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 --------孩子具有獨立的性格,才能夠更快適應獨立的生活。要孩子放棄對父母的依賴,就要注重獨立性格的培養。一個自信、獨立、勇敢的孩子,能更好地承受挫折走向成功。 ·家教案例 劉菲最害怕一個人在家,如果遇到意外情況,她就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好。每次和爸爸上街,她總喜歡被牽著走。爸爸讓她挑玩具,她會說:“你覺得哪個好啊?”爸爸覺察到女兒對自己太依賴,獨立性太差。 一天,劉菲要去買存錢罐。她問爸爸:“是買粉色的,還是藍色的呢?”爸爸說:“你自己決定吧,以後,只要是買你的東西,都要自己決定。”爸爸還鼓勵她自己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種花……劉菲現在獨立多了,能自己洗衣服,會用電飯煲煮飯了,一個人在家時也能照顧好自己。 ·專家解析 獨立的性格是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生活的關鍵。孩子在性格上喜歡依賴人,不能承擔責任,不會獨立思考,都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發展。 爸爸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就不能事事都滿足孩子的願望。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無法自主、獨立地做事情。這類孩子害怕遭遇挫折、承受壓力,害怕嘗試新事物,無法面對突發事件及變故。 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需要爸爸學會放手。孩子必須學會選擇、承擔,能夠自我服務,不盲目聽從他人的意見。孩子要長大,就要學會獨立。爸爸要不怕讓孩子吃苦,讓孩子早日獨立、自主地生活。 孩子缺乏獨立的個性,主要是由於被過度保護。爸爸是孩子最強大的保護傘,孩子只要遇到困難,就想尋求庇護。孩子在保護下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自我抉擇能力、自我思考能力,進入社會後,也會遭遇到重重困難。 最聽爸爸話的孩子,並不是最好的孩子。爸爸不要隨意插手孩子的事,要把判斷和選擇的權利交還給孩子。 建議一 允許孩子不“聽話”、不“講理” 爸爸要允許孩子不“聽話”、不“講理”,這表示孩子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不願意服從爸爸的指令時,爸爸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願只要可行,就應按他們的意願來。爸爸放手、放權才能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性。 孩子不“講理”時,爸爸就要反思:我說的是孩子想要的嗎?一個事事都聽爸爸話的孩子,多半是在盲從他的意見,並不值得誇讚。 建議二 孩子越大爸爸定的規矩要越少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就不能規矩森嚴。孩子想要獲得獨立性格,需要更多的自由。爸爸總是定規矩,孩子的個性就會被束縛。 陳沃有很多自主權,他上小學時,爸爸只給了他一個規定:做完作業再玩。他很自覺,每天都按規定來做。陳沃在小學時,學會了自主學習。長大後,爸爸給他定的規矩也越來越少。初中時,爸爸對他說:“照顧好自己。”陳沃也做得很好。 爸爸並沒有嚴格管制他,但他卻成了別人眼中的優秀孩子。他有自己的特長:畫畫。他品學兼優,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獨立。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他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條。 孩子要獨立,就得多一些個人空間及時間。爸爸減少規定,就會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由。自由的氛圍最利於孩子“自我”即“獨立性”的發展。 建議三 創造不需要處罰孩子的環境 孩子每次違背規矩被懲罰,都是對心靈的一種打擊。孩子出於對懲罰的恐懼,也就寧願放棄“個性”及“獨立”了。 一年前,陳鮫迷上了網上聊天。有一次,爸爸發現他在和人語音聊天,問他:“認識嗎?”他搖搖頭。第二天,爸爸定了一個規定:如果再與陌生人聊天,兩天不得使用電腦。爸爸其實並不想懲罰陳鮫,為了避免他違規,爸爸想了一個辦法:把電腦放在客廳中間。 客廳處於廚房、臥室、書房之間,爸爸和媽媽只要在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兒子在玩什麼。爸爸從不走近監視陳鮫,但他卻再也不和陌生人網聊了。當時,陳鮫7歲。爸爸常用這種方式,讓陳鮫避免被懲......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許多家長一面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面又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太差,怕孩子長大後不能面對競爭激烈未來社會。其實家長的認識和教育行為都至關重要。1、在思想上要明確認識,高度重視3歲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期。