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粽子的含義?
端午節吃粽子有什麼意義
在古人認為端午這一天是火日,這一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日子,同時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日子。按照古人的思維這一天需要驅邪辟毒,在中國漢代就已經有端午配飾來驅邪辟毒的習俗。如“後漢書,禮儀志”就有相關記載:“仲夏之月,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棥。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樸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所尚為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言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從以上記載可以知道,在夏至還沒被端午吸納時就已經有配飾來驅邪辟毒的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五月初五端午節;
雄黃燒酒菖蒲劍;
三角棕子裹糯米,
各色香袋掛胸前。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吃粽子的習俗。端午節,又名端陽、重午、端五、重五、端節、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說法。過去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楚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才有五月五端午節。但是近代學者的研究證明,端午節的許多活動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據宋高承《事物紀源》記載,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操練水兵而划龍舟,這說明端午節起源較早。也有人認為該節是龍圖騰的祭祀節日,或來源於 夏至,或起源於惡日。還有的認為是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還有曹娥救父之說。也有人主張五月五端午節與介子推有關。還有的說是為了祭祀先祖。類似傳說五花八門。端午節的起源可能是為了祭祀水神或龍神而舉行的祀神儀式,後來各地又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對端午節起源作了自己的解釋,其中紀念屈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
(一)祀神?
端午節是一個祭祀諸神的節日,其中有屈原、曹娥、蠶神、農神、張天師和鍾馗之祭。? 曹娥是浙江地區五月五日祭祀的神靈之一,至今民間還流傳有關歷史傳說。由於她是孝女的楷模,為東漢時期的統治者所提倡,於是加以宣傳,並把她與龍舟聯繫起來。浙江建德地區認為白娘子盜仙草救了許仙,也救了百姓,所以當地在端午節祭白娘子。?
端午節的另一避邪之神是鍾馗。是日各戶都購買鍾馗圖,掛於門上驅鬼,各戶之間也以贈送鍾馗像為榮。鍾馗既可打鬼,又可驅疫。古代早期就迷信鍾馗,如銅鏡上的圖案。張天師、鍾馗皆為道教歷史人物,道教正是善於驅鬼降妖,而五月五日為毒月日,自然會把道教的神仙搬到節日中來,所以這是較晚興起的信仰。?
浙江衢州地區把五月五視為藥王神農的生日,以該日陰晴占卜年成好壞及藥品的質量。而端午採藥則由來已久,在全國各地都較流行。?
另外,在福州稱瘟神為大帝,曾修建廟宇供奉,五月端午舉行大帝誕,殺牲祭祀,搭臺唱戲。而浙江湖州地區過謝蠶神節。?
(二)划龍舟
划龍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中國絕大多數縣市在端午節划龍舟。所謂龍舟,就是龍與船的結合,是一種以龍為標誌的競賽船隻。划龍舟不僅在漢族地區流行,在少數民族地區也相當活躍,如壯族、傣族、苗族都有盛大的龍舟賽會,雲南西雙版納舉行潑水節活動時,傣族也舉行龍舟比賽,龍舟華麗,觀者人山人海,頗有民族特色。另外在朝鮮族、白族、土家族、拉祜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地區,也過端午節,划龍舟,其中滿族又稱“重五節”。
龍舟的特徵表現在龍頭、龍尾上,此外還有各種裝飾,如舟上有神樓、神位、旗幟、彩燈、大鼓、銅鑼等等。每逢端午節時,事先要修龍舟,訓練水手,到節日進行龍舟比賽。比賽前,必須請龍、祭龍,然後進行競渡。?
划龍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驅除瘟疫。有的地方還以龍舟送鬼,即驅邪避瘟疫。在廣東民間流行一種紙符,書有“天生火官除百害,八卦水御滅凶災”,就是劃
龍舟時用的,目的是去災求吉。?
(三)吃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葉即大竹葉泡溼,糯米發開,以肉、豆沙、棗仁等為餡,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狀,蒸煮熟而食之。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傳說是為了紀念歷史人物屈原,向他獻的供品。其實吃粽子懷念屈原是較晚的,在此之前粽子是一種夏令或夏至食品,同時用以祭祀水神或龍,後來才把紀念屈原附會上去,並流傳至今。?
端午節的特點和活動內容,在一首民謠中有充分的反映:?
五月五,是端陽。?
門......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介】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船隻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雞,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吃粽子寓意著什麼?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常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說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吃粽子是什麼意思啊
吃粽子有兩個含義:
一是因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特別適合小孩與當官的人吃。
二是因為“粽”和“宗”音近,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的人都在過新年的時弗吃上粽子。
吃粽子的兩個含義???
吃粽子的兩個含義???
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
又因為“粽”和“宗”讀音差不多,也有紀念祖宗的含義。
端午節真正的由來是什麼啊?吃粽子代表思念還是別有寓意?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節日起源:
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一般有紀念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的說法,但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1、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範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粽子傳說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屈原到了江邊,披散頭髮,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身體乾瘦。漁夫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渾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夫說:“聖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渾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小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吃粽子又有什麼意義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清明節吃粽子的含義
粽子不是清明節吃的哦。粽子(英文名:rice dumpling)又叫“角黍”、“筒粽”,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為紀念。並且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吃粽子代表什麼意義?
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以他赤誠報國之心毅然投入湖南汩羅江而死,這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
人民為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到這天都要舉行劃龍船比賽,包粽子吃。據說,劃龍船是表示去救屈原,而粽子呢?原來是米飯用竹葉包了扔進江裡餵魚,免得魚去吃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演變成了節日的食品,這就是傳弧中端午節劃龍船吃粽子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