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建設有哪些?
經濟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湧現。
(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創新,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
經濟發展包括哪些方面
經濟結構,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質量。 經濟發展的財富增長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費用與時間在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分配與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與效率; 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容既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還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鄉結構、區域結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內容。
中國經濟發展的包括哪些方面的最新相關信息
(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會議指出,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未來要“逐步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由此可見,我國產業結構面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雙重任務。
近年來,在政府加大化解產能過剩政策的作用下,傳統產業中產能過剩行業持續調整,相關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大幅降低,淘汰落後產能目標如期完成,但是,當前多數產業仍處於被動再庫存階段,過剩產能仍在集聚。會議提出,“全面化解產能過剩”,明年去產能力度仍會加大,一方面加快企業兼併重組,提高生產集中度,另一方面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亮點。近幾年,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國家已經制定和出臺了詳盡的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在政策扶持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初步夯實了發展基礎,開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繼續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長,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領和拉動力量。同時,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甚至開始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49.1%,比第二產業高3.4個百分點,表明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不僅在創造就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穩定增長中正在發揮基礎性作用。未來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物流業、文化創意產業等現代服務業有望保持20%甚至更快的增長。
(二)健全金融風險化解機制
會議指出,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201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防控債務風險列為經濟發展一大任務,今年再次提出要防控債務風險,可見債務風險在未來一個時期仍不容忽視。
我國債務規模近幾年擴張較快,債務風險有所上升,截至2013年6月底的10.9萬億元地方政府性債務中,有2.4萬億元今年到期,佔21.9%,今後三年約4萬億元到期,佔比超過36%,即使不考慮新增債務,償債壓力也不小。同時,為防止經濟進一步下行,各地相繼放鬆了房地產限購政策,銀行也在醞釀放鬆住房貸款,不排除提高居民貸款積極性繼而提高債務水平的可能。另外,一些信託剛性兌付被打破的案例相繼出現,部分地區金融風險暴露等,都意味著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防止負債率持續走高和風險積累,關鍵是通過改革促進實體經濟更加均衡發展,提高償債能力的同時,豐富融資渠道,適度降低債務融資的需求。未來應進一步簡政放權,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加強市場監管、完善法制建設。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增強調控政策的針對性和槓桿效應,防止大劑量寬鬆政策推高債務水平。探索建立企業甚至政府層面的債務違約退出機制,完善政府預算體系,推進預決算公開,硬化債務約束。與此同時,加快發展股票等直接融資,優化企業融資結構,降低企業負債率。
(三)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會議明確提出,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預計明年“一帶一路”建設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京津冀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的建設細則陸續出臺,各省份在區域協調發展上的合作將取得突破。
“一帶一路”是我國西部繼續開發開放、東部轉型“走出去”的現實需要,是我國沿邊、內陸持續開放的新戰略。秉承“絲綢之路”的傳統文化內涵,我國與......
有關經濟建設和經濟生活的法律有哪些?
