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思維是什麼?
什麼叫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作為廠商,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只有深度理解用戶才能生存。沒有認同,就沒有合同。
客戶思維和用戶思維有什麼不一樣
客戶是產品的真正需求者(這裡的產品可以是服務產品),他們決定產品的導向,也是產品最根本訴求和願景的提供者。所以,他們一般是買單的人。
但是隻取悅客戶,不取悅用戶的產品,通常會成為一個失敗的產品,因為會在推行時遭到排斥和抵制,只有客戶對用戶有著極強控制力和引導能力的時候,只取悅客戶,不取悅用戶的產品才能成功,例如SAP。
用戶是直接接受產品的服務,或者享用產品功能的人,他們會決定產品的細節,但是不左右方向,不決定根本。
只取悅用戶不取悅客戶的產品,要麼夭折,要麼叫好不叫座,最終黯淡收場。
很多時候,客戶和用戶也是重疊的。
舉些用戶客戶不重疊的例子:
B2C領域: 新浪微博的客戶是廣告主,用戶是大眾(要是新浪微博不能夠找到好廣告模式,或者其他盈利模式/客戶,前景堪憂)
B2B領域: 通常甲方的經營者或者管理者是客戶,而甲方的廣大員工是用戶
B2B2C領域:甲方是客戶,但是甲方的客戶是用戶。例如餐廳裡的板凳座椅,例如APP STORE中大量免費用於企業宣傳和營銷的APP,再例如第三方幫助企業建立的網站什麼的。
在B2B2C領域,有大量客戶用戶不重疊的例子
最後舉一些客戶,用戶都不買單,或者客戶不買單,但是用戶買單,但是兩者不同的例子:
教堂: 客戶是上帝,用戶和買單的人都是信眾
天朝許多所謂的“非官方機構”,例如中國足協
很多人將“用戶”和“客戶”混淆在一起,以為二者並沒有什麼不同。其實不然,雖然二者只有一字之差,但內涵卻大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立足點也就帶來了不同的經營理念。
用戶是產品的最終使用者,而客戶卻不一定是最終的使用者;用戶關心的是使用價值,而客戶關心的更多的是價格;與客戶的關係是基於交易,而用戶則不一定是產品的買單者;以客戶為嚮導,營銷策略是有效的,而以用戶為嚮導,體驗才是最為關鍵的。
用戶思維和客戶思維有著極大的不同,在互聯網的商業世界裡,用戶是主角,消費者由貨幣選民變為用戶,商家、企業和消費者形成了一種獨特、自由和平等的關係鏈。誰也不用去討好誰或依附誰,他們是因為產品的魅力才互相吸引,因真誠而互相交流,因信任而結成新的商業社群。
通常,用戶思維有以下三大特徵:
特徵一:用戶思維是一種打動思維,而傳統的客戶思維則是告知思維。客戶思維通過大量的廣告和促銷手段來告訴客戶,我的產品怎樣怎樣好,快來購買我的產品吧,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電視購物。這種告知的思維方式是以直接形成交易為目的,至今還有很多企業採取這樣的方式:製造產品、新聞發佈、放置廣告,等等。以這樣的方式促成的交易不僅缺少溫情,而且存在著大量的欺騙性。
而用戶思維是一種打動思維,相比淡漠、強制性的客戶思維模式,用戶思維是把每一個消費者都當成朋友,產品是他們產生關係的唯一媒介。
特徵二:用戶思維是信任與認同的思維,打動消費者只能算是個開始,想讓消費者成為忠實的用戶,還需要帶給他們認同感和信任感,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的用戶思維。要想獲得用戶的信任,就要讓產品體驗超出他們的預料之外,即在滿足用戶的基本訴求之外,還能帶給他們極致的產品體驗和身份認同。
用戶的思維和認同會帶來一種什麼效果?比如,你購買了華為、聯想、HTC的手機,這三者會讓你產生什麼不一樣的感覺?沒有,它們基本上是雷同的,但如果你買了小米或蘋果手機,那你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小米和蘋果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你在感覺到它可以信賴的同時,還可以感覺到對自己及身份的一種認同——小米和蘋果存在著一種情感認同,無論是蘋果的品質生活,還是小米的極客文化。
特徵三:用戶思維是社群營運思維。傳統的客戶......
