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廣東瓊州是哪裡?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山東省古代有瓊州府嗎?

瓊州府是中國明朝初時期在海南設立的地方行政機構,隸屬廣東省,而不是山東。南海諸島被劃歸瓊州府領屬的萬州管轄,瓊州府治瓊山縣(治所在今海南瓊山府城鎮)。

歷史上的廣東瓊州是海南哪個市縣

一般來說,歷史上的廣東瓊州就是海南全境。瓊州府治瓊山縣(治所在今海南瓊山府城鎮),古時瓊山縣範圍已包括今天海口市的範圍。

瓊州始設於唐貞觀五年(632年),轄境為海南島北部。元改置瓊州路,明清時為瓊州府。轄境擴大至整個海南島 。

這個就相當於古代福建的九閩,在福建駭土八閩的基礎加上臺灣,稱九閩。

古代瓊州是現在的那裡

海南

紫薯補丁。。。。。。。。。。。。。。。。。。。。。。。。。。。

古代廣東九卅六府是指那裡

廣東只有十府一州的說法,上六府廣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肇慶府,下四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瓊州府,和羅定一州。統稱廣東十府一州。

古代流放的人,一般都被髮配到哪裡?

邊疆區域,比如從秦朝開始,兩廣、海南一直是中央政府流放犯人的首選,直到南宋時期兩廣得到大開發,海南就成為了流放的首選,一直持續到明朝中葉。同時每個朝代因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流放的地點也有不同。比如唐朝,流放地有3處,兩廣海南、天山山脈附近和今天的東三省。明朝流放地和唐朝類似,不過多了個雲南。到清朝一般都只是流放寧古塔和新疆。

古代有哪些是口技藝人

“站起來!”隨著塾師不怒自威的喊聲,從窗外慢慢探出一個六歲光景孩子的腦袋。他身上穿著不合身的舊衣,手中拿著放牛的鞭子。

塾師和學子們紛紛走出私塾。“你叫什麼名字?”塾師俯下身子關切地問。“我叫林嗣環,家住赤嶺後畲。”孩子用鞭子指了指不遠處的村落,又不問自答地作介紹:“父林之粟,兄嗣禎。我很喜歡聽先生講課,已來偷聽半年有餘了!”“那你就來讀書吧!”“我家窮,供不起我讀書!”塾師頷首捋須良久,忽靈機一動:“嗣環,請你進學堂坐一會兒好嗎?”

塾師安排嗣環和眾學子坐好,攤開紙筆,宣佈考試開始。結果讓塾師始料莫及、心花怒放,林嗣環這個從未上過學堂的放牛娃,妙語連珠、辭清意暢的作文,令那班鄉紳富賈的紈絝子弟,瞠目結舌,難望項背。

塾師磨破嘴皮磨穿鞋底,用免收束脩、資助筆墨、接濟家用等條件,博得林之粟的首肯,讓嗣環進私塾跟班旁讀。

嗣環邊幫父親勞作,邊努力攻讀。公元1615年,嗣環7歲那年,大學士黃景坊不信他能“勵志自研”、“日記萬言”,特地對他進行面試,也被他的聰慧天資所折服,便破例收他為“伴讀”。嗣環自此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學業更是突飛猛進。

第一次參加鄉試,主考官認定字字珠璣之文,絕不可能出自乳臭未乾的窮孩子之手,武斷地判定為“抄襲”。

落榜蒙冤的嗣環受盡白眼。有天早上,他像往常那樣到黃井打水,可鄰居們已暗相串通,故意於前夜將水桶全收進屋內。打不到水的嗣環默立井旁,對天發誓:“士可辱,志不可奪!我定愈加發奮……”忽然,井底訇然有聲,井水漫上井盤。至今,嗣環故居門前這眼黃井的水位,仍遠高於旁側的池塘水面,成為福建安溪縣赤嶺後畲一大景觀。

子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嗣環落第不落志,“黃井祝天”後的日子,更付諸“虎崆耕讀”。公元1642年,34歲的林嗣環中舉人。繼之又蟾宮折桂,順利通過會試,高中進士。嗣環的軼事,在其故鄉代代相傳。

