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誰寫的?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傷寒論》的作者是誰?

《傷寒論》作者張機,字仲景,約生於公元150~219年,南陽郡涅陽人。少時隨同郡張伯祖習歧黃技,好學多思,終至青出於藍,醫術遠超其師,成為著名醫家,與華陀並稱於世。因其對臨證醫學的卓越貢獻,而被後世醫家奉為醫聖。 仲景生平《漢書》無傳,其生卒年份無從確認。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5~17)則將其生年確定為公元150年,卒年確定為公元219年。 關於仲景的籍貫,認識亦不盡一致。李濂《醫史卷六》記:“張機,字仲景,南陽人也。”《襄陽府志》記其為南陽棘陽人,而《河南通志》謂:“張機,涅陽人。”80年代初,有研究者考證(1)確認涅陽(河南鄧縣穰東鎮張寨村)為仲景出生地。 仲景生平事蹟中,最著名者,即其曾為長沙太守之說。始見於北宋林億等校定《傷寒論序》注:“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雲:南陽人也,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此前並無相似文字記載。《後漢書》和《三國志》均未為其立傳,即如王叔和、皇甫謐等晉唐醫家,在論及張仲景時,都未提及此事。其為長沙太守之說,始於北宋,其後日盛。 儘管學術界對此看法不一,仲景為長沙太守之說影響甚大,流傳很廣。傳說其為長沙太守時,每逢舊曆初一、十五,即停辦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診病,稱為“坐堂”,故至今仍稱藥堂應診之醫生為“坐堂先生”。後世尊稱仲景為張長沙,其方為長沙方,皆源於太守之說。 仲景醫德高尚,向為後世所傳頌。其所處之時,風氣日頹。士子多追名逐利而不求務實。仲景對此頗感憤慨,並予以抨擊。反對重巫輕醫的不良風氣,呼籲社會關心醫學。同時,也對因循守舊、不負責任的惡劣醫風給予無情批判。自己則以拯疾濟世的崇高責任感,刻苦鑽研,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經驗,撰寫《傷寒雜病論》,創立辨證論治原則,奠定中醫臨證醫學不朽之基。

傷寒論的書 哪個寫的好

1、建議還是先看劉渡舟和胡希恕的,劉渡舟長鬍希恕約20歲,此二人全承襲中國較為正統的中醫理論,而不是現在“四不像”的中西醫結合的;

2、為什麼要學《傷寒論》?就是因為這部書裡講了維繫人的陽氣的意義。而目下很多經院中醫都大講滋陰,完全與先師背道而馳,因此也就“不明財主棄,多故病人稀”了;

3、看書,越是原著的越要讀,越是解析的離真正的宗旨可能就遠了不止一步。

過去的人講究行善積德,現在的專家們講究賣藥!

傷寒論誰講的最好

劉東軍老師的《易演傷寒論》

滿意請採納

誰譯的傷寒論好

南中醫主編的《傷寒論譯釋》,相當於學習《傷寒論》的工具書,裡面彙集了各家論著。

是比較權威的。

《傷寒論》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是簡答題的)

