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冷娃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2-07

冷娃是什麼意思

陝西冷娃

大凡陝西人,有一個共同的稱謂,這就是“陝西冷娃”。

“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兩行”

這是外省人對陝西人的總體評價。

這個“冷娃”的“冷”字,形象而不失幽默的抓住了三秦男兒的群體性格特點。

生冷倔蹭是“冷娃”

對於陝西“冷娃”的“冷”字,有不少人想當然的認為“冷”就是“愣”的意思,可以說錯了。在關中方言裡,“愣”的讀音及含義與普通話中這個詞並沒有多大的差別,有呆、痴、缺心眼等含義。而在關中方言中,“冷娃”的“冷”字,細究起來,大概是從“冷熱”的“冷”引申的,其含義可以說比較豐富。說話辦事不善察言觀色直來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這種“冷”;外表冷峻,莊敬實誠、寡言少語,剛板硬正,寧折不彎,是這種“冷”;認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幹,八頭牛也拉不回,倔犟勁上來敢把天戳個窟窿的,也是這種“冷”。一般來講,稱一個人為“冷娃”,其感情色彩特別強烈,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褒義,有驚歎、欣賞、讚許的含義,很少有些許貶責的意思。

陝西代表人物: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

近代陝西才子、比較文學專家吳宓,曾將陝西“冷娃”這種群體性格概括為:生、冷、蹭、倔。

生、冷、蹭、倔,單獨說來並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別合起來容易理解多了。

先說“生”和“冷”

陝西人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

所謂“白髮如新,傾蓋如故”,志趣相左、話不投機,陝西人永遠讓你覺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覺得陝西人冷傲、或覺得陝西人木訥,這都是因為表面印象所惑。

在西安,流行這樣一句話:“陝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馬路;陝西人的臉,像臨潼的兵馬俑”。這是外地人對陝西人的評價。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句話大體不差。

但老陝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則風趣幽默、熱情如火。

陝西人注重修身養性,陶冶人格,冷靜處世,善御感情,可以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也許,這是受了“君子敏於行訥於言”古訓的影響太深了吧。在陝西,經常可以看到,有不少男人,特別是中老年長輩,不苟言笑,表情嚴肅,在下屬和晚輩面前,臉拽的平平的,面冷得像掛上霜一樣。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這一德行。

在不少家庭,有個有趣的現象,陝西男人對妻子兒女縱然有滿腔的感情,但卻不會形諸臉上,掛在嘴上。就是當兒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親,甚至長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之間在一起基本無話,可以說相對無言。

確實,陝西的男人話很少。

其實,陝西人心熱著呢!是外地人常說的“熱水瓶”。只不過平時不喜形於色罷了。陝西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寧給個好心,不給個好臉”,對子女更是如此。

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在一次接受鳳凰衛視節目訪談時說:“我給你舉個小例子就特別逗,每次我打電話到家裡邊,我爸都特別想知道我的情況,電影拍的怎麼樣呀,出國的情況怎麼樣呀,但他從來不問。接電話聽是我,他馬上叫我媽來(笑),然後我媽就問這問那,我在電話裡跟我媽聊,而最後掛完電話,我媽一五一十地給我爸彙報。一直到九十年代,在我爸去世前都是這樣子。我爸在電話裡跟我從不談,這種習慣,好像從小就養成的。我跟我爸如果是單獨談話的時候,我好象話也不多,從來都是一問一答式,九十年代我都四十多歲了,跟我爸都是那樣子。”

生冷不是廣東人熱愛的“生猛”,生冷是一種內斂的生活態度。

陝西人的“生冷”,具有兩面性。要了解另一面,足球是絕佳的媒介。

2000年前後的全國甲A聯賽,最火爆的主場無疑在西安,場場爆滿的球迷往往......