林嗣環不僅是一位博學善文的著名文學家,而且是一位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勤政愛民、百姓口碑甚佳的清官名吏。在封建官場一片汙濁腐敗的境況下,他潔身自愛,實在很有幾分煢煢孑立的悲劇意味。當時藩王府曾派兩個人到林嗣環處言事,那兩人騎馬直上公堂。林嗣環把他們拉下馬,各打三十大板。藩王大怒,虧得當地撫軍勸解,林嗣環才倖免遭難。林嗣環“善為文”,卻“不善為官”。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順治十三年,他為減輕民眾役賦而寫《屯田疏》,被蓄意謀反的耿尚二藩誣告落職。但正是他的“不善為官”,不肯同流合汙,使他贏得百姓愛戴,丹青留名。假如林嗣環當年平步青雲,在官場上左右逢源,那麼,我們幾乎可以斷定他不過是讓官場多了一個庸庸碌碌的封建官僚罷了,林嗣環就不是著名文學家林嗣環了。

他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售。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攻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登進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簡隨徵,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備兵海南時,恩威兼濟,兵民愛之”;“性耿介,多惠政,如禁錮婢,禁投充,禁株連,禁民借營債,粵人嘖嘖頌之”。為減輕民眾役賦,抵制奢侈無度、濫設工役、私創苛稅的耿仲明、尚可喜,而上《屯田疏》。順治十三年,被二藩誣告落職。被捕之時,民眾悲聲載道。順治十七年(1660年),嗣環下刑部獄西曹就計無果。“帝念三任勤勞。暫放杭州治下。待康熙初政(16骸2),複審平冤獲釋,詔升廣西左參政”。嗣環經歷磨難,無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後......

古時廣東吳川有人在皇帝身邊做過大官嗎

吳川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如宋代進士鞠杲、林廷,粵西唯一的狀元林召棠,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代詩翁李文泰,還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龐雄,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 解放後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劉華秋等。

吳川歷史上計有進士十八人,翰林二人,欽賜翰林三名,舉人一百六十六名。如宋進士霞街始祖林永、李屋巷始祖李凌雲,元江淮指揮使劉承忠將軍,明進士林廷獻,清狀元林召棠,粵東七才子之一林聯桂,中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將軍,名標儒林傳之吳懋清,清才子李文泰。他們之中有位列尚書、御史、道臺、知府、知州、知縣、教諭等職,多達數百人且大都政聲卓著、清正廉明。清朝武官有十四總兵,兩提督。

李凌雲: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為三柏始祖李穆公之長子,李穆公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錢山村人,乃北宋乙丑狀元。李凌雲高中解元后,恬淡不仕,承父教鞭,重建“極浦亭”,隱居設帳,傳播文明。

劉承忠:元朝末年任江淮指揮使,當時江淮地區大旱,蝗蟲成災,劉承忠率領鄉民奮勇撲滅蝗災,立下大功。元亡後,承忠投河而死。江淮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尊他為“劉猛將軍”,建廟祭祀。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皇帝詔令全國各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每年春秋祭祀。

麥為儀:(1695~1762年)綽號劏狗六爹,吳川塘尾鎮院村麥屋人。六爹為清乾隆歲貢生(秀才)、廣東有名的阿凡提式人物。是一位機智勇敢、膽略過人、見義勇為、才思敏捷的大學者,一生敢於與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及神鬼作鬥爭。

林懷蘭:吳川明代名醫。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商務印書館於1934年編印的《辭源》釋“番薯”一詞的註解:“其本出於交趾(今越南),吳川人林懷蘭嘗得其種以歸,遍種於粵,因不患凶旱。電白縣有懷蘭祠,題曰番薯林公廟。”

彭子衡:(1832~1883年)即彭玉,吳川振文大寨彭屋村人。曾任深圳大鵬九龍協副將、後任瓊州督撫,告授武顯將軍晉授“振威將軍”。彭玉一生仗義疏財,賑濟災民,興辦學校,現振文中心小學乃由彭玉捐建的“振文書院”改建而成的。據《吳川縣誌》載:彭玉曾數次用火輪船運米回吳川平賣賑災,救人無數。