客戶思維是什麼
客戶商大腦思系連結 ,思維能力強 。
東方尚英 : 豔陽紅
( 回答 )
什麼是流量思維,什麼是用戶思維
之前一直提到一個案例就是為什麼當初餐飲老闆內參只有22萬粉絲卻能達到1億的估值,這裡除了行業,和品牌價值之外,最最重要的就是核心用戶多,精準粉絲多。我們早期玩網站,就喜歡玩流量,通過百度,通過其他地方去引流過來網站,這樣我們就能通過這些流量賺到很多的廣告費。但是據我觀察大部分從站長轉行到玩公眾號的都做得不怎麼樣,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大部分的站長還沒有從流量思維轉變成用戶思維。
是的,大家都玩公眾號,看起來是做著一樣的事情。但是運營的方式卻真的差很遠,做慣pc網站的人在引流方面無疑是會比一般人更加拿手,但是在留住用戶,在運營用戶方面卻都不擅長。所以流量思維的人就會感覺流量越多越好,而用戶思維的人就會感覺粉絲越精準越好。
如果一個公眾號或者其他的平臺沒有核心用戶的話,是做不成品牌的,因為核心用戶會幫你完善自己,幫你口碑傳播,幫你塑造品牌,這些人也會幫你創造內容和支持你發展。一個公眾號的核心用戶越多,他的生命力和價值就越大,他發展的速度也越快。
而原創內容就是連接核心用戶最好的橋樑,所以為什麼寫原創的自媒體能收到很多會員,能賣出很多東西,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核心用戶多。所以很多以前做媒體做用戶出身的人做公眾號會比玩seo玩網站那些人牛逼,就是因為他們是在運營用戶,而不是在運營流量,他們運營的方向是偏向去運營核心用戶和精準粉絲方面的。
其實流量思維的人賺錢是比較快的,但是賺的錢都是小錢,並且不長久。因為沒有核心用戶的平臺是沒有生命力的,是很難創造大的價值的,用戶思維的人則賺錢會慢一些,因為在用戶累積的期間會慢很多,但是一旦達到某一個基數之後就會高速發展,做出一個大品牌。
寫這篇文章不是叫大家都要用用戶思維去做公眾號,因為每一個人的能力不同,並且資源和資金不同。要做出一個有價值的品牌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普通的流量雖然沒有精準用戶有價值,但是做起來卻比較快,意思就是賺錢會快一點。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財神:到底該先做賺錢的事,還是值錢的事?》有提到,每個人的環境不同,你應該先賺錢還是先做有價值的事更多的是取決於個人環境的。
當一個人要每個月都為生存,為生活費煩惱的時候,是沒有條件去談大發展的。用戶思維去創業固然是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但是用做流量的思維去先賺錢也不錯,今天說這些主要是要告訴大家:很缺錢的人就先搞錢,有一定實力可以堅持去做某一件事的人就要開始考慮創造更大的價值。
所以不是說用流量思維去做公眾號就不對,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我們更多的是要考慮自身的問題。其實很多人的第一桶金都是通過某個技巧去獲取到大量的流量或者其他資源賺到的,當有了第一桶金之後才去做有價值的項目。
做公眾號也是一樣,很多早期做起來的人都是通過做泛流量做起來的。直到開始賺到錢了,並且手上有一定的流量之後才開始做細分領域開始做原創號的,早期的公眾號其實99%都是內容搬運工,並沒有什麼人真的去做品牌。
而是後來微信發展越來越好,用戶越來越多,並且用戶越來越優質後,大家才意識到要通過公眾號去做品牌,因為大家都意識到品牌的價值和優質用戶的價值是非常非常大的。
好吧,說了這麼多我們到底該如何去運營優質用戶呢?
1,通過內容或服務輸出你的價值
很多人做內容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根本沒有想過這些內容對用戶有沒有用。其實不管是原創的還是你整合的內容,只有你的內容是對你的用戶有用的,他們才會成為你的優質用戶,你才能為他們創造價值。運營用戶的思維就是要搞明白你的用戶需要什麼,他們的痛點是什麼,你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索這些東西。......