我為什麼是陝西冷娃

1938年7月,一支由三萬多名"陝西冷娃"組成的隊伍夜渡黃河,開進了黃河北岸的中條山。中條山,曾被侵華日軍稱為"盲腸"。在抗戰初期,日軍傾十餘萬兵力,苦戰三年,竟未能越過中條山一步。這在抗戰初期確屬罕見。而堅守中條山的,竟是武器裝備低劣、受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軍西北軍。

一群清一色的號稱“冷娃”的陝西子弟兵,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先後粉碎了日軍的11次大掃蕩,把不可一世妄言三個月佔領中國的日本鬼子拒阻於潼關以外,使其進入關中掠佔西北的夢想死於胎中。抗戰八年,日軍佔據了東、南、北大片領土,卻一直無力西進,這一切都得之於中條山戰役的偉大勝利。日本鬼子不僅未能踏進潼關一步,而且付出了慘重代價,僅“6·6”會戰一役,日軍排長以上軍官的骨灰盒層層疊疊壘堆了1700多具。這是八年抗戰中取得重大戰果的戰區之一。在中條山堅持抗戰近三年,陝西子弟兵也有2.1萬人犧牲在中條山下、黃河岸邊

177師新兵團有一千多名士兵被兩倍於己的鬼子包圍,經過拼殺後死亡200,餘下的800人被逼到黃河岸邊的懸崖上,三面都是絕壁。這800士兵在短暫的一瞬裡從懸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稱作母親的黃河。黃河以母親的慈愛襟懷包裹了這800個殊死搏鬥後誓不投降的關中“冷娃”。他們都是16-18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一個人活下來。他們800人集體投河的那一幕,被山裡的村民看見了。活著的這個村民,尤其清晰地記得最後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懸崖上只留下最後一個關中籍中國士兵。這是一位旗手。他的雙手緊緊攥著他的部隊的軍旗。軍旗已經被槍彈撕裂被硝煙薰染,他仍然雙手高擎著。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幾句秦腔。那位活著的當地村民還記得其中兩句戲詞,是《金沙灘》楊繼業的兩句———

兩狼山———戰胡兒啊……天搖地動———

好男兒———為國家———何俱———死———生啊……

孫蔚如將軍率官兵在800壯士跳河的河灘上舉行公祭。黑紗纏臂。紙錢飄飄。香被河風吹得明明滅滅。有人突然發現黃河水浪裡有一杆軍旗,詫異其為何不被河水沖走。士兵下河打撈這杆軍旗時,拖出兩具屍首來。旗杆從一個人的後背戳進去,穿透前胸,這是一個被稱作鬼子的日本兵的屍體。壓在鬼子屍體上邊還緊緊攥著旗杆的人,是中國士兵,就是那個吼著秦腔最後跳入黃河的旗手

陝西冷娃的介紹

“陝西冷娃”,常用來形容陝西關中地區的青年男性。 “南方才子,山東好漢,四川的將,陝西冷娃排兩行”——這是外地人對陝西關中人的總體評價。這個“冷娃”的“冷”字,形象而不失幽默地抓住了三秦男兒的群體性格特點。 近代陝西才子、比較文學專家吳宓,曾將陝西“冷娃”這種群體性格概括為:生、冷、蹭、倔。生、冷、蹭、倔,單獨說來並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別合起來容易理解多了。

陝西楞娃是什麼意思

本人dali2635陝西關中道人,應該是“陝西楞娃”;楞的意思是1,瓷麻二楞〈笨〉;2,太老實不會變通。總體來說陝西楞娃的意思是老實木哪,性子直易衝動;衝動不記後果。楞、生、無情,民間教導男娃有這一說:一玄凶,二玄磳,三玄打捶不要命,四玄見了火車碰。

為什麼稱呼陝西的男子為關中冷娃?

陝西關中人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所謂“白髮如新,傾蓋如故”,志趣相左、話不投機,陝西關中人永遠讓你覺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覺得關中人冷傲、或覺得關中人木訥,這都是因為表面印象所惑。

在西安,流行這樣一句話:“陝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馬路;陝西人的臉,像臨潼的兵馬俑”。這是外地人對關中人的評價。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句話大體不差。還有人戲說陝西人時,常用“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站兩行”的口吻評價。

但老陝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則風趣幽默、熱情如火。陝西人注重修身養性,陶冶人格,冷靜處世,善御感情,可以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也許,這是受了“君子敏於行訥於言”古訓的影響太深了吧。在陝西,經常可以看到,有不少男人,特別是中老年長輩,不苟言笑,表情嚴肅,在下屬和晚輩面前,臉拽的平平的,面冷得像掛上霜一樣。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這一德行。

