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日的歷史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23

設定公祭日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標明中國政府與人民對大屠殺一事始終持有憤慨與紀念之態度。

名義上敲打一下日本的以及其他國家的反華勢力。

明確立場,與全世界反對侵略行為的勢力結成統一戰線。

加強宣傳,避免增加民族之間的仇恨,理性地勸告人們正確認識對待歷史,總結歷史教訓,避免歷史重演。

播音員主持人是幹什麼的

為廣大人民服務的

用播音敲響你的耳朵

用主持點亮你的眼睛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 國家公祭日有何重大意義

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於,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鑑、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共同消除了威脅世界和平的法西斯邪惡勢力,壯大了人類的進步力量,促進了全球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世界和平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艱苦卓絕,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屬於人類的浩劫,3000萬人口傷亡、6000億美元損失僅僅是冰冷的數字,造成30萬人死難的南京大屠殺也僅僅是日本法西斯極端殘忍暴虐的典型案例之一。

如果以全球視角審視中國擬確定和設立“兩日”的立法舉動,就會不難發現其蘊含與釋放的重大世界意義,而不僅是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凝聚力量、奮力拼搏的應有國內啟示,當然更非煽動舊有國恨家仇的民族主義象徵。 企圖否定和美化法西斯主義罪惡侵略歷史,企圖挑戰與顛覆二戰戰後國際秩序,企圖汙衊和攻擊人類反法西斯勝利成果,企圖漠視或泯滅中國人民抗戰犧牲與貢獻;此類歷史修正主義、歷史翻案之風,都是絕不允許的,都是必被堅決反對的,也都是必然失敗的。

歷史觀絕不僅僅是如何看待歷史、如何看待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具體問題,而更是具有什麼樣的歷史觀,就會具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可以說,安倍政權領導和推動的日本右傾化行徑是歷史的倒退、時代的逆行、對公理的挑釁。因此,其也必然引起了周邊有關國家和西方主流社會的強烈批判與堅決反對。

為二戰歷史確定國家紀念日和設立國家公祭日早已成為國際慣例。二戰後,相關國家每年都會定期在諸如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館等舉行國家紀念與公祭活動。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中國在此前夕立法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與設立南京大屠殺受害者國家公祭日是極其必要的、是非常正當的。

二戰期間,有關國家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文化傳統的不同,組建了空前團結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並最終取得了偉大勝利。即將迎來二戰勝利70週年之際,曾經的同盟國各方應該繼續求同存異、保持團結,共護和平、共謀發展。

“對歷史閉上眼睛者看不到未來”,這是永遠保鮮的普世格言。

公祭活動第一次上升至國家層面。這種國家級別的紀念儀式,不僅強調著現代中國人不忘日本侵華之恥,更是在為整個世界恢復、保存歷史的真相和尊嚴。

“國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稱為“國祀”,在中國,向來是先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傳》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歷朝歷代,在複雜的禮儀中,始終凝結成一個不變的核心,一個最根本的認識。如果說過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文明成熟程度的話,大家對一段歷史的復原以及回憶,乃至將其定格、固化為一個“公祭日”,反映的則是整個民族的成熟與強大。

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都對現實有著巨大的警鑑價值,而對歷史銘記,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還是渴望和平的人,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從這個角度上說,中國的“國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記憶、緬懷,是對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大而言之,是中國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貴遺產,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

“國家公祭”雖然只有一天,但公祭的意義需要也一定要延續,這在國外也有先例,比如,美國的老兵日會對老兵提供一系列優惠活動,以此增加老兵福利;以色列則在陣亡將士紀念日限制娛樂活動……凡此......

設立國家公祭日有什麼重要意義

警醒後人,毋忘國恥!懂的落後就要捱打!同時震攝某些國家!樹立國威!

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的開展有什麼意義

一、組織開展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

1.12月8日舉行一次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瞭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瞭解國家公祭日的時間、意義,激發學生愛國激情。 各班級的主題隊會(班會)教案或PPT和班隊活動照片以班級名命名,做好工作手冊的詳細記錄,12月14日前上傳到班級主頁。

2.12月8日國旗下講話。利用國旗下講話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確保此次活動落實到實處。

3.宣傳標語。以學校電子屏載體,張貼懸掛宣傳標語“勿忘國恥、圓夢中華”,努力做到人盡皆知,營造革命傳統教育氛圍。 4.加大宣傳力度,滲透社區家庭,發放《親子共讀----不忘歷史,維護正義,圓夢中華,共創繁榮》告家長書,動員家長積極投入到此項活動中來,共同營造濃厚的“國家公祭日”活動氛圍。