微信公眾號運營者應具備哪些用戶思維
“用戶思維”以成為移動互聯網與新媒體領域的熱詞。中科微匯微信公眾號這個自紙媒向移動端轉型而來的公眾號從零起步,自上線以來以其“定製開發,微信營銷”的特色定位贏得了廣大的市場,也以其獨特的用戶思維走出了一條傳統媒體向互聯網轉型的特色之路。
一、用戶思維在微信公眾號運營中的具體呈現
1內容獨樹一幟
話題類型
當各類媒體公眾號日益氾濫,其推送內容的同質化傾向也逐漸顯現。以冷知識的百科新聞為主導,輔以有價值有趣味的段子、故事是微信號獨特的話題模式,這不僅符合微信“輕幽默、有情趣”的整體格調,更重要的是基於用戶“好奇心”“求新”兩大媒介使用動機的考慮,如何讓用戶在紛繁的信息流裡跳脫同質化的怪圈、獲取一些別樣新鮮的內容是微信運營的著力點。
欄目設置
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解釋熱點背後的知識,揭示日常背後的不尋常,傳播人們渴望瞭解且有趣有用的常識。話題覆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領域,哪裡有“為什麼”,運營者就會把它們挖掘出來呈獻給用戶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此外,以詼諧調侃的方式進行“開腦洞”的趣味科普;向用戶推薦有價值內容;為用戶互動提供平臺:用戶思維滲透於欄目設置的各個方面。
推送時間
據速途研究院《2013年微信用戶行為分析報告》顯示:用戶最希望在8-11時、18-20時這兩個時段接收推送信息。公眾號的推送頻率幾乎是一天兩次,而據筆者觀察發現推送時間基本集中在上午9點左右和晚上8點左右,也正處於以上兩個區間之內。這樣的時間設定儘可能讓推送內容在用戶最易接收的時段得以送達,同時也助於提高點擊量、提高閱讀轉化率和粉絲數量。
2多維呈現形式
消息推送形式
信息碎片化時代正逐漸消磨人們閱讀的耐心,如何在短時間內抓取用戶的眼球,就需要在推送形式上站在用戶的角度充分考慮信息的易得性。在推送信息的形式上,壹讀採用的是目前比較普遍的集納式。每次推送多條信息並集納成一個信息盒子推送給用戶,每條信息皆由標題、所屬類目和圖片組成,其中重點推送消息被排放在頂部顯著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推送消息的標題大多以設問形式呈現,這不僅突出其百科性,另外也製造了懸念,調動了讀者的好奇心。而標題後的分類標籤也使得信息分類更明確,極大提高了閱讀效率。
多媒體呈現
在微信公眾號裡,不僅有常規的圖文信息,還集合了音頻、視頻等多媒體。“YY60秒”引領了微信公號語音播報的風潮,還可以邀請明星進行語音推薦。視頻以數據可視化的形式呈現新聞,不僅廣受業界讚譽,其活潑清新的畫風和幽默詼諧的配音也吸引了大批粉絲追捧。這一高人氣產品也被嵌入到微信公眾號中,不僅每期新視頻會有消息推送,且在公眾號裡還專設集合往期視頻的欄目,便於用戶隨時收看。
多渠道整合
中科微匯微信公眾號作為一家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生產、傳播商,也是新媒體產品之一。它不僅在主界面的底部板塊將內容進行了多渠道整合,還將公眾號的推廣也滲透到其它產品之中,通過矩陣互推壯大用戶群。
3用戶體驗至上
感知體驗
利用網絡中鮮活生動的語言材料,以新穎多變的表達來組織各類話題內容,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插科打諢,可以說從形象的塑造上十分風趣且富有人情味,能讓用戶產生親近感甚至品牌依賴。從界面風格上看,佈局簡潔且分類明晰。總之,一個小小的微信公眾平臺,集合了圖文並茂的資訊、繪聲繪色的視頻動畫等多媒體手段,使用戶在感知上兼具視聽享受。
服務體驗
(1)社交平臺
在公眾號中,不僅有常規的分享功能,還特別開闢了一個屬於訂閱粉絲們的社交平臺。在社區中,用戶可以分享自己的動態並與其他粉絲進行互動,進一步地擴展社交,結識志趣相投的新朋友。
(2)互動反饋
移動互聯時代......
互聯網+思維是什麼?