在不少家庭,有個有趣的現象,陝西男人對妻子兒女縱然有滿腔的感情,但卻不會形諸臉上,掛在嘴上。就是當兒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親,甚至長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之間在一起基本無話,可以說相對無言。

陝西關中的男人話很少。其實,陝西人心熱著呢!是外地人常說的“熱水瓶”。只不過平時不喜形於色罷了。陝西關中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寧給個好心,不給個好臉”,對子女更是如此。

陝西人的“生冷”,具有兩面性。要了解另一面,足球是絕佳的媒介。2000年前後的全國甲A聯賽,最火爆的主場無疑在西安,場場爆滿的球迷往往令客隊未戰先怯。足球將平時壓抑著的狂野激情滾燙沸騰一洩如注。

陝西冷娃的社會評價

陝西冷娃“咥”實活這一句話,委實抓住了陝西冷娃性格特點。確實,陝西冷娃有共同的性格,有理性精神、實幹精神、冒險精神,他們個性倔犟、認真、不屈服等等,都統一在這個“咥”實活之中。生長在關中平原西部周原的周人首領,因困厄而演周易,演出了天地萬物變化之理,也演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和薰陶這一代又一代的陝西人。郭沫若先生就說過,司馬遷是“人中龍”。“歷數歷史上陝西鄉賢,可以發現,明主忠臣賢子廉吏義士多,認賊作父、賣主求榮的漢奸小人少。推而廣之,可以說,秦人直,這個直是正直;秦人義,這個義是正義;秦人有氣勢,這個氣勢是浩然之正氣。這塊土地滋養壯漢”。陳忠實這樣總結道。魯迅先生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拼命硬幹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人的脊樑。”有“關西大漢”之稱的陝西冷娃,都是非常人,充滿陽剛之氣,手執銅板,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東北鋼子”“河南胯子”“陝西冷娃”這3個詞的含義和由來?

陝西冷娃

大凡陝西人,有一個共同的稱謂,

這就是“陝西冷娃”。

“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兩行”

這是外省人對陝西人的總體評價。

這個“冷娃”的“冷”字,

形象而不失幽默的抓住了三秦男兒的群體性格特點。

生冷倔蹭是“冷娃”

對於陝西“冷娃”的“冷”字,有不少人想當然的認為“冷”就是“愣”的意思,可以說錯了。在關中方言裡,“愣”的讀音及含義與普通話中這個詞並沒有多大的差別,有呆、痴、缺心眼等含義。而在關中方言中,“冷娃”的“冷”字,細究起來,大概是從“冷熱”的“冷”引申的,其含義可以說比較豐富。說話辦事不善察言觀色直來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這種“冷”;外表冷峻,莊敬實誠、寡言少語,剛板硬正,寧折不彎,是這種“冷”;認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幹,八頭牛也拉不回,倔犟勁上來敢把天戳個窟窿的,也是這種“冷”。一般來講,稱一個人為“冷娃”,其感情色彩特別強烈,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褒義,有驚歎、欣賞、讚許的含義,很少有些許貶責的意思。

陝西代表人物: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

近代陝西才子、比較文學專家吳宓,曾將陝西“冷娃”這種群體性格概括為:生、冷、蹭、倔。

生、冷、蹭、倔,單獨說來並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別合起來容易理解多了。

先說“生”和“冷”。

陝西人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

所謂“白髮如新,傾蓋如故”,志趣相左、話不投機,陝西人永遠讓你覺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覺得陝西人冷傲、或覺得陝西人木訥,這都是因為表面印象所惑。

在西安,流行這樣一句話:“陝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馬路;陝西人的臉,像臨潼的兵馬俑”。這是外地人對陝西人的評價。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句話大體不差。

但老陝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則風趣幽默、熱情如火。

陝西人注重修身養性,陶冶人格,冷靜處世,善御感情,可以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也許,這是受了“君子敏於行訥於言”古訓的影響太深了吧。在陝西,經常可以看到,有不少男人,特別是中老年長輩,不苟言笑,表情嚴肅,在下屬和晚輩面前,臉拽的平平的,面冷得像掛上霜一樣。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這一德行。

