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兩課指什麼?
高校"兩課"改革 教學方法還是內容是關鍵
根據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中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新課改後目前高校教的兩課都是哪幾科啊? 20分
語數外理化生 語數外政史地 我們的是這樣
什麼是兩課教師
“兩課”指我國現階段在普通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
“兩課”課程主要為:
1、馬克思主義理論課
(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
(2)《鄧小平理論概論》
(3)《毛澤東思想概論》
(4)《當代世界經濟與耽治》
2、思想品德課
(1)《思想道德修養》
(2)《法律基礎》 《形勢與政策》
“兩課”教師,應該是指教這些課程的老師吧
大學裡面兩課指的是什麼?
目前高校的“兩課”具體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怎樣上好大學兩課?
中國文化通論:這是唯一一門讓我頭痛的課。一星期一節課。哎,高中時候文科的底子差的話,真是會給這門課託很大的後腿。這底子不好,不但會直接影響成績,而且影響聽課的興趣和效率。授課的幾位教授都是國內在這一領域響噹噹的大人物,但共同的缺點就是上課太乏味了,不禁讓人昏昏欲睡。要學好這門課是不容易的,課上得認真聽,課後認真看書,當然,我覺得比起書本,更重要的是老師講的東西,有可能的話,每節課都拿個MP3錄下來,回去消化吧。並且,儘量早點到教室搶前面的位置,這樣上課不當聽得清楚,也能給老師留下好印象。這不但在這門課行得通,在大學裡的其他任何課上都是十分成功的做法。 世界文化通論(下學期你們可能改名字改教材了):我們原來是厚厚的兩大本書,好幾百頁呢,是個正常人的話,我覺得是不可能把書看完的。所以,更重要的是上課聽老師講,老師講的都重點,是要求掌握的。大學裡的課並不多,有的同學甚至認為我們不必要上課,自學也成了。但是,大學這個茫茫學海是我們怎麼學都學不完的,正是上課,老師給我們指路和提綱的作用,告訴我們什麼才是有用的,或則實際點說,什麼才是考試會考到的。所以,務必要高效率得聽課,課後高效率的掌握知識。其他的時候,該幹啥幹啥去,呵呵,最忌諱大學還像高中那樣“死讀書,讀死書”了。 另外,總得來說還有記點同學們要注意的: 1) 不要逃課,曠課或是遲到。科大對學生的出勤率要求是十分嚴格的。但還是有不少同學逃課,曠課或是遲到,更可惡的是自己不來上課,還讓別人代替簽到。這種委瑣的事情,希望我們的新生不要幹。算一算,一學期22500HKD學費,每星期10節課(你們少的可能就6,7節課),上15周,22500/10*15=150,每節可得150HKD啊,父母的血汗錢啊,同學們! 2) 多與老師交流。經常說大學裡上完了科就見不到老師了,其實問題在於你不去找老師啊!大學裡的老師要是看見個學生來找他/她,好比在沙漠裡看見了…綠洲?寶藏?阿凡提?…隨便啦…我的意思是,老師喜歡這樣學生。不僅僅是學業問題啊,比如平時看了哪部電影覺得好看,也可以跟老師一起分享的。 3) 大學的學習遠不指以上提到的課堂上的,或則是為了拿個好成績的學習。同學們更該提高自己自學的能力,發展自己的興趣,自主學習多方面的知識。具體的學習方式,那就是同學們各自的生活的方式,或則說是人生的方式了。不要忘了,大學的光陰也在你們的人生的進行時中哦,光陰一去不復返,不要總想著大學畢業後要找個好工作,有個好前途,現在就懂得去利用時間吧,何必等到將來呢?呵呵 … 還有什麼,想起來再說。呵呵
大學生“兩課”教育要把握的六個關係是什麼?
要把握的六個關係是不是六個結合?