互聯網思維是出於互聯網+的熱門最近也活起來了 。那麼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呢? 在這裡TPseo和你簡單的說幾個方面。
現在這個社會缺的不是產品,而是把產品賣出去的人,那麼別人如何在互聯網上獲取客戶流量呢? 這就是一個問題了,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如果你想要玩轉這個時代,你就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互聯網思維。
針對近期一些對互聯網思維理解的誤區,談一下我的觀點。
1、不是因為有了互聯網,才有了互聯網思維。而是因為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以及對傳統商業形態的不斷衝擊,導致了這種思維得以集中式的爆發。這個道理很簡單,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互聯網在技 術和商業層面的變化必然會帶來上層思考方式的變化。
2、互聯網思維不是互聯網人的專利。不是因為你在互聯網公司你就具備這種互聯網思維,也不是傳統企業就沒有這種思維。互聯網思維就是一種思考方式,它不屬於哪一類人。互聯網公司出來的也有很多人不具備這種思維。
3、互聯網思維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也不是境界虛高。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我們可以重新審視一下我們原有的一些商業習慣。現代社會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導致我們經常一知半解,很多人並沒有深入地理解互聯網思維,就四處挪用,這個稍微有點悲哀。
4、多數人都在用互聯網思維做營銷,而少有人去完成互聯網思維的系統思考。賣牛腩、賣煎餅果子的案例遭到大多數人吐槽之後,又有大把人用互聯網思維來包裝,賣電視、賣包子、賣衛浴、賣家居,等等等等,甚至還有人要用互聯網思維去改造一所青樓!話說回來,用互聯網思維做營銷,本身也是去博取眼球、獲得關注和流量,流量思維本身也是互聯網思維的一種。那麼,到底怎樣理解互聯網思維?依然是我之前總結的“獨孤九劍”9大思維,包括: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
這裡我給大家講講其背後的商業邏輯,這裡尤其針對的是面臨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
真正的互聯網思維是對傳統企業價值鏈的重新審視,體現在戰略、業務和組織三個層面,以及供研產銷的各個價值鏈條環節中。並且將傳統商業的“價值鏈”,改造成了互聯網時代的“價值環 ”
“價值環”以用戶為中心,戰略制定和商業模式設計要以用戶為中心,業務開展要以用戶為中心,
組織設計和企業文化建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戰略層、業務層和組織層都圍繞著終端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進行設計。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價值環”模式。
其中,在業務層面,用戶端和供應鏈端聯接起來,形成了一個閉環,將不斷地實現價值動態地傳遞,用戶將需求反饋至研發生產,研發生產形成產品或服務再傳遞到銷售端,銷售端通過接觸用戶又形成了二次的循環。這種經過互聯網思維改造的“價值環”模式,將對傳統商業生態和商業理論帶來深刻的影響。“價值環”要求我們必須要持續不斷地關注用戶需求、聆聽用戶反饋並且能夠實時做出迴應,這是未來企業建立商業模式的基礎。
那麼怎麼來玩轉這個互聯網+時代呢?
互聯網+你認為它重要,它對你來說就有意義,你認為它不重要,它對你來說就沒有意義!對於傳統企業和創業者,我們要做的不是看客,不是在這裡看熱鬧。一種新的商業現象和商業邏輯,我們要思考的是怎麼為我所用,因為我們在切切實實地做生意!如果不理解,我們就去研究和學習;如果理解了,挽袖子動手去幹就好了。想把自己的生意搬到互聯網上來做,需要一個自己產品展現的載體,要麼搭建一個網站平臺,或者做一家網店,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別人找到你,其實做網站很容易,申請網店也很容易,而最難的......