在不少家庭,有個有趣的現象,陝西男人對妻子兒女縱然有滿腔的感情,但卻不會形諸臉上,掛在嘴上。就是當兒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親,甚至長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之間在一起基本無話,可以說相對無言。

確實,陝西的男人話很少。

其實,陝西人心熱著呢!是外地人常說的“熱水瓶”。只不過平時不喜形於色罷了。陝西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寧給個好心,不給個好臉”,對子女更是如此。

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在一次接受鳳凰衛視節目訪談時說:“我給你舉個小例子就特別逗,每次我打電話到家裡邊,我爸都特別想知道我的情況,電影拍的怎麼樣呀,出國的情況怎麼樣呀,但他從來不問。接電話聽是我,他馬上叫我媽來(笑),然後我媽就問這問那,我在電話裡跟我媽聊,而最後掛完電話,我媽一五一十地給我爸彙報。一直到九十年代,在我爸去世前都是這樣子。我爸在電話裡跟我從不談,這種習慣,好像從小就養成的。我跟我爸如果是單獨談話的時候,我好象話也不多,從來都是一問一答式,九十年代我都四十多歲了,跟我爸都是那樣子。”

生冷不是廣東人熱愛的“生猛”,生冷是一種內斂的生活態度。

陝西人的“生冷”,具有兩面性。要了解另一面,足球是絕佳的媒介。

2000年前......

陝西冷娃的簡介

陝西關中人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所謂“白髮如新,傾蓋如故”,志趣相左、話不投機,陝西關中人永遠讓你覺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覺得關中人冷傲、或覺得關中人木訥,這都是因為表面印象所惑。在西安,流行這樣一句話:“陝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馬路;陝西人的臉,像臨潼的兵馬俑”。這是外地人對關中人的評價。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句話大體不差。還有人戲說陝西人時,常用“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站兩行”的口吻評價。但老陝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則風趣幽默、熱情如火。陝西人注重修身養性,陶冶人格,冷靜處世,善御感情,可以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也許,這是受了“君子敏於行訥於言”古訓的影響太深了吧。在陝西,經常可以看到,有不少男人,特別是中老年長輩,不苟言笑,表情嚴肅,在下屬和晚輩面前,臉拽的平平的,面冷得像掛上霜一樣。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這一德行。在不少家庭,有個有趣的現象,陝西男人對妻子兒女縱然有滿腔的感情,但卻不會形諸臉上,掛在嘴上。就是當兒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親,甚至長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之間在一起基本無話,可以說相對無言。確實,陝西關中的男人話很少。其實,陝西人心熱著呢!是外地人常說的“熱水瓶”。只不過平時不喜形於色罷了。陝西關中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寧給個好心,不給個好臉”,對子女更是如此。生冷不是廣東人熱愛的“生猛”,生冷是一種內斂的生活態度。陝西人的“生冷”,具有兩面性。要了解另一面,足球是絕佳的媒介。2000年前後的全國甲A聯賽,最火爆的主場無疑在西安,場場爆滿的球迷往往令客隊未戰先怯。足球將平時壓抑著的狂野激情滾燙沸騰一洩如注。 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在一次接受鳳凰衛視節目訪談時說:“我給你舉個小例子就特別逗,每次我打電話到家裡邊,我爸都特別想知道我的情況,電影拍的怎麼樣呀,出國的情況怎麼樣呀,但他從來不問。接電話聽是我,他馬上叫我媽來(笑),然後我媽就問這問那,我在電話裡跟我媽聊,而最後掛完電話,我媽一五一十地給我爸彙報。一直到九十年代,在我爸去世前都是這樣子。我爸在電話裡跟我從不談,這種習慣,好像從小就養成的。我跟我爸如果是單獨談話的時候,我好像話也不多,從來都是一問一答式,九十年代我都四十多歲了,跟我爸都是那樣子。”

有誰知道什麼是“陝西冷娃”