5.虛擬城牆捐磚活動。

根據材料一概括國家設立公祭日有何現實意義

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草案和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草案,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設立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 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值此日本右翼勢力不斷擡頭、安倍政權的仇華傾向日益顯著之際,由全國人大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正當其時。   自安倍政權上臺後,圍繞釣魚島主權問題展開的中日爭執不斷升級,從而導致中日關係急轉直下。安倍政權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發表了一系列“中國威脅論”,在外交、軍事等各方面展開攻勢,大幅度增加防務費用,並且發表一系列否認日本侵略歷史的言論,說什麼“關於侵略的定義,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國際上都尚無定論”。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認南京大屠殺。日本廣播協會(NHK)經營委員百田尚樹今年2月3日在東京街頭的公開演講中聲稱,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殺,一時間,各種各樣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甚囂塵上。   每當從日本傳來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時,我國外交部都會及時予以迴應,但對方往往不予理會;近幾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會集中在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前舉行公祭,但因為是地方性紀念行為,其影響尚不能跨越國界。現在,全國人大將12月13日這天法定為國家公祭日,到時,國家領導人將與全國各地民眾一道公祭死難者,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死難同胞,同時正告日本當局,企圖借否認侵略歷史為軍國主義招魂的伎倆註定落空,其影響必將波及國內外。   南京大屠 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堪比世界各地設立的二戰紀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聯合國2005年確定的“國際大屠殺紀念日”,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紀念日,德國的大屠殺受害者紀念日,俄羅斯的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殺紀念日,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日等,這些紀念日的最大價值就是讓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後人不忘歷史,敬畏生命,珍視和平。   我們早該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了,這不僅是為了回擊日本當局的需要,也是為了教育本國公民的需要。由於某種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南京大屠殺”這個歷史名詞極少被各方面提起,說起南京和大屠殺,只知道雨花臺,不知有南京大屠殺。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書的刺激下,中國學者才想到“要對南京大屠殺進行研究”。然後,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該館館長朱成山曾感慨:“沒有日本否定歷史,還沒有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國人常以“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的名言告誡自己,要正視歷史,但如果我們自身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又怎能理直氣壯地斥責別人健忘或有意抹殺歷史呢?   現在,中國終於有了第一個國家公祭日,其設立不僅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永遠記得30多萬死難同胞,也表明我們衝破了觀念的束縛,具有了還原抗戰歷史真相的勇氣和胸懷,彰顯了前所未有的開明、大度和自信。

我國設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國家公祭日有哪些重要意義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決定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了牢記歷史,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和所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人們,彰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鬥,決定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9月3日國家舉行紀念活動。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這一公然違反國際法的殘暴行徑,鐵證如山,早有歷史結論和法律定論。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公祭活動。

寫一篇對國家公祭日活動的認識和感受

【國家公祭日的意義】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緬懷過去,更是扶慰民心、順應民意的措施,同時國家公祭日的設立,也是中國與世界更好地在溝通,在向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對於人權和文明的態度,在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決心與責任。就如歐洲一年一度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死難者一樣,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的,也是全世界的。

以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其世界意義在於,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與麻木,共同以史為鑑、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

【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意義是什麼】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指出,設立國家公祭日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第一,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國際慣例。因為民眾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戰爭中犧牲的,更多的是普通民眾,值得紀念。

第二,將12月13日作為國家公祭日,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和傳承。歷史的傳承,需要一定的方式,我們現在要用國家公祭日的形式固定下來。

第三,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國家意志,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不是今年悼念,明年不悼念。我的理解是,國家立法了,必須每年執行,今後每年都要做,而且是國家來做。

第四,對日本否定南京大屠殺,是個狠狠的反擊。每次日本參拜靖國神社,我們僅僅表示抗議、表示憤怒是不夠的。30萬的數字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我們用國家意志,把它確認下來,南京的歷史不能否認。

【設立國家公祭日的多重意義】

值此日本右翼勢力不斷擡頭、安倍政權的仇華傾向日益顯著之際,由全國人大以立法形式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正當其時。

自安倍政權上臺後,圍繞釣魚島主權問題展開的中日爭執不斷升級,從而導致中日關係急轉直下。安倍政權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發表了一系列“中國威脅論”,在外交、軍事等各方面展開攻勢,大幅度增加防務費用,並且發表一系列否認日本侵略歷史的言論,說什麼“關於侵略的定義,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國際上都尚無定論”。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認南京大屠殺。日本廣播協會(NHK)經營委員百田尚樹今年2月3日在東京街頭的公開演講中聲稱,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殺,一時間,各種各樣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甚囂塵上。

每當從日本傳來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時,我國外交部都會及時予以迴應,但對方往往不予理會;近幾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會集中在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前舉行公祭,但因為是地方性紀念行為,其影響尚不能跨越國界。現在,全國人大將12月13日這天法定為國家公祭日,到時,國家領導人將與全國各地民眾一道公祭死難者,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死難同胞,同時正告日本當局,企圖借否認侵略歷史為軍國主義招魂的伎倆註定落空,其影響必將波及國內外。

資料供參考 滿意請採納

設立公祭日對愛國主義教育有何重要意義

以前多是自發的,現在可以通過公祭日讓更多人瞭解歷史,銘記前輩的不易

相關問題答案
公祭日的歷史意義?
洋務運動的歷史意義?
革命的歷史意義?
澳門迴歸的歷史意義?
隋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意義?
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中國精神的歷史意義?
四個意識的歷史意義?
維新變法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