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劇的發源地是哪裡?

General 更新 2025-01-21

評劇發源地是哪裡

評劇是我國重要的劇種之一。評劇唱詞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郁,與現實生活非常接近。我區是評劇的主要發祥地之一。

評劇起源於十八世紀,成型於清光緒年間。早年曾稱“京東蹦蹦戲”,是在原寶坻縣養濟院所唱的“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當時寶坻縣政府對養濟院收容的老弱病殘人的糧米供應不足,這些人只得手打竹板,口唱“蓮花落”,四處乞討度日。在此基礎上,縣內的一些藝人將從東北流入的“蹦蹦戲”與“蓮花落”融為一體,改為由一生一旦打地攤演出,演員自打竹板,且唱且舞,唱罷討些糧米。後又發展成旦角拿絲絹,生角操紙扇,以第三人稱對口演唱故事的形式,稱“唱對口”。其後,進一步借鑑了河北梆子、京劇等劇種的藝術表現手法,吸收了縣內流行的“地頭調”和“ 娃娃腔 ”等唱腔,基本形成了自身的戲劇表演模式,一批故事情節完整、行當齊全的大型劇目開始在舞臺上演出。隨著藝術特色的不斷成熟,民間戲班不斷增多,養班唱戲盛行,寶坻湧現出了一批優秀藝人,並開始到外縣和大城市流動演出。清光緒末年,寶坻第二 、三代“蹦蹦戲”戲班進入北京演出《趙連璧借糧》、《十粒金丹》、《劉翠屏哭井》、《五女哭墳》、《劉成殺婿》等劇目,得到西太后賞識,評劇從此在全國確立了獨立的戲劇地位。

評劇成型後,藝人們紛紛組成戲班去各地演唱,對評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眾多的班組,造就了一大批寶坻籍的評劇藝術家。新中國建立前後,在評劇界有影響的寶坻籍評劇藝術家有來鳳儀、劉春德、劉寶山、王仲元、劉小樓、趙連喜、趙麗蓉、李福安、孔廣山、宋淑舫、寇文止、張存凱、郝文富、王林、李亞榮等。與此同時,寶坻境內的評劇演出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1953年寶坻縣成立藝術聯合總會,大部分評劇民間藝人入了會。1954年舉辦了優秀劇團匯演,十餘個業餘劇團演出了《白蛇傳》、《王貴與李香香》、《小女婿》等經典劇目。1965年,在原民間藝人組織的“天天新劇社”的基礎上,寶坻組建了第一個專業劇團——寶坻縣評劇團。六、七十年代寶坻的評劇事業更加繁榮,全區湧現出評劇團體23個,排演了一批反映時代新生活的評劇劇目,並多次在省市級評劇匯演中獲獎。1986年,在天津市首屆戲劇節上,寶坻評劇團編創的評劇《張媽買驢》獲創作一等獎、優秀劇組獎、優秀導演獎、優秀配角獎。2005年,天津市第一家民營劇團新蕾評劇團建立,同全區大大小小的評劇團一起,繼續在評劇的藝術世界裡辛勤耕耘,嘗試探索著新形勢下評劇藝術的發展壯大之路。

評劇藝術特色鮮明。評劇的唱腔屬板腔體,是在蓮花落、蹦蹦戲音樂的基礎上,逐步吸收借鑑梆子、京劇的唱法形成的。它的音樂曲調自然流暢,板式結構分為夾板、搭調、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反調等若干板式。伴奏以板胡為主,打擊樂器與京劇大體相同。隨著評劇唱腔的演變發展,在藝人中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後來,以寶坻林亭口古鎮為界,以東被稱為東路評劇,以西被稱為西路評劇。東路評劇樸實、委婉,西路評劇高亢、豪放。

評劇流傳廣泛。評劇發源於寶坻,並迅速流傳到國內許多地區。目前主要分佈於天津、北京、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西北、西南的部分省區,是我國除京劇以外分佈區域最廣的劇種。

作為評劇藝術之鄉,寶坻區紮實推進“文化興區”戰略,評劇藝術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傳承。2006年,寶坻區成功申報評劇為國家級“非遺”項目,評劇成為我區擁有的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多年來,區政府每年都投入相應經費用於評劇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文化部門積極組織開展群眾性的評劇演唱活動,全區群眾也積極參與評劇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活動,愛評劇、唱評劇、 品......