這時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們對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現極大的興趣,看見大人掃地,也到處找掃把;家裡來了客人,馬上搶著遞拖鞋;明明還不會疊衣服,卻偏偏要“自己來”......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孩子獨立意識發展的表現。但由於孩子的骨骼、肌肉等等發育尚不完善,動作還不協調,因此常常會弄髒了衣服,損壞了東西,對此,家長要有正確的認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理解,寬容孩子的“錯誤”,支持孩子自己動手。否則,錯過這個時機,等孩子的依賴性形成後再想補救,那就十分困難了。2、在行動上要提供機會,大膽放手。孩子的能力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沒有鍛鍊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也就無從說起。因此,家長在行動上必須解放孩子的手腳,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那些應該做並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飯、穿衣、洗臉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同時,孩子的事應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決斷。如玩具應該放在什麼地方,玩什麼,與誰玩等等。另外,還要有意識地創設條件,讓孩子做家長的小幫手,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如擺碗筷、擦桌子、整理書櫃、到鄰居家借還東西,到附近商店買東西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願意做,就要大膽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沒關係。3、在方法上要因勢利導,正面鼓勵。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能急於求成,要講究方式方法。孩子一開始學習吃飯,洗手等等,都是當作“玩”來對待的,家長應正確把握孩子的這種遊戲心理,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玩樂活動中提高獨立能力。同時,家長還要通過具體、細緻的啟發和直觀形像的示範讓孩子循序漸進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玩具怎麼放更整齊,與同伴發生糾紛時該怎麼解決矛盾等等,幫助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當孩子犯”錯誤“時,一定要寬容對待,正面引導,以免打擊孩子嘗試獨立的積極性;當孩子表現出獨立的願望或做事情有一點進步時,則要及進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進一步作業努力。比如:兒子在體操班上,有一位做”場外指導“的家長,第不發現孩子動作做得不對時(她總能隨時發現),她就大聲喝斥,糾正孩子的動作,有進還衝上場去調整,這樣不斷地打斷老師的教學,令其他家長側目,而她的兒子也就在這不斷被糾正的雙重教學壓力下越跳越糟。我想,這樣的家長是相當少見的,但從在場監督的不少家長緊張的臉上可以看出來。他們或多或少地不滿孩子做錯的動作。這麼要緊嗎? 我問自己,是否太放任了?我只看見兒子高興地來了,看見兒子跳得對的,跳得好的;錯了有老師糾正,那不是需要我的目光停留的地方。每當兒子回頭年我時,都能看見我的笑臉,我的鼓掌,我認為這是我存在的理由。果然,下課後,兒子說下次不用我陪了,他自己能跳好,她是全班跳得最棒的。我也認為她是跳得最好的,而事實上真的是不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過程永遠比結果更要。獨立性的成長也是這樣。只要孩子喜歡了,投入了,積極參與了,就不要太關注細節的好與差。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很棒。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孩子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1—3歲的孩子對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興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歡模仿,所以當他看見大人在幹什麼他也學著幹什麼。如大人在疊衣服,他也要來幫忙;大人在掃地,他也搶著要掃;吃飯時也想要自己吃、走樓梯時不用大人扶……這些都是孩子獨立意識開始發展的表現。此時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雖然孩子做的不好,會把疊好的衣服弄得亂七八糟、把垃圾掃得到處都是,還把飯粒滿桌撒。但請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試一試。因為這是由於孩子的骨骼和肌肉發展的不夠完善而導致動作不協調。如果此時家長覺得孩子現在還太小,什麼都做不來,反倒給大人添了許多麻煩,等長大點再做吧。那麼漸漸地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從而錯過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賴性就很難改正了。