大學生“兩課”教育要做到“兩個統一”和把握“六個結合”:
大學生“兩課”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應做到兩個統一:
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為主題,在思想素質教育中堅持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心理素質三者教育辯證統一;
二是教育工作者主體和大學生主體地位的辯證統一。
大學生“兩課”還要應做到六個結合,
一是教師授課與學生自學、討論相結合;
二是按章節講授與專題講座、輔導相結合;
三是課堂講授與電化教學相結合;四是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
五是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六是整體規劃與分塊教學相結合。
要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切實提高“兩課”教學效果。。
什麼樣的選修課,應該更多的納入大學課程體系裡來
高職院校法律公共選修課“大學生實用法律介紹”的課程設計萬軍(南通職業大學,江蘇南通226007)摘要:“兩課”改革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高職院校應當積極拓展法律教學渠道。“大學生實用法律介紹”,是作者在“05方案”出臺後設計的一門公共選修課。該課程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相輔相成,以大學生求學、就業、創業、生活為主線設計課程內容。關鍵詞:高職;法律教學;渠道;課程設計中圖分類號:G415文獻標識碼:A2005年,我國高校新一輪“兩課”課程改革啟動。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原先單獨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被整合成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門課程。整合後,法律基礎的內容僅佔新課程總篇幅的三分之一,授課學時也大幅縮減。1986年以來,“法律基礎”作為各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一直髮揮著高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現今,在法治的時代特徵和社會背景下,如果課程改革後高校的法律教學僅囿於新課程的開設,不僅不能滿足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需要和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而且難以適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和高校法制教育的新任務。因此,我們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文件精神,深刻領會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動適應“兩課”改革新形勢的同時,還應開拓思路,積極尋求其他途徑拓展高校法律教學的渠道。筆者結合多年從事法律基礎教學的經驗和體會,聯繫高職教育的實際,在“05方案”出臺後,面向所在學校非法律專業學生開設了一門公共選修課——“大學生實用法律介紹”,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大學生實用法律介紹”的設計思路法治,是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標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國1999年3月憲法修正案確立的基本方略。隨著我國法治進程的不斷深入,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法律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日益凸顯,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越來越強。守法者的法律素質,是法制社會形成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個國家的法制現代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國家公民的法律意識是否發達。正如閔良本所言:“作為一個公民,一旦理解了法律,那麼就會讓法律成為自己討回公道的一個有力武器,並由此推動中國的法治建設。”大學生作為公民中特定的群體,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是國家未來建設的棟樑與骨幹,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按照依法治國、公民法制宣傳教育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戰略要求,大學生應當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和法制觀念。從現實角度看,法律在大學生的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等方面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近幾年,圍繞大學生的法律糾紛呈上升趨勢。與此相應的是,大學生對法律重要性的認識度,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度以及對法律課程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據筆者調查,大學生普遍認為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程很有必要。在此背景下,筆者受計算機課程“常用工具軟件介紹”的啟發,從2005年開始在所在學校每學期均面向非法律專業學生開設了一門公共選修課——“大學生實用法律介紹”。該課程根據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實際需求設計,結合生動鮮明的典型案例,介紹與大學生聯繫密切的法律法規,旨在傳授大學生實用法律知識、培養大學生的法制觀念、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養。wk_ad_begin({pid:21});wk_ad_after(21,function(){$('.ad-hidden').hide();},function(){$('.ad-hidden').sho......
大學開設兩課的重要意義 急!!!!!! 20分
新世紀高校培養目標與“兩課“內容的改革
內容提要:本文認為適應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需要,新世紀中國高校的培養目標應當是世界通用的中國公民,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捷徑是改革"兩課"內容。
關 鍵詞:高校 培養目標 "兩課"
關於中國高校的培養目標,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都曾有過明確的論述。但是,如何把他們原則性的論述同具體的教育實踐結合起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面臨著劇變的國內國際形勢,中國高校的具體培養目標應該是什麼,大家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有人認為應當是創新型人才、有人認為應當是素質型人才、有人認為應當是工程師、有人認為應當是創業者;有人認為應當是寬基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也有人認為應當是合格的中國公民;…。上述觀點,從某一個角度來說,不無道理,但是,如果從人作為社會關係總和的角度來看,又都不無偏頗。筆者認為,在進入新世紀的今天,中國高校的培養目標應當是世界通用的中國公民,而"兩課"內容的改革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一、培養世界通用的中國公民是新世紀高校的培養目標
把培養世界通用的中國公民確立為新世紀高校的培養目標,既是形勢所迫,又是現實要求,也是國外的經驗借鑑,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品格。
1、 培養世界通用的中國公民是經濟球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浪潮洶湧澎湃。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加入WTO以後,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力度和深度正在進一步深化。經濟的全球化,不僅是資本流動的全球化,在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的條件下,也是知識流動的全球化,還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全球化。無論是那種資源的流動,起主導作用的,最具活力的、起載體作用的是人的流動。換句話說,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實際上是人才流動的國際化。因此說,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但是,這裡的人才是有特性的人才,他必須是同時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識性的人。只有同時具備這三種特性的人才,才能在全球化運動中適應各種不同文化的挑戰和認同,才能在全球文化的交互運動中突顯民族特色,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播,保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會被堙沒。因此,為了適應全球化發展的需要,中國高校應當把培養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知識性的合格人才作為培養目標。
2、培養世界通用的中國公民是我國經濟所有制形式多元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的基本形態。三資企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01年底,全國已有外商投資企業約16萬餘家,從業人員超過2000萬人,佔全國非農業勞動人口的12%。1996年至2000年,中國國有單位從業人數減少了3142萬人,下降27.9%,城鎮集體單位從業人數減少了1517萬人,下降了50.3%;同期外資企業等經濟單位創造的就業崗位將近400萬,私營企業創造就業崗位648萬,個體經濟創造就業崗位427萬,這些新增崗位大部分為新生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民工所填補。廣州市的外資企業共有356家,總人數96044人,外籍人才3800人,僅佔總數的2%,本土人才佔到98%以上,比5年前提高了近8%。目前三資企業仍是畢業生的首選,63.9%的大學生畢業後想進外企。另外,12.10%和7.92%的畢業生選擇留學移民和自立創業。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資的進一步湧入,大學畢業生到三資企業就業的人數還會持續升高。這表明三資企業和出國留學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畢業生主要的趨向。而絕大多數三資企業具有國際背景......
我想知道中國大學的兩課教育為什麼就不能收到設置時期待的效果呢
呵呵,這問題讓人很難回答,我認為大學的兩課對於不是先關專業的人來說這就是一種瞭解的課程,很少有人能真正運用其中的哲學理論,很多東西都是知道,但是要那到生活中他可能就很不實用,就像誰不知道要講文明啊!這其中是不同人不同的想法,而且實際生活環境跟理論還是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