《傷寒論》有很高的科學價值,但也有它一定的缺點。因為任何一門科學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並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傷寒論》是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產物,由於社會條件的限制和時代背景的影響,它不可能達到完美無缺的程度。我們肯定了《傷寒論》的實用價值,才能更好地學習它,應用它;承認《傷寒論》還有缺點,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它,並進而去整理它,提高它。? 這部書是公元196~204年後漢人張機(字仲景)所寫。張仲景,南郡涅陽人,約生於公元150~219年,他的事蹟漢書無傳。據唐《名醫錄》載:“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論著,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所能及。” ? 東漢末年,連年戰爭,百姓流離失所,導致了疾病流行,死的人很多。張仲景家族是擁有兩百多人口的南陽大族,在疫情的危害下,還不到十年時間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死於傷寒的則佔十分之七。張仲景在序文中哀嘆地說:“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從而激發了他著書活人的志願。為了著書濟世,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廣泛地吸收了漢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結合自己的體會,在前人的基礎上而又有所創新,經過了辛勤的勞動和反覆的印證,終於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根據仲景自序,曾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可知《傷寒論》和《內經》、《難經》有著一定關係。如“傷寒”、“六經”、“陰陽”、“營衛”、“氣血”……等名稱,都是從《內經》、《難經》裡引用過來的。由於《內經》本身(因《難經》是闡發《內經》大旨,所以溯流應該從《內經》談起)基本上是樸素的唯物論,但也摻雜了一部分唯心因素在內。這些唯心部分,有的是受道家學說的影響(但道家學說並不都是唯心的),有的是《內經》本身還沒有完全擺脫當時學術界的共同缺點——直觀性和臆測性的侷限,對於一些當時還不能解釋的複雜現象,也要勉強加以解釋,遂不免有主觀的牽強附會的地方。《傷寒論》一方面繼承《內經》傳統理論,另一方面根據作者張仲景的臨床實踐體會。因而書中許多觀點,有的遵循《內經》,有的則與《內經》不盡相同。例如“陰陽”、“六經”這些基本名詞,仲景的原意與《內經》就有某些不同。如傷寒一日傳一經,六日傳盡的說法,是仲景引用《內經》的記載,但經過他的臨床實踐並不盡切實際。仲景在這個問題上,既不推翻,也不泥守。因此在論中就有“傷寒一日,太陽受之”、“傷寒三日,三陽為盡”和“太陽病八九日”、“傷寒四五日,身熱惡寒”、“傷寒七八日不解”等說法。前者拘於日數,後者不受日數所拘,看起來好象有矛盾,其實不然。如果不割斷歷史看事物的話,這個疑問是可以打消的。? 我們知道,漢代醫家有醫經派和經方派。醫經派比較遵古,注重理論;經方派接近革新,注重臨床實踐。張仲景是經方派的代表人物。他雖然較醫經家們前進了一步,但卻不能就一個人的知識,把所有複雜的問題都完全解釋清楚。因此,在《傷寒論》裡絕大部分是符合臨床實踐的,但也有一部分接近於推測,如“六經欲解時”、“陽數六、陰數七”等。此外,當時鍼灸學說也摻雜一部分到《傷寒論》裡。在漢代,湯液和鍼灸還沒明顯分家。仲景主要是總結湯液療法,但也旁及鍼灸技術。論中有關鍼灸部分,有的是仲景自己實踐經驗,有的僅僅是引用鍼灸家學說,他還不敢輕易下結論,如“針足陽明”、“灸少陰”、“灸厥陰”……等。? 醫學(特別是中醫)的發展和文學是有著密切的關係,《傷寒論》也不例外。漢代散文是先秦歷史散文和哲學散文的繼續,文字比較古樸簡練。所以《傷寒論》在文句結構上,繼承了以前的傳統,並且沿用了前代的“省文”、“舉賓......