2、瞭解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前提。

與其他動物的成長曆程相比,人類的成長要經歷較長的依賴期。在嬰兒期,孩子甚至還不能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辨開來。一歲左右的孩子,在邁出人生中獨立行走的第一步時,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喜悅,這是孩子身體獨立能力的展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可以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這標誌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增進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關鍵時期。這時,家長要主動為孩子營造環境,在父母的監護下,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例如自己進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動協調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歲,就可以鍛鍊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後逐漸讓孩子學會收拾床鋪、飯桌等。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則失去了鍛鍊的價值。因此,只有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自己孩子的特點,父母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自己孩子發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增強孩子的獨立意識。

3、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裡突然停電,電話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長可藉此幫助孩子學會求助,知道應當求助於哪些部門,用什麼方法求助。對於孩子獨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結果無論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讓孩子感覺到“我行”。這種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

4、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獨立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5、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培養初步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成人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思考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做事

在我國,不少家長對孩子呵護較多,尤其是對嬰幼兒,家長更是事事包辦,平時很少給 他們獨立做事的機會,致使許多孩子日後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意志薄弱。這是我國家庭教育的一大弊 端,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孩子長到大就要面對人生,不能再依靠父母,自己獨立生 活、擇業、交友等。所以,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應把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從培養孩子獨睡,自 己吃飯、穿脫衣服等方面入手。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鼓勵他們遇事獨立思考,自己 去解決問題。

家長要樹立現代教育觀,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從兩歲開始,隨著他們身體的 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嬰兒已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自己 穿衣、自己睡覺、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習慣,逐漸樹立獨立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認識到,年幼的孩子總是在反反覆覆中感受著勞動的樂趣,獨立做事的快樂。從不 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做得像樣,這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從中孩子也獲得了自身的 發展。正因如此,家長就應放手讓孩子鍛鍊,不要怕他們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對於孩 子獨立去做的事,只要他們付出了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我行”這種 自我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 應鼓勵孩子再去做,絕不能動輒就說“我說你不行吧,就會逞能”,更不要見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勞。當他們 執意去做那些難度較大的事時,家長應予以鼓勵並給予幫助。這樣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增加他們鍛鍊的機會,養成獨立的行為。

2.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 讓他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家長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陳鶴 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則時曾舉了一個實例:有一天,一個9歲的孩子問他:“竹管裡有空氣嗎?”陳先生沒有直 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兩頭有節兒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鑽了一個洞,孩子見一個個小泡兒從洞中冒 出,便紛紛說道:“空氣!空氣!”這樣,他們自己得出了答案,顯得格外興奮。

我們有的家長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 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常見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一頁頁地講,一本本地講,孩子只是靜靜地聽。其實,給孩子 講故事,家長也應適當提出問題讓他們參與,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作決定的能力。我國傳統的家教中十分注意培養孩子“聽話”、“順從 ”,卻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一概由父母決定,孩子缺少自己作決 定的機會,這就不能培養他們的抉擇能力。然而,自我選擇能力也是獨立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現在,隨著家教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家教觀、教子有方的家長,不僅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 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此僅舉一個小小的實例 :一個假日,我在公園裡見到一位父親,帶著他大約四歲的兒子,在走到三條路交叉的路口時,他彎下腰問兒 子:“你說,咱們走哪條路?到哪兒去玩?”孩子認真思索了一會兒說:“咱們走這條路吧,去看小猴。”父 親隨著兒子,向他所選擇的方向走去……......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談到“獨立解決問題”,聽起來似乎是成年人的問題,其實真正需要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是我們的孩子。他們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面臨的是一個需要自己走路的社會,他們遇到各種各樣的絆腳石,如果到那裡還會有腳不會走、有腦不會想,茫然不知所措,這就是教育的失敗。由此,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迫不及待的。當今,許多孩子都不會主動地、獨立地去解決一些問題的現象是很普遍的一、放開手腳,做個“懶”父母當孩子的身心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他們已經具備了自己解決問題的生理和心理條件,家長剝奪了孩子的鍛鍊機會,在無意識中扼殺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放開手腳,做個“懶”人。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放手讓他獨立去做。比如說,讓孩子自己穿衣服,也許孩子會把釦子系得亂七八糟,但是隻有孩子有了第一次的亂七八糟,孩子才會從中汲取經驗,才會系得更整齊。也許在此過程中,孩子會出錯,甚至有的會惹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父母可以暗中給予幫助,但不要包辦代替。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國外的許多家庭中,在假期中,讓孩子出去打工,體驗生活的艱辛,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讓孩子去獨立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經受了實踐的鍛鍊,逐漸具備了獨立的意識和能力。可是中國的家長就缺乏這方面的意識。要想讓我們的孩子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應解放思想,放手讓孩子獨立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遇到事情要冷靜,積極設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消極的等待。比如說,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什麼衣服;當遇到與小朋友打架時,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在遇到有關孩子的事情上要徵求孩子自己的意見。或許在此過程中,孩子會做得不十分恰當,但是就是在這些小事的處理過程中,孩子才漸漸成熟起來。家長要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勇於實踐,幫助他們不斷地成長起來。三、設置疑難問題,提高其獨立生活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解決問題的機會,我們可以把一些機會推給孩子。有一位家長曾經給我說過,她們家每次去超市的時候都會給孩子一定的錢,讓她自己去決定自己要買的東西,自己結賬並且自己拎回家。這不失為一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從去到回,會發生一系列的事情,而只有孩子自己,爸爸媽媽在旁邊不給任何意見,所以孩子必須及時把遇到的問題解決,自然而然地,孩子的能力就得到了發展。父母都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那就應該有促使孩子成長的實際行動,要給予孩子提供機會,讓孩子真正的去解決問題。通過這些方式,我們的孩子就會很快長大四、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及能力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眼中的世界與我們成人是不同的。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及能力也許不合乎我們的觀念,但是我們要用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待它。給予孩子一個欣賞的眼神,給予孩子一個鼓勵的行動,這些都能給予孩子無窮的力量。孩子會在這些眼神和行動中更積極的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他們將獨立地面對未來的社會,獨立地面對一切問題。我們不能給予孩子未來的一切,難給予孩子的只是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當我們真正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就等於給予了孩子未來的一切。