竇振彪:(1785~1850年)字升堂,吳川硇洲人,1826年署瓊州鎮總兵。1841年升廣東水師提督,同年調福建任水師提督。竇振彪一生,經歷了嘉慶、道光兩個朝代,當時中國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處此內憂外患的歷史環境中,竇振彪以其裝備落後的水師,積極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易傅伯:(1707~1767年)名易中,吳川板橋鎮上杭村人。1740年中武進士,1745年駐京任提塘官。易甚得和親王賞識,解組時,親王親贈墨跡及對聯,聯雲:“柳色煙相似,梨花雪不如”。他一生豪爽仗義,舉粵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聲名大振。易中詩文亦佳,有著作傳世,可謂文武全才。易三個兒子都中武舉人。易中墓在今吳川尖峰嶺,墓前有石牌坊,右額刻“山高”,左額刻“水長”,正中刻“聖旨”二字。

吳懋清:(1774~1845年)字澄觀,號回溪,廣東吳川黃坡鎮水潭村人。公元1810(嘉慶15年)庚午科舉人。和海南定安縣張嶽鬆(探花),邑人林召棠(狀元)交善,名噪一時。因以求天下賢者學益廣大,潛心撰述,至老不衰。博學多才,擅堪輿術數。

林聯桂:(1774~1835年)初名家桂,字道子,吳川市塘綴鎮新村人。公元1828年(道光八年)中進士,“粵東七子”之一,曾任湖南綏寧知縣,後實授新化署晃州直棣廳通判,政聲卓著......

廣東地區有多少帝國王朝大概時間

廣東歷史淵源久遠,距今13萬年前就有"曲江馬壩人"在此繁衍生息。相傳古為百越(粵)之地,故簡稱粵。秦始皇一統中國,於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漢屬交州。三國屬孫吳。唐代在今廣東、廣西建置嶺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廣南道。元代設廣東道。明代設廣東道宣慰使司,後改為廣東布政使司。清代設廣東省,相沿至今。

廣東雖然開發較晚,但到了明代,其生產力水平已趕上長江和黃河流域,跨進全國經濟先進地區行列。近代商品性生產和對外貿易比較發達,是中國現代工業和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廣州籌辦槍炮廠,1873年開辦中國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南海繼昌隆繅絲廠。

廣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風雲際會,英雄輩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在這裡發生,湧現出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葉劍英等一批傑出的歷史人物,並留下許多珍貴的遺蹟。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全省經濟總量持續多年居全國各省(市、區)首位,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

有一古代中國人,穿著棉布衣服,邊吃著玉米,邊欣賞盛開的向日葵,此人最早生活在

玉米本非中國土產,這是常識。玉米原產美洲,1494年哥倫布從美洲回來後才傳入歐洲,輾轉傳入中國的時間最早估計也在16世紀中期(現在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肅《平涼府志》,當時叫“番麥”)。

中國人穿棉布衣服的歷史應當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從南洋已有棉布輸入,當時稱做“吉貝”。工精料美,物以稀為貴,能穿用這些棉布的人,當然只限於貴族。到了宋、元兩代,華南和東南地區,如福建、廣東供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人種棉,其中廣東的瓊州(海南島)是當時著名產棉區。

向日葵約在明朝引入中國,如今所知最早記載向日葵的文獻為明朝人王象晉所著《群芳譜》(1621),該書中尚無“向日葵”一名,只在“花譜三*菊”中附“丈菊”。1820年謝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處處有之,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說明向日葵在中國廣為種植。

所以,你自己推斷。。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廣東瓊州是哪裡?
古代西域指的是哪裡?
廣東惠州有哪些大學?
梅州是哪裡?
中國漢中神州是哪裡?
福建臺州是哪裡?
青州是哪裡?
廣東看海去哪裡比較好?
廣東滑翔傘哪裡可以玩?
福州是哪裡的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