什麼是平臺思維
在現有的商業大背景下,網絡已經變的越來越重要了。消費者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服務和產品接受者,也開始更多的參與到價值創造中來。允許外部參與者協同創造價值的在線平臺,正在改寫競爭規則。iPhone 打破了運營商商業模式這一點,已經表明,企業要麼接受這種平臺模式,要麼承受被新加入者顛覆的風險。
為了能更好的利用互聯網提供的而有力競爭優勢,企業的掌舵者和管理者,應該重新思考他們的商業模式,適當的調整運營方法。
重新思考網絡時代的商業模式
工業時代使我們習慣於線性的思維模式。從事製造業的公司通過採購並加工原材料,最後將已成型的產品投放到銷售渠道中賺錢。服務行業通過僱傭更多的人來保證供給。傳統的模式都是通過在行業內創造新的庫存來解決用戶需求的。
互聯網讓我們創造在線平臺成為可能,這些在線平臺允許企業從外部創造新的資源。在傳統工業方式在縮緊供應和商業運作的同時,平臺方式正逐步成為一個擁有外部協同供應者的生態系統。
傳統來講,我們通過生產和銷售更多車輛,或者組織車隊的方式來解決人們出行的問題。而像 Lyft 這種基於平臺的解決方法則是在消費者與那些想要賺些外快的車主之間建立直接聯繫。通過這種方式,一個全新的資源供應體系得以創立,也正是基於平臺的解決方案越來越重要這一事實,Avis收購了 Zipcar。
酒店通過在全球範圍內部署新店,來解決遊客的住宿問題。Airbnb在沒有做任何行業內部投資的情況下,通過將擁有空床或是空房間的個人變成 bnb 業主的方式,同樣解決了這個問題,也造福了全球的旅客。
平臺模式很難順利展開,因為這些基於平臺的企業手裡並沒有直接可控的貨源。就算他們在技術上可能有大筆的投入,最終也會因為缺乏穩定的貨源而失敗。然而,只要平臺能夠發展到發展到一定規模,它們通常都會顛覆傳統的企業,並創造出全新的消費市場。
重新思考網絡時代的 “工作”
從傳統意義上,“工作” 含有在體制內,進行創造價值活動的意思。這種對 “工作”
的看法,是基於當所有人都在同一個體制內工作時,溝通和協作這些工作流程的成本,會低很多這一事實。然而,隨著互聯網的和雲技術的興起,使得這種從體制外
部獲得價值的成本,比起在體制內,要更低了。
有兩種重新思考 “工作” 的方式,供你的企業參考:
利用第三方平臺:elance/oDesk,最近還有Gigwalk這類平臺在服務市場的崛起,進一步加快了自由職型經濟的增長。Adobe 近期收購 Behance,也再一次表明自由職業型經濟平臺的重要性。通過 “雲端” 帶來勞動力這種模式,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任何行業的核心和支持性的職能都可能會受其影響。利用這種分散式勞動力,公司可以在不增加內耗的情況下,將工作完成。
建立一個生產者的生態系統:一種頗具顛覆性的利用互聯網的方式 (儘管很難),是將你的企業重新組建成一個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相連的平臺。
手機應用行業正在圍繞這種新的標準,進行重組工作。傳統的應用開發者,過去都是為 Nokia 這種公司工作。iPhone 和 Android app
store 的崛起和 Nokia 的沒落,也重塑了這個領域裡 “工作” 的概念。那些過去為 Noika 開發應用的內部開發者,現在也投到
iPhone 和 Android 的懷抱中去了。
利用這種戰略的企業應該對外部的生產者予以應有的獎勵。比如,蘋果 iPhone app store
的成功是因為它能提供比運營商更好的收入分成模式。Threadless 和 YouTube
也在這個已經被它們顛覆的行業......
現在企業談顧客思維和用戶思維的意義有什麼不同嗎?
現在的企業談顧客思維和用戶思維在意義上最大分別是價值鏈的環節,顧客指每個上下游的交易對象,而用戶專指價值鏈終端的消費者,清楚這層關係之後,簡單說:顧客都要佔便宜取大些利潤;用戶除了物美價廉,還想物超所值,終生受惠;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就是用戶,數據,生態三大核心思維是什麼意思
核心 就是用戶啊,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以人為本啊,沒有人,哪來的房子,哪來的車子,哪來的票子? 是人造就財富,不是財富造就人。。 互聯網最大的好處便是數據和管理與共享,生態這一塊 還是互聯網的方便性啊。比如,我們看電子書,得節省多少木材,有人說那費電。但是我們可以用太陽能、風力、水利等發電,所以還是生態的啊。
思維什麼意思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繫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級階段。
思維對事物的間接反映,是指它通過其他媒介作用認識客觀事物,及藉助於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已知的條件推測未知的事物。思維的概括性表現在它對一類事物非本質屬性的摒棄和對其共同本質特徵的反映。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除了邏輯思維之外,還有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頓悟等等思維形式的存在。
中文名:記憶
外文名:Thought(英文),생각(韓語)
學科:思維學
類屬:感知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