怎樣讓孩子學會獨立

一、自主思考,獨立性培養第一步。建議一:讓小孩子獨立生活。多讓孩子擺平生活中的瑣事,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事情。如:為家人切水果;遛狗;消毒自己的小傷口;摺好自己的衣服;按購物單到社區超市購物;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等。建議二:在家裡營造思考的氛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空間。建議三:如小朋友養成思考的習慣。爸爸媽媽應該經常用商量的口吻進行討論、協商,通過家長的提問引發孩子思考。建議四:給孩子敘述自己想法的機會,建議五:掌握培養小朋友創造性思考的方法。在平時的生活中,你要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同時,爸爸媽媽應該對孩子的提問表示出興趣,和孩子一起思考,尋找線索,揭開問題的答案。

二、尊重孩子的選擇,獨立性培養的第二步。獨立的行為是靠獨立的思想來支撐的。父母要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不要急著否定,而是要給孩子表達見解的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理解、鼓勵他們。

三、信任孩子,獨立性培養第三步。信任是法寶,終止你對小孩的“強迫症”,也能讓小孩子獨立面對困難。四、給予孩子嚴格的要求,給孩子立一些小規矩,幫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傑出家長做的三件事,傑出的父母從來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更明確的說,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第二件事: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第三件事:引導孩子學會學習。教育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麼複雜,做好這三件事,父母成為傑出的父母,孩子成為傑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遙遠的夢想了。 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與現代社會對孩子的獨立的要求相比,中國孩子獨立能力都較薄弱。根據資料分析,在我國的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依賴日趨嚴重。他們從小到大,處處離不開父母的照顧。結果是讓孩子養尊處優、心理脆弱、獨立能力差,解決困難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氣缺乏。四年級的小學生不會剝蛋殼,大學生開學是“全家總動員”,甚至有大學生把不會洗的衣服用包裹寄回家,離家讀書領著父母去陪讀……每每讀到這些令人擔憂的現象我就暗下決心:我絕不嬌慣孩子。因為在過度保護下成長的孩子,依賴性越來越大。是我們的孩子天生缺乏獨立的能力嗎?不是。事實上,我們的孩子不缺乏“獨立基因”,只要給他環境,給他條件,教育者合理引導,孩子長大後也會成為獨立的一族。放手讓孩子獨立地去行動,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一旦孩子能夠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深藏在他身體內部的各種潛能都能充分地發揮出來。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呢? 我認為:家庭是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首要場所。 記得讀過一篇短文,說蛾子破繭而出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於是,有好心者為它剪破繭殼。誰知,未經破繭之苦的蛾子卻不會飛。原來,蛾子破繭時翅膀充血,撞來撞去練就了力量,長硬了翅膀,這才能飛翔。這個事實給人很深刻的啟示:既然我們不能代替孩子成長,就不能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則,縱有遼闊的天空,孩子也不會飛翔。可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給予孩子鍛鍊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喪失了獨立能力。曾說過我絕不嬌慣孩子。可我的孩子今年離家到外地讀初一了,其間她也給我添了不少的麻煩。首要因素她就是老打電話回來“騷擾”我們。她早上上學,中午就打電話回來,下午還打電話回來,晚自習下課後又會打來。而且每次都有理由,不是頭疼就是心裡難受,或者是腿疼。這些電話常常嚇得我們三天兩頭往她的學校跑。可是一到星期天她就啥毛病都沒有。幾周以後孩子也瘦了不少,大人也感到非常疲倦。經過我和孩子的溝通,才發現,孩子覺得一個人無法面對學校的生活。這時,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我和孩子的爸好好反省了一下,覺得平時對孩子鍛鍊不夠。以前我會認為有些事孩子幹不好而代勞了。現在想想真是出力不討好啊。。其實,父母是孩子的獨立老師。父母可以因勢利導,把握孩子的心理特點,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本著“大人放手,孩子動手”的原則,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在家裡,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通過具體、細緻的示範,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教給孩子一些自我服務的技能。這些看上去雖是很小的事,但實際上給兒童創造了很好的鍛鍊機會,無形中培養了兒童獨立生活能力。但願從現在起我要對女兒進行的家庭鍛鍊能“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哪。 另外學校也是培養學生獨立能力的主陣地。 1、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獨立意識。責任意識就是自覺地把自己的事做好的心情。一個人的責任感強烈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的獨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只有......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幼教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於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孩子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2、瞭解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前提。

