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生平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2

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經歷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經孟子而發揚光大,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從小學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約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生活的時代,各國諸侯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面對諸侯間的爭戰,孟子懷著救民於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推行仁政。遊說樑(魏)、齊、宋、滕、魯等國。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恢復“稷下學宮”,成為政治諮詢、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於是,孟子再度前往齊國,被齊宣王聘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學宮吸收各家之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侷限,較全面、系統地闡明瞭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這既是孟子從事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階段,又是其思想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讚賞,但齊王欲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分歧。政治抱負難以實現,孟子便離開齊國返歸鄒國。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孟子去世後,經歷代學者推崇,確立儒學嫡系傳人之地位,東漢首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元至順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

孟子的生平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前372-前289年)。

生於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小時候“孟母三遷”。曾受業於孔汲的學生。學成以後從事教書、還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曾任齊宣王客卿。因其主張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就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他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分為政治哲學(主張仁愛)和人生哲學(主張性善)。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孔孟”。其學說被記錄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生平事蹟

孟子,約公元前371~前289 。 中國哲學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繼承人。他的學說如在《孟子》中所闡述的,許多世紀在中國頗受崇拜。他常被稱為“亞聖”,即在智慧上僅次於孔子。他大約是孔子後200年間的人。 孟子約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的鄒①國,即現在的中國山東省。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後階段,人稱“戰國時期”,因為當時的中國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孟子雖然在孔子傳統的薰陶下長大成人,並一直是孔子學說和理想的強大支持者·但是終於作為一名卓有建樹的學者和哲學家而贏得了尊敬。 加冠後孟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周遊列國,為許多統治者獻之良策,其中有不少為之洗耳恭聽。因此一段時期他曾為齊國的客卿,但是大體上他沒有任過固定哪個國家的政治幕僚。公元前312年他在59歲時返回家鄉鄒國,盡其天年。他的卒年不詳,可能是公元前289年。 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養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來自《孟子》一書,該書闡明瞭他的主要學說。雖然他的弟子對此書做了某些修改,但是它基本上代表了孟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看來是無庸置疑的。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於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範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 ②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一。 孟子強調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統治者。為民造福是一個統治者的職責,特別是他應該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南和適宜的生活條件。他所倡導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輕稅賦和保護自然資源;共享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要為老弱病殘者提供福利。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給的,一個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幸福,就會失去上天賜給的統治權,而且理應被趕下臺。由於這句話的結尾是對開頭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實際上早在約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權力造非正義的統治者的反。這是一種中國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說來,孟子倡導的那些觀點更加受到被統治者而不是統治者的歡迎。因此孟子的建議也未被當時的統治者採納,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這時期內他的觀點越來越為儒家學者和中國大眾所歡迎。孟子在當時已享有很高的聲望,隨著11世紀和12世紀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聲望在中國變得更高了。 當然孟子在西方實際上毫無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完全是由於他用中文寫作的這一事實。老子的《道德經》和《孟子》大體是同一時間在中國寫成的,前者卻被多次譯成各種歐洲語言,完全是因為許多人對書中表達的思想感到新穎有趣。但是相對說來很少有西方人對《孟子》的思想感到特別新穎和深刻。 政府關心老弱病殘的福利聽起來引人入勝,支持輕稅低息看上去也楚楚動人。但是一位美國政治家揭示他主張這兩種方針,而不做許多具體的決定,就有可能受自由分子和保守分子同樣的不信任。孟子一方面表明他支持較平等地分享財富,另一方面贊成自由貿易和輕賦稅,但是都未曾真正考慮過這兩種方針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這種說法對孟子未免有失公允,因為他畢竟不是在參加美國國會競選。一個哲學家提出了一套有價值的原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不一致),即使他沒有具體指出怎樣解決原理中的矛盾,還是值得稱道的。但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一個象馬基維利亞這樣的哲學家由於把自己獨特的原理表述得比孟子更清楚,因而對人類的思想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但是孟子的著作肯定對中國人有影響。雖然他對儒教的影響遠不如聖·保羅對基督教的影響大(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孟子缺乏保羅的那......

孟子的生平經歷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經孟子而發揚光大,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從小學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約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生活的時代,各國諸侯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面對諸侯間的爭戰,孟子懷著救民於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推行仁政。遊說樑(魏)、齊、宋、滕、魯等國。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恢復“稷下學宮”,成為政治諮詢、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於是,孟子再度前往齊國,被齊宣王聘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學宮吸收各家之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侷限,較全面、系統地闡明瞭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這既是孟子從事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階段,又是其思想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讚賞,但齊王欲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分歧。政治抱負難以實現,孟子便離開齊國返歸鄒國。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弟子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孟子去世後,經歷代學者推崇,確立儒學嫡系傳人之地位,東漢首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元至順元年(1330年),文宗皇帝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

孟子生平的主要經歷

孟子姓孟名軻,戰國時期小國鄒人,他生活的年代大約是公元前372矗至前289年,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與孔子齊名,世稱“孔孟”。

孟子出身於魯國貴族,他的祖先即是魯國晚期煊赫一時的孟孫。孟孫是慶父的後人,慶父是魯桓公三個有名的小兒子之一,當時民諺所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指的即是其人其事,可以想見其跋扈。孟孫與慶父的兩個弟弟叔牙、季友之孫——叔孫、季孫——齊名,合稱“魯國三桓”,為魯國晚期實際的執政。這其中季孫實力最強,也最有名,《論語》:“季氏將伐顓臾”,這“季氏”指的即是季孫。魯國系周公旦的封地,因此從本姓上來說,孟子當與周天子同宗,姓“姬”。

但當孟子出生時,他的家族已趨沒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亂,使他們的家族漸趨門庭式微,被迫從魯遷往鄒;再以後,歷事維艱,到孟子幼年時,只得“賃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狀況,今已不可靠,《闕里志》和《春秋演孔圖》曾說孟子的父親名激,字公宜,母親姓仉(音zhang),但缺乏另外的根據。流傳下來的,只知孟子幼年喪夫,全靠母親獨立拉扯;為了孟子的讀書,孟母曾三次擇鄰而居,曾一怒斷機。“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兩個故事,頗可看見孟子幼年生活的艱難。

孟子受業於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學成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綜覽《孟子》,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學說,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日益激烈的階級矛盾,維護新興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在孟子看來,理想的政治應該是統治者施行“仁政”。如此,方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最終被人民所推翻。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此外,孟子還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的這些理論,有力地抨擊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學說,使儒家的思想得以廣泛傳播,從而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是之故,他也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的生平簡介300字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正氣者,謂君子之氣也。今世或謂之氣功,誤亦。浩然正氣者,以德充實,無德則虛。古以無形為氣,故謂之氣。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孟子生平及時代背景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山東鄒城人。著有《孟子》一書。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揮詳盡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

孟子的生平簡介,少一點

孟軻

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經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家中排行第二。中國古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編撰人,被後人推崇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作成《論語》。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體是196.8cm。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 影視作品中的孔子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hui,音輝)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相關問題答案
孟子的生平是什麼?
橙子的英語是什麼?
身懷絕技的生肖是什麼?
房子的院館是什麼意思?
孩子的稱謂是什麼?
漁歌子的詞牌是什麼?
好妻子的標準是什麼?
排比句子的作用是什麼?
粽子的英文是什麼?
眸子的拼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