評劇最早產生於哪個地方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關外有“奉天落子”的稱謂。蓮花落這種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流域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

評劇產生於河北東部的灤縣農村,1910年左右,形成於河北唐山一帶。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正式使用評劇名稱。

評劇是發源於河北省還是天津市?

河北省唐山地區。

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都是從哪發源地

京劇[1](Beijing Opera)又稱平劇、京戲,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已有200多年曆史,享譽海內外,有“國劇”之稱。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另外,“京劇”也是一個網絡用詞,意思同“驚懼”。

越劇 yuèjù 英文[shaoxing opera]

別稱“紹興戲”,清末時起源於浙江嵊縣,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的民間歌曲發展而形成的,彙集了崑曲、話劇、紹劇等劇的特色,之前主要是男子越劇,後歷史性的轉變成了如今的女子越劇,新中國之後才統一地被正式成為越劇。其主要流行於江、浙、閩、上海一帶,還有一些北方地區,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唸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分佈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中國。

評劇發源於中國京東唐山一帶,特點是念白和唱詞口語化,非常容易聽懂,因此很受觀眾的歡迎。1910年代,成兆才將說唱曲藝藝術蓮花落結合蹦蹦戲,並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的一些表演方式和音樂元素,同時也受到唐山皮影戲音樂的影響,開創出定名為“平腔梆子”的新劇種,中華民國時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簡稱和京劇因政治因素而改換的新名稱“平劇”、“平戲”(本來叫“京戲”、“京劇”)混淆,成兆才於是在建議下把“平腔梆子”的簡稱改為“評劇”、“評戲”,這個名稱就此確立,直到現在。

評劇發源

評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近四百個劇種之一,已有百餘年發展史。評劇的發源,也是河北省唐山市灤縣,是屬於北方地區的劇種。它是在蹦蹦戲,大口落子基礎上,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的許多長處逐漸完善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誕生至今,以極強的生命力很快在華北、東北等地的城市、農村、工礦迅速擴展開來,並形成劇目繁多,流派紛呈,藝術人才層出不窮的輝煌局面,成為僅次於國粹京劇的大劇種。

評劇以平民化、大眾化飛通俗流暢的藝術風格極易傳播。赤峰地區從民國初期,就已有了京劇、梆子和評劇,那時戲班的演出形式經常是三合水,或叫三大塊(即把京劇、河北梆子和叮劇三個劇種結合在一個團體中演出)。百姓們特別鍾愛評劇藝術,使評劇成為單獨的藝術表演團體,與京劇、梆子分離開來,並逐步加以發展,成為一發而不可收,最具影響力的劇種。

★小松博客原創整理.轉載請註明★

蘋劇發源地是什麼地方?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1] 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2]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評劇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但最終以“評劇”之名聞名全國。[3] “評劇”名稱的由來,說法不盡統一,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員李金順所起。另一種說法是,該名稱由李大釗所起。因當時作為小劇種的評劇剛走進城市舞臺時,與國家大戲京劇均稱為“平劇”,引起京劇班主的忌妒,他們便挑撥武戲演員鬧事。後來,時在報界工作的李大釗出面調解。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在“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宇。他說,京劇是國家大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評劇是民間小戲,它反映社會現實快,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個“言"宇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為重的意思。[4] 也有觀點認為,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5] 還有觀點認為,是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

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川劇評劇它們源自哪個地區?

京劇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大量吸收當時在北京流行的崑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同時又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市(原嵊縣)。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臺,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黃梅鄉黃梅村,後傳到了安徽省安慶一帶,成為安徽境內的大劇種.

川劇是四川、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

川劇是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聲腔加上四川民間燈戲組成的。除燈戲是四川本地藝術形式外,其他四大聲腔都是從明朝末年至清朝中葉,先後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

評劇是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

評劇起源於100多年前,形成於河北唐山.

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的發源地分別是什麼?

京劇;北京、河北一帶,越劇;江浙滬,豫劇;河南,黃梅戲;安徽,評劇,河北北京天津

評戲是哪裡的?

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產生於河北省東部,系由流行於灤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今屬天津)一帶農村的曲藝蓮花落髮展而成。

相關問題答案
評劇的發源地是哪裡?
越劇的發源地是?
淮劇發源地是哪裡?
東北菜的發源地是哪?
黃河的發源地在哪裡?
中國珠江流域的發源地在哪裡??? ?
奧運會的發源地是?
甲骨文的發祥地是哪?
西瓜的原產地是哪裡?
蘋果的原產地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