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政治主張是什麼?
老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分別是什麼?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居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虛靜”“玄鑑”的認識論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鑑”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啟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慾”。
“小國寡民”的社會歷史觀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嚮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
老子是什麼時期的思想家?其政治主張是?
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思想養生主張是“無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道:宇宙能量現象)
老子的主要思想和主張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以“道”為本的天道觀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其一,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其二,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其三,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老子學說中的核心思維模式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對立的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互相聯繫、互相依存。老子直觀地認識到事物能夠向著各自相反的方向進行轉化,存在著物極必反的基本原理。老子思想中其核心的概念範疇是“道”,老子通過對道的闡釋,將矛盾普遍性及矛盾雙方互相依存及互相轉化思想貫穿了起來,並由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實踐意義的處事哲學。老子通過講述赤子之無知、無慾、無為, 凡人之有知、有欲、有為,聖人之無知、無慾、無為,通過這三無理念,最終達到他所期望的無為而為不為的思想。
老子政治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爾雅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由他所預設的"道" 而展開的.形而上的"道"是我們人類的感覺知覺所不能直接接觸的.如果這 個形而上的"道"不與人生髮生關係,那麼它只是一個掛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學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濃厚,但他最關心的仍是人生與政治的問題.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實到經驗界中,老子認為凡是自然、無為、柔弱等觀念 都是"道"所表現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無為"的觀念,成為《老子》一 書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觀念都是圍繞這個觀念展開的.
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 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 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 有為,是以難治."《老子註釋及評價〉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於該 書,故只註明章節〉老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太多,老面姓 的災難不斷,是因為統治者妄自作為,違背規律.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 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 盡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人間不平.統治者侵公肥私,過著豪華的 生活,穿著名貴的服裝、帶的是寶刀利劍、山珍海味都吃厭了,錢財貨物堆積 如山,而農民卻是田園荒蕪、倉庫空虛、家無隔夜之糧.這種情形,老子看在 眼裡,怎麼能不感嘆呢?無怪乎他要氣憤的駕一句:"這簡直是強盜頭子"①
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本是無德無能的,卻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為,結 果使老百姓疲於奔命,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形下,老子極力 呼籲統治者為政要"無為",實行"無為而治",不要過多幹涉者百姓的生活. "無為而治"本言自於孔子"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論語、衛靈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學裡,"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 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五十七章〉"好 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而提出的;無事',是針對統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無慾"是針對統治者的貪慾而提出的.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 國、利萬眾的憲政:一旦制訂頒佈,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頒佈的憲政下自 化.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 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 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佈,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 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 裡,"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
《老子二章》中體現了老子的什麼思想主張
老子二章中老子闡述了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其對立面,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道理。由此引申出“無為”的重要性,即它能使人獲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佔有,結果只能是失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美的時候,醜就出來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善的時候,惡就產生了。
所以,有了“有”,才產生“無”,有了“無”,才產生“有”,“有”和“無”是互相對立而產生。有了困難,才懂得容易,感到容易,才知道困難。困難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才能夠體現;高和下,互相對照才有了分別;音和聲,由於對立才顯得和諧動聽;前和後,彼此排列才有順序。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自然法則來對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語言來教訓別人。這就像天地一樣讓萬物按照自然發展而生長,他滋養了萬物並且不橫加干涉,撫育了萬物而不自誇自傲,萬物靠它生長但它並不據為己有。它為世間萬物立下顯著功勳卻不自局其功。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就不會失去。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姓李,名耳,諡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福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經》,其主要思想就是:小國寡民,出世無為。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幾個方面:一、道是什麼。老子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道的作用。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而為和。一指混混沌沌的原始,二指由混沌二氣生出的陰陽二氣,三是陰陽二氣通過沖撞而形成統一;三生萬物。三、道的特點。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為無不為,反者道之動。無是虛無的無,無才是最有用的。無為而無不為,反者道之動,是說事物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去轉化,矛盾依存的雙方影響其對立面的轉化。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因此通過這兩者推出反者道之動;四、道的規律。事物總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轉化為道的規律,從出生就走向死亡,從成長就走向衰老。物極必反,樂極生悲。老子說,柔弱勝剛強。比如說一陣大風吹過,大樹就要折斷,而小草卻留了下來。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能勝,水是最溫柔的,但是用之攻堅又有很大力量。把之中觀察事物的方法用於人事,老子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五、道的本質。老子認為,道的本質是聽任萬物自然的變化而不加干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能長久,是聽任物之自化,萬物之自然。老子把道法自然引人入勝,就得出了無為而治的觀點。
莊子的思想主張 老子莊子主張什麼思想
莊子的思想,可分為三個主要內容。
一、無為而治。
莊子的無為理由,與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無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真正的偉大社會成果,你不要妄動而要遵循規律。老子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而莊子的無為,其理由是萬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時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規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規矩,都是壓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遙遊。論幸福的兩種方式。
首先,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遙遊的第一個層次,叫做萬類霜天競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詩詞了)。說萬物各有其本性,本無所謂高低。只要他們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發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們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鳥的幸福就是枝頭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遷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實現了自己的自由,那他們是等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