《民法通則》、《公司法》、《證券法》、《金融法》、《保險法》、《經濟法》、《稅法》、《勞動法》、《合同法》、《擔保法》、《破產法》、《海商法》、《知識產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還有很多條例、規章,但最主要,用貳最多的就是以上這些。
經濟發展質量包括哪些
一、增長型經濟發展測度指標
所謂增長型經濟發展測度指標是指所設計的指標體系將數量上的經濟增長視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甚至將經濟增長等同於經濟發展。這一理解經濟發展的方式與我國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經濟發展戰略有緊密關係。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經濟發展處於頹廢邊緣,社會物質財富極度缺乏,面對這一現實,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做出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定,尤其強調應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這一決定是對我國當時國情的正確判斷,然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其最基本的表現是出現生產總值(GDP)崇拜,即認為GDP增長意味著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意味著經濟發展,只要GDP增長,一切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這樣的經濟發展實踐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故而這種認為經濟增長就是經濟發展,並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二者混用的現象在學術研究中也屢見不鮮。張風波(1987)在研究交通貨運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時,曾以工業產值作為測度經濟發展的測度指標。顯然,工業產值是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指標,該文作者將經濟增長等同於經濟發展。同樣,張為付(2008)在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時,以我國淨對外直接投資(NFDI)為因變量,以人均GDP為自變量,實證分析了二者之間的關係。朱翠華和張曉峒(2012)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關係時,檢驗了人均GDP與3類汙染指標之間的關係。
以上三篇文獻有一個共同點,即用單個的指標來表徵經濟發展,但有的學者意識到單個經濟增長指標並不能客觀地描述經濟發展的全貌,因而試圖用一套指標體系即多個指標來衡量經濟發展。即便如此,該指標體系仍然是以經濟增長指標為主。如嶽曉燕(2011)在研究15個副省級城市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時,用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以及第三產業產值比重構建了經濟發展測度指標;聶春霞等(2012)通過模糊分級評價方法對西北五省會的城市環境、經濟與城市協調發展進行評價,認為經濟發展包括人均GDP、年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崗職工人均工資。以上研究對經濟發展的理解側重於經濟數量上的增長,甚至將GDP作為測度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認為經濟發展就是經濟增長,只要經濟增長,則意味著經濟發展。這樣的理解方式抹殺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差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效率、經濟發展的結構、經濟發展的動力、經濟發展的環境等問題。
二、綜合型經濟發展測度指標
增長型經濟發展測度指標註重經濟發展量上的增加,而在實踐中卻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的局面。於是,學者們開始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經濟發展的結構等問題,並將這些問題納入測度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中,構建一種綜合型的經濟發展測度指標體系。這種綜合型的經濟發展測度指標體系大致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注經濟發展本身,另外一類是除了關注經濟發展自身外,還關注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
在第一類綜合型經濟發展測度指標體系的文獻中,學者們在構建經濟發展的測度指標時,一般先將經濟發展劃分為幾個維度,然後再從各維度選取合適的指標測量經濟發展。王新華(2011)在研究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時,將經濟發展測度指標分為四個維度,即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經濟效益以及經濟動力,再從這四個維度出發構建了由17指標組成的經濟測度指標體系。戴西超(2005)在研究技術-經濟-社會系統可持續發展協調度時,將經濟發展測度指標分為三類指標,即總量指標、結構指標以及質量指標。其中總量指標包括GDP、工業總產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進出口貿易總額、第三產業總產值增長率;結構指標包括出口商品工業製成......
建築經濟指標有哪些
規劃用地面積、可建設用地面積、代徵用地、總建築面積(地上、地常),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化率、建築高度、建築層數、停車位等等
經濟建設的定義是什麼 10分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主線。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了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把全黨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進而形成“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闢了社會主義發展理論的新境界。新世紀新階段,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就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基本方針。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也是我國“最大的實際”,中國的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貫穿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個階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雖然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但它卻是發展的核心。發展的問題,首先是一個改變落後、趕上先進的問題。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總量的增長,始終是發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沒有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其他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就難以實現。當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否則,我們將缺乏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
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要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都必須依賴於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具備了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使科學的發展方式具有物質的依託。偏離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全面發展、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當然必須重視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全面、不協調問題,但不是、也決不能動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各種問題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背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改革和發展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經過27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個時期,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改革不斷取得成效、不斷深化的時期。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我國正處於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加速轉型時期,在這個時期工業化和城市化將加快發展,由於傳統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並存,面臨的轉型任務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就更加複雜艱鉅,能源、資源矛盾和環境約束將進一步加大。城市化帶來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規模轉......
經濟建設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三層含義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複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恭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什麼是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弧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複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經濟發展包含四種含義:
一.經濟增長。即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品和服務的實際產量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實質是規模不斷擴大的社會再生產過程和社會財富的增殖過程。測量指標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
二.指結構變遷,即指產業結構的變化,這是廣義的產業結構變化,包括分配結構,職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等,以及各個層次上的經濟結構的變化。
三.指福利的改善,即社會成員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存在巨大差異,政府必須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營養、健康、公益事業等有基本的保障。
四.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即經濟發展不能以危害環境為代價,可持續發展要求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不應影響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可持續性意味著維持乃至嗇人類福利的自然資源基礎,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