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哪裡人?
商鞅是哪國人?
商鞅出身於衛國公族之家,又名衛鞅、公孫鞅。青年時代在魏國宰相公孫痤門下當食客,被提拔為中庶子。公孫痤發現他是個人才,打算把他推薦給魏惠王。可他不久卻病倒了。惠王去探視,公孫痤就趁機推薦商鞅做下一任宰相。惠王未置可否。公孫痤只好說:“大王如果不錄用,就得殺死他,不能讓他到別國去。”惠王答應了。公孫痤等惠王走後,又把商鞅叫進來說:“我剛才推薦你繼任宰相,可是惠王沒有說什麼,看來他不贊同。所以我又說,如果不用你一定要殺掉你,大王同意了,你快逃吧。”商鞅立刻奔秦,通過秦孝公親信景監推薦,謁見孝公,說以王霸大略,最終在秦國成就了一番事業。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9025289.html?fr=qrl3
商鞅是什麼人?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全名為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魏惠王對公叔痤囑託不以為然,也就沒有照做了。公孫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欲收復秦之失地,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商鞅三見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種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的讚許,併成為秦國強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揣。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秦國公族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趙駟(《大秦帝國》劇誤稱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編輯本段]商鞅變法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楊寬《戰國史》185頁有這樣一段說明:“《史記秦本紀》說:秦孝公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為左庶長。’據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便之’,提升衛鞅為左庶長。但是《史記商君列傳》說: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據此則下令變法,應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衛鞅任左庶長之後。兩說相較,當以後說為是。《戰國策秦策》一說:‘商君治秦,......
商鞅是哪國人,最後在哪國怎麼死的?他的老師是誰
是衛國人,最後死在秦國,師承鬼谷子
商鞅生平簡介 商鞅是什麼人他和衛鞅是同一個人嗎
商鞅,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
(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樑莊鎮)[1-2]
人,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給後人留下最重大的印象就是變法了。
商鞅是一個怎樣的人
公元前 338 年,在陝西華縣,一位壯年漢子被殘忍地五馬分屍,施以車裂之刑。那個漢子叫商鞅。
100 多年之後,天下大旱,中原各國紛紛出現流民隊伍,可位處關中的秦國努力抓生產,促收成,保持了秦國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穩定。秦國在天災時的穩定得益於始自 100 多年前的商鞅變法。
商鞅本是衛國人,但衛國為強鄰所欺辱,已經衰落,有雄心大志的英雄無用武之地。
秦孝公是個理想的領導者,他想讓秦國從內憂外患中走出,建立春秋霸業。商鞅到了秦國得其明主,秦孝公如魚得水。
商鞅清楚,變法的成敗不在知法、立法,而在執法。因此立木為信,有了“南門徙木”的試驗。
商鞅變法概括起來不過十個字: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軍功。前六個字是經濟體制改革,其要旨是讓新興的地主階級發展起來,打破奴隸主階級對土地的壟斷和土地使用的低效率;後四個字是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貴族世襲制對權力的壟斷,讓有才能的人進入管理層。
商鞅變法使秦國結束了奴隸制,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糧棉充裕。同時,能人輩出,猛將如雲;天下無人能敵。
但是利益分配的變動,使舊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二十多年後,秦孝公突然去世,剛即位的秦惠文王以意欲謀反為名,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至秦國的邊境,因沒有公函證明被客店拒之門外,店主告訴他那是“商鞅之法”;商鞅欲逃往魏國,而魏國拒絕他入境,因為此前足智多謀的商鞅曾設計打敗魏國。想回到封地抵抗,但是軍隊直接歸中央指揮,自己無權調動,因為那也是“商鞅之法”。
商鞅被抓了回去,處以車裂之刑,全家遭到族滅。
與楚國的吳起變法不同的是,吳起人死法廢,商鞅卻雖死而政未熄。 100 多年後,秦國憑藉著自商鞅變法以來所積累起來的優勢,秦始皇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指揮秦國軍隊橫掃六國,一舉平定了天下。
所以,漢代王充說:“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在秦之後,有許多社會制度又為漢代所繼承,並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管反對派如何憎恨商鞅,他們只能剝奪商鞅的生命,但卻無法阻止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
商鞅的新法猶如漫漫黑夜裡射出的萬丈光芒,照徹了中國歷史的天空,在其後的兩千年裡,天下“同此涼熱”。
商鞅,商鞅變法,悲耶?喜耶?
商鞅是什麼時候的人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商鞅在秦執政約二十年,秦國暢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是哪國人?在先秦誰重用他... 最後怎麼死...!
商鞅簡介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漢族。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後為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時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攜同李悝的《法經》到秦國去。通過宦官景監三見孝公,商鞅暢談變法治國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長,開始變法,後升大良造。
周顯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變法日久,秦民大悅。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前340年,率秦趙軍敗魏國公子昂將軍,魏割河西之地與秦,將人民遷居至大梁,此時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於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秦國貴族多怨。趙良勸說商君積怨太深,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商鞅不聽。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嬴駟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件,店家害怕“連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斃”;欲逃往魏國,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帥,亦不願收留。後來商鞅回到商邑,發邑兵北出擊鄭國,秦國發兵討之,殺鞅於鄭國黽池,死後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於彤,滅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禮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課本上“商鞅舌戰圖”插圖,是當時這次大辯論的寫照。
商鞅原來是哪國人?他是怎麼死的?
暈,商鞅原名衛鞅,鄲於他是衛國人,早年曾在魏國為官,後轉投秦國。
秦穆公立志改革,重用了衛鞅,而衛鞅不負眾望,在秦國20餘年,將秦國改革成一個依法治國的國家。
而秦穆公為表彰其對秦國的突出貢獻,將商於的地方分封給了衛鞅,所以衛鞅才用了商鞅之名。
後秦穆公去世,其子贏駟即位,在其伯父贏虔的慫恿下加之因改革導致的種種矛盾。最終導致了衛鞅的車裂之死。
商鞅是哪國人
商鞅變法你知道吧,商鞅的確是為秦國做出卓越貢獻錠但是商鞅是衛國人(是衛不是魏,衛國在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所以又稱衛鞅,)自魏國入秦。
望採納。
衛鞅和商鞅是一個人嗎
是同一個人。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漢族,衛國(今河南安陽市內黃梁莊鎮一帶)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又稱衛鞅、公孫鞅(衛鞅之“衛”即氏於國,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諸侯之子曰公子,諸侯之孫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衛鞅之祖為衛國君,故又稱公孫鞅。)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