大凡陝西人,有一個共同的稱謂,這就是“陝西冷娃”。

“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兩行”——這是外省人對陝西人的總體評價。

這個“冷娃”的“冷”字,形象而不失幽默地抓住了三秦男兒的群體性格特點。

對於陝西“冷娃”的“冷”字,有不少人想當然的認為“冷”就是“愣”的意思,可以說錯了。在關中方言裡,“愣”的讀音及含義與普通話中這個詞並沒有多大的差別,有呆、痴、缺心眼等含義。而在關中方言中,“冷娃”的“冷”字,細究起來,大概是從“冷熱”的“冷”引申的,其含義可以說比較豐富。說話辦事不善察言觀色直來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這種“冷”;外表冷峻,莊敬實誠、寡言少語,剛板硬正,寧折不彎,是這種“冷”;認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幹,八頭牛也拉不回,倔犟勁上來敢把天戳個窟窿的,也是這種“冷”。一般來講,稱一個人為“冷娃”,其感情色彩特別強烈,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褒義,有驚歎、欣賞、讚許的含義,很少有些許貶責的意思。

近代陝西才子、比較文學專家吳宓,曾將陝西“冷娃”這種群體性格概括為:生、冷、蹭、倔。

生、冷、蹭、倔,單獨說來並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別合起來容易理解多了。

“生”和“冷”

陝西人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

所謂“白髮如新,傾蓋如故”,志趣相左、話不投機,陝西人永遠讓你覺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覺得陝西人冷傲、或覺得陝西人木訥,這都是因為表面印象所惑。

在西安,流行這樣一句話:“陝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馬路;陝西人的臉,像臨潼的兵馬俑”。這是外地人對陝西人的評價。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句話大體不差。

但老陝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則風趣幽默、熱情如火。

陝西人注重修身養性,陶冶人格,冷靜處世,善御感情,可以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榮辱不驚。也許,這是受了“君子敏於行訥於言”古訓的影響太深了吧。在陝西,經常可以看到,有不少男人,特別是中老年長輩,不苟言笑,表情嚴肅,在下屬和晚輩面前,臉拽的平平的,面冷得像掛上霜一樣。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這一德行。

在不少家庭,有個有趣的現象,陝西男人對妻子兒女縱然有滿腔的感情,但卻不會形諸臉上,掛在嘴上。就是當兒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親,甚至長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之間在一起基本無話,可以說相對無言。

確實,陝西的男人話很少。

其實,陝西人心熱著呢!是外地人常說的“熱水瓶”。只不過平時不喜形於色罷了。陝西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寧給個好心,不給個好臉”,對子女更是如此。

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在一次接受鳳凰衛視節目訪談時說:“我給你舉個小例子就特別逗,每次我打電話到家裡邊,我爸都特別想知道我的情況,電影拍的怎麼樣呀,出國的情況怎麼樣呀,但他從來不問。接電話聽是我,他馬上叫我媽來(笑),然後我媽就問這問那,我在電話裡跟我媽聊,而最後掛完電話,我媽一五一十地給我爸彙報。一直到九十年代,在我爸去世前都是這樣子。我爸在電話裡跟我從不談,這種習慣,好像從小就養成的。我跟我爸如果是單獨談話的時候,我好像話也不多,從來都是一問一答式,九十年代我都四十多歲了,跟我爸都是那樣子。”

生冷不是廣東人熱愛的“生猛”,生冷是一種內斂的生活態度。

陝西人的“生冷”,具有兩面性。要了解另一面,足球是絕佳的媒介。

2000年前後的全國甲A聯賽,最火爆的主場無疑在西安,場場爆滿的球迷往往令客隊未戰先怯。足球將平時壓抑著的狂野激情滾燙沸騰一洩如注。

“蹭”和“倔”

還有“蹭”和“倔”。這兩個字也是合起來容易理解。所謂“蹭”,是土音,有火爆、凌厲的含意,當你見識到陝西人的“蹭”......

陝西冷娃“咥”實活裡的“咥”是什麼意思?“咥”實活又是什麼意思?

撈便宜、撈好處的意思,這種小便宜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也有朋友之間打趣對方的意思。

相關問題答案
陝西冷娃是什麼意思?
西部冷都是什麼意思?
金剛葫蘆娃是什麼意思?
秋風畫冷屏是什麼意思?
江西老俵是什麼意思?
冷淡是什麼意思?
額定製冷量是什麼意思?
炒冷飯是什麼意思?
冷焊是什麼意思?
製冷過冷度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