3、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4、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5、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培養初步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6、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7、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8、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

9、採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10、從興趣上培養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閱讀的能力

方法一: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

孩子年齡小,遇到疑難問題時,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想直接得到答案。這時父母一定不要助長孩子的這種習慣,不要當時就給孩子一個直接的或確定的答案。否則時間長了,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依賴心理,不會自己動腦思考,也就難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了,這對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思考能力都是沒有好處的。

聰明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不是告訴孩子答案,而是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從中學會獨立思考。比如,當家裡的電視突然沒有影像和聲音時,爸爸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看看是電源的問題,還是電視機自身的問題。孩子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的思考能力,積累了經驗,當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時,會充滿成就感,思維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如果孩子暫時無法獨立解決問題,父母可以示範,通過查閱資料、反覆思考等方法,讓孩子學習思考的方法,這對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非常有益。

方法二:主動提出問題和孩子一起討論

問題是思考的起點。孩子小時候,腦子裡會有很多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出問題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父母積極地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就會提出更多的問題。

父母也可以經常給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的大腦經常處於活躍狀態,通過這種方式來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父母要讓孩子學會主動思考,就要從為孩子提出問題入手,父母的問題可以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孩子會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不斷思考。

理查德·菲利普·費曼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獲得了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能取得這麼輝煌的成績,和他爸爸從小對他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他的爸爸非常善於引導孩子思考。他將自己扮演成外星人,“外星人”遇到費曼,會問很多地球上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有白天和黑夜的區別啊?”“為什麼會有氣候和天氣的變化啊?”在這樣的提問情境中,費曼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學會了思考。

後來,爸爸帶費曼去博物館,為了引導孩子對博物館產生興趣,爸爸還是通過提問的方式。他先讓孩子自己閱讀某些相關書籍,然後再向他提問,對於孩子沒有理解的問題,他用易懂的話為孩子解釋。

費曼對於爸爸的教育非但沒有感到厭煩,相反,爸爸的提問和討論激發了他的學習熱情,他對百科全書上的科學和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24歲時獲得了博士學位,28歲時擔任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47歲時獲得了諾貝爾獎。

孩子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父母要善於提出開放性的題目,比如茶杯的不同用途等,還可以用如何解決突發事件,如:“你如果在大街上走丟了怎麼辦”等類似問題來引導孩子思考。

父母利用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從全面和新穎的角度思考,讓孩子勇於突破常規的想法,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方法三: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

父母要給孩子創設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才會有活躍的思維,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壓抑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不容易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思想會受到父母的左右,只會盲從附和父母的意見,這樣會影響孩子思考能力的發展。

父母應鼓勵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在孩子發表意見時,即使是錯誤的,也要讓孩子說完,然後再給予適當的指導。對於孩子的正確意見,父母應該積極肯定和表揚,增加孩子主動表達的自信心。

青青的爸爸是個很民主的人,在家裡,他允許青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她說得沒有道理,爸爸也不會批評她。

週末,爸爸帶青青去參觀一個書畫展,事先爸爸沒有告訴青青裡面的畫全部是一個人的作品。青青在仔細地看完每幅畫後,對爸爸說:“爸爸,這個畫家的畫真好。”

爸爸覺得很納悶,孩子怎麼會知道是一個人的作......

培養孩子獨立自立的能力怎麼做

要孩子學會獨立,

自己就得放手,

什麼都讓孩子自己來,

前提是自己要教會孩子獨立的經驗。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
如何培養孩子的坐姿?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如何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如何培養孩子的主動性?
如何培養孩子的進取心?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