規模上企業產值達126.58億元,2014年進入市重點企業18家。大溪鎮是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小城鎮試點單位,國家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重點鎮、浙江省中心鎮。並榮獲“世界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中國水泵之鄉”、“中國電容器之鄉”“全國日用塑料之鄉” “中國鞋業名城·運動鞋之鄉“第三批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大溪文化統治者是o3d 還是o2a
大溪文化的主體為O3d
台州溫嶺傳統文化都有哪些
石雕文化,海派剪紙,石塘大奏鼓,道情說唱,大溪廟會,飲食文化,方山雲霧茶。。。
大溪到溫嶺在哪坐車啊
溫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大溪到溫嶺21公里,必須到楊肚站上車,乘溫嶺1路坐21站到體育館站下車即可。具體位置和線路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