張仲景巽寫《傷寒論》的緣起是什麼

我每次讀到《史記·扁鵲傳》中秦越人到虢國去給虢太子診病在齊國望齊侯之色的記載,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讚歎他的才華突出。就奇怪當今生活在社會上的那些讀書人,竟然都不重視醫藥,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對上治療國君和父母的疾病,對下用來解救貧苦人的病災和困苦,對自己用來保持身體長久健康,以保養自己的生命;只是爭著去追求榮華權勢,踮起腳跟仰望著權勢豪門,急急忙忙只是致力於追求名利;重視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輕視拋棄養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華貴,而使自己的身體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麼,毛將依附在哪裡呢?突然遭受到外來致病因素的侵襲,被不平常的疾病纏繞,病患災禍臨頭,方才震驚發抖,於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禱告,巫祝宣告辦法窮盡,就只好歸於天命,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長久的壽命和最寶貴的身體,交給平庸無能的醫生,任憑他擺佈處置。唉!他們的身體已經死亡,精神消失了,變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別人白白地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個世上的讀書人都昏迷糊塗,沒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這樣地輕視生命,他們還談什麼榮華權勢呢?而且,他們即使做了官也不能愛護別人,顧及別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愛護自己,顧及自己的隱患,遇到災難,碰上禍患,身處在危困的境地,糊塗愚昧,蠢笨得就像沒有頭腦的廢物。悲哀啊!那些在社會上奔波的讀書人,追逐著去爭奪表面的榮華,不保重身體這個根本,忘記了身體去為權勢名利而死,危險得如履薄冰,如臨深谷一樣,竟達到了這種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來很多,從前有二百多人。從建安元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於傷寒的要佔其中的十分之七。我為過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喪失而感慨,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療救而悲傷,於是勤奮研求前人的遺訓,廣泛地蒐集很多醫方,選用《素問》《九泉》《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書,並結合辨別脈象和辨別證候的體會,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癒各種疾病,或許可以根據書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證時就能知道發病的根源。如果能運用我編寫的這本書的有關內容,那麼,對於傷寒病的問題,大多數能弄通解決了。

自然界分佈著五行之氣,而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著五行之常氣,因此才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其道理玄妙、隱晦、幽深、奧祕,其中的變化真是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等,中古有長桑君、秦越人,漢代有公乘陽慶及倉公,自此往後到現在,還沒聽說過有比得上他們的人呢。看看當今的醫生,他們不想思考研求醫學經典著作的旨意,用來擴大加深他們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只是各自稟承著家傳的醫技,始終沿襲舊法;察看疾病,詢問病情時,總是致力於花言巧語,只圖應付病人;對著病人診視了一會兒,就處方開藥;診脈時只按寸脈,沒有接觸到尺脈,只按手部脈,卻不按足部脈;人迎、趺陽、寸口三部脈象不互相參考;按照自己的呼吸診察病人脈搏跳動的次數不到五十下就結束;診脈時間過短不能確定脈象,九處診脈部位的脈候竟然沒有一點模糊的印象。鼻子、兩眉之間及前額,全然不加診察。這真如人們所說的“以管看天”似的很不全面罷了。這樣想要辨識不治之證或判別出可治之證,實在是很難呀!

孔子說:生下來就懂得事理的人是上等的,通過學習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的,多方面地聆聽求教,廣泛地記取事理的人,又次一等。我素來愛好醫方醫術,請允許我奉行“學而知之”和“多聞博識”這樣的話吧!

《傷寒論》和《傷寒雜病論》是一回事嗎?

不是的。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寫的兩本書的合稱,指的是《傷寒論》和《金貴要略》兩本書,是後人為了方便。如果你想買,建議你到當地新華書店去問一下,應該有原文!

《傷寒論》誰講的最好

我推薦胡希恕和劉渡舟的,應該是講的最好的。

胡老是中醫臨證大師,一輩子從來沒有發表過作品(好像只有一篇文章),為人謙虛嚴謹。現在的書,都是他的弟子所寫。現在書店有他老人家在世時講傷寒論的錄音,與書配套,可作參考。

劉老也是大師,是郝萬山的老師,才思敏捷,對中醫理論研究相當深入,書比較多,但有些早年的書,現在是買不到了。萬方、維普可以找一找他老人家的發表的文章,學術思想濃厚,文化底蘊相當深。網上有劉老在世時的傷寒論視頻,百度上就能找到。

至於你說哪位的更容易懂,呵呵,這個問題太難,懂也要分到什麼程度,看得懂,有些古文知識,就可以了;至於用經方看病……那可不是誰都行的,得需下苦功夫,而且要有悟性才行。

祝你成功!

相關問題答案
傷寒論是誰寫的?
憂傷還是快樂是誰寫的?
風雲是誰寫的?
復活是誰寫的?
滕王閣序是誰寫的?
小池是誰寫的?
窮人是誰寫的?
是誰寫的三國演義?
海上日出是誰寫的?
貓是誰寫的?